- 相關推薦
構建當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民族文化觀
摘要:具有民族風格的自主設計和自主品牌,在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占有著越來越中的角色,在這種大的背景下,我們應從教育抓起,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形態,以適應世界范圍內的設計主流。本文從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中提取適應于當代設計教育的本源哲學觀念,初步建立民族文化觀在當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理論框架導向和理論研究點。關鍵詞:設計;教育;民族文化
自前人以來,我們一直在復制與傳承傳統的文明,目的就是從古代傳統的文明中借鑒智慧,為我們當代社會的發展提供物質或非物質的精神文明,歷史發展到今天,各個行業的細化以及分工,需要我們根據行業的、時代的背景來重新詮釋早期的傳統文明。今天,在藝術領域內,人們受到世界經濟文化融合的影響,教育領域所呈現出來的是全盤西化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文化營養沒有在藝術設計教育領域凸顯出來,尤其是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更彰顯出其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教育根本入手,把早期傳統的民族文化精髓滲透到我們的教育中來,塑造符合本土個性化的教學理念。從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的背景下提升本民族的傳統設計觀和設計教學理念。適應大的藝術潮流。
一、構建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天人合一”論
中國早期的先秦時期,就對“天人合一”的概念有過闡述,它的核心問題其實是用來解決天和人的哲學命題,從先秦時期開始到后來,對中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中國早期對人與天的研究基本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的,一是以老莊為代表的服從自然說,一是以荀子為代表的征服自然說,二者雖然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形成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但都沒有占主導地位。占主導地位的是以《周易大傳》為代表的天人協調說,以及后來多位哲人對其的重新拿論證和補充,最終形成“天人合一”的論點。
在當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如何把“天人合一”理論合理的納入到我們的教學體系,是建立民族文化觀教學框架的關鍵。在201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把藝術學獨立為第十三個學科大類,藝術學下設四個一級學科,其中包括藝術設計便是其一,如何在這個一級學科下建立這種理論框架或是理論研究點是目前較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疤烊撕弦弧闭撛谒囆g設計領域主要應涉及到2個層面,一是理論思維闡述點,也就是在藝術設計教學及專業教學中,設計目的和設計切入點均可以以“天人合一”的理論來進行切入,從而來提升設計目的的厚度和廣度,這一點在藝術設計二級和三級學科及專業中均可涉及。二是更為細化的專業教學強調,“天人合一”論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命題與專業銜接更為緊密的專業中,強調“天人合一”論。如,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領域、家具設計等學科和專業領域。
通過在專業和教學中安排課程或課程中加入理論的方法,把“天人合一”論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去,把當代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觀合理的結合起來。
二、構建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中和為美”論
關于“和”的命題概念,應該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儒家的學說中,它體現的是儒家學說的根本,主要體現了人應具有包容的心理,具有了包容的心理勢必繁衍多樣性,呈現多元的社會狀態,和所解決的就是平和多元的問題。擴展到藝術領域內,需要對不同文化狀態下的藝術形態進行綜合,尤其是要解決某些藝術領域內形式與內容的相融合性。如果過分強調某一方面,必然會導致失和。
在傳統的哲學觀念中,早期關于“中和”是獨立開來的,這兩個概念最開始是進行獨立闡述的。他是民族哲學中較為重要的2個概念!爸小睆娬{的是“適當其時”與“恰如其分”,儒家往往也強調“中”與“時”的統一。“和”中強調的是“協調差異達到和諧一致”,所以,最初這個兩個哲學命題點,將“中”與“和”聯系在一起的概念是在《禮記?中庸》所闡述的。強調“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早期的“中和為美”論影響著我國傳統的方方面面。是中國本源哲學的精髓所在。
理解了概念的基本闡述,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如何適時的強調“中和為美”論,是教育教學的核心所在。因為,受到當代藝術設計觀念的影響,夸張、對比等較為極端藝術手法的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應用較廣,與“中和為美”論在教學中可能會有悖,這就需要我們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學科門類及其屬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滲透,簡單一些說,在適用于“中和為美”論的專業中可加大教學力度。如在表現適合國人傳統情緒的作品中可以“中和為美”論來進行觀點切入,而在需要張揚表現的作品中可能此類的表現主題就不要過分的宣揚了。所以說,主題確定方向。這一點在設計教育中應合理的把握。
三、構建藝術設計教育中“有法”與“無法”的辯證關系論
早期的藝術家和理論家對于“有法”與“無法”的對立統一關系均有所論述,它是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問題的實質主要是研究如何對待藝術創作中的法度、秩序問題。中國傳統美學一方面要強調“有法”,也就是俗話中的“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要強調“無法”,主張的是要有創造的精神,打破常規,但是二者的關系較為密切,是一種統一變化的辯證關系,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在《書吳道子畫后》一文中指出“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說的其實就是在藝術領域內,要有打破常規的意識,要有創新的精神,但是一定要在一定的法度之內進行變化,不要隨意的不講究章法,二者要辯證的認識。具有代表性的如中國的園林設計,其主張無法與有法的統一,“造園有法,但亦無法,有法是規則,無法是創造,無法中有法,有法中無成法”就是對其最好的觀點闡述。 在當代藝術設計教學中,我們早期的框架基本是蘇聯或是法國的模式,即便在今天參雜了別的模式,但基本還是遵循著傳統的大的框架和理論?梢赃@樣說,“有法”是學院派藝術形式所追尋的文化格式,但今天世界大融合的今天,各種藝術思潮紛涌踏來,其大部分相對于傳統的設計理念來說是“無法”,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把握二者的關系,如何做到二者的既對立又統一,是當代教學的難點與核心。要讓學生既對“有法”的設計理念深入了解,又要在“有法”的框架下對其突破形成“無法”,這便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要把這種核心的東西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教學中的專業中來,細化到課程中去。
四、構建藝術設計中“藝術境界”論
關于“境界”的理論,在中國形成也較早,最初構建始于唐代。它是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學和美學范疇。在早期的唐代,把“境”作為審美范疇來使用的一是王昌齡,二是皎然,三是劉禹錫,四是司空圖。他們這對于“藝術境界”
理論的構建各自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最早的王昌齡在其“詩有三境”中主要是論述了“境界”的客體關系,沒有上升主體。皎然認為“境界”具有虛實結合而實質為虛的特點,對于“境界”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紀》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觀點,這一觀點可以說較為深刻的體現了境界的最基本的特征。他所闡述觀點內容也就是象內與象外的關系、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到了司徒空,他的核心觀點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比較而言,司徒空的哲學觀點較劉禹錫有所提高,但目前來講,是劉禹錫奠定了這一哲學范疇的基本美學規定。發展到現在,有的學者提出了一些別的言論,關于“境界”作為一種美學范疇,雖然直到唐代才出現,但是其理論的萌芽卻早在中國傳統哲學的土壤中孕育著。正如有的學者認為“境界學說是以老子美學以及莊子美學為基礎的,離開老、莊美學,不可能把握境界學說的本質!
“境界”學說也稱“意境”論,它是中國民族藝術所追求的極致,不僅體現在文學和繪畫藝術中,也體現在園林藝術中。在當代藝術設計中也應用較廣。在設計中它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內容,很多的設計落腳點最終要歸于“意境”論的設計高度下。如平面設計、廣告設計的創意切入;環境藝術中的空間表現;繪畫藝術中的形體變形和夸張等均與“境界”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在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專業,合理有序的把“境界”論滲透到我們的教學體系中去。同其他的民族文化理論一樣,可以作為一門課程也可以作為一種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和設計觀,從而把本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苗延榮編著.中國民族藝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宗白華編著.美學漫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構建當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民族文化觀】相關文章: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研究08-12
談當代青少年網絡道德教育06-13
高校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構建與研究08-09
傳統圖案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08-12
高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思考與研究08-06
秀文化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傳承與發展05-31
淺談對高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思考08-28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構建思考05-27
師范生教育實習評價量表的構建論文04-27
當代中國家庭教育倫理建設論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