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專業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弊端,從實效與創新的角度出發,整合、積累經驗,針對高職院校實際情況,探索高職院校專業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的必要性好可行性。具體提出了一些加強高職院校專業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的做法。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人文素質;融合
我國當下高職院校辦學狀況突出地表現為:過分強調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訓練,甚至以職業技能訓練取代了對人文素養的培養,以現代科技教育基本取代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單一的專業知識傳授取代對人格修養的塑造。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這種強調就業對路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人文教育的忽視,直接導致了學生文化素養的貧乏和道德品質的缺失,社會反響強烈。因此,對高職院校中的人文素養教育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認真加以思考。
一、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的高職教育注重專業技能教育,忽視文化素養的陶冶,概括起來是:重技能輕文化,重專業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淡化了對學生人格修養的塑造。愛因斯坦曾說過,僅憑知識和技能并不能給人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甚至有些日本人認為中國人缺乏精神和信仰,所以,我們近年來過于關注職業技能的掌握和提高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勢必造成學生懂做事不懂做人難的缺陷。有關調查分析表明,現在的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欠缺,科技知識匱乏,文化品位地下,審美情趣低俗等不良現象。
二、社會需要綜合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科技水平,同時還有賴于全民族的道德水準和文化素養。主要取決于人文精神的深厚。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是人文與技能相通,知識與智慧同尊,膽識與品學兼具的人才。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和豐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而人文素質對于一個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創新精神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挖掘及思維方式的拓展具有相當大的推進作用。人文內涵教育是培養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徑之一,讓歷史積蓄的經驗去開拓我們的視野,培養綜合的判斷能力,明白我們在歷史上所處的地位和所擔當的責任;讓文學豐富我們的情感,讓道德陶冶我們的情操,讓精神提升我們的境界,不斷改進個人的操守和生活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
三、提高人文素養必須加強與專業的融合
(一)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目前的高職院校在辦學方向上,仍過于重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對學生人文內涵的陶冶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當前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需要具備實操的能力的工人,而是總體素質要高,要具有良好的溝通的能力,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能力現代化人才,是具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思想品格,且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新一代藍領。
據此,高職院校應盡快轉變思想,改變長期以來單純以專業技能教育為目標的狹隘眼光,轉變觀念,努力構建知識、技能、素質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以實現從單一的職業教育向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方向轉變。
。ǘ﹥灮獠咳宋沫h境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里,高職院校要不斷優化教學環境,為人文素養教育提供條件。一方面需要領導重視、在課程設置、資源配置、師資培訓、經費投入等方面保證人文學科的良性發展,確保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均衡發展、協調共進。另一方面需要全體高職教育工作者正確認識人文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在實際工作中做好三方面工作:一、在科學知識方面,使學生對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大體的掌握;二、在品德修養方面,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使其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文明的行為舉止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三、在能力方面,通過加強人文素養教育,發展學生的思維,健全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潛能。
(三)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建設
教師的職責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是文化的實踐者和開拓者,只有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才能擔負起實教書育人的職責。言教不如身教,教師自身的學識、舉止言行、性格愛好、品質修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造就一支德才兼備、學識淵博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必須。只有品德高尚、言行高雅,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教師隊伍,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不光把科學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還能把良好的做人品質傳授給學生。不僅做“經師”,而且做“人師”,使學生德才兼備。
。ㄋ模└母铿F有的課程結構
高職院校在制定課程計劃時,應該著實考慮課程體系與結構,按比例開設各類課程,合理安排專業課與文化課比例,保證文化基礎課的課時,不要隨意減少和刪除。高職院校中應該廣泛增開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改變以往僅僅圍繞專業設置課程的單一模式,避免把知識分割過細的錯誤做法。這些可以借鑒普通高校的成功經驗,保證計劃內的必修文化課和計劃外選修文化課按質按量開齊開足。
。ㄎ澹┰诮虒W中滲透人文內涵
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與人文內涵教育相融合是培育人文精神的關鍵所在。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求真為主題,以求善為根本目的,不僅在課堂上講人文,也可以充分利用實習實訓課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與人文內涵互相滲透。例如:在化工專業的環境監測與治理實習中,讓學生懂得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的重要性,在應用化學、化學制藥和高分子材料試驗實習中,穿插中國近代史,講述科技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實。精細化工的發展,生產出像化妝品等提高我們人類精神生活質量的產品。在土木工程專業測量基礎底板及基礎梁鋼筋實習時,講述中國古今造橋技術在世界領先地位,以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當今,我們城市建設中出現重復建設、建了拆拆了建的拆以及房價過高現象,而在法國的城市中心很難看到新建筑,他們以歷史的積淀為榮。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結合專業把充滿人文內涵和人文素養的科學知識貫穿其中,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滲透與融合。
。┰谛@中營造濃厚人文氛圍
校園環境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很強的熏陶作用。所以高職院校要努力營造一個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氛圍,利用好校園的空間辦好櫥窗、板報、廣播、校報等文化宣傳設施,使學生耳濡目染。把校園進行綠化和美化,改善校園環境,提升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打造一個人文素養教育的優良環境。同時,以系部為單位、以專業為抓手開設人文社科講座,結合專業特點滲透人文內涵,經常開展各種讀書活動,使校園書香氣息濃厚。舉辦積極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寓教于文。情感需要情感的熏陶,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良好的氛圍具有潛移默化的陶冶功能,使學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境界得到提升、素養得到豐富。
。ㄆ撸┙洺⒓由鐣婊顒
高職院校要積極拓寬人文教育的途徑,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際接觸社會中認識社會,通過社會人際交往,了解實際生活。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精神和競爭合作意識,在實踐中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用感人的事跡陶冶情操,用親身的實踐增長見識,用一份責任關注社會。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能正確的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以及社會的關系。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感悟,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文化生命之中。在實踐中提高自己開拓創新的能力,并形成高尚的人格,使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的提高。
。ò耍嫿ㄈ宋慕逃纳鐣笳n堂
積極開發和建設“校外校”性質的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拓展人文素質教育空間,擴大人文素質教育載體,使學生了解社會生活,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勵學生的時代使命感,激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服務社會,全面開發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因此,這項工作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創造健康文明的育人環境。要轉變當今社會狹隘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質量觀念,為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的社會大環境,從而也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成功實施提供可靠保證。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我們真誠地呼喚高職教育人文精神能夠回歸,衷心的期盼傳統的人文精神能重新在校園里傳承,盡早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片面化”特點,使我們今后培養出來的學生既有專業知識,又富有人文內涵,既有科學文化,又有健全人格。培養與造就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全面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將是我國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的可靠保證,也是高職教育的歷史使命?茖W文化知識與人文素養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和諧統一,才是和諧社會中發展所需要的人。豐富學生心靈的人文內涵教育和知識化的科學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新時期高職院校辦學的發展方向,也必然是我們高職業院校走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
上一頁 [1] [2]
【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專業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相關文章:
簡析高職院校個性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融合03-26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研究11-18
論高職院校加強績效管理的探討11-22
有關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02-21
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加強素質教育02-26
試析加強高職院校班主任工作02-24
高職院校中的創業教育11-24
加強高職院校的道德文化建設的論文03-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