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芻議
論文摘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任務之一。目前大學生的創新素質普遍不高,本文從分析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入手,探求其原因,認為采取強化教師創新引導力、構建大學生實踐環境、建立大學生創新素質綜合評價體系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創新;素質
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是高校肩負的歷史使命。筆者認為對高校而言,創新素質培養的關鍵是在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知識,并具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對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并做到觸類旁通,從而有所突破和超越。
一、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現狀
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大學生普遍意識到創新素質已成為自己參與未來競爭的重要籌碼。然而這種具有普遍性的動機,卻未能很好地轉化為培養創新素質的動力,現階段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堪憂。
1.缺乏創新的興趣
鄒韜奮說過:“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就,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對于所學的是否心里真正覺得喜歡,是否真有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機敏。”一般而言大學生的資質水平大體相同,如何挖掘并體現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學生對某個領域是不是有濃厚的興趣,是不是有足夠的熱情,一旦產生興趣,才能在興趣的驅動下,持續地專心致志地盡心鉆研,從而提高學習效果。但多年來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使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大行其道,按部就班的學習方式和被動的學習動機使大學生在興趣的廣度、深度及穩定性方面比較欠缺,無法調動學習極積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進而影響創新素質的養成。
2.缺乏創新所需的想象力
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調查后發現,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愛因斯坦在《論科學》一文中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钡殡S著家長對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攬,孩子自小就喪失了基本的動手能力和好奇心,從而遏制了想象力的發展。同時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家長和教師也無暇顧及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好奇心,進入大學后,教師專心于科研,對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視程度不夠,課堂上照本宣科的多,進行互動和啟發式教學的比較少,從而使大部分學生想象力繼續處于匱乏狀態,這是造成大學生創新素質缺失的主要原因。
3.創新毅力不足,創新行為不能持久
創新本質上是一種自覺地認識并確定目標,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多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主觀能動過程,是高度復雜的思維過程,需要具體實踐的支持,是一項艱苦的歷程,需要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來實現,很多創新性成果的產生均是通過總結若干次失敗和長期的堅持而得來的。但是大學生的創新行為往往受到興趣、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尚處于人生的不成熟階段,很容易對事情產生興趣,但興趣又往往隨著時間、環境、心情經常變化,缺乏深度、廣度和穩定性,沒有長期的堅持和積淀,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缺少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對挫折、失敗的承受力,這樣即使有創新興趣,也不能有創新的成果。
4.缺少創新思維方式和創新技能
創新是認識領域的擴展和認識內容的深化,思維方式是創新的基礎。大學生接觸的知識在不斷增長,但對知識的吸收卻是獨立的,互不關聯的,未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對各類知識加以整合利用,缺乏流暢性、新穎性和獨特性的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不能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反思、綜合組合、應用實踐和超越,并形成新思維、新觀點和新理論,致使他們形成了直線式的思維慣式,如此反而使越積越多的知識成為堵塞思維的垃圾,對事物的觀察也會變得不夠敏銳和深刻,缺少靈活性、全面性和深層性,從而造成了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創新的現實。
二、造成大學生創新素質普遍不高的原因探析
1.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孩子自上幼兒園起,就被要求聽老師話,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凡聽老師話的孩子就被冠以好孩子的稱號,深受老師喜愛和家長喜歡。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則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用著全國統編的教材,課堂講解居多,討論較少。而進入大學后,很多教師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既無專業前沿的介紹和引導,也無課外知識的補充和提高。正如美國農業生物工程學會青年學者獎的第一位華裔女性獲得者張瑞紅所說:“中國的傳統教育是一種服從式教育,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學生越來越不敢講話,總是怕說不對,這樣就很難有創造性思考。”此語一針見血地道破了大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不高的原因,在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鮮具創新素質也在情理之中。
2.大學課程結構和設置不合理且開放程度有限
錢學森認為:“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按照培養科技發明創新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蹦壳,我國大學教育開放程度有限,課程設置過于突出“學科本位”,專業口徑窄,學科知識孤立,專業適應性差,與實際需求不太接軌,學生自主選擇范圍小,課程內容重復和陳舊、教材更新緩慢,教師為了便于授課,同一本教材能夠連續使用若干年。另外,許多高校的課程體系中缺少學科前沿、交叉學科、創新方法論等課程,如此使學生不能受到系統性、科學性的創新理論和思維的訓練和熏陶;同時實踐性課程嚴重不足,實驗課程多少驗證性實驗,缺乏探究性實驗和發現性試驗,從而造成學生理論水平高而動手實踐能力缺乏的現實,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3.大學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啟發性和引導性
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梅強中教授認為:“創新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訓練學生回答問題!爆F階段大學教學師生間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教學是傳授和接受的關系。教師往往以權威自居,不容批評質疑的聲音,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采取注入式教學,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缺乏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很少訓練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培養與訓練,使得學生不知在大學環境下,如何自我學習,也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挖掘自身學習上的潛力,發現自己專業上的特長,阻礙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無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增強。
4.大學生評價體系缺乏對創新能力的激勵
現行大學生評價體系不能充分激發大學生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創新能力的評價只是學生評價體系的子模塊,有的甚至是一筆帶過,鮮見專門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及能力評價體系。同時學生創新能力模塊的評價,主要還是鼓勵冒尖突出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勵學生進行創新,但這種旨在選優拔尖的評價辦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數學生無緣于此,進而使創新活動參與面越來越窄,不利于創新活動的普及深入。注重結果的評價方式,對于參與的學生而言,容易出現為避免選題失敗而回避風險的行為,使原始性創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導致某些學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現缺失。
三、對策建議
1.改革教學課程設置,增加課程設置靈活性
在保證基本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對數學、計算機、英語、物理等基礎學科進行差異化課程設置,讓不同背景和不同專業的學生各取所需。鼓勵有能力和條件的學生接受分層教育、分類教學,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在培養計劃中設置“創新與特長教育”學分和“專業綜合訓練”等環節,開設專門訓練和培養大學生創造能力和創造方法的課程,如學科研究方法論、創造技能、智力與創造力訓練等。此外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嘗試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與用人單位合作,以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基礎進行專業課程設置,將教學過程延伸到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中去。通過靈活的課程設置,推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增強,讓學生在科學實驗和社會生產中去學習科學技術知識。
2.構建大學生實踐環境,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學校應制定并完善一套有利于實施創新教育的規章制度,以確保創新教育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如:選課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圖書館、實驗室開放制度,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獎勵制度,教師、學生創新素質評價制度等,促使創新教育在政策的指導和相應制度的規范下,順利進行并取得實效。此外,要加強實踐教學和實驗室建設,提高實驗教學的水平和檔次,構建成體系分層次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對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創造條件,積極鼓勵、支持、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加知識競賽、科技競賽、社會實踐等各類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增加好奇心,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團隊合作的機會,增加交流,提高創新能力。
3.建立本科生導師制,強化教師創新引導力
建立并實施本科生導師制能夠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提供一個進行深層次對話和交流的平臺,推動教與學的有效互動,實現師生關系的本質回歸。為本科生配備學術造詣深,思想作風正派的專門導師,而導師則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條件,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學習自主權的基礎上,認真進行個案分析,指導學生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興趣、特點,正確認真自己,合理定位;按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選修課程,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使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對學生在學習研究方面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教育引導,同時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研究,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研究素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發掘學生創新潛力,促使學生自我發現,學會觀察事物和提出問題,進而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產生積極意義。
4.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引導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
建立大學生創新能力綜合評價體系,首先要明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具體評價內容,其次要明確評價主體的組成,最后要確定評價的原則和方式方法。創新能力除了悟性和能力外,還包括好奇心、興趣、創新性思維、堅定的意志,在明確內涵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適應不同類別科技創新活動,適應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創新素質綜合評價體系,就要打破統一的評價指標和實施辦法,設置具有導向性的評價因子,堅持既能保證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又能實現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的普及評價原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融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從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創新活動的實際結果、創新學習能力、創新知識基礎、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技能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進而實現評價體系對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載著大眾對創新人才的渴望。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主體,只有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素質的大學生,才能使國家立足于激烈競爭的國際社會。由此可見無論從大學教育本身還是從時代發展角度來看,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都具有積極意義。
上一頁 [1] [2]
【淺談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芻議】相關文章:
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08-30
淺談物理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8-23
淺談高中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06-11
淺談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論文04-25
淺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視野和對策08-26
淺談體育教學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08-25
淺談芻議職校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08-28
淺談基于EDA的電子信息類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08-25
淺談體育教學在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中的作用06-13
論以交流方式培養創新型大學生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