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圖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指導與實踐
一、圖式理論的概念及與閱讀的聯系圖式(schema)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哲學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melhart)發展了這一理論。該理論強調,人們已經具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其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已經具備的知識是圍繞某一主題相互聯系起來形成一定的知識單元,這種單元就是圖式。
對閱讀而言,圖式分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語言圖式是學習者已經具備的語言知識,即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閱讀材料主題的熟悉程度,即狹義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則指讀者對閱讀材料的體裁和篇章結構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說的篇章知識。
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言信息本身并無意義,它僅指導讀者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知識結構恢復或構成意思。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輸入,然后讀者在自己大腦存貯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后,讀者就產生了理解,否則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
所以讀者除了必須具有相應的語言圖式和形式圖式外,還需要與作者有共享的內容圖式(如下圖),這樣,理解才能產生。如果讀者和作者各自的原有圖式沒有共享的交集(圖中C區域),那么讀者的閱讀理解就會失敗。
因此,筆者認為圖式理論強調對讀者原有知識水平的關注,強調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在知識框架下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這和我們新課程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注重學科融合的原則及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處理的原則是相一致的。
二、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魯梅哈特(Rumelhart)曾經指出,一個讀者不能正確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可能有三種情況:一是讀者不具備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式。例如,對把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中國學生可能沒有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連文章的表層意思都不能理解,其它深層次的東西就更加無從提起了。二是讀者雖然具有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式,但作者提供的線索不足以激活讀者的圖式。例如,有些文章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存在一定距離或有脫節的現象,不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就會導致閱讀的低效。三是讀者自以為讀懂了文章,卻誤解了作者的意思。因為文化的背景,表達方式的差異,對有些觀點的理解勢必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比如這句話:He is dirt poor.不了解相關背景的人可能就會理解為“他又臟又窮”,其實它要表達的是“他一貧如洗”。
根據上述觀點,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圖式理論可以做以下嘗試,實現更為有效的閱讀。
(一)豐富圖式
對把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中國學生而言,不能理解一篇英文閱讀材料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沒有足夠的語言圖式,也就是沒有積累足夠的詞匯、句法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語言知識的訓練,包括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教會學生利用上下文、構詞法等猜測詞義,教會學生分析句子結構以及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習慣用法等等,這些都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圖式、提高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
另一方面,讀者的人文、歷史、地理、科技、體育、衛生、環境、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知識的多寡,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閱讀理解水平。約翰遜(P. Johnson)認為,熟悉話題并擁有關于文章主題的背景知識比掌握詞匯知識更重要。
而作為初中生,本身視野不夠開闊,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對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或其它相關知識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拓展,注意學科之間的聯系和融合,不斷豐富學生的圖式,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閱讀理解。
(二)激活圖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實施閱讀導入階段,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從學生熟悉和了解的事物入手,采取有效手段激活學生的圖式,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主動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各種手段,從視覺、聽覺、觸覺及嗅覺等各個方面激發學生,充分激活學生的原有圖式,幫助學生及時主動地參與閱讀過程。
(三)建立圖式
在閱讀教學時,在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中,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語篇圖式,可以幫助學生迅速理清文章結構和知識脈絡,有助于閱讀的順利完成。因此閱讀教學時,教師可結合閱讀材料的語篇內容及語篇結構,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語篇圖式,這樣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和深化理解語篇。
(四)運用圖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讀后活動、拓展活動時,應指導學生利用已建立的圖式進行各種活動,如復述、改寫、討論、評價等。這樣能幫助學生及時地復習、鞏固新知識,甚至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但教師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充分的幫助,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身已經建立的圖式有針對性地完成任務,達到學業上的提升和進步。
三、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筆者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八年級(下)Module 9 Unit 2 My hero—Dr Norman Bethune的教學設計為例,分析圖式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閱讀前活動(pre-reading activities)
在閱讀教學中,讀前活動經常被忽略,但筆者認為讀前活動是閱讀的必要準備。根據圖式理論,圖式決定讀者對文本的理解。但是有的文章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激活學生大腦中的相應圖式,或者是學生根本就不具備適當的圖式,這時教師應通過讀前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圖式或者構建相關的圖式。
⑴ 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本文的主人翁——白求恩對現在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人物,所以筆者在導入時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了一些有關他個人的相關資料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資料,以及關于延安的一些知識,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內容圖式,幫助他們更容易地理解閱讀內容。
【設計說明】豐富的內容圖式有助于學生了解閱讀材料,能更加容易快速地獲取目標信息,從而增強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興趣,樂于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⑵ 利用標題和圖片進行預測
Halliday和Hasan(1976)曾說過,學習英語的大部分工作在于學會做出正確預測。閱讀前的預測推理活動是利用學生本身已經具備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主動探究的過程。
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觀察66頁上課本所提供的圖片,思考教師的問題,預測所要閱讀學習的內容,激活學生原有圖式。
Q1: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
Q2:Can you guess what he did for others?
【設計說明】教師先以直觀圖片創設話題情景,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圖式,通過師生互動,巧妙地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到課文主題上來,借助層層遞進的話題引導,使學生逐步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境界。
(二)閱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圖式具有信息處理的功能。學生對材料的處理包括選擇、加工、補充、判斷和推理等。學生頭腦中的某種圖式被激活以后,就會成為吸收、加工文章中文字符號信息的框架,與該圖式有關聯的信息就會被納入框架之內。
(1)培養學生略讀能力
略讀(skimming)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思考并回答主旨大意信息題,設法從文章中獲得總體印象,并進行閱讀效果自我評估的過程。對這一任務的評價是通過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完成的。有鑒于此,在這一環節,筆者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完成對文章整體信息的獲取與理解。
①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________.
②Try to write out the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
【設計說明】略讀(skimming)旨在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同時也為下一步確定閱讀的框架做好鋪墊。它只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文,用自身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去理解文本,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及形成快速尋找主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幫助。
(2)幫助學生理解篇章結構
分析并指導學生熟悉各類篇章結構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猜測課文內容,明晰課文的主脈絡,體會不同體裁在謀篇布局上的差異,對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
在這一步驟上筆者做了以下設計: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設計說明】設計識別篇章結構,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語篇的邏輯結構、謀篇布局和主題思想。而文章脈絡的梳理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更為清晰和豐富的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為后面的書面表達做有效鋪墊。 (3)優化學生尋讀能力
尋讀(scanning)旨在從文章中找到某些特定細致的信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尋找段落的主題句或尋找時間、地點、數字、關鍵詞和事實細節等非常具體的信息,幫助學生關注文章細節,加深對關鍵詞句的了解和鞏固。
在本課的尋讀階段,筆者設計了以下兩個任務,優化學生尋讀能力,幫助學生關注和鞏固關鍵詞句的運用。
Task 1: Find out Norman Bethune’s experience with the help of following numbers:
①18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93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From 1938 to 9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December 12,19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6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1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 2: Read the passage more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form.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仔細閱讀和搜尋重點詞匯和信息,能夠有目的地關注這些重點詞匯和信息,有利于及時獲得和鞏固關鍵內容,從而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發展學習能力。
(三)閱讀后活動(after-reading activities)
閱讀之后,圖式具有鞏固記憶和拓展延伸的功能,教師可以利用圖式的這些功能開展以下活動。
(1)復述課文
Rumelhart(1980)指出,圖式描述了記憶內容的布局排列,也就是為讀者提供了記憶中相關內容概念的輪廓,它有利于學生有計劃地回憶課文中的信息,同時它也幫助學生重新建構那些遺忘了的成分。因此,在這一步驟上筆者做了以下設計:
Try to retell the text with the help of these key words and phrases.
P1: One of heroes→gave his life to
P2: 1890→1916→First World War→invented
P3: 1938→opened hospitals to give treatment→train→wrote books
P4: 69 hours→112 people→in spite of→died
P5: made him a hero→books and films→is remembered
【設計說明】學生在關鍵信息的幫助下,利用圖式的鞏固記憶功能重新建構文本內容,努力組織和調動新建圖式,幫助自己完成任務。進一步強化了事物之間的聯系,使自己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拓展討論
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和主題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拓展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感知與理解。閱讀教學在培養閱讀技巧的同時也肩負著思想教育的功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內涵,聯系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該環節,筆者設計了以下拓展討論的任務:What do you think of Dr Norman Bethun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show us your opinions.
【設計說明】學生在經過一次次對文本的閱讀、梳理與思考,已經具備了更為豐富的內在圖式。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進一步鞏固學生剛剛形成的內在圖式,完成知識的輸入與輸出的轉化,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3)拓展閱讀與寫作
在本環節的設計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首先和他們一起閱讀同樣具有奉獻精神的Nightingale 的相關材料,讓他們課后去搜尋他們所崇敬的其他人物的資料進行閱讀,并寫出自己的感受。
Task: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hero and tell us why you show your respect to him or her.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相關主題或內容的閱讀,能夠清晰地了解人物傳記的表達方式,提升表達能力,同時也能積累和鞏固更多的詞匯。只有通過大量的泛讀才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圖式,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寫作是對圖式的直接運用,起到知識內化的作用。
圖式理論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因素對閱讀的影響,恰恰體現了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理念。因此,教師要根據閱讀材料、學生的語言水平、興趣和特點等具體情況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在不斷研究與探索中把圖式理論與初中英語閱讀課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更為有效的閱讀教學。
【淺析圖式理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指導與實踐】相關文章:
圖式理論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03-14
談談高職商務英語閱讀教學中圖式理論12-06
閱讀教學的學法指導研究與實踐11-22
英語閱讀教學之淺析03-20
淺析初中英語聽力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06-20
淺析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理論與實踐11-18
任務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12-03
淺析初中英語學困生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