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校網癮類學困生發展性教育防控策略
論文摘要:針對“無所事事”作為造成高校學生網絡成癮進而成為學困生的主要誘因這一事實,根據過程重于結果、預防好于救治、疏導優于堵塞等發展性教育防控原則,以“有所事事”為切入點與著力點,引導廣大學生特別是網癮類學困生去做想做之事、能做之事、可做之事與必做之事,進而達到良好的教育防控成效。
論文關鍵詞:學困生;網絡成癮;發展性教育
網絡成癮是指每當上網時,網癮者就產生愉悅的心理快感,因此反復追求上網,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也越來越渴求這種身心愉悅的感覺。根據宿遷學院對學困生,即一學期內有兩門以上功課不及格的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其中有85%的學困生是由于網絡成癮造成的。因此,教育防控學生特別是網癮類學困生便成了當前高校有效加強學困生教育轉化的極其重要與緊迫的任務。
一、無所事事——造成高校網癮類學困生的主要誘因
本文以匿名問卷的形式對宿遷學院大一至大四的學生進行了網癮方面的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 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30份,其中選擇自己屬于網絡成癮的問卷186份,約占10.6%。從調查數據來看,網癮類學生在按時完成作業、借閱圖書、做學生干部、參加社團活動、與人交往、愛好體育運動等方面均很不理想,網絡成癮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仔細分析下來,“無所事事”無疑是其主要誘因。通過調查與觀察,網絡成癮學生大多屬于“四無”學生:無官職、無特長、無組織、無人脈!盁o官職”導致他們既無努力表現的動力,也無干不好會丟官的壓力,可謂是無官一身輕;“無特長”使他們無法成為臺上受人追捧的演員,只能在臺下做個安分守己的觀眾,以致于基本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無組織”促使他們慢慢淪為迷途的羔羊,只有孤獨感,沒有歸屬感;“無人脈”導致他們成為墻角孤芳自賞的花,不太喜歡或者不太善于與不同的人交往,結果交往空間逐漸變小。
這種狀況無疑是他們不想要但又不容易改變的,會使他們在內心產生強烈的無力感、無助感與孤獨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三項固有的心理需要,即自我決定(或自治)需要、能力(或效能)需要、社會聯系(或加盟、附屬)需要。也就是說,人們需要感到自己是出自自己的愿望去采取行動,因此對一項行動是否是自己決定的有天生的敏感性;人們需要感到在社會環境中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對一項行動是否說明自己的某種能力有天生的敏感性;人們還需要與社會環境中的其他人產生聯系,從而覺得自己屬于這個社會,是這個社會群體的一員,因此對一項行動是否體現自己與其他人的聯系有天生的敏感性。這三種需要的敏感性說明,任何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天生的固有的被認可、被尊重、被重視的需要,都不希望自己成為最差的一類人,哪怕實際上就是最差的一類人。
二、標本兼治——高校轉化網癮類學困生發展性教育防控的有效原則
1.過程重于結果
高校網癮類學困生的防控教育關鍵要有發展性教育防控的理念。發展性教育防控策略得益于“發展性教育評價”理念。所謂發展性教育評價,是指以“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現代教育評價理念為指導,對教育實踐中的各個要素及發展變化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這一理念不僅強調評價的目的性和結論性,更強調它的促進性和發展性。將這一理念運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就是強調對不同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從中受到激勵去發揚、進步,能避開或者走出誤區,走向更大的成功。
2.預防好于救治
《黃帝內經》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即病已成而后藥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病入膏肓時再來求醫問藥,等到口渴才想到挖井,打仗了才忙于制造武器,這均已為時晚矣。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網絡成癮防控。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防微杜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學工人員特別是輔導員要牢固樹立防重于治的觀念,從新生一入學時就應該加強網絡宣傳引導與警示教育,使學生對網絡能有正確的思想認知與可控的行為表現。
3.疏導優于堵塞
“疏”優于“堵”的寶貴經驗不僅是防汛工作的制勝法寶,同時也是解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的一劑良方,F在是網絡時代,事物的兩面性在網絡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有人說,如果愛一個人,你就讓他接近網絡吧;如果你恨一個人,你也讓他接近網絡吧。由此可知,網絡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所以,對于網絡問題,一味采取“堵”的辦法是不明智的,最終必將以失敗而告終;只有因人施教,對所有學生進行正確及時的網絡指導與引導,對有網癮傾向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開導與疏導,才能使他們成為網絡的主人,而不是網絡的奴隸。
三、有所事事——高校網癮類學困生發展性教育防控的有效策略
既然“無所事事”是大學生網絡成癮進而成為學困生的主要誘因,那么,讓他們“有所事事”無疑就成了教育防控大學生特別是有網癮類學困生的關鍵所在。此法筆者稱之為發展性防控教育策略,指的是教育者在學生網絡成癮等壞習慣尚未形成之前,對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患于未然”的教育與防控,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發展需要等各種個人成長的需求引導學生步入大學生涯的“正軌”。實踐證明,發展性防控教育策略要比滯后性教育轉化策略效果好。
1.以興趣愛好為引擎,引導大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一新生剛從高考中解放出來,具有強烈的自我成長渴望。此時,用興趣愛好作為動力引擎引導大學生發現、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避免把時間與精力花在網絡游戲等消遣娛樂上,還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所以,從學校來講,首先要重視大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倡導每個學生都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至少參加一個社團組織。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創新活動,特別是體育運動。從實踐經驗來看,凡是網絡成癮者多無體育運動愛好,而有體育運動愛好的學生中也很少見網絡成癮者。從班級來講,首先要確立以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為核心的班集體建設目標,堅持走個性與特色相結合的班集體建設之路。其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立興趣小組,引導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自主策劃、自主組織各種各樣的班級競賽活動。這不僅可以使很多人有“露一手”的機會,還可以使班級成為一個“熟人社會”,從而避免出現“自投羅網”的離群“孤雁”。
2.以自我管理為目標,引導大學生做自己能做的事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地方,理應為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提高自身能力創造條件。這不僅可以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由“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的轉變。從學校層面來看,首先應重視學生自治組織的建設,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校各項管理工作中來。其次應加大培養與指導力度,讓學生盡快成為學校管理的得力助手。從班級層面來看,首先要牢固樹立“分權”與“分層”的班級管理理念,著力構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事機制,努力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局面,使班級每個同學都有為班級服務的機會,F實中之所以會出現“能者多勞以致于累得怨聲載道,閑者無事以致于閑得指手劃腳”的怪現象,主要原因就是班級沒有進行合理的分權治理與分層管理,部分“無所事事”的學生就會乘機添亂,惹是生非,嚴重的便會出現沉溺網絡、自毀前程的現象。
3.以志愿服務為主線,引導大學生做自己可做的事
志愿服務包含著深刻的互助精神與奉獻精神。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具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以及“為社會之進步而奉獻”的滿腔熱血,他們渴望“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大學氛圍與人生境界。所以,高校應將當代大學的育人要求與大學生奉獻社會的心理需求結合起來,為所有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鍛煉自己能力搭建平臺。首先,要在全校范圍內建立志愿服務組織,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甚至還可以投網絡成癮學生所好,根據他們的電腦特長專門設計出適合他們的志愿服務項目。其次,要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宣傳志愿服務典型,努力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最后,要建立長效機制,將志愿服務情況納入評獎評優、組織發展以及先進集體評選的指標體系當中,從制度上為導與激勵廣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組織與活動。
4.以健康安全為保障,引導大學生做自己必做的事
現實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是只有把自己不想做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又必須做的事情做好方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應在切實加強思想教育引導的基礎上,還必須從行為規范的層面來推進他們做好必做之事。一是學習行為規范,要求他們必須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對于不能按時上課與完成作業的學生要及時教育、跟蹤管理。二是衛生行為規范。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室、宿舍、圖書館等學習生活場所的清潔衛生保持,將宿舍衛生檢查結果納入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測評與系部學生工作考核與班級工作考核。三是安全行為規范,是指嚴禁禁用電器與夜不歸宿,特別是嚴禁夜不歸宿,必須作為大學生不可逾越的“鐵律”。四是體育鍛煉行為規范,堅持并強化早起習慣與體育鍛煉等養成教育,重點關注有網絡成癮傾向的學生的早鍛煉情況,有利于將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結合起來,從而為切實有效地防控大學生網絡成癮提供健康安全保障。
上一頁 [1] [2]
【試析高校網癮類學困生發展性教育防控策略】相關文章:
試析高校網絡教育路徑優化的思考03-03
試析旅游購物業發展03-29
試析圖書館的信息營銷策略03-10
試析雙語教學不同階段的方法與策略03-27
試析商業營銷“迪士尼化”營銷策略12-01
綠色會展的發展模式及發展策略03-30
試析幼兒家庭性教育中父母的性素養問題12-08
詳談職校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12-01
試析中職美術教學策略論文02-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