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改數學教學的探索
新課程標準要求新時代的學生,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應該具有創造能力。因為它是二十一世紀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學中很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在討論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究
新的數學課本一改過去嚴肅枯燥的風格,更像本圖像書,圖文并茂充滿了情趣,課堂教學也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舊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成為學生的主人。在先討論后交流并探究的基礎上,自己解決問題。我在講解例題時,把題目抄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自己做,不會可以討論,因為教學不是單純給予,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知識的概念、結論、法律和定律,更應引導學生去探究它們是如何形成的,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探究,使教學達到了“教是為了不用教”的境界,并使知識在交流、探究中得到升華。
例如: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判斷以后,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在ABCD中,AC和CF分別為∠DAB和∠BCD的平行線,求證:四邊形AFCE為平行四邊形。我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看清要證明的結論,并讓學生思考“證明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以用那些方法?接著讓學生分成6個小組討論,結果同學們找到了四種不同的證明方法:(1)通過證明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即EC∥AF AE∥CF得出AFCF是平行四邊形(2)通過證明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即EC=AF得出AECF是平行四邊形(3)通過證明兩組對角分別相等,即∠AEC=∠AFC∠EAF=∠ECF得出AECF是平行四邊形(4)通過證明一組 對邊平行且相等,即EC平行且相等AF或AE平行且相等CF得出AECF是平行四邊形于是我將這四種情況一一展出在投影上,讓各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最后我歸納出解答這道題的思路和步驟。這樣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參與探求,學會新知識,不但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同時學生也消除了懼怕心理,樂于思考,敢于回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輕松和諧討論交流的氣氛中,解決了問題,掌握了知識的精髓。
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當前,學生的“厭學”和“苦學”現象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成為阻礙學生能力發展的一大桎梏。因為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過渡的階段。他們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感興趣,而加強動手操作能力正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動手操作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達到手腦溝通,是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求新知、發現規律、獲取知識的活動中去,由此實現了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因此,加強動手操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教七年級上冊第一章豐富的圖形世界第3節截一個幾何體這一課時時,采用實物布置學生準備好胡蘿卜、地瓜、刀子等,自己動手,參與教學,解決問題。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用平面去截一個正方體,能截出一個梯形嗎?五邊形嗎?七邊形嗎?針對這類題,如果這些抽象的東西單純地靠老師講、學生聽、學生畫,他們很難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四組,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胡蘿卜等,削成正方體,然后按照題目要求去截正方體,再把所得的結果小組討論,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相互交流,不但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從而也輕而易舉的解決了問題。 由此,在教學過程中,不適時機地采用動手操作的方法,有助于發展學生智力、提高素材,優化了課堂教學,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加強目的性教育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某些學科缺乏學習積極性,往往是由于對學習這門學科的重要意義缺乏深刻的認識,一旦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的相互聯系,理解了所學內容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就會油然而生.
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結合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行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作為一門計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和數學有關的科普讀物,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課,使學生增強學有所用的意識,增加他們對數學的特殊情感。如用分段函數解決出租車的計價問題,用概率統計知識解釋摸獎游戲的中獎率問題等。
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一般說,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進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這種學習效果的滿足感又進一步強化了學習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問題情景,恰當地設置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在問題的牽引下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時,首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大富翁和一個年輕人訂立了一個合同,一個月內年輕人每天需給富翁10萬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給年輕人1分錢,第二天2分錢,第三天4分錢……以后每天富翁付給年輕人的錢數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滿,請問這合同對誰有利?這問題一提出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他們很急切地想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說“欲知后事如何,請聽分解”那樣吸引著學生。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運用討論、交流、探究以及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模式既有個體的努力探索,又有群體的團結協作,使學生的思維機能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同時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淺談新課改數學教學的探索】相關文章:
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探索02-24
淺談高中數學新課改12-09
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化學教學06-16
淺談當前中專化學教學改革探索12-08
淺談新課改下化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12-11
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一英語教學論文03-16
淺談初中語文對話教學策略探索11-19
淺談高職旅游英語職場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11-30
論文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05-2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