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農村背景下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
摘要:闡述了新農村建設、鄉村人居環境的涵義,介紹我國目前鄉村人居環境的現狀,分析鄉村人居環境規劃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從規劃的角度構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鄉村人居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新農村建設
鄉村人居環境規劃是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條重要途徑,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而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的目標是改善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發揚傳統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實現人居空間活動的有序移動。隨著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環境得到了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也對村落結構產生巨大沖擊,導致人口外流、濫用耕地、環境惡化、村落中出現了城市的景觀,破壞了原有的鄉土風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導致農民家園歸屬感的喪失。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村莊建設的調控手段仍然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分隔時期的局面,對處于加速發展時期村莊的規劃建設缺少有效引導。我國有56%的人口聚居在村莊,大量農村人口的聚居環境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從規劃的角度研究鄉村人居環境并促使其健康發展,是一項非常緊迫而又意義深遠的工作。
1基本涵義
1.1新農村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包括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構筑新設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等方面的內容。建設新村鎮是要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使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合理規劃;構筑新設施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基礎服務設施,主要包括清潔安全的生活飲水、道路交通、電力電信網絡及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
1.2人居環境
道薩迪亞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類聚居學》一書中最早提出了與“人居環境”內涵一致的概念。他認為:“人類聚居是地球上可供人類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實體環境;人類聚居不僅是有形的聚落本身,也包括了聚落周圍的自然環境;人類聚居還包括了人類及其活動,以及由人類及其活動所構成的社會;人類聚居實際上是整個人類世界本身。”吳良鏞院士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一書中,將“人居環境”定義為“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按照對人類生存活動的功能作用和影響程度的高低,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和人工建筑系統。”
人居環境是由人與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不僅包含了維持人類生活生產所必需的住房及各種生活設施,而且包含了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活動所構成的網絡體系。從廣義上講,人居環境的運行可依次分為物質、行為、制度和文化等4個層面,且層層深入發展。狹義上的人居環境,則側重于物質層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反映人居環境的物質要素及其空間范疇。
吳良鏞院士用系統分解理論,從內容上將人居環境劃分為五大系統:
、僮匀幌到y。它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其中包括氣候、水、土地、動植物、地形、資源等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聚居產生并發揮其功能的基礎;
、谌祟愊到y。人不僅是自然界的改造者,還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具有對物質和精神的多重需要;
③社會系統。社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各種相互關系,包括了公共管理和法律、社會關系、人口趨勢、文化特征、經濟發展、健康和福利等;
、芫幼∠到y。其是人類系統、社會系統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質環境及藝術特征,主要指住宅、社區設施等;
、葜蜗到y。主要指人類居住區的生活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系統、交通與道路系統、通訊信息系統和物質環境規劃等方面的內容。
2我國鄉村人居環境的現狀
鄉村人居環境由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空間環境和人文環境組成,鄉村人居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戶的身心健康。自然生態環境包括供人類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是鄉村人居環境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平臺。通過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水平仍不能滿足農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些村莊選址不當,使村民隨時面臨山洪、泥石流的危險;有些村莊沒有自來水或水質不能保證,給村民生命安全帶來隱患;有些村莊農民生活垃圾、污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給村民生活環境帶來很大威脅;有些村莊道路不平、沒有路燈,滿足不了村民的出行需要等。鄉村人居環境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是鄉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的有機結合體,其功能轉換和演變具有內在規律。受政策影響、利益驅動和人為破壞的影響,現有的鄉村人居環境系統功能正逐步走向衰竭,這與鄉村普遍缺乏人居建設規劃、村莊隨意建設和無序化發展有關。有些鄉村雖然進行了村莊布點和鎮區規劃,但由于規劃機制的欠缺,使鄉村的地域空間環境反而影響了人居環境,如有的鄉村工業用地的無序增加,不僅占用了大量的良田,還出現了“村村點火”的局面,惡化了鄉村的環境,影響了農民的生活。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驅動下,傳統的鄉村聚落文化、社區意識、人脈關系等“鄉村”特色逐步被新的城市元素所替代,多元化的鄉村地域文化正逐漸衰落甚至消亡。鄉村人居環境正處于轉型、無序、混沌的發展狀態,人文環境受到了城市的發展沖擊,使許多具有特色的鄉村變得毫無生機,除了一些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保護的古鎮和古村落,其他鄉村的歷史和“文脈”無處可尋。
3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為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我國進行了大量的新農村規劃,具體有村莊布點規劃、鎮區規劃、村莊建設規劃等專業性規劃。新農村規劃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原則,這一原則對新農村的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這些規劃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法律體制的欠缺
我國現行鄉村規劃的相關導則和標準,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或城鎮的有關標準和導則來要求的,針對鄉村的規劃理論和方法還缺少參考標準,導致在編制村鎮布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時,直接套用城鎮規劃的相關方法與標準。有些村莊規劃建設只是對村莊環境、村民住宅進行表面整治,缺少從規劃角度的系統研究,是“治表不治本”。同時,在《城鄉規劃法》的具體規定中也缺少對鄉村人居環境規劃建設的監督和管理體制。
3.2盲目拔高規劃目標
有些鄉村為了追求成效,盲目建設不適合村民居住的高檔別墅住宅,或者效仿城市居住小區將農民的住宅規劃成“村莊小區”,有些甚至將住宅刷成同樣的顏色,形成了所謂的“形象工程”建設,既造成了浪費,又沖擊了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
3.3規劃的千篇一律
城市的規劃需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應尋找城市的特色,對于鄉村規劃更應該讓“因地制宜”得到充分的體現,鄉村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文原因,在具體的規劃中應該讓這種特色有所體現,并繼續發揚,讓鄉村的“文脈”得到發揚。但目前的鄉村規劃都是“批量生產”,很少有規劃設計師找尋鄉村的文脈和特色,都是在固定模式和指標的指引下形成“千篇一律”的村莊規劃。
4小結
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趨勢下,鄉村人居環境的研究和實踐勢在必行,規劃者應該結合當地村莊的自然環境和文脈,保護與發展并存,改善人居環境。在具體的規劃設計中,不僅要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將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等理念納入到總體規劃戰略中考慮,還要試圖創造出一個以人為本,地域與人文、生態與文化、歷史與現代相和諧的新農村規劃,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特色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的新領域。
5參考文獻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周直,朱未易.人居環境研究總署[J].南京社會科學,2002(12):84-88.
趙秋立.浙江省農村人居環境優化建設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葉齊茂.村莊人居環境調查[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王明浩,陳佳駱,高薇,等.中國村鎮發展中的住宅產業化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1(2):51-52.
馮建平.重視解決農村住宅建設過于潦草的問題——以山西介休市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1(6):58-59.
張湛,劉勁.建設公寓式住宅——改變農村散居現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村鎮建設,1999(12):27.
張文輝.城市邊緣區小城鎮推廣村民公寓的思考[J].城市問題,2000(6):25-28,11.
趙之楓.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構想[J].生態經濟,2001(5):50-52.
顧姍姍.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07.
【淺談新農村背景下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研究】相關文章: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課堂的研究12-08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詞匯教學11-21
淺談新課標背景下的中學物理教學12-04
淺談新時代背景下教與學關系新論06-20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學習模式12-07
情境學習背景下的成人教學策略研究12-05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創新12-12
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研究12-03
互聯網背景下企業營銷傳播策略研究1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