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文化意識演變中的反思與追問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文化心理學 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文化、意識與行為的關系是心理學文化意識演變中的核心問題。通過對三者關系的不斷反思與追問,得出:語言以及由諸符號所構成的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類行為機制的新視角。
一、心理學文化意識的演變
對人類行為機制的探索一直是人們鍥而不舍的一個主題。人的行為在本質上是意識的,所以要探究人的行為機制,必先探究人的意識。這樣,“意識”就成為研究者們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它作為一種現實存在,抽象不可捉摸。囿于此,研究者們所進行的研究一直以來未有多大進展。心理學過去百余年間的各學派,像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文主義等學派,從內在的認知、經驗、人格以及外在的環境因素人手來尋找人類行為的原因,但或受限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或受限于應用領域,未能有效而全面地解釋人類行為之謎。
隨著西方心理學“價值中立”的破產和跨文化心理學尋找普適性理論的失敗,人們開始重視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塑造與制約作用。這一轉變,使人們把研究人類行為作用機制的目光聚焦到了文化上,出現了心理學的文化轉向。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明確指出:“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之外的第四個解釋的維度。它的意義就像三維空間之后發現的作為時間的第四個維度。”同時心理學的文化轉向又被認為是平行于認知革命的一場“文化革命”。這樣,文化問題就從傳統心理學的邊緣地帶進人了心理學的中心視域。從跨文化心理學到文化心理學,再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心理學的文化意識在不斷演變。在這種不斷演變中,人們不斷反思與追問心理、意識、文化三者的關系,追問文化與人類行為作用機制的內在關聯及這種關聯背后的根源性的東西。
文化,在本文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物質文化,諸如器物、房屋、工具、武器等,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方面;精神文化,它包括種種知識,包括道德上、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價值體系,包括社會組織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一一包括語言。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社會組織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復合體,是集團行動的標準規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只有在人類的精神改變了物質,使人們依他們的理智及道德的見解去應用時,物質才有用處;另一方面,物質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習慣的歷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以上所界定的文化的內容或者說靈魂一般都融匯于諸如語言、神話、藝術、宗教、科學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之中。
二、文化心理學:視心理為文化的投射
(一)理論觀點及相關研究
早期的心理學把文化作為尋找普遍意義的心理規律要排除的“干擾因素”,主張“去文化”。而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者們認為:(l)人的任何內在、深層的心理結構及其變化都不可能獨立于文化的背景和內容。心理和文化彼此貫穿、相互映射、相互滲透。(2)“人類內在心靈的統一體”不可能被預先設定,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植根并依賴于符號系統和社會組織系統之中。嘆3)文化對心理過程來說是一種“先在的”和“決定勝的”因素。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者們認為文化從下述三方面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第一,為了獲得社會的承認,個體總是通過各種類型的學習,將那些指導和確定思想、行為的社會文化模型內化為自己的心理模型。第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成分或文化分支系統,常常決定個體的思想與行為,盡管這種決定很少能被意識所覺知。個體在接受一種語言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相應的行為和文化模式。第三,文化模式不僅構造了人的思想,而且構造了人的感知。
社會文化模型、語言等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影響作用,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人們行為上的差異,這在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一書中已充分論述,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切實地能感受到。但是,是社會文化模型、語言等這些文化形式本身具有這樣的特質與作用呢?還是它們本身代表著什么?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近年來,研究者們還從文化影響人的內在假設方面展開研究,認為這是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影響的較深層次,也是文化影響的最終層次,它決定著人們的思想過程、知覺、情感以及行為方式。雖然有這樣一種提法,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未具體展開。人的內在假設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的作用機制又是怎樣的呢?它能否清晰解讀文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具有決定作用的根源所在呢?
(二)評價與反思
文化心理學把“文化”引人了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解釋,認為先于個體而存在的社會文化模型、語言、文化模式等,單方面決定了人的心理與行為。但我們聯系著人的實踐性本質來看,“語言等所具有的實踐功能,即影響和改變人們行為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具有的,并不是作為它的物質形式的某種聲音或圖形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將自己的實踐力量賦予它的結果;蛘哒f,不過是因為它以特定的方式外在地表達了人的實踐力量,從而才使他具有了形式上的某種功能”再結合著人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人所具有的實踐力量無非是指人的意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所以實踐力量實質是指人的意識的存在與作用,并且這意識是與人的實踐活動相互促進、共同存在的,它們同時也與人的心理相互構建、相互界定。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對于語言等文化形式、意識、實踐活動及人的心理這幾個存在的關系方面,缺乏互動性的思考,只強調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形成過程的一個方面,難以揭示人類意識與行為的本質。
縱觀文化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及與文化有關的研究可以發現:研究者們多是從文化與人格的關系、文化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的途徑等方面大做文章。至于文化為什么能決定或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根本原因方面,卻沒有較深的思考。我們知道,途徑只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卻不是也代替不了對問題根源的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有很多,但問題的根源卻只有一個。雖然近年來人們考慮到了文化對人內在假設方面的影響,并且認為它是文化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較深層次。但文化為什么能影響到人的內在假設呢?由于文化心理學單純視心理為文化的投射,以上問題它沒法給出一個答案。
三、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視心理為文化建構
上文提到:文化心理學雖然將“文化”這一因素引人了對人類心理與行為的解釋,但它“視心理為文化的投射”這一核心觀點,卻只強調了人的心理與行為形成過程的一個方面。人是歷史性的、能動性的存在,心理與文化的關系也是如此。應該說,人、心理與文化相互界定、相互建構、互為前提。在這一點上,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較文化心理學又前進了一步。而恰是這一點,為以后的諸多研究提供了思路。
(一)理論觀點及相關研究
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將心理置于社會互動過程中,將其作為一種建構過程的結果加以解釋,認為人的內在、外在世界是一種雙向建構的過程,賦予人的心理及社會發展動態性和前進的張力;它以作為知識、理論、心理載體的“話語”為突破口,通過闡釋語言的生成、本質及意義,深刻揭示知識、理論、心理作為社會文化建構的本質。文化建構主義指出,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語言與外在世界的關系不是一一對應的,它不是一種對現實的直接映射,而是一種主觀涉人、社會涉入、文化涉人之后的“生成物”,也即語言是人對他所生存的客觀自在世界的一種主觀建構,而非“自在世界”的直接映射。“通過對‘話語’的分析,建構主義不僅成功地將研究重心由外在物理世界導向了對外在世界的‘表征’及代表著這種‘表征’的話語,而且將這些‘表征’、話語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凸顯了理論、知識作為對現實的‘一種解釋’的或然性。
(二)對意識探究的影響與啟示
人類意識作為一個存在領域,并不是現成就存在的。從最根本上來說,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而不是現成地擁有某種普遍的、固定的規定性,它的本質只能根植于人類自己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之中。但從現實研究來看,對人類這樣一個物種來說,很難回溯到過去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上來探究意識的發展演化過程;又由于人與動物具有本質的區別,以及人類意識具有的不可還原的實在性,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難以揭示人類意識的本來面目。因此,對人類意識的探究,只能從其他方面展開。
文化心理學把“文化”因素引人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解釋,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又成功地將研究重心由外在物理世界導向了對外在世界的“表征”及代表著這種“表征”的話語,并將這些“表征”、話語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聯系起來,凸顯了理論、知識作為對現實的“一種解釋”的或然性。這給意識的探究提供了一種思路,“意識作為人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與客觀物質世界之間關系的反映,不僅包括個體意義上的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志等,也包括人類作為整體意義上的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與客觀物質世界之間關系的反映,它實際上就是人的生活世界”。既然語言具有解釋現實的“或然性”,那么意識所構筑的人的生活世界作為一種現實,是否也能找到解釋的載體呢?前文提到語言、文化等與人的意識的歷史關聯,那么它們能否作為人類意識的載體呢?這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問題。
四、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充分利用語言自身所具有的客觀性、公共性、多樣性、歷史性、分析性和可解釋性,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展開對隱匿在各種語言系統之中的文化傳統、思維模式、價值尺度等的思想前提批判,從語言所構成的人類諸文化形式的多樣統一性中去尋求人的自我理解,這“必將在細節上深化和豐富人們對人類實踐活動各內在環節及其歷史展開過程的認識,因而才會具有理論必然性地在整體上表現出把人及其意識理解為是一個過程、一種歷史性存在的普遍發展趨勢”。fbl
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走出了古代哲學直接從認識對象出發斷言“萬物的統一性”而放棄在此之前先去反省人的意識的誤區,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促成了哲學的“認識論”轉向;而現代哲學考慮更為長遠和細密,認為在反省人的意識之前,應該先對構成人的意識的最基本組成部分的語言進行分析或解釋,促成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哲學家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語言,部分原因在于:“世界雖在人的意識之外(世界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但世界卻在人的語言之中(人只能在語言中表述世界)·,·…語言中凝聚著自然與精神、客觀與主觀、存在與思維、真與善等等的深刻矛盾,積淀著人類思維和全部文化的歷史成果(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水庫’)……語言是思想的寓所。”
可以說,哲學通過對語言進行解析從而探究人類意識的研究方式,為我們探究意識提供了一條更直接的思路:從語言及諸文化形式人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人類意識。杜布贊斯基在《遺傳學與物種起源》一書中談論人類“進化的樣式”:“人類生物學和人類文化,乃是同一個系統的兩部分,是在生命歷史中有它獨特勝和前所未有的。人類的進化若不是生物和社會的變異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那是不可能了解的。”f8]因此,從進化論的思維方式來看,要研究作為歷史性存在的人,研究人類意識,除了考慮到人的生物屬性要求心理學開展對人腦與神經系統的研究外(因為它們作為人類意識實現的物質載體,對它們的精細研究,必將有助于人們探究人類意識運行的機理),更應該從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的社會文化方面來展開。
五、結語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來看,人、人類意識的發展與人的實踐活動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語言符號及其諸構成形式(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文化形式)難分難解地纏繞在一起。它們作為實踐活動的內在環節和產物,伴隨人類的實踐活動而產生,雖不是意識本身,“但卻在形式方面為意識(在限于‘意識界’范圍內的意義上,亦即在‘世界’的‘屬人’性質的意義上,而不是在‘意識’作為物質的反映的意義上)的實現提供了基本的質料內容……意識的存在和實現,(須臾)不能離開它(們)的支撐作用”。網作為意識的“外殼”和“現實的意識”,它們使人類意識得以表達、固化、傳承與超越?梢哉f它們是研究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發展過程的活化石。通過對語言以及由諸符號形式構成的神話、宗教、藝術、科學等文化形式進行解析,從而對隱匿于它們之中的人類意識及行為機制進行探究,正是本文所認為的心理學文化意識演化的理論意蘊之所在。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心理學文化意識演變中的反思與追問】相關文章:
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談口譯中跨文化意識02-19
淺談英語寫作中的文化意識11-14
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02-19
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02-19
增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滲透01-18
英語中“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02-19
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