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在語文本色回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內容摘要】筆者針對當前語文課缺失語文味進行了反思,提出實行本色語文課堂的迫切性,因為只有品讀、思考、讀寫鏈接的課堂,才能充分發揮語文中的人文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本色語文 人文素養 培養
曾經聽過一堂課,何其芳的《秋天》,深有感觸,該老師功底很好,把一堂課組織得五彩繽紛。對文本講解朗讀十幾分鐘后,然后重在描繪秋天,根據每一段詩畫出圖畫,再比較得失,評判優劣。畫畫完了,然后是歌唱秋天,讓學生根據《春天在哪里》的歌詞去編《秋天在哪里》,編好了再唱,唱得是有滋有味。一堂課轟轟烈烈,學生熱鬧,老師興奮,同仁也贊不絕口,認為絕對有創意?晌液芟雴枺@是語文課嗎?為什么語文味全無?在這么熱鬧的語文課中,學生怎么可能有時間去思考其中蘊涵的人文美?
怎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語文課呢?應是返璞歸真的語文課。什么是“返璞歸真”的語文課呢?那就是“去掉外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的課”,即讀書聲聲聲入耳、靜心思考、勤于動筆的課,亦謂原生態的語文課。語文課只有通過反復閱讀,仔細思考,才能激發情感和品味能力,感悟蘊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恢復本色的語文課。在筆者看來,本色語文就是“用心品讀的課堂”、 “靜心思考的課堂”、“奮筆疾書的課堂”,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一、用心品讀感受文章的人文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它傳達的是作者熾熱的情與愛,只有深入品讀才能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來。現在的語文教材,每篇課文都韻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作為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讓學生反復品讀,在讀中領悟洋溢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運用文本中的人文素養,滋養學生的心靈,使閱讀教學的過程成為感受人文美、培育精神美的過程。
讀書,是一種閱讀活動,是一種訓練活動,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是讓學生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語文實踐活動。本色語文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書聲朗朗。
古代的語文教育特別注重通過誦讀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古人在這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已經做為格言流傳到今天。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講的都是誦讀對于理解和感受語言所起的重要作用。憑心而論,時下的語文課并不缺乏朗朗書聲,老師們在上課時也充分注意到了書聲朗朗的重要性。問題在于部分教師過于關注朗讀形式的變化,而忽略了朗讀實效的提高。有時為了趕教學時間,朗讀訓練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如,我們在課上常常看到老師先問學生:該用什么語氣朗讀?等統一答案后,就讓學生帶著這種語氣朗讀,這樣的朗讀訓練未免有走過場的感覺,有浮光掠影之嫌。
我認為,語文教學要想提高效率,必須返璞歸真,大力提倡朗讀背誦,讓校園里處處有瑯瑯的讀書聲。那么,應該怎樣誦讀呢?宋代朱熹十分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 “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誦讀得熟不解說自曉其義也。”朗讀可以分以下三個層次:正確朗讀(讀音正確、不漏字、不添字、不顛倒字、句讀分明、口齒清晰)——關鍵是要理解內容,把握停頓、語調、語氣);流暢朗讀(讀得正確、快慢適宜、節奏適當、流利順暢,沒有嗑巴現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調神情)——關鍵是要真正熟悉內容,理解內容;有表情朗讀(熟練運用語音和表情,讀出文章的風格神采,讀出自己的體會和認識,能夠達到感染人的程度)——關鍵是要真正把握作品的風格、感情。
朗讀背誦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首先必須體現在語文課堂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能沒有朗讀,“書聲瑯瑯”應該是語文課堂的特征。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對有些句子,特別是課外古詩詞背誦,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教師可適時點撥。但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它們的意思。只要他們在讀中形成感性認識,熟讀成誦,豐富文化底蘊。這樣既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又可使學生從中受到思想的陶冶,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二、靜心思考提升個性品質
新課改讓語文教學煥發勃勃生機,語文課堂前所未有的以多種情態展示在人們面前:情智課堂、智慧課堂、民主課堂、詩意課堂……語文教學課堂如盛裝少女,粉墨登場。在這些課堂上,我們不難看到不知所云的交流,游移離散的辯論,彩排包裝的表演,眼花繚亂的視聽……
現在的語文課堂太過喧鬧復雜,太過眩目浮躁,我們要提倡簡單語文、本色語文。無論語文教學被換上什么新包裝,它的靈魂應該是不變的,追求的應是求真、務實。語文是一門很感性的學科,許多時候需要一種感應,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而這種交流特別需要一種寧靜的心理環境。所以課堂上應當摒棄那些花哨的、形式化的東西。還“靜”于課堂,這樣可以讓學生獲得充分思考的時間,有利于學生個性品質的提升。
崔巒老師最近在《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問題與對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切忌“把語文都講腫了”?梢娬n堂互動其實是一種看似靜實則動的思維活動。
(一)靜讀
現行的語文課本里的文章大都文質皆美,其中既有形態、神韻和情感的外在美,也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含蓄美。鑒于此,我們的語文課堂不僅需要互動的教學環節,還應有靜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靜讀中體驗文章的美妙、真諦,還一片“靜”土給課堂,讓課堂的精彩在靜讀中生成,讓學生的神思在靜讀中飛揚,讓千百個“哈姆雷特”在靜讀中誕生。如:《散步》是一篇恬淡的散文,從散步這樣的平凡小事,反映出平淡卻深厚的親情。文中的祖孫三代之間那份平平淡淡的愛真真切切,教學時,應讓學生在安靜、恬然的課堂上靜讀,在讀中細細體味,慢慢感悟“母慈子孝”的真意。
(二)靜聽
學生在課堂上或聽老師范讀,或聽配樂朗讀,或聽優美的輕音樂,或聽同學講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靜聽”,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因此,我們在上一些情感型文章時,應多以“靜聽”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感悟。
(三)靜思
目前的課堂,老師們追求熱鬧的教學情境,最怕課堂安靜下來,惟恐聽課老師認為教學遭遇“冷場”。當一個問題下去,學生一個個熱情四溢地舉手發言,小嘴直張,小手直伸,在這些小手如林的背后,是缺乏傾聽與思考的心浮氣燥。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上課時,總是不斷提醒那些在老師剛提出問題后就迫不及待地舉手發言的學生:“別急著舉手,再想想!”他總是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靜”下來,不僅作為一種語文學習的良好狀態,更應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語文學習習慣。
杜威說:“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實際的材料,那么,這些材料就不能為兒童所領悟,更不能在兒童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其實,各類的非語文活動猶如給教學內容裹了一層糖衣,學生往往會被糖衣所迷惑,對糖衣感興趣。我們要使學生對糖有興趣,不是糖紙;不是讓老師介紹糖有多味道,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品嘗糖的味道。這就需要學生有個細心品位的過程。教師所講固然不可少,但不宜過度,要留下相當的“空白點”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師不能認為不按老師們說的去做就是對自己的不尊,或認為不聽話而狠狠地批評:教師要組織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爭辯,使學生良好的思維得到發展。學生敢于打破常規,敢于質疑,敢于發展不同見解,這就是一種新思維,就是一種創新精神,這就是一種個性品質的培養。
三、讀寫鏈接展現人文素養
所謂“讀寫鏈接”,就是把“閱讀鏈”中學到的語文知識、方法技能,通過感悟、內化為“寫作鏈”中表達能力的語文學習過程,從而使學生形成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重視讀寫鏈接,就是重視學生感悟、內化的過程。可以說,這是一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學習過程。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要落實素質教育的任務, 就應該根本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擔負著培養學生具有現代語文的寫作能力, 以及在寫作訓練過程中提高認識、訓練思維、陶冶情操、凈化情感、完善人格的任務, 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園地和渠道。這一切都要靠行動來落實,把習作教學細化成點點滴滴具體、可操作的事項,來逐步實現目標。細節化習作教學,講究實踐,追求實效。
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到:每當在北方打工的媽媽打電話關心我的學習時,我就更加想念媽媽;每當爸爸又喝得醉熏熏東倒西歪罵我時,我就十分傷心,同時一個念頭在心里出現,那就是“努力學習”,將來到國外去留學,找個好工作,掙來更多的錢,讓媽媽不再離開我,讓爸爸不再因酗酒而醉生夢死。所以學習成了我最重要的事。
從這個學生的作文中,我看到那個孤獨無助的身影,想象他在失落時內心的震蕩。作文,不僅僅是做“文”,同時也是在做人啊!語文教師是學生的“精神之父”,不但要有形象的魅力、語言的魅力、知識的魅力,更要有人格的魅力,理性的魅力,因此,作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是十分重要的。中小學生正處于個性的形成期,學生通過作文表現自己的個性,宣泄自己,通過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反映最初的人生經驗,表現個性也是個性發展的過程。作文中,教師要引導、啟發學生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不僅在于思想上的正確引導,也在于情感經驗的豐富,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用心感受生活,不斷提升人生境界,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世界,根植正義、美、善和愛的種子。
教作文, 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也說:“作文說是做人的訓練也無不可”。作文教學過程除了傳授知識和寫作技巧,更實際的是不斷幫助學生加深對社會、人生和大自然的認識,理解,思考的過程,同時還是不斷培養學生審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學生,完善學生人格的過程。我們教師要牢固樹立“為做人而作文”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作文追求做人的真諦,要把作文教學的過程與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認識偏差,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讓學生從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中獲取寫作的素材,提高人文素養。要讓學生先做健全的人,再寫健康的文,使教作文與教做人得到和諧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被肢解的作文教學價值觀重新得到有機的整合。
在本色語文課堂中要體現讀寫鏈接的意識,就要善于抓住讀寫鏈接的訓練點,創設語言轉化的情景,把消極的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積極的個人語言。例如,有位老師執教《全神貫注》時,在品析雕塑家羅丹全神貫注修改女像的語句后,創設了一個內化課文語言的實踐活動——老師即興表演一段全神貫注備課的情景,請學生根據老師的表演說一段話。學生在仔細觀察后,采用課文的描寫方法,把老師備課時全神貫注的語言、動作、神態等內容說得有條不紊,栩栩如生,達到了讀寫鏈接的訓練目的。
總而言之,只有堅持回歸語文課堂以讀為主,深入思考,讀寫鏈節的特點,才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讓學生學會用心感受生活,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作用,在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植正義、美、善和愛的種子,使語文教學不但成為一種“美”的藝術,更成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人文素養提升的過程。
【試論在語文本色回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相關文章:
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01-02
試論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12-06
淺談古詩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11-29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論文(精選8篇)01-17
“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11-20
關于高職人才培養中的人文素養教育12-11
試論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11-14
試論文學欣賞課程與大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11-19
淺談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12-1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