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微觀數據證據下的中國企業出口延長時間研究論文
引 言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風云變幻,如何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成為各國貿易發展的重中之重。諸多學者著眼于擴展邊際對一國出口貿易的帶動作用,認為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不僅有利于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還可以提升一國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降低出口貿易的不穩定性 (Herzer and Nowak-Lehnmann,2006)。因此,學者們開始積極探索促進企業出口新產品、進入新市場,以此帶動一國擴展邊際出口乃至整個貿易穩定發展的方式和途徑 (Albornoz et al.,2012)。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即便企業能快速出口新產品、進入新市場,其在新貿易關系中的前景仍令人堪憂。在哥倫比亞,每年都會有近一半的企業成為新出口企業,但大部分新出口企業會在下一年就停止出口 (Eaton et al.,2008)。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秘魯 (Volpe and Carballo,2008)、德國 (Nitsch,2009)、阿根廷(Albornoz et al.,2016) 等國。企業在出口市場上的快速退出不僅造成自身發展的低效率和不穩定,更會抑制擴展邊際出口對一國出口貿易的良性帶動作用 (Be-sedes and Prusa,2011)。更有學者認為,貿易關系在生存時間上的差別也是發達國家在出口上優于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原因 (Hausmann et al.,2006)。
基于此,學者們開始將出口生存時間視為衡量一國貿易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進行研究,并嘗試從不同角度解釋各國出口貿易生存時間的差別。其中,貿易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地理距離等傳統引力變量對一國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已得到諸多學者的證實(Besedes and Prusa,2006a、2006b)。在此基礎上,Kamuganga(2012)著眼于貿易合作對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Volpe and Carballo(2008)則從多元化角度給出解釋。
與此同時,出口經驗作為推動企業市場進入的重要力量已經引發關注,但在新進入企業存在高退出率的情況下,僅研究出口經驗對企業市場進入的促進作用顯然無法滿足提高企業出口持續性這一更高要求,故學者們以此為契機,研究以往經驗能否在推動企業市場進入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延長。Bren-ton et al. (2010) 利用 82 個出口國和 53 個進口國的數據,將出口經驗分為產品經驗和地區經驗兩類,發現出口經驗的存在能顯著提高國家的出口生存時間,且產品出口經驗的作用遠大于地區出口經驗;Rahu (2015) 利用愛沙尼亞企業微觀數據的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Carrere and Strauss-Kahn (2014) 則關注發展中國家對OECD 的出口,發現出口經驗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生存時間具有正向作用,且這種正向作用在特惠貿易協定 (PTAs) 下更為顯著。
反觀中國現實,一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充分挖掘擴展邊際對出口的帶動作用已成為促進我國貿易穩定發展的基本共識。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企業在新貿易關系中亦面臨著高退出率問題,陳勇兵等 (2012)、周世民等 (2013) 的研究發現,中國企業在新市場中的生存時間均值僅為1.6年。本文基于企業-產品-市場角度的研究也發現企業在新組合出口第一年的退出率高達52%,再次印證了中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較短的事實。據此,如何提高我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時間,不僅關系到企業自身發展,而且對我國出口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盡管出口經驗對我國企業市場進入的促進作用已得到廣泛的關注,但尚未有學者從出口經驗角度探尋其對我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
基于此,探尋出口經驗對企業生存時間的影響,并努力提升企業在新貿易關系中的生存時間和持續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相比以往文獻,本文的邊際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本文將從企業-產品-市場三維維度研究我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以往對我國出口生存時間的研究文獻均從國家層面或企業-國家層面進行分析,而本文采用細分的企業-產品-國家數據進一步研究,充分考慮了企業在不同產品出口中的生存時間選擇 (Rahu,2015);其二,本文著眼于出口經驗對我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并將其區分為相同產品、相同市場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試圖分析和比較不同來源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差異性影響,旨在為我國企業未來的出口行為提供更加準確的政策指導。
一、中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典型化事實
(一) 數據整理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數據庫》的海量匹配數據①,從企業-產品-市場三維維度進行分析,并將中國企業的出口生存時間定義為企業從開始到退出某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所經歷的持續年數。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界定不可避免地面臨數據刪失問題。一方面,如果企業在2000年就已進行某產品-市場組合的出口,那么無法準確得知企業出口該組合的開始時間,也無法獲得該組合的出口生存時間,即出現了所謂的“左刪失”,這一問題的存在會嚴重影響數據的分析結果 (Volpe and Carballo,2008)。據此,本文參照 Carrereand Strauss-Kahn (2014) 的方法,僅保留在樣本期間企業出口的新組合數據,刪除在2000年就已存在的企業-產品-市場觀測樣本;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在樣本期的最后一年即2009年仍進行某產品-市場組合的出口,亦無法得知企業退出該組合確切的出口生存時間,即出現了“右刪失”。慶幸的是,生存分析方法可以對右刪失問題進行有效處理,不會對分析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在數據整理中,還發現部分企業在出口中存在再進入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為考察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本文參照 Besedes and Blyde(2010) 的方法將企業在某組合中的多次出口行為都納入觀測樣本進行考察。 (二) 典型化事實描述
根據所得數據,本文首先利用 K-M 非參數估計對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情況進行統計,如表1所示。
(1) 從總體來看,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較短,其中企業在第一年的生存率為47.86%,即有52.14%的企業僅出口一年便迅速退出市場。同時,約有24.82%的企業在出口2-3年后退出,而連續出口6年的企業僅占11.69%,充分反映出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不穩定性和高退出率,這與陳勇兵等 (2012) 的研究不謀而合。本文認為,中國企業新組合出口存在高退出率的原因有二:一是源于其出口的試探性。在新組合出口中,基于不確定性的存在,企業會利用少量的出口進行試探,如果該產品在新市場無利可圖,企業會迅速退出市場,這也造成大量的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生存時間較短的現狀 (Albornoz et al.,2012);二是這種高退出率與企業較低的風險應對能力有關。在新組合出口初期,企業對產品在新市場中的風險把控能力不足,導致其出口的連續性較易受到影響,進而表現出生存時間較短的特征。
(2) 為分析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本文將企業的出口經驗分成三類,并依次分析在不同經驗下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變化情況。
第一類是相同產品經驗,即在進行某種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將相同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的經驗。如表1所示,當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在各年的出口生存率均高于無此經驗時的情況。這充分說明,在相同產品出口經驗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退出率較低、出口生存時間更長。
第二類是相同市場經驗,即在某種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將其他產品出口到相同市場的經驗。根據表 1 可以看出,當存在相同市場出口經驗時,企業在第1年和第5年的出口生存率高于無此經驗時的生存率,但在其他年份卻恰恰相反。這說明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第三類是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即在某產品-市場組合出口時,企業是否有出口相同組合的經驗。通過表1可以看出,當企業擁有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其出口生存率明顯高于無該經驗時的情況,換言之,企業再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顯著高于初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
在此基礎上,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和以往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也可以通過繪制K-M函數的生存曲線圖得到更直觀的驗證。如圖1所示,出口企業的生存曲線呈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時間的延長,企業繼續進行新組合出口的概率越來越小。此外,生存曲線在企業第一年出口時最為陡峭,在隨后年份較為平坦,并隨著出口時間的延長,生存曲線的下降幅度在不斷減小。這意味著在新組合出口初期,企業退出的概率較大、出口失敗的風險較高,但隨著出口年限的增加,其在后期的失敗率會隨之降低。換言之,企業出口的失敗率存在著顯著的負時間依賴性,這與 Brenton et al. (2010) 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特征要求企業高度重視新組合出口初期的風險防范,并在政策層面提示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企業新組合出口初期的支持,降低退出率,促使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延長。
除此之外,本文還分別繪制了在不同經驗下企業在新組合中的出口生存曲線圖,亦見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產品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下,企業出口的生存曲線位于較高的位置,意味著該類企業的生存率較高,出口生存時間較長。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企業擁有相同市場出口經驗時,其生存曲線的位置卻時高時低,說明該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檢驗。
二、實證設計與基本回歸結果
(一) 模型設計
本文利用COX生存模型刻畫以往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在生存模型中,風險率被定義為當給定期間已持續到時間t ,所研究個體在下一個較短時間區間 ?t 內失敗的概率,在本文中即表示企業出口退出的概率,表達式為:
λ(t)= lim?t → 0Pr b(t ≤ T ≤ t + ?t)?t= lim?t → 0F (t + ?t) - F (t)?t S(t)(1)
Cox (1972)建立的比例風險模型就是分析協變量(x')對風險率(λ(t))影響的一種方法,模型設定為: λ(t)fpm= λ0(t)fpmexp( x)'fpmβ 。其中, x'為影響風險率的協變量即影響企業出口持續時間的各變量。 λ0為“基準”風險率,表示當 x'變量都等于 0 時“失敗”發生的概率。 β 為待估的變量系數。
(二) 變量選取
(1) 被解釋變量。本文將企業出口某產品-市場組合的持續時間作為時間變量,并 以 此 生 成 被 解 釋 變 量λ(t)fpm,用以表示出口企業f 在第 t 年停止對市場 m 出口產品 p 的風險率。
(2) 解釋變量。本文將企業在進行某組合出口前的經驗作為主要解釋變量。基于此,按照經驗來源的不同,本文將出口經驗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相同產品的出口經驗 (EXfp)。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 ( pm )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將相同產品 (p ) 出口到不同市場 (m'≠ 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第二,相同市場的出口經驗 (EXfm)。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 ( pm )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將不同產品 ( p'≠ p) 出口到相同市場 (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第三,相同組合的出口經驗 ( EXfpm)。本文認為在企業 (f ) 進行組合(pm) 出口前,若該企業有出口相同組合 ( pm) 的經歷,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3) 控制變量。參照Carrere and Strauss-Kahn (2014) 等的代表性文獻,本文從企業微觀特征和東道國宏觀特征探尋影響我國企業出口持續性的各變量。首先,企業的規模 (Ln TAft) 越大、生產率 (Ln TFPft) 越高,其在海外市場的盈利能力越強,從而會提高海外出口的持續時間。基于此,本文選擇企業資產值來反映規模水平,并將利用LP方法計算的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企業的生產率指標。除此之外,考慮到信貸約束 (FCft) 是制約企業出口的重要因素。本文參照 Fauceglia(2015) 的等文獻,采用負債比率 (流動負債/銷售收入) 衡量企業對外援融資的依賴性,并認為該比率越高,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越嚴重;其次,將企業是否屬于國有企業 (SOEft) 引入模型,以此來衡量企業所有權類型對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當企業屬于國有企業時,該變量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再次,東道國GDP水平(Ln GDPmt) 是一國經濟規模的有效衡量標準,本文預測該變量越大,海外市場對企業出口的需求規模越大,企業退出率越低,生存時間越長;最后,本文用兩國距離 (Ln Dismt) 和是否有共同語言 (Comlaugmt) 作為衡量企業出口成本的指標,并認為兩國距離越近,企業出口的可變成本越低,出口退出的風險越低。與此同時,兩國擁有共同的官方語言可以大幅降低企業在東道國出口的進入成本,提高企業出口的持續時間。
(三) 基本回歸結果
為控制潛在的變量異方差和序列相關問題,本文對企業規模、生產率、東道國GDP 水平和兩國距離變量均采用對數形式,并對所有回歸系數的標準誤在企業-產品-東道國層面上進行Cluster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
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的系數顯著為負,風險比小于1。這意味著出口經驗大大延長了企業將相同產品出口到其他市場的生存時間。究其原因,對自身產品特征與盈利性的不確定,不僅是企業市場進入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更是影響企業出口持續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基于學習效應的存在,企業可以從以往出口中獲得產品的相關信息,對產品有了更深把握。在此基礎上,企業會利用此信息以已進入的東道國為參照進行市場擴張,有利于提高新組合出口的成功率、持續性和穩健性。
與此迥然不同的是,相同市場出口經驗 (EXfm) 的系數為正,風險比大于1。這說明相同市場的出口經驗非但不會增加,反而縮短了企業向該市場出口其他產品的生存時間,與本文的預期恰恰相反。對此,本文的解釋是:一方面,基于產品特征的不同和消費者偏好的敏感性,即使較小的差別也會導致東道國市場對企業不同產品的需求呈現較大差異。所以,即使企業能利用以往出口經驗降低其向該市場出口的進入成本,促進其他產品的進入,但需求的差異會降低以往經驗對新組合出口的借鑒意義 (Rahu,2015);另一方面,在對某個東道國市場的出口中,為保證出口的盈利性,多產品企業往往會先出口最核心和最具競爭力的產品,而后再進行其他產品的出口。換言之,在相同市場上,企業出口產品的順序和競爭力差別也是導致后出口產品生存時間較短的重要原因。
相同組合出口經驗 (EXfpm) 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在新組合出口中,再次進入企業較之初次進入企業,出口持續時間更長,從另一角度驗證了企業“初次進入”的溢出效應。這是因為初次進入的經驗降低了企業再次進入時的不確定性,減少了其退出風險。與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進行對比,會發現二者均有助于企業出口生存時間的提升,但其作用大小卻呈現明顯差異。具體來說,當企業擁有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其出口退出的概率比初次進入的企業低5.80%;當企業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退出的概率僅降低1.62%,意味著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對企業出口持續時間的影響明顯大于相同產品出口經驗。這是因為,企業在初次進入中獲得的是最直接的第一手經驗。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不僅洞悉了該市場的規模、法律法規等,更掌握了該市場對所出口產品的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業再次進入的不確定性,延長了其出口持續時間。與之相比,相同產品的出口經驗只是讓企業獲得了該產品在特定市場的出口信息,企業還需根據市場的相關性推算出該產品在其他市場的出口盈利狀況 (Nguyen,2012),但是市場的差異性使企業相同產品出口經驗的借鑒作用有所降低,所以其作用也小于相同組合出口經驗。
從控制變量來看,所有變量的檢驗結果均符合預期:企業規模 (Ln TAft) 和生產率 (Ln TFPft) 系數均為負值,意味著企業規模越大、生產率越高,其出口盈利能力越強,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退出率越低,出口持續時間越長;企業信貸約束 (FCft) 的系數為正,說明信貸約束越大的企業,由于受困于資金約束,其在新組合出口中的持續性越差;國有企業虛擬變量 (SOEft) 的系數為正,說明相對于其他類型企業,國有企業出口持續時間較短,這可能是因為,基于較多的政策優惠,很多國有企業在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急于出口,導致其在海外市場虧損而迅速退出;東道國經濟規模 (Ln GDPmt) 的系數為負,說明東道國市場規模越大,出口企業在該市場的前景越樂觀,這會提高企業在該國的出口持續時間。除此之外,較遠的兩國距離 (Ln Dismt) 和語言不同 (Comlaugmt) 皆會增加我國企業出口的成本,提高企業新組合出口的退出率,縮短其出口持續時間。
(四) 以往經驗對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出口生存時間的差異性影響
以往研究發現,由于產品特征不同,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在出口生存時間上存在顯著差異 (Fugazza and Molina,2011)。在此情況下,以往經驗對其出口生存時間的影響是否會出現不同?為回答這一問題,本文利用 Rauch (1999) 的“保守”分類法,將產品區分為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依次考察以往經驗對其生存時間的影響情況,結果亦見表2所示。
回歸結果顯示,不管是同質產品還是異質產品,出口經驗變量在兩組回歸中的系數符號相同。與此同時,比較出口經驗的作用情況,可發現以下有趣的現象。
(1) 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在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中的風險比分別為 0.9837 和0.9712,意味著在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出口中,當擁有相同產品出口經驗時,企業將該產品出口至其他市場的失敗率分別降低1.63%和2.88%,即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在異質產品中的作用更大,與 Albornoz et al. (2012) 的研究結果一致。這是因為,同質產品由于價格的可得性和產品特征的相似性,其在出口時面臨的不確定性遠小于異質產品,在這種情況下,相同產品出口經驗對同質產品出口中不確定性的降低作用較小,進而對生存時間的影響也較小。
(2) 相較于同質產品,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對異質產品生存時間的反向作用更大(6.83%和8.12%)。究其原因,如前文所述,相同市場出口經驗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企業出口的不確定性,但是產品的差異性降低了其對企業出口其他產品的借鑒作用,加之企業對多種產品出口順序的選擇共同決定了后出口產品生存時間較短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同質產品的相似性決定了較小的需求差異,導致產品差異性對出口經驗的降低作用較小,進而導致其對同質產品生存時間的反向作用也較小。
(3) 與相同產品和相同市場經驗的結果類似,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在異質產品中的系數絕對值略大,再次印證了以往經驗對出口異質性產品企業生存時間的影響更大。
三、穩健性檢驗
在基本回歸中,本文將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的生存時間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COX 回歸;在此則參照 Timoshenko (2015) 的方法,以企業出口的生存狀態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具體來說,假設企業在t期開始進行某新組合的出口,若在 [t,t + k] (k = 1,2)期間,企業一直進行該組合出口,則被解釋變量為1,否則取值為 0,結果如表 3 所示。
回歸 (I) 和回歸 (II) 列示了企業至少出口2年 (k = 1) 和3年 (k = 2 ) 的結果。根據表 3 可以看出,相同產品出口經驗 (EXfp) 和相同組合出口經驗(EXfpm) 的系數顯著為正,但相同市場出口經驗 (EXfm) 的系數卻顯著為負,意味著當企業擁有相同產品或相同組合出口經驗時,企業在新組合中連續出口兩年或三年以上的概率明顯提高,但相同市場出口經驗反而會降低企業連續出口兩年或三年以上的概率。同時,相同組合出口經驗的邊際值 (0.0316) 大于相同產品經驗的邊際值 (0.0030),意味著相同組合經驗對企業出口生存率的影響更大,這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保持一致,驗證了以上結果的穩健性。
除此之外,本文用企業出口相同產品的市場數量、相同市場的產品數量和相同組合出口的年限分別代替上文中的出口經驗再次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回歸 (III)所示。可以發現,企業在進行某組合出口時,以往出口相同產品的市場數量越多、出口相同市場的產品數量越少、相同組合出口的年限越長,企業在該組合出口的生存時間就越長,與前文的回歸結果保持一致,再次驗證了以上結果的穩健性。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海關數據庫》的海量匹配數據,發現在新的產品-市場組合出口中,中國有52.14%的企業在出口一年后便退出市場,同時有高達75%的企業出口生存時間不超過3年,充分暴露出中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退出率較高、生存時間較短的特點;诖,本文首次從出口經驗角度研究其對我國企業在新組合出口中生存時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其一,以往出口經驗的存在,一方面會顯著提高企業將相同產品出口至其他市場的生存時間,但另一方面也會降低企業將其他產品出口至相同市場的生存時間;其二,在組合出口中,企業再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顯著大于初次進入時的生存時間,反映出相同組合出口經驗對促進企業出口成功率的重要作用,而且該作用顯著大于相同產品出口經驗的作用;其三,對同質產品和異質產品的分組檢驗發現,基于較大的產品差異性,以往經驗對出口異質性產品企業生存時間的影響更大。
上述結論的政策性警示意義在于:在企業積極融入國際化市場的當下,我國應該將貿易政策的著力點從“促進市場進入”轉向“延長生存時間”,因為只有貿易關系的持續性發展才是出口企業市場進入的最終目的,也才是我國出口貿易穩定增長的前提和動力。首先,不僅要關注出口經驗對企業在海外市場進入中的影響,更要重視其對企業海外生存時間的影響,并針對不同出口經驗的作用做出企業出口策略的選擇;其次,為保證企業出口的持續性,在出口策略的制定中,企業應遵循以“產品為中心的市場擴張”,換言之,企業應從以往出口經驗中探尋出口產品的特征,并利用市場的相關性特征,將該產品出口至其他市場;最后,企業應謹慎選擇“以市場為中心的產品擴張”戰略,由于不同產品在同一市場中的需求存在較大差別,所以企業不能僅依賴以往出口經驗盲目在該市場進行產品擴張,而應在了解市場對產品需求的基本情況下再進行出口。
【基于微觀數據證據下的中國企業出口延長時間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電子證據立法研究論文參考文獻08-12
基于問題導引的探究式教學研究論文08-03
基于單片機監控系統的研究畢業論文06-14
基于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的單點問題的研究論文04-27
建構主義下詞匯教學研究論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