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信念理論如何解決關于意識的難問題論文
1 關于意識的難問題
關于意識的難問題指的是如何說明我們的心理狀態現象的、質的方面。當我們處于某個心理狀態時,除了在進行信息的接收和處理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我們的主觀感受,或者用Nagel的術語,種種經驗對于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是“什么樣子的”[1]。當我們抬頭看晴朗的天空,藍色對我們而言看起來是什么樣子的;這是心理狀態的現象屬性,或者哲學家稱為的感質(qualia)。我們基本同意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物理系統,而一個純物理的系統為什么會產生、如何產生出如此豐富的現象屬性,這就是關于意識的難問題。
關于現象屬性的理論可以分為非還原論的和還原論的,而還原論內部又流派紛呈,比如同一論、功能主義,等等。本文所探討的高階信念理論是關于意識的高階表征理論中最受矚目的一支。
2 高階信念理論:源起與觀點
弗洛伊德以降,一個幾乎沒有什么爭議的觀點是,我們的心理狀態中有一部分是無意識的。那么什么因素使得我們有意識的心理狀態是有意識的?高階表征理論的回答是,存在一個高階的表征以這個心理狀態為內容;那些無意識的心理狀態可以稱作一階狀態,那么關于這些一階狀態的心理狀態就是高階的。簡單地說,關于意識的高階表征理論主要來源于這樣一種直覺:當我們有意識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意識到某些東西;反過來說,當我們不可能意識到任何東西的時候,我們是無意識的。即,我們的意識總是具有某種意向內容,或者說表征內容。根據對于這種表征的理解不同,高階表征理論主要可以分為高階感知理論和高階信念理論,前者將高階表征理解為一種類似感知的機制,后者將其理解為認知的、意向的,類似命題態度。另一方面,根據高階表征理論對于意識難問題的態度不同,我們可以把這些理論分為溫和的高階論和激進的高階論[2]422,溫和的高階論并不著力解決難問題,承認現象意識是另一種意識狀態;激進的高階論則必須為現象屬性提供一個還原性的說明。
前文提到,高階信念理論對于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的最基本看法是:一個心理狀態是有意識的,當且僅當,同時存在或可能存在一個高階信念,其意向內容是該心理狀態。對于現象意識,激進的高階信念理論認為,它只是有意識的心理狀態的一種,也可以通過上述模式得以說明。至此,我們有了一個簡單的關于現象意識的高階信念理論:
(T1)q是現象意識,當且僅當,q是某種(實際存在的或傾向性的)高階信念的內容。
但這個解釋不能告訴我們為什么現象意識具有豐富而獨特的現象屬性——對主體而言“是什么樣子的”。直覺上,一個現象意識的本質在于它具有某種獨特的主體感受,如果一個試圖解釋現象意識的理論不能說明感質的產生,那么該理論是不成功的,這也是難問題的難之所在。
3 實在主義高階信念理論對難問題的回答
高階信念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羅森賽爾(Rosenthal)和卡拉特斯(Carruthers),羅森賽爾是實在主義高階信念論者,這意味著高階信念必須是與一階信念同時實際發生的心理狀態,而卡拉特斯主張傾向主義的高階信念論,高階信念并不是實際發生的,而只是一種可以作用于認知功能系統的傾向。
高階理論認為心理狀態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是我們的高階表征使得某些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變成有意識的,現象意識也不例外,這就意味著存在一些無意識的心理狀態有成為現象意識的潛力。高階理論者常用的例子有:“轉移注意時的疼”,“漫不經心的司機”[3]300,等。以“轉移注意時的疼”為例,這樣一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在劇烈的足球比賽中,某人蹭破了手臂的皮膚,但是這個人全神貫注于如何踢球、如何贏得比賽,沒有感到疼;比賽結束后,他不再只關注踢球,這時他意識到手臂的疼痛,原來自己一直都受了輕傷。在注意到疼痛之前,這個人可以說足有無意識的疼痛的心理狀態。
在注意到疼之前和之后這個人都有一種關于疼的一階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所具有的性質是我們對現象意識狀態進行分類識別的依據,羅森賽爾稱之為“感覺性質”(sensory qualities)[4]411。感覺性質這個定義非常模糊,我們暫時將其理解為處于感知狀態時一階心理狀態的屬性。目前看來,似乎感覺性質成為高階信念的目標之后,我們就有了相應的現象意識,但問題是,這是如何發生的。
羅森賽爾訴諸最佳解釋的論證(IBE)說明,我們能有什么樣的現象屬性取決于我們有什么高階信念。西方有專門品嘗葡萄酒的專業人員,他們可以將普通人口中一縱即逝、無法形容的感受區分為種種不同的味道。羅森賽爾比較了一個普通人在學習了這些不同味道的概念之前和之后品酒的不同感受,認為在學習了這些概念之后,同一杯酒對于主體的感受是不同的[5]413。我們把學習之前品酒的心理狀態稱為M1,學習之后品嘗同一杯酒的心理狀態稱為M2,首先M2比M1多了一些現象屬性,另外多了一些關于感知的概念,這些概念形成了一些高階信念。
據此羅森賽爾對現象屬性的說明是:(T2)時刻t,M具有現象屬性,當且僅當,M具有感覺性質,并且t時刻存在一個高階信念,以M為內容。這表明高階信念和現象屬性之間存在某種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具體如何,羅森賽爾認為可靠的說法是,新的高階信念使得我們意識到某些之前沒有注意的感覺性質。因為產生M1和M2的外部刺激(同樣的葡萄酒)沒有變化,而一階的感覺性質來源于我們感官接收的外部刺激。這意味著感覺性質在之前和之后沒有變化,但是通過形成新的高階意向性信念,感覺性質變成有意識的,從而,也就有了新的現象意識。
但上述說明中的“從而”,并沒有起到解釋的作用,卻留下一個空隙,即新的意向性信念加上舊的一階屬性,如何就產生了新的現象屬性?那些獨特的主觀感受從何而來并沒有得到說明。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分析羅森賽爾的策略,沿著他的思路,尋找可能的答案。一階的感覺性質本身沒有現象屬性,其原因之一是,如果單純的一階感覺性質就有了感覺起來“是什么樣子的”現象屬性的話,那么就等于說無意識的感覺也有了感覺起來“是什么樣子的”,這樣再說它是無意識的似乎很荒謬。原因之二在于,這種解釋使得高階信念對于現象屬性的產生毫無貢獻,不符合高階信念理論的目的。所以,現象屬性一定來自高階信念,羅森賽爾也同意這種解釋,“一種成為有意識的感覺實際上構成了我們擁有的高階信念”。那么一階感覺性質對現象屬性有什么貢獻呢?根據羅森賽爾最近的回答,其實并沒有。[6]249
這就是說只要有了合適的高階信念,不管一階的心理狀態是什么,主體都會處于相應的現象意識中。那么(T2)應該修改為:(T3)在時刻t,主體S具有現象意識M,當且僅當,在時刻t存在一個高階信念,以M為內容。①
這似乎是羅森賽爾思路進行下去的最后選擇,這種解釋留給我們的疑惑大于啟示,一個無意識的意向性心理狀態怎么能產生出主觀感受并沒有得到說明。同時,這種結論的必然后果是,不管一個人擁有怎樣的一階感覺性質,甚至任何一階感覺性質都沒有,只要他擁有一個以X為內容的高階信念,那么他就擁有X相應的現象意識。舉例來說,如果在時刻a,地球上的小明被針刺,孿生地球上的小明[,1]被呵癢,但這二人都有以痛感為內容的相同的高階信念,那么他們就都有痛的現象意識,甚至另一個孿生地球二號上的小明[,2]沒有接受任何感官刺激,只要他有以痛感為內容的高階信念,那么他也有痛的現象意識。但是,我們希望知道,為什么被針刺后會有疼痛的感覺,被呵癢后會有癢的感覺,而高階信念理論給我們的說明卻是這些主觀感覺和任何一階感覺性質都無關;高階理論的目標是把現象意識還原為某種表征內容,但羅森賽爾的回答卻導致這樣一個荒謬的結果:表征內容為空對現象意識的存在與否沒有任何影響。
也許上述高階信念理論之所以不能回答我們的問題,是因為高階信念和一階感覺性質是從概念到形而上學都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這樣二者可以分離;而現象屬性被劃歸到高階信念的“管轄范圍”,那么現象屬性與一階感覺性質就顯然可分離。這種思路的結果既不能回答難問題,又違反現象屬性源自一階感覺性質的直覺。
4 傾向主義高階信念理論對難問題的回答
羅森賽爾的高階信念理論的不足之處啟示我們:一方面追問我們稱之為現象屬性的東西是什么,另一方面在一階感覺和現象性質的關系方面進行思考。在這些方面,卡拉特斯進行了非常有啟發性的深入探索。他的傾向主義高階信念理論對于現象意識的最基本刻畫是:(T4)M具有現象屬性,當且僅當,它可以被用于非推理性地產生以M為內容的高階信念。M本身是非概念的意向內容,“非概念的”或模擬的、“磨得粉碎的”(fine-grained),表達的是我們對于現象意識形成信念、用語言表述時遇到的困難。例如,面對著光線照射下的色彩斑斕的寶石,我們有時無法形容它們到底是什么顏色。把我們的概念比喻成篩子,那么現象屬性似乎比我們的篩孔更細小,不能完全被我們的概念所捕獲。但是,僅僅這樣一個刻畫是很空洞的。所以卡拉特斯利用了更多技術性的手段豐富了對于現象意識的說明。
卡拉特斯認為成功地說明現象意識最重要的標準是解釋感覺起來“是什么樣子的”,他的回答是功能性和還原性的,正如他的書中所述:“我的觀點是現象意識由某種(模擬的或磨得粉碎的)意向內容組成,處于某特定用途的短期記憶系統,從而其產生和本質可以被高階信念所利用;并且由于這種可被利用性(給定某種‘利用語義學’),所有這些意向內容同時也是獲得了一種主觀維度的高階內容。(著重號為筆者所加)”[7],p.13
但是僅僅“可被利用性”怎么會給我們的現象意識帶來豐富的主觀感受、獨特的主觀維度呢?卡拉特斯借助了“利用語義學”(consumer semantics),這種關于意向內容的理論來自Millikan(1984),根據該理論,一個心理狀態A表征的內容將部分地取決于,該認知系統準備利用A得出什么推論,或產生什么行為;一個作為利用者的認知系統可以憑借利用輸入信息的能力產生出另一重表征內容[8]。這種理論近年來得到了認知科學實驗方面的支持。比如,神經科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一類關于假視力的實驗。他們給盲人被試的手上或頭上安放一種可以將攝像頭的視覺信號轉換為相應的對背部或舌部的觸覺信號的裝置。一開始,當攝像頭掃描到他們前方的物體時,這些盲人只是感覺有不同的觸感,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使用這個裝置對空間中的物體進行識別之后,這些盲人的感覺經驗獲得了三維的意向內容,因為,這些被試報告感覺到的東西,并非是通過接收觸覺刺激之后進行推理而得知,而是直接具有三維模式的內容[9]。在被試的感覺內容發生變化前后,他接收的輸入信號沒有什么變化,但是通過其認知系統的學習和熟悉這些新的信號,它對輸入信號的解讀發生了變化,使得輸出的表征內容發生了變化,獲得了一種感覺起來“是什么樣子”的主觀維度。
根據利用語義學的解釋框架,傾向主義高階信念理論認為,一階感知表征被一個作為利用者的認知系統可以利用,就足以產生第二重意向性內容;這個一階感知表征是非概念性的、“磨得粉碎的”,而認知系統將這些一階表征概念化為識別性的、具有理論嵌入的概念,這就是我們的高階現象概念。我們的主觀感受就是高階表征,或者說是第二重意向內容。為了更清楚地說明上述兩重內容,卡拉特斯把“是什么樣子的”劃分為對主體而言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以及經驗是什么樣子的。這樣,每一個感知經驗狀態表征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時候,也同時表征了對主體而言的經驗是什么樣子的,前者源自我們的一階感知狀態,后者則源自我們認知系統作為一個利用者的能力?ɡ厮棺罱矊⒆约旱睦碚摲Q為雙內容論(dual-content theory),就是因為上述特征[10]。
卡拉特斯的回答可以避免高階內容與一階感受內容不一致的情況,原因在于卡拉特斯的理論要求同一個心理狀態具有兩重內容,既然源自同一個心理狀態,那么就不會出現不匹配的情況,這是因為高階表征內容取決于、甚至可以說是寄生于一階內容,這是作為利用者的認知系統形成的。
對這種高階策略的一般反駁可能來自于像查爾莫斯[11]、列文[12]等關于現象意識的非還原論者,認為高階信念理論不能說明現象意識獨特的主觀特征、那種“感覺起來是什么樣的”性質。這種疑問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句簡單的話:一個無意識的意向性心理狀態如何產生一個有意識的現象性心理狀態?他們會說高階理論的解釋注定是不充分的:因為我們總是可以設想一個具有高階表征狀態的障痹——具有和正常人類完全一致的高階心理狀態,但是卻沒有現象意識的生物;或者說高階理論和現象意識之間存在著解釋的空缺(explanatory gap),高階理論與現象意識之間沒有概念上的聯系,所以高階理論不能充分說明現象意識。這一類反駁之所以是一般性的,是因為它們打擊的目標是所有對于現象意識進行還原性說明的企圖,并不特別針對某一高階理論。一個還原論者,尤其是高階理論的擁護者,可以回應說,非還原論者將成功解釋現象意識的標準定得太高了,一個成功的解釋并不應該被僅僅可設想其相悖的情況而推翻,有很多與物理主義相容的策略可以解釋障痹的可設想性[13];非還原論者的理論預設是現象概念對應著真實的屬性,但是與認知科學緊密相關的高階理論,基于自然主義的屬性論,并不承認每一個概念都對應著一個自然的屬性,并不認為每一個可設想的情況都對應著一個形而上學的可能。高階理論并不試圖為現象意識提供概念分析,現象意識并非先天地能夠還原為意向狀態,而是要通過經驗研究后天地被還原、被充分說明,目的是得到一個依賴于經驗事實的對于現象意識的后天解釋,所以訴諸先天可設想性的反駁并不成功。
筆者認為,卡拉特斯傾向主義理論有如下不足之處:高階內容和一階內容來源于同一個心理狀態,這樣每一個具體的一階內容和高階內容似乎是捆綁在一起的,但是有什么保證我們的認知系統利用某一類一階狀態時產生的高階表征總是類似的呢?有什么理由使我們相信認知系統總是以同一種傾向的方式去利用同一類一階狀態?即使是同一個認知系統,面對著同樣的一階可利用狀態,也可能有很多種角度、很多種方式去利用,結果是產生很多種高階內容。比如說著名的“鴨兔圖”,同一個圖形,我們可以利用它產生鴨子的高階表征,也可以利用它產生兔子的高階表征②。具體來說,我們希望知道正常情況下被針刺的時候總是會感受到非常類似的痛感,看到草地總是會產生看到綠色的感覺?梢约僭O,如果認知系統內存儲了一個類似于例示的狀態,這個例示狀態可以接收一階感覺內容作為輸入,并具有產生某種具體傾向的功能性,那么在接受一階感覺內容作為輸入狀態的時候,認知系統就會與例示狀態進行匹配,從而產生在例示狀態下一致的現象性質。
據此,筆者嘗試對卡拉特斯的傾向主義高階信念論進行補充性改進:(T5)p是現象意識,僅當存在某一個例示狀態q,p可以傾向于產生更進一步的高階信念以q所對應的狀態為內容。
因為我只是為現象意識的產生加入了一個必要條件,所以(T5)中只是“僅當”,其他必要條件大致與卡拉特斯相同。改進針對的是,認知系統初次習得利用某種輸入的信息與之后再次識別到相同的信息時如何反應之間的關系。我們的認知系統對于感官所接收的刺激有一個接收、存貯的過程,為了便于識別利用,將這些刺激所表征的對象再表征為我們的現象性質,而進一步概念化為現象概念用于抽象活動,但這些高階內容同時被存儲于我們的認知系統,這種被儲存的狀態再次被同一類輸入所激活時就會產生與儲存的例示狀態所對應的現象意識。這仍然是一種目的論的功能主義,我與前人不同之處,就在于引入例示狀態,這是一個我們存貯為標準的現象性質,當我們被針刺的時候,產生疼的感受,這種現象性質是引用了一個例示狀態為內容的傾向所導致的。
例示的存在可以由我們在反思現象性質時的活動說明。我們在反思疼之類的現象意識時,如果不是回想某一個具體時刻某一個具體的疼痛例子,那么就是在引用一個比較抽象的疼的例示。通過這些例示,我們可以明確地知道疼和癢是不同的,看到藍色和看到紅色是不同的,而這些知識并不必須要我們記住某一次感受到的特例。
但是我的這種例示理論要面臨的問題一是在于例示是如何獲得的,而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的例示似乎只是一個功能性的定義,我們不能理解如何能從這些功能性定義中得到現象性的主觀感受,或者說,我們可以設想這些例示的功能條件都被滿足了,但沒有現象意識。根據最新的神經生物學理論,人的大腦神經元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具有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15]3-12,也就是說人一生中無論什么時候,新的經驗、新的刺激都會改變其大腦認知系統結構,那么新例示的出現就對應著神經系統的再次塑造,例示可以成為認知系統一個穩定的功能狀態。關于現象意識,除了解釋一個純物理的系統如何會產生現象屬性這樣的難問題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難的問題,那就是即使我們有了一個可靠的理論對現象意識進行還原性說明,我們直覺上卻難以接收對現象意識的任何功能性刻畫,也許我們都是“先天的二元論者”[14]16。但我認為情況并沒有這么悲觀,我們雖然可能是先天的二元論者,但這不意味著先天的直覺不會通過后天的經驗和科學知識得以改變。前科學時期的人們不會在直覺上認為地球是圓的并且圍繞太陽運行,但是科學發展至今,人們的前科學假設已經被改變了。同樣的,因為我們在腦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還剛剛起步③,所以我們對于現象意識的前科學直覺還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我們不應該抱著偏見,用可設想性這樣的先天論證來排除所有對現象意識進行還原性說明的理論。
【高階信念理論如何解決意識的難問題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論文01-13
如何解決啞巴英語的問題論文06-25
如何解決幼小銜接中所面臨的問題論文01-23
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02-28
解決中職學校學生“管理難”問題的對策03-03
如何解決教與學的進度問題12-03
如何解決探望權的執行難02-20
小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論文12-24
論文:淺談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01-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