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分析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指標體系;測定
【論文摘要】在修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提出指標體系的測算方法,從而對京、津、滬、渝四直轄市1998年、2000年、2002年的信息化水平進行了測算,并將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作出橫向比較。測算結果表明,重慶市的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加快信息化的發展步伐。
在當前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大潮中,各省區紛紛開展了廣泛的信息化水平測算工作。重慶市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信息化是發展重慶經濟的一次難得的機遇。在本文所介紹的研究工作中,我們試圖對信息化水平的測度方法進行一些探索,選取渝、京、津、滬四個直轄市來作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從而明確重慶市信息化水平所處的位置,找出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以期為重慶信息化進程發揮有益的作用。
1重慶信息化的指標體系
1.1指標體系的選擇
本文選擇日本學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標體系。這種方法簡便易用,對測算信息化發展水平具有一定參考意義。該指標體系由信息量、信息裝備率、通信主體水平和信息系數4個二級指標構成。其中信息量又可劃分為人均年使用函件數、人均年通話次數、每百人每天報紙發行數、每萬人書籍銷售點數及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個三級指標;信息裝備率則由每百人電視機數、每百人電話機數、每百人電子計算機數等3個三級指標組成;通信主體水平下屬每萬人中在校大學生數及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百分比2項指標;信息系數則通過個人消費中除衣食住外雜費的比率來衡量。這樣,4項二級指標可細分為11項三級指標。由于各三級指標為非同質要素,無法直接進行計算,因而需要先將各自的數據轉換成指數后才能求得最終的信息化指數。
1.2對指標體系的修正
由于照搬該指標體系,將會在實際測度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且測算結果難以反映重慶市信息化水平的實際發展程度。本文從實際出發,對模型中的指標體系作了相應修正,以便更為準確地測算重慶市的信息化指數。其一,增加和修改了一些三級指標:在信息量方面,采用了人均年通長話次數,人均年通市話次數未選人其中,每萬人書籍銷售點數由于難以統計到,用人均年圖書出版數來代替。此外,在統計個人消費中除衣食住外雜費的比例時將城鎮與農村分開看待,因而本文在測算中相應采用了這兩項指標來度量重慶市的信息系數。其二,考慮到每個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對信息化指數的貢獻不一樣,通過多次定性綜合分析,對每個指標進行了加權。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信息化的測算
2.1測算方法與步驟
第一步:將各指標實測數據作無量綱處理。選用重慶1998年數據作為基年數據,即為100,再分別將各地區測度年的同類指標除以基年值,再將這一比值乘以100%,求得各地區測度年的各項三級指標指數。
第二步:用加權平均法計算信息量、信息裝備率、通信主體水平、信息系數四個二級指標指數。計算公式為:。式中IDi表示各二級指標(i=A,B,C,D),IDij表示第i個二級指標的第j個三級指標的具體測度值,wij表示第i個二級指標的第j個三級指標的權重,而j的取值由每個二級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的多少來確定(如表
1所示)。
第三步:用加權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數。計算公式為:。式中ID表示信息化指數,wi表示表示第i個二級指標的權重,IDi同上。
2.2計算結果
通過計算,分別得出京、津、滬、渝四個城市1998年、2000年、2002年的信息化指數,見表2。
3結果分析
3.1重慶信息化水平縱向分析
3.1.1信息裝備率和通信主體水平增長較快。從構成信息裝備率的各指標來看,1998-2002年間,百人電話擁有量的貢獻變化最大,增長近4倍,其次是每百戶計算機數增長近2.5倍,再次是電視機普及率具一定飽和性而上升緩慢,每百戶電視機擁有量增長1.3倍,使得信息裝備率指標五年增長達2.6倍,以超出信息化指數的速度穩步增長;從構成通信主體水平的兩個指標看,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的年均增長率高于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的增長率,前者增長近2.5倍,對信息主體水平的貢獻增大,使通信主體水平指標4年增長達2倍。這些趨勢與重慶市電子產品的普及是吻合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重慶信息化過程中人的素質有所提高。
3.1.2信息量增長緩慢。在1998-2002年間,其5個指標在貢獻變化中比重均大幅度下降,其中人均圖書出版數出現了倒退,反映出通過報刊、函件、書籍等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量相對萎縮;人均年長途電話數也出現倒退,反映了由于移動電話、電子郵件、網絡聊天等多種聯系方式的出現,降低了長途電話的使用頻率。
3.1.3信息系數增長十分緩慢。在構成信息化指數的4個因子中,信息系數指數的增長最為緩慢。盡管重慶經濟在發展,城鄉人民收人有所增長,但其文化、教育等信息產品消費的比例仍較少,人民生活基本上仍處于溫飽型,這是重慶實現信息化的重大障礙。
3.2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橫向比較分析
3.2.1信息量差距驚人。由表可見,重慶市信息化水平與其他三個直轄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信息量指標上。其中1998-2002年間,重慶人均報紙發行數、人均圖書出版數比之北京上海不是落后幾個百分點,而是數量級之差,其原因主要是重慶人讀書看報的習慣還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可見,重慶市在推進社會信息化進程中,一定要將人均年使用函件數、人均年長途電話數、人均報紙發行數和人均圖書出版數等幾項指標放在首位來抓。
3.2.2通信主體水平差距也十分明顯。通信主體水平指標的差異主要反映在在校大學生人數的差異共2002年重慶市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是68人,而北京、上海、天津同年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則分別是517,249,215人。1998-2002年每萬人在校大學生的年均增長率來看重慶達到26%,而北京、上海、天津分別是27.6%,15.1%,21.4%,可見重慶市的大學生數量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僅次于北京,但總量與這三個地區相差甚遠。信息經濟是知識經濟,創新能力主要靠教育科研,重慶在推進信息化進程中,還應大力加快科研和教育的發展。
3.2.3差距在緩慢減小。與其他三個直轄市相比,重慶的信息北起步較晚,1998年北京、上海、天津的信息化指數分別是重慶的12倍、5.3倍、2.8倍,2000年分別是重慶的10倍、4.6倍、2.5倍,2002年分別是重慶的7.7倍、3.8倍、2.6倍,可見在全國信息化進程中,重慶沒有進一步落后,和其他三個城市的差距在逐漸縮小。而且從重慶發展較快的二級指標信息裝備率1998-2002年的平均增長率來看,重慶為2.59%,北京為2.52%,上海為2.12%,天津為2.38010,重慶超過了其他三個城市的發展速度。
3.3內在因素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背后隱含著令人憂慮的方面,表現出重慶市”軟件”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硬件”的建設,或者說信息化水平的內在構成要素較之外在構成要素要弱得多。如2002年北京的信息裝備率指標是重慶的1.8倍,差距不算很大,而北京的信息量指標和通信主體水平則分別是重慶的15.7和5.6倍,差距驚人。其后果會帶來硬件的嚴重利用不足和信息化水平的高數量和低質量。因此,重慶在信息化過程中不僅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提高信息主體水平和信息的人均擁有量,使它們保持同步發展,努力向發達地區的水平靠攏,促進信息化水平質與量的提高。
4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從上述分析可知,從縱向看,重慶市近年來信息水平提高較快,但增長障礙依然存在,主要表現為二級指標增長不平衡,同一,二級指標內部的三級指標增長結構也嚴重失調。從橫向看,重慶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作為我國的第四直轄市的身份是不相符合的。這一客觀存在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抓住當前整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大好時機,未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還須從如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4.1高度重視人的因素
總體上看,1998-2002年重慶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電視機、電話等硬件指標的增長,而與人的文化知識水平相關的軟件指標增幅過小。要提高重慶市的信息化水平,必須高度重視人的因素。首先,要控制人的數量。與1998年相比,2002年重慶市總人口增長54.14萬,達3113.83萬人,從優化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角度來說,控制人口增長在總體上有利于重慶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要大力培養信息產業人才,提高總體人口質量。重慶人才市場的狀況是,一方面信息產業各領域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卻是許多專業的大學生供大于求,教育體制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再次,在突出信息產業的基礎上,應加強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搞好再就業工程,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勞動力合理優化配置,提高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
4.2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
信息資源是社會信息化的基礎,沒有充足信息資源的信息社會是不可想象的。重慶要建成西部重要的信息港,首先就應該加強信息資源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傳統媒體的信息資源建設,諸如報紙、雜志、書刊的編輯出版,另一方面要加強數字化信息資源體系的建立。當然信息資源的建設不是目標,因為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應該體現在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但沒有信息資源的建設,所有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4.3增強社會及個人信息意識
目前,有些邊遠貧困的市、縣、區,由于其封閉性,還沒有建立經濟信息化領導小組,}s}即使成立了,也未在技術層次上加以組織與推廣。在廣大農村地區,民眾信息意識淡薄,潛在信息需求巨大,但現實信息需求不足,在總體上極大地制約了重慶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為此,必須大力提高整個社會及個人信息意識。
【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分析論文03-11
英漢被動結構比較分析論文03-11
關于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的比較研究12-08
孔子和柏拉圖思想涵義比較分析論文02-27
敲詐型權利行使行為比較分析論文提綱12-12
基于農作物的比較優勢分析論文03-10
關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問題的分析論文12-21
淺論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量化分析教育論文11-24
醫學類院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分析論文02-1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