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的比較研究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1995—2001年國家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指標體系中總指數和分類指數的數據,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了環渤海地區信息化發展情況和區域內各省市(區)信息化水平的差異,從數量上揭示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存在的數字鴻溝——區域間差異、區域內差異和不同發展時期的差異。并對環渤海地區信息化發展提出建議,旨在為進一步的理論和政策分析創造基礎條件,為環渤海地區制定切實可行的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政策提供依據。
[論文關鍵詞]信息化水平;環渤海地區;比較;數字鴻溝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而信息化水平的總體情況是通過國家信息化評價總指數來反映的。國家信息化評價總指數涵蓋了信息化發展的各個方面,是對各地區信息化發展實力的比較科學、綜合的評價,它基本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水平和發展態勢,并需要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變化不斷完善和調整。我國先后于1999年和2006年分別制定了第一套和第二套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兩套總指數的基礎和框架可以相互銜接。第一套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指標體系包括6個分類指數的25個指標。第二套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指標體系包括6個分類指數的23個指標。鑒于數據易于獲取,本文依據第一套總指數的數據,對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進行分析和比較研究。
1全國信息化水平
近年來,中國信息化水平保持了快速穩定的發展趨勢,信息化發展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004年初起,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有關力量進行了“中國信息化水平評價研究”,研究表明,2003年中國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為49.12,其中,北京市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為71.83,位于第一位。我國信息化水平東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縮小。2003年東部地區信息化水平評價總指數為56.09,而中、西部地區分別為42.54和41.71,其差距較大,但差距正在縮小,東中西部信息化水平差距從2001年的100:68:65縮小為100:76:74。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調查表明,截至2003年7月1日,在我國所有WWW網站中,東部11省市共占81.2%,而西部14省區的總和只占到8.1%。一條無形的“數字鴻溝”開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區之間。但2001—2003年信息化水平發展速度最快的前3個省(自治區)均為中西部地區,他們是內蒙古、陜西和安徽,信息化水平發展速度分別為134%、136%和143%。
從分類指數看,我國信息化使用類指數最高,基礎設施類指數和接入質量指數較高,分別為52.47和51.44,可購性指數和環境效果類指數較低,分別為43.05和33.61;從2001—2003年分類指數變化看,接入質量指數提高最快,為75%,信息基礎類指數和互聯網使用指數提高較快,分別為29%和26%;可購性指數增速較低,為22%,均為4%。
2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定位與比較
2、1環渤海地區簡介
關于環渤海地區的范圍有兩種說法,狹義上指環渤海地區由北京、天津兩市,遼寧、山東、河北3省及環渤海海域組成,可以輻射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地區。廣義上指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及黃海的部分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從行政區劃來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山西和內蒙古中部共五省(區)二市。全區陸地面積共127.82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3.31%;總人口為25891萬人,占全國的21.15%。本文采用第二種說法。據統計,在環渤海地區“五省二市”的生產總值5.5萬億元,占全國的30.2%,發展勢頭非常強勁。渤海是個內海,被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華北大平原呈“c”字型所環抱,在長約占全國1/3的海岸線上,分布著4o多個港灣、29個大中小港口城市。環渤海地區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巨型經濟核心區,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并為中國三大信息產業基地,有其獨特的發展潛力,被稱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級”,有望在2010年左右成為我國經濟板塊中極具影響的地區。
2.2區域間比較——環渤海地區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信息化水平比較
2.2.1信息化總指數的比較
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都位于我國信息化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為中國三大信息產業基地,信息化發展程度較高具有可比性,因此選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與環渤海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其中環渤海地區的信息化評價總指數(以下簡稱總指數)為本區五省(區兩市的平均值,長江三角洲使用上海、浙江和江蘇三省市的平均值代替,珠江三角洲的使用廣東省的值代替。研究表明,1995—2001年三個地區總指數平均值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信息化水平總體是平穩上升的,整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緩,見圖1。
7年間環渤海地區平均總指數提高了138%,平均每年提高了23%,上升分值為34.89,平均每年上升5.82分值,信息化評價總指數增長的趨勢表明信息化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正在加強。但是,1995—2001年期間,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總指數一直低于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7年問環渤海地區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差距分別為6和1.6分值,一定程度上說明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2.2.2總指數發展速度的比較
從1996—2001年信息化總指數的發展速度看(見表1),環渤海地區信息化總指數發展速度與長江三角洲極為相似,略高于珠江三角洲,1999年發展速度較高,是一個高峰年。1996、1997、1998、1999、2000和2001年環渤海地區信息化總指數的均值發展速度分別為1.14、1.19、1.12、1.42、1.32和1.31?梢,信息化水平總指數發展速度呈現不均衡狀態,發展速度在1996、1998年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自1999年以來信息化水平總指數發展速度較快,1999年相對最高,說明環渤海地區的信息化有一定發展潛力。
2.3區域內部比較——環渤海地備省市(區)信息化水平差異分析
2.3.1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差異分析
1995—2001年間,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盡管明顯上升,但是地區間的發展格局變化不大,差距依然較為顯著,數字鴻溝明顯,見表2。所謂數字鴻溝,是指在全球數字化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企業、人群之間由于對信息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不同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現象。
從信息化水平總指數看(以下簡稱總指數),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呈“三級階梯式”,且落差較大。北京、天津位于第一階梯,兩市總指數遠遠高于全國及環渤海地區平均水平,北京一直處于全國首位,天津一直位于全國第三位,2001年北京和天津總指數分別高于全國23.79和l1.56個分值,高于環渤海地區平均水平18.33和6.10個分值;遼寧省和山西省位于第二階梯上,1995—2001年總指數一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兩省在全國的排位分別在第5—8位和第10—13位之間,同期相比,遼寧省總指數的分值是北京的35%一77%,是天津的69%一92%,山西省是北京的30%一73%,天津的69%一92%;山東、內蒙古和河北位于第三階梯上,1995—2001年山東和內蒙古在全國的排位在15—21之間,河北省在19—25之間,山東和內蒙古在1995—1997年問總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1998—2001
年間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河北省總指數除了1995年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余年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年間,河北的總指數與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與最高的北京的差值分別是37.71、52.84、53.27、69.92、28.45、25.92和26.12,落差最大。
另外,7年間山西、山東、內蒙古和河北總指數都低于環渤海地區的平均值,只有遼寧省在1999—2001年略高于環渤海地區的平均值,其余年份低于本區域的平均值,北京和天津的總指數一直高于環渤海地區的平均值,可見,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極化現象明顯,北京天津在環渤海地區的信息化總體水平的貢獻較大。與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類似,信息化水平也呈現明顯的區域性和不均衡性。這表明信息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提高必須注重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在看到環渤海地區信息化平均水平位于全國前列的同時,不能盲目樂觀地忽視了環渤海地區內部信息化的差異,應該加強區域聯系和整合,填平數字鴻溝。
依據2000年數據(見表3)進行分析,從各省(市)來看,北京、天津信息化各分類指數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各分類指數發展不均衡,北京在信息網絡建設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特別突出,其他指數與其相比顯的相對不足。天津在信息技術應用和信息產品服務方面明顯高于其他指標;山西和遼寧兩省各分類指數相對較高,遼寧省各分類指數比較均衡,山西省在信息化發展環境方面較弱,R&D經費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僅為6%,信息產業投資占全部基本建設及更新改造投資比重為26.07%;山東在資源開發利用、信息產品與服務兩分類指數分值在環渤海地區最低,山東2000年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9.3%,這也是影響山東信息化水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河北在資源開發利用、信息產品與服務、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發展環境方面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信息化人力資源和信息化發展環境指數分別是6.44、7.63,在環渤海地區也是最弱;“信息化發展環境發展與其他省份的差距,已經成為制約河北省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因素”;王錚等人通過對全國各省市(區)信息化綜合水平的對比研究發現,河北信息化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是人均信息產業和全國同期水平相比,相對落后,而山東主要是信息經濟成分在本省經濟成分中比重較小。內蒙古除了資源開發利用指數外其余指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信息網絡建設指數僅為7.65,接近北京和天津的1/40和1/10,信息化人力資源指數為10.91,約為北京的1/10,天津的1/4;從反映信息化技術應用指數的二級指標數據看,2000年內蒙古地區每百戶擁有計算機數僅為3.5臺,是北京的1/10,天津的1/5。
3結論與建議
研究表明,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1995—2001年信息化水平呈現平穩快速發展,但是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較仍然相對落后,信息化水平存在區域性和非均衡發展的特點,區域協調不夠,發展速度不均衡,;區域內部存在一定的差異,極化現象明顯,呈“三級階梯式”,且落差較大。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北京和天津,位于第一階梯,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高度的極化,其次是遼寧、山西,位于第二階梯,相對較低的是內蒙古、山東和河北,位于第三階梯。
2006年環渤海區域信息合作聯席會正式成立,環渤海區域信息網同時正式開通,這為環渤海信息領域的全面合作提供了發展的契機。環渤海地區作為中國三大信息產業基地之一,由于合作意識不足,區域凝聚力不夠,使得環渤海地區尚需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找到整個區域內的利益共同點,并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規范各地方政府的行為,減少省市(區)問差異,加強環渤海地區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建立符合國際規范的區域社會化信息服務體系,構建與環渤海地區經濟一體化相匹配的信息服務共享平臺,推進區域經濟深度合作和共同繁榮。
建議以下幾點:(1)政府加大信息資源建設,提高信息化服務質量和水平,解決行業間、城市間和區域間的內部競爭,加強區域間信息整合,縮小內部差距。(2)充分發揮區域內各省市(區)優勢和特色,發揮京津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大互補合作,加強區域內部信息產業協調,促進信息資源在地區內合理流動,共創互聯互動、互惠互利、互補共贏、協同發展的區域合作新格局。(3)建議盡快建立環渤海信息化數據采集、調查和檢測系統,建立信息化數據庫,定期監測該地區信息化水平和發展狀況。(4)加大信息化人才隊伍和信息化環境的建設,加強信息化知識普及和培訓力度。(5)加快有關信息化法律法規的制定,確保應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環渤海地區信息化水平的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分析的論文03-11
渝與京、津、滬信息化水平的比較分析論文03-11
地區形象營銷理論的研究現狀03-28
客觀違法性比較研究02-27
北方地區建筑外墻保溫做法比較探析12-10
我國寒冷地區節能建筑方向研究12-10
企業年金的營運模式比較研究11-20
試析狠抓教育資源建設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12-08
論析中國信息化發展地區差距12-0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