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論文
摘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職業學校機械、機電類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基礎,學好該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教學方法改革入手,探析了在公差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主體作用綜合素質創新思維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機械設備及機電產品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這門課對中職學校而言已不是一門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了,而是一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又具有較強實踐性的綜合課程。按現代認知心理學對知識的分類,《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這門課具備了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三者合一的認知知識,同時還需一定的操作技能,是一門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課程。湖北省機械工業學校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運用知識的能力等綜合素質為目的,進行教學改革,作了如下嘗試,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授課內容,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公差配合”的概念多、符號多、敘述性內容多,“測量技術”中有測量原理、測量方法、量具種類、數據處理方法等內容,而課時有限。要使學生具備《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基本知識,看懂圖樣并熟悉圖樣上的多種技術要求、符號、代號、還要懂得常規的檢測技術,就必須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精選授課內容,合理安排課時。對于那些能承上啟下或牽動全局的內容,要力求概念清楚、重點空出、難點講透、思路理清,這部分內容占用了總課時的近半數時間。對于一般難度的介紹性知識,可通過具體的例題,穿插講授相關內容的定義、概念及思路,然后再提出一些延伸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前后相關或相似并可延伸的知識、綜合例題及補充實例等內容,大約占總課時的百分這二、三十的時間,這些內容可采用小組討論、正反辯論、模擬現場等多種形式教學,主要培養學生開放型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些文字敘述性內容,教師可以只提出啟發性和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課余自學,寫出歸納小結。
二、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傳統的教學中,都是按部就班,每周幾節課,分一學期或兩學期將教學內容完成,這樣做雖然體現了循序漸進教學原則,但往往會出現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有時會出現一些班級理論教學在實踐教學之后的現象。為了解決此矛盾,我校采用理論與實驗結合、實驗與理論互動的教學模式,把《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理論教學集中在一個學期的四至五周完成,然后學生就進行測繪實驗,在實驗中再進一步加深理解和學習,這樣做可以使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統一,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理解理論,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科學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1、理論實驗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的建立,關鍵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如何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呢?中職學校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很成熟,他們對枯燥的說教理論不感興趣,但是對可操作的具體事物探究興趣較強。采用“做、學、教三合一”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從理論到實驗再到理論的認知方式,使學生主動學習成為現實。
對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可以先只講結論,著重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車床的尾座,學生們都知道,搖動手輪可使尾座在床身導軌上實現縱向移動,那么,手輪與螺桿軸應選用什么樣的配合,配合過松過緊對尾座的移動有什么影響。對于這類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課前將學生分成3組,并向每組提出討論題。第一組找出5種間隙配合的實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間隙量大小對性能的影響,并確定公差等級。第二組找出5種過渡配合的實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間隙量大小對性能的影響,并確定公差等級。第三組找出5種過盈配合的實例,分析基本偏差及間隙量大小對性能的影響,并確定公差等級。學生圍繞所提出的討論題利用實驗課可以進行觀察并結合教材,查閱圖書,還可以借助學校素材庫的相關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尋求答案。上課時組與組之間互相討論、交流、質疑。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物觀察與測量,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例如鋼尺、內外卡鉗、游標卡尺和螺紋規等如何使用、如何進行正確的讀數,如何進行保養與維護都只有在學生親身操作和實驗過才能牢固的掌握這些基本知識。而對于螺紋、鍵槽、沉頭孔、螺孔深度、齒輪等已標準化的結構,通過測量主要尺寸,與查表確定的標準件的規格型號進行比較和檢測,使學生避免了機械式的查表學習,同時以能學會如何查表。這樣在使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
3、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公差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同時又是一門與測繪操作緊密相關的實踐課。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機械制圖》、《機械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課程實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測繪實踐,從而加深對理論課程的理解,并且初步形成一定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其指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充分發其主體作用。與傳統的安排相比較,由于測繪是安排在與知識技能的關系比較密切的課程之后進行,有利于學生主動地、綜合地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測繪中的問題,使測繪教學具有了更強的工程實踐的氛圍,可激發學生熱愛專業、熱愛學習的動機。雖然在操作中內容是既定的,而且操作也有一定的步驟、順序與方法。但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發散性問題,同時學生自己操作,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裝配零件的測繪時,我們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測繪一個部件,各組學生圍繞測繪零部件的裝配結構和各零件的功用進行分析討論,確定部件與非標準件的表達方案。我們發現這一教學方法很受同學們歡迎。在測繪過程中,同學們團結合作,人人動手,討論時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得出最佳表達方案,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4、通過實驗、實習比較,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中職學生基礎差,而課本中有許多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問題,實驗可視為一種有效手段。如在講同軸度公差時,以軸類零件為例,除了講解該零件的尺寸標注、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標注,各種技術要求的表達外,還要告訴學生在車削過程中怎樣保證同軸度公差。最后到實習工廠演示如何根據該零件的圖紙要求進行成品檢驗。這樣不但將公差配合中的許多概念聯系起來,而且將“機械制圖”和“公差配合”、“機械基礎”、“機制工藝”等相關知識聯系起來,促進了知識遷移,在培養本學科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提高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要組織好實驗、實測,提高學生的實際檢測能力。讓學生掌握常用和通用計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如千分尺、游標卡尺、百分表、量規、量塊等,用它們來測量常用的零件,要邊檢測、邊調整,對量具的選用及組合、具體的測量方法作解釋;然后學會用立式光學比較儀測量軸徑的方法,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的方法等。條件允許還可讓學生到生產一線親身體驗,提高操作能力,為專業課學習及今后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5、通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理論抽象、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如果僅依靠課堂、教材,采取傳統的灌輸教學模式,是很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及社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需求。因此教師通過開展豐富的主題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學習、實驗、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有目的的探究活動中,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方法,發展求異思維,訓練歸納思維。
以往的測量實驗,多為無需動腦的驗證性實驗,且實驗中的步驟、實驗記錄格式、數據處理都寫得很具體,學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就能完成,根本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也無創新的積極性可言。為此,應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探究性、設計性實驗。并且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異想天開”、“標新立異”,激發其豐富的想象力,培養思維的多維性、求異性。
三、改變課堂教學評價方法,營造創新思維發展的氛圍
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理論教學的課堂中,教師要推行民主,放棄權威式的教育和管理。鼓勵學生發言、提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對學生獨特、新穎的創新思維,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引導,并予以精心呵護。對學生提出的“冒失”問題,教師也應心平氣和地予以引導。其次,針對職校生層次差距大的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分層考核。在規定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盡量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考核方案,并盡可能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自由表達,自我選擇和體會成功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思維發展的空間和舞臺。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素質教育的整體改革與實驗》
[2]鐘耀光.《機械測量技術》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實踐.機械職業教育.2009.11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論文】相關文章:
離職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11-13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的教學認識論文03-10
GPS測量技術及其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論文03-15
測繪工程技術在礦山測量的應用論文03-17
手繪插畫師綜合素質和造型能力論文12-09
現代大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論文03-10
農業技術綜合應用效果分析論文03-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