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精選28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1000字(精選2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
摘要:
近些年,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生理健康向身心健康教育發展。當下,對于我國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教育模式亟待創新和改變,現在的時代網絡信息資源豐富,大學生追求個性以及多元化等現象比比皆是,過去傳統陳舊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不能滿足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本文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以及如何創新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進而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以及對于社會的人身價值。
關鍵詞: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現狀; 創新教育模式;
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別是當今社會處于多變革、快節奏、高信息、強競爭的情況下,重視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質,不但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學會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他人,開發自身的潛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調適方法,優化心理健康途徑,預防心理疾病,糾正不良心理,促進身心健康與人格完善,都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尚為最后形成,心理還未完全成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難免會出現心理失衡,產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強心理品質鍛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礙,而且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效地學習和工作,發揮自身聰明才智的基本條件。
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觀處于人的心理現象的更高層次,是個體主導心理活動和行為選擇的靈魂和準則。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趨向定型時期,正確的人生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喪失信心和追求,不會在身處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導致心理困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科學地對待社會、人生與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才能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環境有適度的心理反應,防止心理反應失常,促進心理健康,使自己處于一種樂觀奮發的精神狀態之中,樂觀地工作學習和生活,這有利于提高對心理沖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礙的發生?傊瑯淞⒄_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保持心理健康,戰勝一切心理動蕩和不安的最基本條件。
二、增強心理品質鍛煉
1、善于認識自我
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體系,找準自我評價的標準,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長而驕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養健康的人格品質,自信而不自負,謙虛而不自卑,樂觀而不盲目,克己而不過分;勇于承認錯誤,善于自我批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抱負水準,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2、意志品質堅強
意志是一個人支配自己行為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在人的行為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猶如汽車上的方向盤,主導著人的行為,又如制動器在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剎車或減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們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種挫折,能否始終不愉地堅持目標,戰勝困難和挫折,最后成就事業,關鍵在于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所以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對大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就不可能構建完美的個性。只有果斷堅毅、堅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才能促進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閱讀有關心理學書籍,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學書籍來認識自己,包括認識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自覺地有意識地改變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觀念、想法,用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武裝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養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終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響。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于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系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
摘要:
本文對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從課堂教學方法、課程模式和課程考核的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思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學改革;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并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所定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于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于是就總是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過程。教育提供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只有通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于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能力、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
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是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心理發展階段有關,同時也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分不開。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正處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由于心理發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課題時,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如理想與現實的沖突、理智與情感的沖突、獨立與依賴的沖突、自尊與自卑的沖突、求知與辨別能力差的沖突、競爭與求穩的沖突等等。這些沖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是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沖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沖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完整的個性結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擇業心理,應該符合社會的要求,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對環境有適應能力。倘若具備了以上素質,則我們的心理健康不成問題,則一定能在學業和事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3
摘要:針對現如今大學生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的現狀,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 發現如今劃分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已經不再完美的適用于當代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我們建議能夠從經濟、教育、思維意識等各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加以分析, 重新整合出一套較為符合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標準
健康的定義我們應該要知道,它不僅僅是說身體上沒有受傷或者疾病,還時候心理狀態上沒有任何的問題。所以我們關注一個的健康狀態,不僅僅要了解他懂得身體情況,還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緒等等,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重視起來,忽視了這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危害同樣是非常大的,我們在新聞上能夠看到心理問題造成的事故也同樣不少,這都是證明。
這個學期我有一門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這也是大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也能夠看出來大學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視,見解說明其重要性。通過老師的`講課,我才知道原來我們身邊的很多現象都是跟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多的同學對這個都不重視,甚至是還沒有這個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網絡上看到別人說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還是比較懷疑的,抑郁癥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視,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東西屬于抑郁的現象,所以網上看到每個人都說自己抑郁了就會產生一種不相信的感覺,覺得哪有那么多,上課后我才了解到,原來抑郁的現象真的特別多,許多人一直沒有關注罷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個問題會用特別悲觀的監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對某些事情的執念特別深一直沉溺進入不愿意忘卻,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輕微癥狀的,老師說很多人包括我們在坐的同學都是這樣對一個事情看不開,就容易產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時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個學期的課程中,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知識點的,也給我們講了許多的疏解的方法,還通過許多案例讓我們來分析怎么取開解他們,我影響中最深的是這對情侶戀愛的問題,就是一男一女戀愛,然后男的后面出軌了,因為女生是初戀,所以一直忘記不了想不開,后面還割腕了,雖然后面沒有發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讓我有很大的感觸,愛情本來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為了這樣的結局真的讓人感傷,老師跟我們分析了其中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軌了,但是還有一方面是那個女生性格比較內向,然后分手后也沒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開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導致自己郁悶、抑郁了,所以才發生后面的事情。這就告訴了我,我們在遇到心里想不開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去找別人傾訴或者通過其他的事情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千萬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別人的錯誤卻傷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的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注意,我們可以適當的運動,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說出自己的郁悶,再或者尋找專業心理醫生的開導,千萬不要悶在心里懲罰自己。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4
摘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思想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僅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逐漸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如今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其他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織各種學;顒舆M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心理有問題的同學進行疏導和開解;與家長溝通聯系,共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等等。這些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這些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是適合我國現狀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本文就如何在家校合作環境下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給學校和家長以啟發,共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通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松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5
【摘要】音樂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在你痛苦、失落時,還是在你開心、激動時,音樂都是最好的陪伴。音樂影響著人們,也改變著人們。它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進程。
【關鍵詞】音樂;審美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最具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一個看似輕松卻承擔著巨大壓力的群體。這些壓力來自學業、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現象逐步攀升,自殺、兇殺等不良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的警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告急,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不良心理現狀
1.1情緒控制、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活在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生活環境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基本都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受一點委屈和苦難。這就使得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經受挫折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1]。上大學后,有的學生要遠離父母,獨自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一旦遇到什么困難,他們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加上就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會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
1.2人際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獨處時間較多,步入大學后要面對新的同學和新的環境,他們難以適應。加上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產生交往恐懼,對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學大多是開放的校園,大學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們有的開始談戀愛,但是往往會在戀愛、性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便走向極端。
1.3自我認知能力差。所有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前都覺得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輕松愜意的,但現實與理想總有一定的差距[2]。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環境的轉變,加上受學業、社會經驗、人際交往、感情及就業等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有的大學生由于壓力過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現實,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賴互聯網等虛擬世界,通過玩樂、放縱麻痹自己的心靈,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出現消沉、頹廢、苦悶、抑郁等不良心態,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二、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能撥人心弦、最擅長抒發情感,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樂是人抒發情感、寄托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將音樂美分為六類,分別是:優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和喜劇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美好,并從中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獲得美的感受。
2.2調節不良情緒。人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音樂也是如此,有的音樂輕快歡樂,有的音樂悲傷萬分,有的音樂鼓舞人心,有的音樂催人淚下。不同的場景下創作出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聽不同的音樂,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調節人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由于受各種因素及壓力的影響,難免會有不良的`情緒。當憂郁、煩悶時,可以聆聽《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樂曲;當自卑、情緒低落時,可以聆聽軍歌、進行曲等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斗志,讓他們找到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2.3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受不良風氣及不良誘惑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感情觀以及思想觀存在一定的誤區,不能理性的對待情感。通過音樂審美欣賞,學生們能在音樂家譜寫的音符及樂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并產生共鳴,有效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結語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著他們的成長和祖國未來的發展。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進程。因此,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擅于應用音樂欣賞,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孔杰.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音樂時空,2015,08:183.
[2]朱燕聰.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J].音樂時空,2014,09:115-116.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6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一些新形勢下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往往面臨著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困難等多種問題,造成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樂觀的現狀。而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通過審美與藝術的途徑,將大學生的種種壓力合理疏導,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為他們提供情感宣泄,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真正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面向大眾,通過藝術的形式培養審美能力、提升公民修養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高校教育開始引入公共藝術教育。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美育的主陣地,并為完善大學生人格、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就對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簡要探究。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概況
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情操,提升人文素養;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人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公共藝術教育選修課體系趨于完善,公共藝術教育已經成為了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雖然我國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一定差距。比如課程設置時間不足、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課程的專業性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尤其是目前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沒有很好的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相結合,所以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精神飽滿、愛好豐富、思維活躍,充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學生們渴望在大學之中學習到更多知識,渴望交到更多朋友,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尊重,這些都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型的標志。但是在當今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確不容樂觀?傮w來說,很多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沒有完善的學習目標。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同學之間經常出現矛盾。部分學生還存在生活能力不足、情感脆弱等問題。根據年級來說,低年級的大學生剛剛擺脫了高考的壓力,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不認真學習、沉迷網絡等現象普遍存在。高年級學生由于面臨學習難度提高、就業難度增大雙重壓力,往往不能合理疏導,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三、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1、陶冶審美情操
目前的`大學生群體由于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審美格調日益低俗化。而通過公共藝術教育,正好可以抵制網絡文化對學生的不良影響,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在學生參與到藝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不僅會得到身心的愉快,更是一種審美享受,經過了大量高雅藝術作品的熏陶,他們的審美標準得到不斷提升,自然就會摒棄低俗文化。例如學生們在欣賞肖邦的《幻想即興曲》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隨著曲目的變化而得到了放飛,體會到了音樂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了作品的美,培養了高雅的審美情操。
2、提供情感宣泄
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生理上精力充沛、體力旺盛,但他們在心理上確還沒有完全成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往往會使他們產生不良情緒,長時間積累會影響心理健康。公共藝術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徑,引導學生合理的將過剩的體力和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音樂表演課程中,學生們對于在教師和同學面前演唱自己喜愛音樂充滿了積極性,他們有的演唱流行音樂,有的演唱重金屬音樂,有的演唱民歌,都充滿了個性。在演唱過程中他們不僅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合理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促進人際交往
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和畢業后社會生活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很多教學活動都需要學生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藝術教育課程學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所以說公共藝術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例如學生在進行書法課程的學習中,個體差異很大。有幾名學生擁有書法基礎,所以寫得很好,而大部分學生書法能力較差。教師就鼓勵寫得好的同學去幫助其他同學共同練習,不僅班級整體的書法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傊,公共藝術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當對它引起足夠重視,充分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開展,為學生培養出高雅審美情操、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7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一門不可或缺的課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有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培養出與社會接軌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國各大高校面臨的首要難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是發展的前提,如果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發展即是空談。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科學性、有效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不合理之處
1.教學目標忽視發展性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教育課程是以問題導向式教學為主,沒有與發展性目標進行良好結合。一般來說,高校從預防心理問題、普及心理知識、治療心理疾病三個不同等級入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也分成了三個級別:一級目標是以預防教育為主,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的,主要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疾病的產生;二級目標是以普及心理問題為主,教師通過對學校普遍心理問題的調查,面向全體學生予以針對性教育與輔導,從而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目的;三級目標是以治療為主,對患有較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獨立的、針對性的診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通常是二級目標,即以問題導向為主,主要采取預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產生,而忽略了發展性目標,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起到開發大學生心理潛能的作用,不注重對大學生積極向上、樂觀等思想品質的培養。
2.教學手段單一
據調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論教育的形式,并沒有創設一些情境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體驗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來就與其他專業課不同,不是記住基礎知識就能解決心理問題的,該課程應該著重于學生真實的體驗。而單純的理論教學使課堂毫無生氣,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課程設置有待優化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都是選修課或者是活動課程。部分學校有心理專業,開設的心理課程也相對較多,但是很多內容都很深奧,對于非心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加上部分教學內容沒有邏輯性,知識層次混亂,導致課程教學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學科教育一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學生為主導的,教師起輔導作用。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多加關注學生的心理歷程,總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促使其更好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將游戲教學、情景教學、心理測試、影片分析等環節加入課堂,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程教學應與課外學習相結合
為了提高心理學教學質量,應該將書本教學與課外知識掛鉤,教師應該在課堂之余,多組織學生參與專題講座和社團活動,并與課堂內容相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將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課堂學習外,還應教會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復習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自我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4.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
為了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教師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后評價,不僅包括心理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課程目標的實現。很多學校都是用分數評價教學效果,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問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采用作品分析、行為觀察、心理測量等方法來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從而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效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通常自我認識不足,缺乏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我國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置、教育方式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將理論課與課外學習相結合、課堂學習與學生課后反思相結合,并進行有效的課后評價,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元洪,孔慶娜.論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4):151-154.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8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要建設者,為使大學生能更好地承擔起這一重任,學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健康心理的大學生能更好地應對社會的挑戰。主要介紹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對其提出解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知識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建設者,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這便要求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可以適應社會的壓力和在社會中遇到的挫折,但是當代大學生往往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現實情況與自我預期不相符造成消極心理
現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處于學校及家長的保護下,對一些事情的認識不正確,往往不是過于積極便是過于消極,對事情沒有一個界定,處于兩極之間。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充滿幻想,這些幻想往往是過于美好且不符合實際的。當大學生真正開始大學生活時,便察覺到大學的現實生活和自己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樣的想象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使大學生不能更好地適應,從而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2.挫折產生抑郁,有自殺傾向,抗壓性差
生活往往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處于家長的寵愛下,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當面對這些挫折時,大學生會產生焦慮、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采取一些過激的行動。
3.互聯網的自由使大學生沉迷網絡
當代大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對大學生來說充滿了誘惑,網絡環境是自由的,大學生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苦悶通過暴力游戲和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抒發出來,隨著這種習慣的逐漸形成,大學生會把生活和網絡環境相混淆,從而做出一些自毀前程的事情。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現方式
1.鼓勵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大學生對社會認識不深,社會閱歷不豐富,心理承受能力較輕。為了改變大學生這種現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要聯合家長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讓大學生走出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在新環境中體會挫折,增加對社會規則的認識。如,鼓勵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內打工、勤工儉學,通過勤工儉學讓大學生拋開學生的身份,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體會社會中的酸甜苦辣。
2.豐富教師資源建立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團隊
現今大學教師體系中,心理相關專業的教師較少,往往是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后,教師并不能及時發現,從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學校要豐富教師資源,通過校園招聘、社會招聘或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在大學校園中引進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教師,做到術業有專攻。同時,要對普通的授課教師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如,對教師開展心理知識講座或是開展關于心理健康的研討會。普通的授課教師同學生接觸的時間較長,為使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便需要授課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教師在教師生涯中也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挫折,有時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其次,學校要構建綜合性互補的教師體系,通過將專業性教師同普通教師的教學活動相重合,讓教師之間有話題可談,增加教師之間的熟悉感,當教師授課時察覺到某些學生的異樣時,可以與專業教師進行探討,及時獲得解決的意見、建議。
3.針對大學生普及心理知識
學校要通過各種手段向大學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識。首先,學校可以把大學生心理衛生健康以及心理學等課程引入學科體系中,通過把以上課程設置成大學生的必修課,使大學生了解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授課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具體操作方法。如,在針對大一新生的期望與現實不符的問題上,授課內容主要應包括人際交往、自我探索、情緒表達與控制、網絡運用、團結協作等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讓學生在課堂訓練及不同角色的扮演中體會到新的感受,并將感受到的貫徹到自己的大學生活中。其次,要重視大學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社團組織,學校要積極支持這些社團的各項活動,因為這些社團組織中的成員都是在校大學生,大學生對這一群體是充分了解的,這些組織進行的活動往往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規避大學生群體中的一些敏感問題。
總之,當代大學生中仍存在許多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我相信,隨著學校的重視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定會使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衛生習慣,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與實務[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施福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9
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并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健康教育影響形成一個最大的合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性偏差是指大學生在性發育過程中的一種不良反應,比如迷戀黃 色書刊和雜志、看黃色影視劇等,他們不屬于心理障礙。但這些不良行為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應給予一定的干預,要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他們轉向其他有益于身體健康的文體活動。睡眠障礙睡眠障礙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大學生的睡眠障礙主要有失眠、夢魘、過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體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學習壓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經癥的伴隨物。所以長期的失眠會導致大腦功能的紊亂,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二、齊抓共管,合力創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環境
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校要切實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課程,比如,開設戀愛與心理教育課、心理健康課等,向學生傳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首先,用教學的形式,通過給學生系統的心理知識培訓,讓學生的心理發展由“自發”向“自覺”過渡。其次,開設興趣活動小組,授課教師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加強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相結合。這樣,不僅活動氣氛輕松,學生可以自由地學習、討論和研究,提高自主創新思維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拼搏精神,提高藝術修養,陶冶情操。
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
學校要定期開展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活動,在參與中真正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在內容方面,要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強調大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動的全面投入;在組織上結合各個班級和各個團隊活動來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關知識,也可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或者小組輔導。通過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大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管理自己、接納自己,認識掌握了周圍環境,并不斷與其相適應,增強他們應對困境和壓力的能力和勇氣,并鼓舞學生尋求生活的真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學科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的過程和心理發展過程。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疏導,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不僅有廣泛性,而且有整體性。因為它不是針對具體的某一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輔導,而是針對廣大學生普遍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傾向來咨詢和輔導,這種教育是隱形的,它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中。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素質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心理發生著巨大變化,使一些高校教師的心理產生了壓抑感和沖突感。教師的行為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思想,所以教師不健康的心理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代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應包括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所教學科和學生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充沛的精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崇高的品德、嚴謹的治學風格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了解大學生為基礎,營造和諧的氣氛為前提,教師通過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注重學生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并不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而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對學生的健康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三條途徑的健康教育影響形成一個最大的合力。我們要逐漸改變傳統的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好的教育教學觀念,指導學生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學生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在平等、民主、和睦的家庭環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而且還要調動社會廣大力量,凈化社會環境,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在文明的社會環境中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閱讀療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吳應華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08-25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研究廖桂芳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5-30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0
摘要:舞蹈治療以心理治療方式,利用動作來加強個體情緒、身體和認知的整合。對于專業院校的學生來說,舞蹈或許是種技術技巧的學習與展現,而這里所說的舞蹈,重點是讓學生在相同的環境下,根據不同的節奏與方式手舞足蹈,放松緊張的肌肉、關節以及心靈,使身心在各種高壓下得到放松,從而達到有創造性的自我表達。
關鍵詞:舞蹈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創造性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且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人們的心理壓力如影隨形,全民的心理問題也在逐步顯現,在青少年中間尤為明顯。近年來,據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震驚世人的“北大學生殺母案”以及近期的“碎尸案”,讓人不禁要問:大學生們究竟怎么了?導致這些案件發生的原因何在?
一、導致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五大因素
。ㄒ唬┘彝ヒ蛩兀好總有問題的孩子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家庭關系的不和諧、親子關系的緊張以及家庭教育失當,都會導致孩子心理相對敏感、承受能力差等。
。ǘ┙巧Q能力差:當教學模式從填鴨式的教學轉變到自主學習時,在很大程度上給學生們帶來精神層面上的壓力,如困惑、懷疑等,成為心理疾病的誘因。
。ㄈ┥缃灰蛩兀涸诩彝ァW校和社會這三大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會有很大的差異,他們在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性格、擇友方面以及為人處事方面各不相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
。ㄋ模┉h境壓力:在大學里,學生需要獨立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對于平時習慣于依靠父母和家庭的大學新生來說,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導致一定程度的自卑和自閉。另外,近些年來,因就業環境的不景氣,給大學里眾多高年級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壓力,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
(五)情感處理失衡: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戀愛的失敗導致其心理發生扭曲,產生諸多消極思想,甚至有的人因無法走出陰影而走向極端,最終釀成悲劇。
二、舞蹈治療的方法
。ㄒ唬┲w動作:通過對來訪者構建情感表達的細微特質性動作和手勢的仔細觀察和響應,與之建立信任及同感關系。
(二)象征:以自發性和創造性韻律動作體驗進行想象、幻想、回憶和設定的過程,通過動作的力量,被壓制的恐懼情感可以得到釋放,培養來訪者的自愈能力,與來訪者建立信任感和接受感。
。ㄈ┲委熜詣幼麝P系:以語言及非語言的的參與和催化動作,幫助咨詢師和來訪者建立起良好的互動。
。ㄋ模﹫F體節奏性動作:通過有節奏、有組織的方式促進和支持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改善來訪者的行為方式,提高交流能力。
三、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ㄒ唬┪璧妇哂凶詩市,而舞蹈治療具有自愈性。舞蹈在源頭上是人們工作生活和娛樂的一部分,而在舞蹈治療中,舞動不是為表演,而是希望通過體驗動作感受內心,做到自我接納,整合自己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平衡狀態,從而深層次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以達到自愈的目的。
。ǘ┪璧妇哂袆撛煨,而舞蹈治療具有自發性和自控性。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和表現,舞蹈治療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心理治療,是一個追求創造和實現美的過程,學生正是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類人,而創造性和表現力的源泉就是自發的狀態。通過舞蹈治療引導個人建立行為上的自發、自控能力,在活動中可以盡情地享受美的概念。
。ㄈ┪璧妇哂羞m應性,而舞蹈治療具有自省性。為增進學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提升自我存在感和價值感。通過體驗式的舞蹈治療程序,使學生逐漸適應舞蹈,引導者以語言及非語言的的參與和催化動作,來加強與學生的信任和共情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音樂道具等練習活動,營造安全和支持性的氛圍,讓學生通過舞蹈動作表達自我,在自我暴露和宣泄的基礎上,達成自我覺察和自省。
(四)舞蹈具有互動性,舞蹈治療具有團體性,而它們都具有社會性;邮谴蜷_彼此心靈的最好方式之一,團體舞蹈治療本身就是一個人與人互動的情景,引導者要創造一個安全、支持、接納的環境,讓學生充分信任團體并融入其中,當與他人一起舞蹈時,必須通過感覺、視覺和觸覺與合作者進行情感的互動交流,動作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四、結語
在大學生中間開展舞蹈治療,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通過舞蹈治療這種方式,實現大學生良好的身心構建,并推廣到大眾中去,對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弗蘭·麗芙.舞蹈動作治療——療愈的藝術[M].北京:億派國際出版公司,2014.
[2]伏羲玉蘭.舞蹈心理治療的新進展[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3).
[3]謝丹.論舞蹈治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J].文化學研究,2013(1).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1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及時的干預機制,能有效地減少大學生突發心理問題。預警機制主要包括全體篩查、四級預警;干預機制主要包括宣傳干預、教育干預、活動干預、咨詢干預等。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預警;干預
高校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德才兼備,更要身心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才有可能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自傷或傷人現象時有發生,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要做好知識普及和心理疏導,更要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建立突發心理問題預警干預機制,有效減少大學生突發心理問題,進一步構建安全和諧的大學校園。
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1、工作隊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都交給學生思政輔導員完成。一方面學生輔導員可能并沒有經過多少專業訓練;另一方面其本身就負責眾多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對象多,工作任務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無法完全及時掌握。此外,高校專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數量不夠,有些高校有幾千上萬的學生,卻只有一名心理健康專職工作人員,甚至有的高校連一名專職心理健康工作者也沒有。無論是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還是突發個案出現時及時有效的處理,相較于國外高校,每兩千名學生就配備一個心理教育專職工作者的情況來說,國內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不健全,遠遠無法滿足廣大學生群體的需求。
2、預警機制不完善。高校新生入學之初,通常都會進行心理普測。但心理測試結果是否引起高度重視,是否及時反饋給相關學院及班級,是否對“特殊”學生予以重點關注,持續追蹤?很多高校這些環節沒有步步落實,那么心理普測就會流于形式,甚少發揮作用。此外,學生心理問題的日常預警,缺少從寢室到班級再到年級的層層預警模式,一旦出現突發心理問題,容易導致手忙腳亂,事倍功半。
3、宣傳教育不深入。雖然當下心理知識在大學生中有所普及,出現心理問題不再被看成“異類”,但很多宣傳教育仍然浮于表面,如何提升個人心理調適能力,如何判斷典型心理疾病癥狀,出現心理問題具體有哪些求助渠道等等,仍然需要對全體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宣傳教育。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警機制
1、全體普查,重點篩查。新生入學之初,全體同學都要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心理普測。通過心理普測篩查出的學生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應該由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通過個別約談、側面了解等方式對這些同學的成長背景、家庭情況、個性特征、精神狀態等方面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重點篩查出那些確實可能存在心理異常問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便進一步追蹤觀察。同時把重點篩查出的學生情況告知相關班主任、輔導員,做好相關預警工作。
2、四級預警,層層遞進。建立健全良好的心理預警體制,以“寢室-班級-學院-學!彼募夘A警體制為管理手段,及時掌握全體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異常情況。值得指出的是,在這四級預警體制中,“寢室”是最基礎的一級,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是信息來源的核心。因為在當前大學“走班制”的前提下,上課教室不固定,一個班級的同學,除了上課時間在一起,其他接觸可能并不太多。但學生寢室卻是固定的,寢室室友,每天朝夕相處,相互的了解程度會比其他同學好很多。一般大學期間最好的朋友,也會是自己的室友,有什么心理的小秘密,也會選擇和自己關系好的室友傾訴。因此,學生心理有波動或變化,班級干部、同班同學不一定感知到,但同寢室室友,大多會有所察覺。所以,抓好“寢室”層面,發揮“室友”的作用,是良好心理預警體制的重中之重。
如何發揮“室友”的作用呢?首先應該消除大家的顧慮——將同學的情況上報老師是一種“打小報告”的行為,會被其他同學鄙視和嘲笑——予以正確的引導:同學情誼最值得珍惜,應該常懷一顆善良之心。將一些“異!鼻闆r上報老師,并不是“打小報告”的行為,而是基于幫助同學的考慮。老師也會注意溝通技巧,做好保密工作。其次,知識普及也很重要。比如心理問題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同學,哪些屬于異常行為或言語,常見的抑郁癥、狂躁癥、精神分裂癥的典型癥狀是什么,遇到室友有傾訴的意愿應該如何應對等等,都是需要普及的知識。只有牢固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預判。
同時,保持上報渠道暢通,可以建立心理問題“月報”制度。緊急突發情況隨時上報,平時采取“一月一報”的形式:寢室長向班級心理委員匯報,心理委員向班長匯報,班長向分管教師匯報。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情緒異常,對個別同學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診斷。收集到有效信息后,第一時間追蹤處理,視情況考慮約談、醫院診斷、聯系家長!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2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發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钡。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系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絡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并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并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于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對象———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了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持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3
摘要: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改變是雙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腳步。但與此同時,社會節奏加快,人們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難免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大學生是時代驕子,他們的身心素質決定了國家的發展和走向。因此,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
1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1體育教育能夠調節學生心態,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教育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心態,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教育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1.2體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意志力,培養品質
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非常重視應聘者的意志力,因為缺乏這種精神就無法在工作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為挫折而喪失信心,導致效率下降。從用人單位的選拔條件中,就能夠看出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須從教育層面給予重視。體育教育是一種對身體的磨礪,與此同時,也是靠意志力來克服困難的過程。如今大學生因為生活環境變好,家庭條件優越,而相對之前來說吃苦比較少,加上父母的“溺愛”,造成他們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戰勝困難的毅力和勇氣,遇事會先選擇逃避,而不是面對。體育教育恰恰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以身體本能作為基礎,去培養奮發精神。體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競爭性,能實現學生的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戰勝等,從而實現超越別人、超越自我。同時學習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或是重復一些基礎動作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堅韌與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觀和客觀的困難,從主觀方面更加努力。也將這些品質進一步延伸到學習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擴大影響。
1.3體育教育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教育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教育中也會出現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實際措施分析
2.1更新傳統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2.2明確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學習生活是多數學生最后的學生生活,大學可以看做是社會的簡化縮影,這一時期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生環境與之間接受的存在巨大差異,學生逐漸成為生活的主人并開始嘗試主導個人生活走向,學生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步入最后的調整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臨心理衛生、學業、就業、個人問題等多方面復雜的生活問題生活壓力劇增,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于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焦慮問題、性健康等方面內容。針對復雜的學生心理問題,高校在制定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時,應組織進行廣泛的學生心理調查,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目標,優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
。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
。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
。6)挖掘學生終身體育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2.3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2.4保持高校體育教育原有特點
高校體育教學經過多年發展,具有自身獨特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學的融合,應注意保持體育教學原有特點。高校應認識到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關系,并非從屬關系,并不是要將體育課程改為心理健康課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進2者的協調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4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每年大學生畢業人數不斷升高,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就業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本論文主要對大學生求職心理進行分析,客觀地分析了大學生的求職心理,并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問題的對策,幫助大學生正視求職過程中的種種心理問題,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心理
就業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必修課,也是他們人生中的最重要的選擇之一。由于1998年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原因,我國每年畢業人數急劇增加,從而導致了就業市場供大于求的嚴峻局面,以致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面對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求職心理也逐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所以,如何幫助大學生調整好就業心態、做好求職前的準備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1 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現狀分析
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城市中對20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自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目標,充滿信心。2011年2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就業工作座談會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巡視員尹建提出:高校畢業生大部分可在離校后半年至一年內實現就業,但就業質量還有待提高。大學生就業觀念趨于理性,但與現實仍有一定差距。
這一切表明,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日益增加,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導致當代大學生出現抑郁、焦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就業心理壓力對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盡快著手研究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
2 影響學生就業的心理因素
2.1從眾心理普遍存在
調查表明,當今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總是很難做出理性的選擇,容易產生從眾的.心理和行為。如今,在畢業生就業日益趨于市場化的今天,許多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社會缺乏理性認識,容易受到家庭、社會、同學的影響,缺乏個人主見,隨波逐流,從眾心理較為嚴重。他們在求職現場尋找熱門職業,報考人數越多,他們對那些職業的渴求就越大,從而忽視了對自身情況和特長的分析,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使他們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2.2心理準備不充分
大部分大學生非常重視就業問題,但對就業的自我準備,尤其是心理準備很不充分。由于大學生在畢業之前社會閱歷主要來自于學校,缺乏對社會的理解和實踐經驗,對就業的理解比較片面,從而導致了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自我認知能力和求職技巧,將求職過于理想化。就業心理準備上的問題使他們在遇到實際的就業問題,接觸到用人單位,感受到求職競爭的激烈時會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
2.3就業心理出現多種矛盾
目前,大部分畢業生有著一種比較矛盾的心理:一時追求高薪,一時又希望能學以致用,一時希望自主創業,一時又希望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等等諸如此類的矛盾心態與擇業心理的不穩定性在學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每個畢業生都希望畢業后能找到一個理想的職業,但是由于各地的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在生活方式、工作環境、勞動報酬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畢業生的個人愿望不可能都得到滿足。
3 解決大學生就業擇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3.1發揮長處,做足就業準備
就業其實就是勞動力商品,價格也同其他商品一樣,由自身價值和市場需要共同決定。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保持積極向上的求職心態,同時還應該從個人的實際出發,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明鑒自身價值,把握機遇,積極主動就業或創業。在擇業前期準備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考慮所學的專業,以做到專業特長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發揮專業特長,同時也要考慮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不能一味地強調專業對口,與此同時還應該多傾聽家長、老師的意見等,但不能過于從眾,做到有目標性地選擇用人單位;在面試過程中畢業生應調整好心態,對應聘單位有詳細了解,做到語言清晰,思維清楚,有的放矢。
3.2學校配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在校期間的職業生涯規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首先在學科規劃、專業和課程設計上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同時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科學培養方案,通過夯實專業基礎、拓展自身素質訓練、組織職業培訓等途徑,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其次,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通過專題講座、心理輔導、信息咨詢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擇業能力進行專門的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清現實,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適時地調整個人的職業定位,增強求職信心。
3.3政府干預,營造良好的就業機會
政府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和指導,明確相關法律,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就業市場,保障大學生有公平參加就業的機會,保障大學生平等就業的權益,加強對勞動市場的監管力度與管理方法,適時地為大學生平等就業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同時,政府、社會應該為大學生努力拓寬就業空間,完善用人機制,緩解就業壓力。此外,要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咨詢機構和干預機制,及時為有壓力過大等心理疾患的大學生提供心理輔導。
4 結語
當代大學生在面對一變再變的就業形勢,應該調整好自身的就業心態,綜合分析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質及所學專業,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同時,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迎接新的職業。
參考文獻:
[1]吳繼霞,黃辛隱.大學生心理健康學[J].學林出版社,2007.5.
[2]丁歆,王華敏.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其調適探析[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
[3]張蘭芳.淺析大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及調試[J].中國大學就業,2005年16期78-79(6-7).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5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精英人才的增多,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群體的優勢并沒有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而有所上升,相反是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和考驗。這一系列的現實背后,會給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狀況帶來怎樣的影響,本文著重從這個方面入手分析討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 壓力
一、引言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有才無德。一個人的學歷是代表他學習經歷,反映了他知識教育一方面的成果。外科學期刊 而無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這些教育才是對一個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義。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價值漸漸淡薄。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的目標也是為了就業或者考研、出國。整個教育會陷入嚴重的功利化氛圍當中。第三,漠視生命。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尊嚴的意識、尊重他人的人格、保護自我這方面的教育是比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時候,學生可能就會采取非常過激的手段來進行處理,甚至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面對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潛在的心理危機值得我們關注。綜合分析來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根源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認同危機
大學生活與以往的生活不一樣,在面對學習、生活、愛情等方面紛繁復雜的選擇時,易陷入內心與外界環境的不平衡與不穩定之中,人格處于自我矛盾的狀態,壓抑了自我的積極性,出現了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
2.意義世界的缺失
由于大學教育自身的特點,在大學生生活中體現出的空虛與混亂、冷漠與消極。大學生在經歷心理失衡后必將以消極的形式追尋本真的存在。當所珍視的意義缺失產生心靈空寂時,生活與學習的勇氣與信心也將消失殆盡。
3.應對機制的不當
通常大學生所采取的積極防御機制能幫助他們平安地度過危機,而采取的消極防御機制雖暫時能緩解內心的緊張狀態,但是,卻為心理危機埋下了隱患,特別是在危機發生時采取“聚焦式”的思維認識事物、分析問題、進行消極歸因時,都不利于行為的堅持性進展,所表現的是頭腦中形成的一片暗區,形成無可奈何的消極、失落心態。
二、反思背后的舉措
從外部環境看,高等教育的普及從客觀上降低了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但其骨子里的自視甚高卻沒有因此減少,除此之外,來自社會的就業壓力,學校的考試壓力也是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很多悲劇的產生一方面來自大學生自身認知的偏差,沒來得及調試自身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來自學校,社會等方面沒有及時的引導。因此,如何妥善的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所引發的悲劇再次發生,對我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努力。
正確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絕非權力所能奏效。所以預防是減少大學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徑。預防大學生犯罪是對人才的珍惜,是對社會的責任。因此減少和預防大學生犯罪,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顯效果。預防大學生犯罪與預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還在于防范于未然,針對其犯罪原因,實行綜合治理,形成一種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環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1.作為學校
開設相應的心理咨詢的課,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識,同時完善學校的心理服務機構,及時了解掌握學生一些心理的問題,給他們進行相應的救助。幫助大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可以引導大學生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大學生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大學生的心理自由度,幫助其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
2.作為家庭
父母應該把學生作為是未成年的社會公民對待,應該建立起平等溝通的關系。
3.作為大學生群體自己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經濟管理期刊、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醫療保健論文 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三、結束語
有心理危機并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關鍵在于,如何結合學校,社會,家庭等各界力量幫助大學生群體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能夠“安全著陸”,用一顆成熟,從容的心態面對處理自身的心理危機。這其中要反思和行動的不僅僅是外界,大學生群體自身也應該開始重新定位自身是否擁有正確的,積極地,向上的人身觀,價值觀,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助他們認清自身,走出心理健康危機,走上真正屬于大學生群體自己的陽光校園道路。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借鑒國外經驗,有效開展心理健康 教育 〔J〕. 中國 高等教育,2002(8).
[2]樊富珉.心理危機及可能引發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規劃,2003-08-01.
[3]劉效仁. 公民發言:心理危機干預應成為公共福利〔N〕. 新聞周刊, 2004-10-12.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6
摘要:現代社會中,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里不乏精英和驕子,他們代表著祖國的未來。因此,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是社會倍加關注的焦點。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而開展課內外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有益的作用,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心理素質 健康教育
當代大學生有著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近年來,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甚至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隨著高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貧困大學生的增多以及因學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社會失業率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及職業選擇方面產生的心理問題尤為常見,當然,也包括少數大學生的心理變態以及人格障礙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問題。論文格式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現,校園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因此,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學課堂
每一個大學生在受到專業教育的同時也應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又要掌握養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由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為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學術研究的狹小范圍內,使得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術難以應用。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指導,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大學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努力使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應當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等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發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地發展。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語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中求發展,用對專業課的熱情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共鳴,激發學生愉悅、興奮的狀態。其次,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難易要適度,教法的運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特點,使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二、課內外相結合,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活動包括課間活動、課余活動,還有相應的一些競技比賽和運動會等,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外活動中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指導和訓練教育,一方面,通過課外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育,增強他們的體質,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發揮他們的特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的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堅強毅力,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課外活動的開展,對健康教育有著特有的實效性和實踐性。
三、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發揮學校行政部門、社團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創造一個積極的、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環境。如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的評比,“五四”系列活動,“一二九”系列活動,具體包括演講比賽、辯論賽、火炬接力賽、大合唱,等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并且以這些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學生在社會上活動、生活,就必然受到社會心理的影響。目前,一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風氣,給學生的心理素質造成惡劣的'影響,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圖書、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網站等嚴重污染學生的心理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為不利。另外,某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英雄模范少,報道個人奮斗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追趕時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現象。因此,就必須進行社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穩定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使他們有正確的心理選擇和取向。
四、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指導
在大學里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活動,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指導。學生入學后,通過輔導員、學生會找學生談話,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進行跟蹤了解,把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分類歸納,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有條件的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品德高尚的專兼職人員,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種信息服務網絡,發揮學生管理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發現心理問題特別是心理危機的學生要早報告、早干預,以便及時疏通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結束語
全社會都應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社會的種種變化和沖擊,學生心靈中常常會產生巨大波動:一方面,他們為社會的改革、進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對某些具體變化迷惑不解。因此,我們就要在全社會樹正氣、治歪風,盡量減少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消極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和行為發展變化情況,不斷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分析研究,不斷充實、完善,并發揮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會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則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參考文獻
[1]賈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遠.中國學生體育,24,(2).
[2]周濤,王曉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4,(1).
[3]張,.大學生健康心理養成的途徑和方法.中國成人教育,26,(2).
[4]王維銘.淺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4,(19).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7
摘 要:在大學階段,大學生所處的環境都發生著新的變化,難以適應時,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根據其多樣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應當通過正確突出重點、分段實施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功,也關系到民族的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目的是為了保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辦公廳2011年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1],明確了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性,在本文進行初步探索。
一、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所處的環境都發生著新的變化,如果大學生對這些新的變化難以適應,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困難。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進了大學校園,需要面對新的環境。尤其是獨生子女,因他們平時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需要更長時間的適應大學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產生了心理問題。
2.學習問題。大學期間,學習往往不再如高中階段那樣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目的不明確、動力不足構成了學習問題的主要方面。還有一些學習方法不能及時轉變,面對專業課知識,理解較慢,或者興趣不足,一些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導致學習困難并產生考試焦慮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3.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普遍認為大學里的同學關系沒有中學時融洽,在大學里難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學關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負、虛榮等現象在大學生身上十分明顯。不少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十分緊張,存在孤僻、自閉、憂郁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4.失戀導致的心理問題。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愛情”是大學校園里一個常見而敏感的話題。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但是,由于許多大學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對性認識的不科學,加之自我道德規范的失控,從而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遺憾和傷痛。
失戀后是情緒低落,無心學業,對身邊的一切失去興趣,得過且過,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極端的表現是精神呈病態,糾纏對方,甚至由愛生恨,釀成悲劇。
二、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有不少學校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畢竟開設時間較晚,對該課程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針對大學生不同的大學階段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開設課程內容,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點群體。大一新生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的重要對象。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構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較大比例。許多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產生了心理困擾,還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時難以融入新的集體,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困擾。
對大一新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調適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適應能力明顯增強,其心理困擾問題大多能自我解決。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有利于預防心理問題的預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困擾型,我們應主要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障礙,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和自我調適解決。極少數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疾病,應通過心理治療解決。
3.分段階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階段性特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分階段、有針對行地實施。例如:在大學一年級階段第一學期應重點開展適應性教育。一些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失去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動力,產生學習疲勞。一些大學生新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學習焦慮問題。一些大學生未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因而產生挫折感,對考試產生焦慮。我們應針對這一階段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教會大學新生逐步適應大學新的生活,逐步適應大學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大學新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中應重點開展人際關系教育。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點開展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教會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關系,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在大學四年級應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輔導。針對這一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重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心理教育,教會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8
摘要:由于網絡有著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和虛幻的社交環境等特點,給大學生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學習、生活題材。但是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大學生盲目的迷戀網絡會使情緒失控、性格扭曲,嚴重的會產生違法行為。如何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個新的變化,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能夠產生積極向上的心態,下面對各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新模式
由于當今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已經走入大學生的生活,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網絡信息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也讓大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網絡中那些不健康的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產生了不利因素。為了降低這種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到轉變,我們可以采取分析網絡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來尋求解決的好辦法。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ㄒ唬┚W絡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大學生認知的影響
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全世界信息的聯通,產生了極大的信息量,這也讓互網絡有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對同一件事網絡上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這讓對價值觀取向認識不清、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大學生來說很難辨別對錯,造成對事物沒有客觀的認知、情緒容易波動、行為容易過激。所以,有著極大信息量和多元化價值觀的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影響很大。
(二)網絡虛擬性影響大學生的行為方式
網絡與現實生活相比差異很大,網絡自身存在著虛擬性,大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網絡了解世界的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的社交平臺可以在不經過見面的情況下進行交流、溝通,他們也可以不用使用真實信息來進行一些虛擬性的活動。由于大學生的心智還不算成熟、情感比較豐富、情緒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當遇到不開心的事,就容易意氣用事,產生一些過激的行為。當大學生被網絡上的這種虛擬的人群所利用,對他們蓄意煽動,將一些不開心的事擴大化,使得大學生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發生過激的行為,嚴重者甚至觸犯了法律造成犯罪。網絡犯罪比現實生活要難以預防和控制,在現實生活中,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道德、法律以及一些思想教育來加強對大學生的行為管理,讓大學生在思想、行為上有所約束,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學生的情緒波動,從而減少了大學生的犯罪幾率。然而,網絡的虛擬性讓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們隨意的釋放情緒、發表言論,導致法律、道德對行為的約束有所減弱,造成了不可預見的后果。所以,網絡的虛擬性給大學生的行為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ㄈ┚W絡交流對象間接性影響大學生的溝通
由于,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情感比較豐富、性格比較敏感,在交友時比較羞澀;所以,他們在面對面交談時會受到環境和條件的影響,不能敞開心扉、放下顧慮的交談,在思想和情感的表達上往往不夠深入透徹,沒有達到很好的交流的效果。然而,在網絡上的社交就不同了,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的一些社交軟件,例如微信、QQ等,無需見面以文字、圖片、語音的形式進行交流,不受環境等條件約束,可以敞開心扉、隨時隨地的交談,這樣也能讓大學生很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大學生很容易沉迷于這種虛擬的網絡社交中,使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失去信任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產生排斥感,讓他們的性格變得孤僻、冷漠。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網絡環境下的轉變
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當前存在的問題,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一個新模式,達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ㄒ唬┳尨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全校進行開展,使每個大學生都能夠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作為學校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除了專業知識的.教學以外,還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學校應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推廣和普及。學校可通過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測試,研究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然后針對這種差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課題講座等;同時,可以通過各大媒體進行宣傳,讓校園到處都充滿心理健康教育的氣氛,讓大學生主動接受并重視起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從而可以預防和降低不良心理的產生,達到培養優秀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的。
。ǘ└陆逃砟睿D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在網絡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老師要隨著網絡的發展變化,以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變化,來快速轉變教育觀念。老師應將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相結合,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對待網絡的虛擬性。這種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轉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動力。
三、結語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作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困難。在當前的這種網絡信息社會中,學校要加倍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建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方向,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三觀”意識,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理念和社會責任感,讓大學生的心理向著正確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鄧虹.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轉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0):41-42.
[2]郭英君,舒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內江科技,2012(10):107-10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19
摘要:
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系著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更是關系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重視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此,本文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來探討提升對策。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心理發展最為重要的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但該時期,因為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成為了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群體。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諸多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容易出現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問題。真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最后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河北省曾對一些高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結果表明,20%-30%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障礙;0.8%-2%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蘇州大學心理咨詢中心8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數據顯示,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大學生比例基本穩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調查研究發現,25.3%的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己成為大學生體學、退學、自殺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占總退學人數的30%左右,而且這一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
大學生心理問題在數量、嚴重性和復雜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正是看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開始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出臺一些文件和政策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監獄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文件的頒布實施,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進得到了改進,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課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通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課堂說教,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利用計算機技術、微信等形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目標,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多以消極目標為主,關注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解決方法以及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但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對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個體品質的培養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讓大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癥狀,而對如何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知之甚少,導致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設置了學時、學分,教學內容依照教材開展,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應用性不強,無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相融合。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療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行為進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不重視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導致治標不治本的現狀出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程度不高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倡導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反對消極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反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事后處理和解決,倡導積極的'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防范性教育讓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1.更多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積極心理學關注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的挖掘,這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僅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學生,而應該將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包含在內。通過重視發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信、樂觀等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過積極預防來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2.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過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大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激發大學生的愛心等,這些積極情緒體驗最終會融入到大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知行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導心理健康問題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倡團體輔導、交互式的心理問題處理方式,認為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個別咨詢具有針對性的優勢,認為只有個別咨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才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最終通過良好的人際支持來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劉明波,高山川.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2):50-55.
。2]劉浩,熊奕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大學生情緒管理[J].青少年學刊,2015(2):19-21.
。4]秦安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0
摘要: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更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時代發展需求以及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對新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應用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障礙;教育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劇,現在的高校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由此更加凸顯。逃學、玩游戲、悲觀厭世甚至自殺現象時有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發的不良影響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由于種種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很多高校沒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發揮[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時期開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并且構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并且適合于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內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已經相當普遍,并且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心理學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而且還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流派,掌握并創造了多種獨具特色的實際操作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都只是注重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注重政治思想表現,輕視健全人格的培養,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混為一談。
二、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表現
1、適應性心理障礙。適應性心理障礙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剛從中學來到大學這個新的環境,因此有些學生就會產生一些不適應,比如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對于大多數新生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校園,嶄新的面孔、生疏的群體、不同的風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會讓學生感覺不適應,感覺不知所措,常常會感到與人難以交流,從而產生寂寞孤獨感。對于新生來說,還會產生一些學習上的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緊湊,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這些課余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生活,從而覺得大學生活非常無聊、枯燥、乏味,結果會有掛科、留級、目標不明確,渾渾噩噩地度日等現象出現。
2、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生都是集體生活,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將會有不良的影響。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會產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閡,所以,由人際關系而引發的困惑和苦惱就會出現。來到大學,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夠建立友好與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種期望又過于理想化,對別人要求過高,因此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人際關系的不滿,認為自己人緣不好,不會處理問題,造成錯誤的歸因。而這種錯誤的歸因往往又會反過來對人際關系帶來消極的影響。因此,他們就很容易會產生自卑怯懦、自暴自棄、嫉妒猜疑、悲觀厭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礙,這對高校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乃至身心健康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3、學業方面的心理障礙。由于大學的.學習和中學的學習不同,所以,就會有一些大學生出現學習方面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或者學不會,這樣很容易自暴自棄甚至走極端。甚至有些學生無法正常完成學業,這對其心理造成的影響非常嚴重。而對于即將畢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大,一方面,他們要正常完成學習,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擴招,畢業生增多,找工作比較困難,要想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在他們就業時會遇見猶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就會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僅是學業更是就業的壓力,這些壓力可能會以一種不正常的舉動宣泄出來,如打架斗毆、喝酒鬧事、悲觀厭世等。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疏導,將會對學校乃至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少數確實有心理問題而需要救助的學生,更是為了在大學校園推廣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能夠正視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同學們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正確面對和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挫折,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體系,健康快樂地成長,進而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以期達到身心健康發展。所以,要切實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構建一套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梢猿闪⒋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并且成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并且有貢獻精神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對于專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心理咨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樣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準確、高效的心理咨詢服務;對于兼職心理輔導老師來說,要有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基礎,并且熱愛心理咨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將負責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訂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計劃,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協調和運行工作,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
2.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設一套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在內容上,要不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還要著重于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挖掘潛力,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使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能在真正意義上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等教學方法,在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進來。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1
【摘要】實踐證明,大學的心理教育課程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各高校要充分的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于大學生心理素質養成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心理健康;高校;大學生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我國社會進入到轉型期的階段,社會壓力逐步增大,社會結構大幅調整,這些都使當前的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后,感到各種壓力交織增大。致使有許多大學生會感到社會現實與學校學習生活反差太大,有了無所適從、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對于適應環境、管理成才、人際關系、交友戀愛和求職擇業等現實問題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準備,心理困惑和矛盾會日益突出和遞增。所以,這些社會現實與學校的巨大反差,都在進一步的考驗學生的心理素質,為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由于我國的大學生群體基數較大,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重視。
在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心理素質健康的時代發展需求,更是當前高速發展的社會性要求和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梢哉f,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賴于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質量,心理健康課程更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證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時,開設心理教育課也是高校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和必要的途徑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許多高校都對心理教育課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來了許多成功的案例和經驗,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清醒的認識到,心理教育也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其內容、形式、教學方法和目標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狀態,并且在其中有許多的問題出現,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標都很難以量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當前大學開設心理教育課主要存在的幾點問題
1.1心理教育課體系建設上存在的差距對學生學習心理學的影響
大學的心理教育課屬于是大學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疇,也是大學德育教育中的關鍵環節,這些也都被人們所共知和共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各高校開展這項工作時,由于所處的起點的不同,又因為沒有統一的教學應用大綱,對心理教育課程的計劃、實施、總結等的不統一,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并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規范,也使得這門課程只能由每個高校自行解決和安排,沒有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和體系,因而在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實施、教學內容方法、教學評估機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這門課程缺少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學體系。
1.2心理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對學生學習心理教育課的影響
心理學教育其實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才剛剛起步,各方面還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師資力量等方面,專業課程教師的缺乏也嚴重影響心理學教育課程的成熟發展。現在在高校心理學教育的課堂上,任課的教師大多沒有進行過心理學的正規培訓,很多都是“自學成才”,還有一部分來源于兼職任教教師。有許多的`教師在心理學課堂上表現出了一種自我認識能力不強的素質,有些教師則是一直都處于講心理學教育課不專業的狀態,這樣的心理學教育課程是沒有什么質量可言的。同時,在教師的心理學授課能力評估上,也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許多相應政策沒有制定或是不落實的現象還很嚴重。所以,師資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學的心理教育課質量難以保證,導致學生學習心理學方面提高緩慢。
2.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和潛力,而在心理學中,從事心理學的教育者必須得有一個成熟而又積極的心態和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只有這樣心理學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導學生,并能使他們有信心和決心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擾。所以,心理學的最高宗旨和體現也可以說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學的課堂上,教師也應該樹立一種以學生心理剖析為主的教學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現實心理表現,才能更好的解決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矛盾,才能引導學生克服心理瓶頸,積極提高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教師要盡量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使學生在積極的心理教育課中,潛移默化的被引導和激勵。教師還要在關鍵的環節,對學生的心理學研究進行指點,促進學生從問題和討論中領悟心理學的道理,從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時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門大學的學科課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時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學的教材更新上卻遠遠跟不上學生心理變化的節拍。因此,現代心理學教育應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識范疇,與時俱進的開展好心理學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課程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希永,田萬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2011,32(3):130.
[2]王春娜,金鵬.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體系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5.
[3]王玲,鄭雪.高師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10.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2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高校大學生可以接收各種復雜多樣的信息,大學生更追求個人人格的獨立。在這種狀況下,高校工作的展開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都受到巨大的阻礙。因此,正確的使用教育心理學是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從而發揮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最大作用,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
教育心理學;大學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屆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意識論壇上,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標準:思想上要開放化;方法上要多樣化;能力上要專業化;態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的工作中的重要性顯現的日益明顯。
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第一,動機理論。任何人的舉動都有一個原始的出發點,人們將這個出發點稱之為“動機”。大學生的熱情在高考結束后已經消失殆盡,在這個時候,如果提供給大學生一個學習動機,就會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的消極玩樂心理。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學習引導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輔導員的關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大學生建立最新的學習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社會動機培養和成就動機培養是現今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經過對教育心理學案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強弱決定著大學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第二,遷移理論。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學生從大學生生涯更好地過渡到社會實踐生涯中,這個過程就是遷移的過程。高校輔導員如果能在這一遷移過程中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就會在大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上起積極作用。
三、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當代高校學管工作中,為了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工作,輔導員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引導教育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出現,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影響,這些信息有時會跟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做事,且不計后果。所以現在的高校輔導員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創新意識,做到審時度勢、做到與時俱進。那么在高校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方法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引導就顯得無比重要。
第二,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高校輔導員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不但可以讓大學生得到心理疏導,還能對他們的學習起到幫助。因為教育心理學提供的疏導方法可以增強學管工作的科學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實際效果。在人們自主開展大學生工作時,無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知識,不單單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輔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大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從而端正三觀。第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積極性。當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碰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會去跟輔導員交流溝通。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蹲下來傾聽大學生的心聲,并且適時地運用教育心理學方法,多傾聽,切重點,示理解,努力讓大學生豁然開朗,調整狀態,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樂趣、生活情趣,F在屢見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出現的各種自殘自殺等憾事新聞,足見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
第一,促進班級的管理更好地進行。輔導員在對班級進行管理時,適當地制定一些大學生管理守則、制定班級目標、建立班級學分獎懲機制等班級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下,大學生會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動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級制度、配合班級管理等。在一個集體下,大學生行為動作的出發點往往會跟從大流,這是由大學生不愿在集體中被當作“異類”的社會心理決定的。所以,在班級管理中,還可以從此方面出發,建立健全大學生榜樣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榜樣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二,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依據激勵理論,大學生的管理工作要從提高大學生需要層次、規范大學生學習行為、設立合理的學習目標這三個方面出發,以激勵大學生學習動機為核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主觀需要是動機形成的決定因素,所以對大學生進行誘導,轉變其在滿足主觀需要時的.行為態度,促進大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質量。
第三,通過心理暗示增強心理素質。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管理時,要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增強,提高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確地對大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心理問卷調查掌控大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心理模擬實驗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日常的交流談話中,將一些積極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給大學生。有時心理暗示的作用會大于傳統的談話灌輸。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學生活中,以寢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大學生組成的小團體是非常常見的。但也與一些人游離在這些團體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學的校園里行走。此時,輔導員應該與那些游離與群體之外的大學生進行心靈間的交流,打破大學生的心理防備,換位思考理解大學生,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好大學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情況越加復雜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問題情況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輔導員在應用教育心理學時,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不同的人實施不同的方法,為國家的建設創造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江源源,張巍.教育心理學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9).
[2]趙美.淺談教育心理學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從行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3]周賽蘭.淺談高校輔導員如何運用基礎心理學開展大學生管理工作[J].明日風尚,2016(6)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3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給大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心理效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這就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在強大的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的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的長期存在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一、要詳細的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經過相關的調查發現,現代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問題:有一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比較表面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的心理教育只是開設一門課程和個案的咨詢。即使是某些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實際的教學質量不佳,教學內容不符合要求,沒有形成系統。從學校的層面上講,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夠,更沒有形成規范性的工作體系。
二、優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ㄒ唬┤烁窠逃怀
1.客觀的認知與正確的自我意識
對實際情況有個客觀的認識指的是對待現實情況要實事求是,不帶有主觀色彩,不帶有偏見的看待問題。馬斯諾指出:客觀的認知是使世界變得和諧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正確的、客觀的態度主要內容是人應該對自己的存在和周圍人或者是物的關系始終持有正確的態度,人要明白自己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么,人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應該是陽光自信的,應該是自尊自愛的。
2.生活態度要樂觀,情緒體驗要積極
人要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要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只要心中有陽光,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被輕易的打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也抱有樂觀的心態,心境是明朗輕松的,覺得每天都是充滿陽光的。這樣的人幸福感是很強的,比那些悲觀消極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要正確
在相關的研究中得出:20―24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群中,這是在他們的人格發展中處在親密對孤獨的階段,這個階段若處理好人際關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階段。在這個年齡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了人際關系,那么他們就會收獲和諧、緊密的人際關系。反之,若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不正確,就會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社會閱歷不夠,與人處事的方法還沒有掌握全面,要通過學習,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保證健康的心理水平。
。ǘ┳⒅亟】敌睦硭刭|的培養
我們將心理素質分為2種:一個是正性的心理素質,一個是負性的心理素質。負性的心理素質是一種消極、不健康的心理素質。正性心理素質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要不斷的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學生的心理素質是正性的,這對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ㄈ⿲嵤┓e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積極的教育
積極教育屬于當前比較新穎的教學理念。積極教育提倡老師要以學校和師生的現實情況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積極的行為與思想去教授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與品質。
2.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重視的是人的積極的心理力量,從而促進了心理學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積極心理學能夠使人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的意義的。
3.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設計與實行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的心理情況來決定,價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師要應用積極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來教學,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ㄒ唬┬睦斫】到逃n程
1.必修課
必修課面對的是廣大的學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國這門課程的名稱還沒有達到統一,但是實際的教學內容與目的是相同的。
2.選修課
如果在必修課的基礎上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選修課的話,就能夠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彌補必修課的某些缺點,使這門課程更加的完善。
3.網上教育
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了,大學生對網絡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開展網上教育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ǘ┬睦斫】到逃n程之外的輔助途徑
1.使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的訓練
大學階段在學校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利用校園情境對學生進行心理鍛煉,要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在這個基礎上精心設計、組織,進行系列化的心理鍛煉。
2.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最終是要走入社會的,為了能夠讓學生盡早的接觸社會,在社會中鍛煉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提供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參加多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品行,磨練自己的意志。
3.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
如果校園的心理氛圍好的話,學生就會被感染,漸漸的學生的心理也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營造積極的、和諧的、充滿希望的大學校園心理氛圍,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就會形成較佳的心理,這是對學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義的。
綜上所述,在大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我們要非常的重視,通過多方面合作,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心理氛圍,應用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生的心理健康、積極了,是有利于學生一生發展的。
參考文獻:
[1]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協同創新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4,(17)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4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如何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育;心理健康;學生
隨著大學校園惡性傷人及學生自殘事件不斷增多,相關研究人員發現學生心理狀況不佳甚至部分學生產生心理障礙,自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始走進人們視野并獲得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國內各大高校也對自身開設課程及教育體制進行反思,并提升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體育課程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教學方式更具開放性,對改善學生心理狀況、強化學生心理素質及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都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此,國內各大高校已逐步加大體育課程教育力度,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ㄒ唬┱{控學生情緒,消除心理障礙
人對自身情緒的調控能力可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狀態,若學生情緒經常出現易急易怒或日常生活態度消極程度較高等其他情緒反,F象,則說明學生情緒調控能力較差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體育教師可觀察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的狀態,如表情、行為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相關學者對體育活動進行研究發現,大部分人自身消極情緒如沮喪、壓抑、緊張等非健康情緒均可通過參與體育鍛煉得以發泄,從而使人心情愉悅,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情緒調控能力,并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ǘ┨嵘J知能力,適應社會活動
高校體育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可增強學生身體協調性、抒發自身消極情緒,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并增強學生社會交際能力。其次,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體育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活動縮影。體育活動在進行時對社會生產、社會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擬,因此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精神狀態往往是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精神狀態。學生也通過感受體育活動的成功失敗,加深自身對成功、失敗的理解,從而強化學生心理接受能力,也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改進措施
。ㄒ唬┙虒W內容合理化
由于體育運動項目不同,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體育教師應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運動要求及心理需求。競技體育具有技術結構較為復雜、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等特點。因為大部分學生身體素質較弱,所以學生難以掌握體育運動技術要領,甚至會出現學生受傷等現象,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只能望而卻步。因此教師在計劃教學內容時,應以確保學生身體健康為主,同時適當降低體育運動難度,讓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時也能最大程度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教師精簡教學內容不僅可增加教學活動開展順利程度,也可強化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收獲滿足感、成就感,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ǘ┙虒W形式多元化
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最大化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將體育教學效果理想化。教師在改進教學形式時,應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水平等進行了解同時還應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方可加強學生對體育活動適應能力,進而實現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良好發展的目的。其次,教師在體育教學規劃時,應充分將學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融合,盡可能對學生采取最適宜體育運動方式。體育教師可通過舉辦“課時短跑比賽”、“課時跳高比賽”等體育競技活動豐富體育教學形式,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如何突破自我。如學生100米短跑成績為14s,教師應對其進行相應體育訓練,提升其體育百米跑成績。讓學生突破自我同時加深自身價值理解,增強學生自信心,進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
。ㄈ┙處熕刭|全面化
教師因其職業特殊性,對教師整體素質也具有更高要求。教師應具有良好專業素質與良好道德素質,以此對學生言傳身教,方可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可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向學生傳達積極健康的學習生活心態,同時與學習生活態度消極的學生進行溝通,找出其原因予并及時疏導。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時刻保持敬業精神,并對學生興趣愛好、運動技能、個性差異進行全面了解,且始終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三、結語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社會競爭趨勢也日益激烈,為確保學生專業知識及心理承受能力足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各大高校應在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同時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建設。國內各高校可通過強化體育教學,增加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情緒調控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體育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善教學形式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良好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并借此推動學生良好個人品質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社會活動中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潤峰.探析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商,2014(02):349.
[2]張華君.論大學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
作者:劉勇波 單位:成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5
摘要:鋼琴教學課程屬于大學中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學員掌握程度與自身的心理因素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演奏者的現場發揮也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連。在大學鋼琴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技巧的培訓,而忽視對于心理素質的培養,如果忽視了心理素質的訓練,有可能導致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揮水平達不到舞臺效果。本文主要探討了大學鋼琴課程之中如何進行心理訓練以及如何培養心理素質強的表演者,以供大學鋼琴教學者進行參考。
關鍵詞:鋼琴教學;鋼琴演奏;心理訓練
一、大學鋼琴教學中進行心理訓練的必要性
大學鋼琴教學不同于普通的音樂類課程,進行鋼琴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備高超的表演技巧,還要具備理論知識儲備,根據學生的需求,選取正確的教法,對于鋼琴教師來說,需要教會學生演奏的技巧,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在演奏過程之中發生的心理變化,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學會運用恰當的心理訓練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培養學生強大的心理素質,這樣不僅對演奏效果有利,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素質。因此在大學鋼琴教學之中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顯得非常必要。
二、影響學生演奏心理的主要情形
(一)演出時的焦慮
在鋼琴課程當中,學生往往只重視演奏的技巧,而忽視了曲譜的背記,學生對曲譜的掌握需要一個熟悉的程序,如果在不掌握曲譜的情況下進行演奏,就可能以為曲譜生疏而產生焦慮心理,從而無法正常演奏,因此,想要具備穩定的演奏心理,就應當在平時練習當中熟悉曲譜,充分準備好進行隨時演出,只有如此才不會因為焦慮而影響發揮。
(二)對自身能力缺少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演奏技巧,掌握演奏的經驗,同時還應當培養出演奏的欲望和演奏的興趣,只有培養了愛好,才能克服表演的心理障礙,最終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在訓練的過程之中,學生應當掌握降低心理壓力的辦法,同時通過不斷練習提升自身實力,獲得演奏信心。在教學比賽以及社會表演當中,學生應當試圖表現出較強的心理素質,在表演中獲得成就感。如果學生的表演經驗不足,則有可能因為心虛而產生緊張感,因此要想獲得較好的演出效果,在實際的表演之中,就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表演技巧,同時學會情緒控制的`具體方法,磨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在課程中進行心理訓練的具體方法
。ㄒ唬⿴椭鷮W生放松心情
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訓練學生演奏時的心理調控能力就應當營造一個和諧的課程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心情放松,在課堂教學之中,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演奏的方法,要求學生記牢曲譜,掌握扎實的演奏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鋼琴表演的信心。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應當注重學生樂感的培養,讓學生喜歡上鋼琴演奏,給予每一個學生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定期進行教學表演,讓學生進行演奏。鋼琴表演技巧的掌握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要循序漸進。在鋼琴課程之中,盡量為學生選取鋼琴名曲,讓學生了解鋼琴名家的練習過程,給學生講授演出時出現意外后具體的應對方法。同時,要讓學生掌握鋼琴的表演歷史,了解鋼琴與其他表演手法的不同之處,幫助學生掌握鋼琴的音律,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鋼琴表演,增強鋼琴演奏時的自信。
。ǘ┡囵B良好的演奏心態
首先應當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鋼琴演奏技巧,只有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方法在舞臺上才不會發揮失誤,如果演奏者的水平不足,則演奏過程中可能因為心虛而影響演出的正常進行,影響發揮水準。對于表演者來說,如果無法掌握表演技能,則盡管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也無法在舞臺上正常發揮,因此在日常的課程中,首先應當讓學生對鋼琴表演技巧深入學習,獲得演奏的經驗,在反復練習中掌握表演的技能。同時,在教學當中還應當傳授演奏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在實際演出時克服緊張感,教會學生提升應變能力,加強學生演奏的信心,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奏技能,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基礎,幫助學生制定演出曲目,教會學生如何調控心情,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克服演出緊張情緒,在實際表演之時不再緊張或不安。
。ㄈ┳寣W生在實踐中提升心理調控能力
讓學生擺脫演出畏難情緒,實質增強表演技能,就需要為學生創造多種演出機會,讓學生在自我調控中學會把握自己的心理,學生應當學會如何進行自我調控,同時學生還應當自我探索自身的演出心理。在教學之后,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表演的機會,在適當的情形下,舉辦各類音樂表演會,讓學生走上舞臺。同時,也應當進行社會表演,讓學生在各種類型的演出舞臺上積累經驗,提升演奏實際中的調控技能。
四、結語
大學鋼琴教學區別于其他的音樂課程,鋼琴演奏技巧需要通過逐步積累達到提升,通過訓練逐步積累心理素質方面的控制經驗,形成良好的演奏習慣,掌握正確的心理調控技巧,顯得尤為重要。除了演奏技術之外,演奏之時的心理也是關系效果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只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就能提升學生在舞臺表演之時的演出效果。
參考文獻:
[1]丁玲.鋼琴教學中公開演奏心理素質的培養[J].音樂時空,2015,(10):178+154.
[2]杜偉.論鋼琴教學中學生公開演奏心理素質的培養[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27(05):126-128.
[3]李松珊,李濤.在鋼琴教學中如何處理學生的演奏心理緊張[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9):198.
[4]鄭洋.談在高職音樂教學中的鋼琴演奏心理訓練[J].遼寧高職學報,2006,(03):100-101.
[5]韓東珺.高等師范院校鋼琴基本技術訓練教學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6
摘 要:為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沖突。另一方面,雖然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難操作、措施難到位。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ㄒ唬┬睦斫】悼梢源龠M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ǘ┬睦斫】悼梢允勾髮W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學后,生活的環境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ㄒ唬﹦撛炝己玫男@壞境。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活躍的學習氛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著感化和陶冶作用。
。ǘ╅_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課。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ㄈ┳⒅貙I師資培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
。ㄋ模┴S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班會、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咨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系實際,防患于未然。
(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學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知識。社會實踐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會后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學會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別人,融洽人際關系,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讓大學生身心健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走出陰霾,擺脫困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去面對各種挑戰。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0
[2]陳素紅,胡小紅,張西.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論文中心,2009(11)
[3]史濟純,陳玉民.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天下,2011.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7
摘要: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受到了社會、家庭和高校的重視。表現藝術治療通過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媒介來維護和治療人類的身心健康,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的運用逐漸廣泛。文章論述了表現藝術治療的概念,分析了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表現藝術治療的現狀,重點論述了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表現藝術治療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表現藝術治療;心理教育
表現藝術治療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興起于20世紀中期,指的是通過音樂、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形式,給患者帶去改變的身心治療方式。表現藝術治療讓患者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內在情緒,具體包括了舞蹈藝術治療、視覺藝術治療、戲曲藝術治療、樂洽藝術治療等,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使得一些內在的、無法觸摸和說明的體驗,以外化的形式表現,從而達到表達和交流的目的。
一、表現藝術治療的現狀
目前,表現藝術治療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了心理康復治療機構,治療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除一般患者外,還包括了一些特殊的群體,如兒童、老人、家庭、學習障礙者等。表現藝術治療興起于國外,國外對其運用起步較早,運用經驗豐富,娜塔莉羅杰斯是人本主義代表人物羅杰斯的女兒,同時她也是藝術治療的代表人物。相較于外國多年的發展和運用而言,國內的運用與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表現藝術心理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江蘇舉辦了三次,但是,表現藝術學科的系統性還不足,技術發展也不全面。表現藝術治療在心理學領域的使用最為廣泛,比如,許多的職場女性可能是女強人,不愿完全信任心理資源師,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較強,對心理治療存在抵觸情緒。面對這種情況,傳統的談話治療方式就難以達到效果,但是,表現藝術治療方法,通過運用繪畫、音樂、舞蹈等具有娛樂性并且輕松的方式,就能夠發揮較好的治療效果。對大學生群體而言,藝術能夠明顯改觀其本身具有的創造力,并以此為基礎提供大量的創作靈感,對學生的長期發展也有積極意義,因此,表現藝術在心理輔導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表現藝術治療的作用
。ㄒ唬┪璧负鸵魳分委煹淖饔
音樂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多數學生對音樂具有特殊的感情反應,他們熟記歌詞和旋律,還能對其實現二度創作,由此可見,音樂療法行之有效。高校的心理教學往往會加入人際關系教學內容,通過音樂等藝術表現形式發揮其治療的作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層次進行分組、分工表演,表演后讓學生上臺講述自己對表演內容的理解。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表演和演講的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統一播放音樂,學生聆聽后,一起討論其思想內涵和演奏使用的樂器。舞蹈治療通常與音樂治療相互配合,有些學生的心理困惑也許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表達,心理教師可運用肢體語言代替口語表達,引導學生消除緊張,通過舞蹈發泄不愉快。
。ǘ┮曈X藝術治療的作用
視覺藝術也是表現藝術治療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式。在實際運用中,視覺藝術治療通常會通過雕刻、拼接、繪畫或是造型藝術等方式起到治療的效果。其優勢在于能夠為學生建立獨立的環境,在游戲性的治療過程中,鞏固治療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和表現能力。這種治療方式強調在師生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能夠充分信任教師,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心理素質。視覺藝術治療自20世紀末期開始運用后,已經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
。ㄈ⿷騽∷囆g治療的作用
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各種藝術形式帶來的治療效果不可否認。戲劇治療在很早以前就被運用于心理調節。萬年以前,原始人就已經學會了通過動作與其他人溝通,達到傳遞信息的'效果,也學會了通過動作表達情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詩學》當中,最早記載了戲劇表演,并肯定了戲劇表演的治療作用。表現藝術治療中的戲劇治療也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指的就是通過戲劇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展現人與人、事、物之間的關系,觀看者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寶貴,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
三、結語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治療情況較為復雜,還存在許多問題。我認為,想要充分發揮出表現藝術治療在大學生心理治療中的作用,就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此外,尤其強調要淡化教師的角色,使教師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解決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從而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黎炳鋒.書學之道,修之于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書法治療”研究之二[J].小說評論,2011(增刊2):114-115.
[2]羅琴.論藝術療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4(5):45-46.
[3]徐晨嵐.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與途徑[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6):99-100.
[4]張勇.音樂心理劇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22):78-79.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28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聯網影響并改變著。網絡心理咨詢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手段,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的挑戰。探討這一新的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從而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網絡心理咨詢;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網絡心理咨詢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詢的挑戰和機遇,它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網絡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網絡心理咨詢。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就是指從事高校學生心理咨詢的人員借助網絡資源,運用心理咨詢知識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在校大學生給予心理層面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通過線上即時或非即時的互動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的一種咨詢方式。
2.網絡心理咨詢在幫助來詢者中的作用。大學生群體在高校的生活學習狀態是相對封閉的開放狀態。很多高校為了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一般對大學生的管理實行外嚴內松政策,即在校園內是寬松自由的.,但出入校園還是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例如門徑登記制度、宿舍晚歸制度等,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感。剛入學校的新生,因為遠離家鄉和父母,適應性問題的煩惱是必然會有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但是,現在的高校里專職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很少,條件和設備限制了小范圍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輔導的可能,網絡心理咨詢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局,在網絡上發布相關的自我緩解知識和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受困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2)幫助受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并接納現實環境;
。3)幫助受困學生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4)幫助受困學生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3.網絡心理咨詢服務對象的特點。網絡心理咨詢的服務對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正;壕W絡咨詢所服務的對象是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學習中有各種煩惱,情緒低落有明顯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的學生。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大部分新生都有類似的狀態階段,他們雖沒有明顯的神經方面的器質性病變,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苦惱,已經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系等。據調查,90%左右的大學生都有過心理困擾的經歷。
。2)多樣性:咨詢的對象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做心理咨詢,有的也許只是為了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或信息,他們并沒有出現心理困擾和不適應,這與傳統的面對面咨詢———來訪者有心理困擾并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沖突———的服務對象不同。
。3)隱匿化:網絡心理咨詢的對象是虛擬世界的,他們提出的咨詢問題存在真實和非真實性,需要咨詢人員辨別,并針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針對咨詢對象個人心理現實給予幫助。
二、當前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特點
有研究者認為,網絡心理咨詢的優勢是:
。1)匿名性;
。2)開放便捷,信息豐富;
。3)靈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于自我反省和認真思考;
。5)有助于咨詢案例整理、存儲和資料查詢。網絡心理咨詢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點。
三、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運用現狀
網絡心理咨詢服務主體的隊伍構成應由網絡技術團體、“朋輩輔導”學生團體、專業心理咨詢師團體三部分組成,而且這三個團體的功能層層遞進。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很難保證三個團體同時配備,往往帶來咨詢效果不理想、咨詢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網絡心理咨詢在我國高校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自身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豐富的實踐運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倫理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
2.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國高校中心理咨詢還是處于弱勢,對于網絡心理咨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學生們缺乏意識,不相信心理問題靠談談話就能解決,更何況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心理咨詢更無法給予自己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它期望過高,希望通過幾次交談就能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將馬上否認其效果;再則是過分依賴互聯網,長期將網絡心理咨詢作為唯一的宣泄與求得心理幫助的途徑,甚至還會演變為網絡依賴癥。
3.高校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網絡心理咨詢是為了解決存在于大學生中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并且輔助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徑。在廣度上是指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的群體數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網絡心理咨詢的有效性。
在現實的運用中,網絡心理咨詢常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如網絡技術、咨詢師不夠、電腦數量等,從而使其服務遠不能滿足廣大受困學生的需要。同樣,因為咨詢師資源的缺乏,一個咨詢師可能要同時服務于多個受困學生,咨詢師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總結
網絡心理咨詢是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一種咨詢方法,其發展尚在探索期,技術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現代大學生的信息交流習慣的,且能夠有效消除時空限制。所以說,網絡心理咨詢發展空間較大,是未來心理咨詢發展的趨勢。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心理咨詢需要這一新咨詢方法的介入,與傳統面對面的咨詢方法并駕齊驅,為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邱芬,王翔。我國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科技廣場,2009,(10).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1-1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精選20篇)04-2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5篇02-2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通用56篇)05-24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精選40篇)06-14
有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55篇)05-30
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論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