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教學中文化教育的論文
一、增強語文教師的民俗文化意識
散落性與滲透性是教學過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節日、民居、服飾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現了民風民俗,蘊含著為人處事的準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傳遞著人們樸實的審美觀念,彰顯著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無不滲透著民俗教育的意義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實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俗文化教育實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增強民俗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對民俗文化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F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東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響,社會責任感缺失,文明禮貌失范,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著名民俗學專家陳勤建教授曾說: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遺失了自身優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記憶”的斷裂,便會喪失自己民族歷史的根脈,“這個民族很可能就會逐漸演化為無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民族文化。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1.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在考慮每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兼顧文本中有關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內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案惺苋宋镄蜗蟆、“體會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均需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析方可獲得!端⒆永睢氛Z言樸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詞和表達方式,具有濃郁的“天津”單口相聲的風味,馮冀才在塑造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時,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形象與技藝的高超。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的關鍵,是要尋找到教學主要內容與民俗文化結合點,這需要教師對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組合、歸類,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都要講解,應根據課文實際內容,參照課堂教學任務,對教材內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處地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時機講解民俗知識,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有來歷,遇上民俗節日的日子,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民俗知識講解的時間。這樣不僅抓住了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時機,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還可以根據節日和學生開設民俗活動,如舉辦民俗主題班會課、民俗欣賞課等。節日習俗非常貼近生活,可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節慶活動事項,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認識。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既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又充分體會到了人民的勤勞和聰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執著追求平安和諧、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厚情感。盡管這些制作工藝有難度,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樂于相互切磋手藝。
3.作文教學中,書寫民俗。在小學語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兩次習作課是關于書寫民俗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向學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抒寫民俗。如在上《說說端午節》這一習作時,可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來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發情趣,引發想寫動機。然后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讀議后把握基本寫法:如何篩選需要的資料,怎樣做到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說寫法,議寫法,明寫法,接著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這樣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學目標,又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課外教學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課外教學主要是在延伸性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延伸性閱讀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讀基礎上的遷移,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漢語的字、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獲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這些作為未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關的知識等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閱讀。”①《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風俗畫卷”和“風俗寶鑒”,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內容包括游戲、酒茶、婚俗、喪葬、節慶、戲劇、建筑與園林等,內容之豐富堪稱社會百科全書。學習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可鼓勵學生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閱讀《紅樓夢》,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人物及表達內容的理解。在漢文化中,九是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生,日月并陽,故而叫重陽。每逢此日,民間有登高的風俗,又稱“登高節”,是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登高等活動。如今,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被稱為是吟唱重陽節最膾炙人口的詩章。學完此詩后,可讓學生課后收集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或文章,也可參加登高望遠活動,既加深學生對重陽節的印象,又受到尊老、愛老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使學生感悟到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學校還可適當布置一些關于民俗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民間,收集、調查民風民俗,把調查到的結果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探究式學習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四、開發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雹谒且阅乘鶎W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立民俗校本課程意義重大。小學語文課包羅萬象,涉及知識多,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特點,所能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來宣傳民俗文化,所以各個小學應根據地方特點,開發有關民俗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在教師方面,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可不斷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加深教師對民族文化、文化認同等的理解,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生方面,可讓學生在民俗選修課的學習與實踐中,拓寬民俗文化知識,更深切地體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產生對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在學校方面,立足于當地資源的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有助于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課程建設模式,促進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開發與編寫民俗校要課程時,必須關注民俗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的差異性。課程內容宜就地取材,貼近當地居民的現實生活,可以涵蓋當地文化、方言、衣、食、住、行、自然資源等諸多方面。根據區域文化特色及授課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編寫原則與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總目標的第2條中明確表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薄爸腥A文化”不僅指漢文化,還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即尊重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所有的文化。在校本民俗文化課程中,增加有關少數民族的風俗,既可彌補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關少數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內容的不足,又可通過民俗教育使學生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感受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增強對中華文化的整體認識和認同。學校是傳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旨在使學生在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學校教育中獲得對本“民族的記憶”,進而健全學生的人格,達成語文課程標準所闡述的“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目標。
【語文教學中文化教育的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05-17
教育教學論文06-13
【精選】教育教學論文06-16
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論文02-17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論文(精選5篇)05-16
教育論文:語文教學要重視研究教學目標03-27
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語文論文04-01
情感教育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論文02-21
高中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的融入論文02-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