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高專臨床醫學教學改革淺析研究
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為先基礎、后臨床,以課堂教學為主,那么,職高專臨床醫學教學改革淺析是?
臨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社會需求更是對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基層醫院和社區醫院保健機制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基本知識全面的全科醫師,然而在現行的臨床醫學課程體系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了學生的創造精神、求知欲望、興趣愛好等。
1 高職高專臨床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設置問題
傳統臨床醫學課程內容陳舊、理論過深,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識傳授,淡化了崗位基本能力和素質培養,偏重學科的系統性,忽略了學生綜合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加上課程的開發很少有基層醫療機構的共同參與,這就造成培養人才的目標與基層醫療一線對衛生人才實際需求相脫節。
1.2 教學方法問題
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為先基礎、后臨床,以課堂教學為主,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時間。這種傳統的為了教而教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使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學生只擅長理論考試,缺乏臨床分析能力[1]。
1.3 師資力量問題
高職高專教師大多數屬于理論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極少,缺乏臨床實踐教學經驗,在教學時,仍然沿襲注入式教學,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講授,忽視了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
1.4 學生學習問題
高職高專學生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欠佳,加之在基本技能訓練方面不夠,臨床見習次數少,導致學生的基本技能訓練嚴重不足,從而產生了學生初到臨床后,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處理臨床事物的收集整理能力明顯不足,不能順利實施臨床救治和為患者很好地服務。
1.5 實踐教學問題
實踐教學方法單一,由于實驗室設備有限,影響了實驗課的開出率,教師只能紙上談兵。比如外科、婦產科的各種術式,學生因為從來沒有見過,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1.6 教學評價問題
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反而會引導學生死記硬背,走入應試教育的誤區。
2 解決對策
2.1 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依據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實際特點,以醫療衛生行業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根據崗位需求設計課程體系:以基層社區單位崗位需求為基礎;緊緊圍繞:面向基層培養基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疾病的診療、預防、保健、康復、計生,可持續發展的醫學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辦學定位。通過對社區、民營、鄉鎮醫療崗位能力的分析,將崗位能力分為“公共學習領域”“專業能力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三個模塊。采取“教師與醫師合一、教室與醫院合一、教學項目與工作過程合一、學習內容與崗位職業能力需求合一”的教改方法。培養學生治療、預防、保健、康復、計生5種核心能力。同時結合基層社會服務需求及學生個性化需求,由此逐漸開發課程,構建環境三融合、能力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制定臨床專業教師培養規劃,要求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到臨床醫院進修培訓,頂崗工作,以提高他們的臨床工作能力和經驗,掌握臨床前沿技術和理論,為下一步培養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通過引進和聘請臨床各學科專家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他們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了解本專業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動態,在教學中能緊密聯系實踐,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實際工作,此外,兼職教師熟悉行業的資格標準,有利于學生盡早取得執業資格證書。
2.3 改進教學方法
2.3.1 病案教學法
以典型病例為先導,讓學生進入看病、治病的情景,設定問題,小組討論,教師再將答案進行綜合和總結,將啟發式、研究式、互動式等方法應用于課堂,為學生營造一個情景教學環境,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
2.3.2 運用多媒體技術
對靜態知識動態加工、動態知識分層分析,并在分析、比較中,與設疑引導相結合,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滲透科學素質的教育,把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創新型教學模式。見習實行床旁病例討論,讓學生按知識點自主探究學習,做出診斷和治療計劃,使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
2.3.3 積極開展技能訓練
通過整合現有實驗室資源將外科與婦科、內科與兒科結成實驗單元組,對存共性的問題共同開展實驗,打破傳統獨立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梳理學科間的交叉點。如:我們外科實驗室開展的“氣管插管術”“靜脈切開術”,可以與婦科實驗室同時開展“輸卵管結扎術”(雌性)、“輸精管結扎術”(雄性),每個小組4~6人,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既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節省實驗經費,又達到了一次實驗多技能訓練。
2.3.4 布置臨床課大型作業
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布置了學科大型作業,要求同學以本學科重點為主脈,以一章節教學為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圖片、幻燈片、視頻)展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詮釋,讓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2.4 完善實踐教學場所
2.4.1 建立臨床技能實驗室
包括基本技能實訓室、模擬急救室、重癥監護室(ICU)、SP模擬診室(OSCE考核室)、PBL討論室、心肺腹聽觸診訓練室、標準化手術室、無菌流程、消毒洗手室、模擬產房、多功能訓練室等,實訓中心能夠加強“三基”練習(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堅持“三嚴”要求(即嚴格要求、嚴謹態度、嚴肅作風);強化“四化”治理(即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現代化),定期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為白城地區乃至周邊區域發展服務。
2.4.2 開設模擬病房
購進臨床技能仿真實驗訓練軟件,每個單元均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實驗室檢查四個方面。虛擬單元互相獨立、互不干擾,可以模擬看病的環境,完成病史的采集、體征記錄、心電圖閱讀,開具化驗單及結果回報,并就此完成病歷的書寫、做出初步診斷。還可使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能經常行訓練各種診療方法,如心肺復蘇術、各種穿刺術、助產術等,這種真實感的實驗室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顯著提高臨床醫學實驗教學效果。臨床仿真實驗室不僅能滿足本專業學生實驗教學的需要,還可以面向全校開放,進行課外各相關專業技能強化訓練及大學生科協、社團等各項科學創新活動;還可以面向各醫療機構開放,承擔全國職業醫師、職業助理醫師技能培訓考核、全科醫生技能培訓考核的任務,集教學、培訓、資格考試功能于一體,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2.4.3 建立社區門診
對符合條件的“雙師型”教師進行轉崗培訓,主要在社區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發揮好全科醫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使醫療衛生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健康。社區門診在服務社區的同時,又能滿足學生課間見習需要。
2.5 改革考試內容及方式
2.5.1 建立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考試、考核方法
新課程體系以崗位需求為考試、考核內容,包括綜合素質和醫療衛生單位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評價體系由若干模塊組成,例如,我校制定臨床技能過站考核制度,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進入醫院實習前,要通6站臨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績合格者方能到醫院實習;實習結束回校后,要進行技能操作考核,成績合格者方能畢業。在技能考核上,結合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技能考核的要求,確定臨床醫學專業技能考核內容。在改革考試、考核方法上,新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筆試等考核方法,采取筆試與口試、理論考試與操作考核、答辯和現場測試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基礎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專業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口試、操作、答辯和現場測試等形式進行考核。
2.5.2 畢業考試方法改革
考試采用OSCE:第一步:收集資料,即問診和體格檢查,包括問診技巧、職業態度、醫患交流技能;第二步:病案分析,即診斷技能,提出治療方案;第三步:輔助檢查結果判讀站。第四步:內外科、婦產科操作技能;第五步:模擬急救。
3 職業素質教育
3.1 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教學計劃
采用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職業道德教育、職業技能提升、醫學人文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四個方面進行,結合校園環境建設、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培養大量基礎扎實、素質優良的醫學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3.2 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
我校建立心理咨詢室已多年,每年有很多遇到困難的學生都能和心理咨詢老師溝通,同時還發揮學生輔導員、團支部、學生會作用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進行引導、教育。創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心理教育、校園廣播等多種方式,進行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心理調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總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理論性,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興趣,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感到學習單調抽象、枯燥乏味。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后,改變了傳統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傳統教學方法,從社會需要的客觀實際出發,將理論教育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2],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臨床實踐能力,鍛煉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為醫學學科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
【職高專臨床醫學教學改革淺析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