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問學之中國經(jīng)典成語故事
●.閉門思過
韓延壽是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禮義,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禮讓解紛息訟。因為在淮陽太守任上政績顯著,朝廷讓他到更難治理的潁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經(jīng)過高陵縣,看見兄弟二人為了爭奪田產(chǎn)而大打出手。韓延壽見此情景十分沮喪,他覺得這是對他一貫推行的禮義教化的巨大嘲諷。他于是說:“我有幸成為這里的長官,卻沒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沒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爭訟,這個責任全都是因為我無德無能造成的,我必須引咎辭職,關起門好好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聽候朝廷處分。”說完之后就回到住處不再出門,終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為,使當?shù)氐墓賳T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個個把自己捆起來自投監(jiān)獄表示請罪。爭田產(chǎn)的兄弟倆這下全傻了,連他們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責他倆犯了大罪。兄弟倆被深深感動,痛悔自己的錯誤,剃光了頭,裸著上身到縣衙請罪。倆人都表示愿將田產(chǎn)讓給對方,希望韓太守能原諒他們。韓延壽于是出門和縣里官員及兄弟兩個見了面,并大設酒宴與他們同歡共樂。
后來,人們就用“閉門思過”來比喻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檢討。過,過失。
●.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jīng)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里,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jīng)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zhí)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jīng)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jīng)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nèi)绻璐税l(fā)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愿戰(zhàn)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為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著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么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shù)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藏毒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為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后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xiàn)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
●.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儀的表現(xiàn)啊。”
那時,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孔圉(yǔ),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tǒng)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們會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衛(wèi)國國君就賜他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作為他的謚號。”
后來人們常用“不恥下問”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恥,以為恥辱。
●.不得要領
西漢的時候,漢武帝一直想消滅邊患匈奴。他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聯(lián)絡月氏共同進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須經(jīng)過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張騫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但是張騫經(jīng)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軟禁了十多年,不能離開匈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著漢朝交給他的使節(jié)。
后來,匈奴放松了對張騫的監(jiān)視。于是,他與隨從們一起向西北逃走。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王聽說漢朝非常強大,于是就對張騫很熱情,并為他派出向?qū)Ш头g,一直送到了康居國?稻訃峙扇税阉偷搅嗽率蠂。但是此時的月氏國因為遷徙到了更偏遠的地方,沒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國王雖然對張騫非常友好熱情,但是始終不肯表露是否與漢朝聯(lián)合進攻匈奴的明確態(tài)度。張騫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時間,覺得月氏國并沒有聯(lián)合起兵的意思,就啟程回國了。
后來人們就用“不得要領”來表示有些人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之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明帝時,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對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對他十分敬重。但過了一些時候,國王卻對他怠慢起來了。
班超感到形勢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對策。他分析當時的情況,說:“最近,鄯善國王之所以對我們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來聯(lián)絡,使國王猶豫起來,不知道應該和誰修好。我們已經(jīng)處于很危險的境地了。匈奴人才來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說不定再過些日子,他就會把我們綁起來統(tǒng)統(tǒng)送給匈奴。那樣,我們的骨頭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說該怎么辦呢?”同行者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們都聽你的!”班超十分激動地說:“對!不進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F(xiàn)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殺掉匈奴派來的使者。只有這樣,才能使鄯善國王歸順漢朝。”
于是,班超和屬下在晚上發(fā)動突襲,一舉消滅了匈奴派來的使團。第二天,班超便提著匈奴使者的腦袋去見鄯善國王。國王大吃一驚,馬上表示愿意和漢朝永久友好。
后來,人們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比喻不下決心、不深入險境、不經(jīng)歷艱苦的奮斗,就不能獲得勝利。
●.不遺余力
戰(zhàn)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為平地。
于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軍隊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你們有什么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后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jīng)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著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lián)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mào)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為現(xiàn)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軍隊也吃了敗仗。
后來,人們就用“不遺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長驅(qū)直入
公元 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即命令駐扎在荊州一帶的關羽攻打曹操部將曹仁占據(jù)的襄陽、樊城。關羽占據(jù)了有利地形,利用漢水猛漲的時機,放水淹了曹仁率領的軍隊,又將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將失敗的消息,就派徐晃率軍前去支援曹仁,同時派人聯(lián)合孫權夾擊關羽。關羽于是就在營寨四周挖戰(zhàn)壕,以抵御徐晃的進攻。而徐晃帶領軍隊越過重重障礙,直攻關羽的大本營,大敗關羽。在曹操、孫權軍隊的夾擊下,最后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殺害。
徐晃使曹軍反敗為勝,因而威名大震。曹操為了嘉獎徐晃,專門寫了一封書信《勞徐晃令》,讓人帶給徐晃。信中說:“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qū)徑入敵圍者也。”意思是說:我?guī)П蛘倘嗄,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卻還沒有遇到像你這樣遠距離不停頓地快速前進,直沖入敵人重圍而打勝仗的人。
徐晃勝利后回到曹操駐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宴會。
后來,人們就用“長驅(qū)直入”來形容進軍十分順利迅猛,不可阻擋。長驅(qū),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出爾反爾
戰(zhàn)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由于鄒國的人民對統(tǒng)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人民群眾并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并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zhàn)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饑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谷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里,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鬃拥膶W生曾子說過:‘你怎么對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tài)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么對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對待你,F(xiàn)在意思發(fā)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復無常。
【兒童問學之中國經(jīng)典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兒童成語故事:驚弓之鳥10-17
兒童成語故事之瓜田李下02-10
中國經(jīng)典成語故事03-10
中國成語故事11-08
經(jīng)典中國成語故事05-23
中國成語故事【經(jīng)典】09-21
中國成語故事11-23
中國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2-22
兒童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24
經(jīng)典兒童成語故事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