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者的噩夢
投資人,巨頭的業務合作和投資部門,套創業者情報,這種行為其實真的挺常見的,當然,實話說,如果你說他們一上來都是套情報的,可能有些真的是冤枉的,但在決策過程中,其實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
我們以前說過,如果你有想法,沒有執行力,那么你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搞起來。
我們也知道,創業公司經常會遇到巨頭和大公司的挑戰,他們經常也會內部孵(shan)化(zhai)一些新興的產品。這種挑戰和競爭,平常心就好,你要知道,創業公司,你必須有一些自己的優勢,是大公司學不來的。
但今天說的不是這些,今天說點比較扎心的,各個都有真實案例,當然,不敢點名,各自對號入座就好。
你創建了一個不錯的項目,起步勢頭還好,投資人找你來了,說對你很有興趣,相見恨晚,相談甚歡,然后估值很合理,TS簽的很痛快,你的運營數據,你的心得,經驗,你的能力,你的運營秘笈,毫無保留的展示給對方。 然后,然后過了很久,沒有下文了,你去詢問,哎呀,這個真不好意思,公司決策調整,財務審計調整,什么這個那個的,反正,不投了。
這個,不投就不投吧,買賣不成人情在,繼續干自己的事情吧。
突然,你發現某個競爭公司的產品大調整,跟你的模式,細節幾乎一模一樣,你的優點,秘笈人家全復制了,你交過的學費,踩過的坑人家全躲開了,查一下資料,果然,這個投資機構投的。
扎心不。
還有個類似的,把投資機構改為巨頭,這種也常見,而且更殘酷,你做個項目,小有成色,巨頭的投資部門和業務合作部門來了,說對你的產品很有興趣,考慮深度合作,戰略投資,甚至收購什么的,讓你感覺離小目標只一步之遙了。
然后,人家請你去公司做一些分享,講講項目,內部評估,這合理吧。
一開會,一屋子奇怪的人記筆記,你也不好意思問,這都什么部門的,看上去全是宅男宅妹,也不像對外合作的業務人員啊。
開會,要給人留好印象吧,各種運營技巧,各種產品特質,各種用戶心得,你別說,來聽會的這幫宅男宅妹還挺專業,專撿緊要的細節追問,你心里說,果然是巨頭,比投資人專業多了,全是懂行的。
然后呢,然后又沒下文了,大公司流程慢,你琢磨,等等吧,沒準哪天就收到馬云/化騰/東敏 的親自邀請了呢。然后,你突然發現,人家巨頭推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和服務,而且直接流量資源就懟上去。
賊扎心了吧。
投資人,巨頭的業務合作和投資部門,套創業者情報,這種行為其實真的挺常見的,當然,實話說,如果你說他們一上來都是套情報的,可能有些真的是冤枉的,但在決策過程中,其實很容易出現這個問題。
說幾個決策中的思考方式
1、這個東西估值太貴了,我們投的那個誰誰誰,好像目標用戶群差不多,給他們講講,看有沒有機會。
2、這個東西挺簡單么,我們自己也能做啊。
3、我們部門這么多人閑著,總要有點事情干吧,怎么能立個新項目搞點業績出來,什么,裁人給公司省錢?拜托,我好歹是個總監/部門總經理/高級經理,今年好不容易爭取這么多名額和預算,要是裁人明年我部門肯定縮編,啥時候我的職位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4、其實我挺想投的,真的,我就跟我們投的那誰提了一句,他說,哎,這東西我們能做啊,而且那個創業者,你不知道,以前怎樣怎樣,多么不好不好,你是我們股東,你肯定信得過我吧,然后,就不好意思嘍。
總之,結果就是,你親自,耐心而又專注的,把你自己產品的所有價值點,業務數據,以及各種你的運營心得,毫無保留的,告訴給你的競爭對手,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回報。
還不如開個網課好歹能賺點錢呢。
其實,以前我說過,別覺得點子有多值錢,創業者跟投資人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肯說,這種不好,而且別人也沒法幫你。有時候你的問題,困境,或者你根本思考不成熟的地方,別人有經驗的,隨便提醒一下,你就能省很多學費。
但,這種把人家忽悠過去,所有細節和心得全部照搬的,也的確讓整個行業的交流氛圍變壞。
我一直挺提倡分享交流,以前老說廈門幫那群人牛逼,為啥牛逼,經常一起溝通聊天喝茶,互相挑問題,互相敦促,誰踩過的坑,交過的學費,別人立即就能知道,所以起來的都特別快,彎路繞的少,但人家那種是,交流完了,學習心得和技能,轉過頭來,繼續各做各自的生意。
但是這種偷師后就山寨一個直接懟你的,你說這對交流氛圍,對創業者的心理傷害有多大。
那么今天說的這些,對創業者而言
1、該交流的當然還要交流,該去碰的還要去碰,點子不用那么神秘,執行力和團隊能力很重要,這依然是需要強調的。
2、要有一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能說幾句話就被人學光的那種。
3、面對追根問底的投資人和巨頭,要有所保留。
如果對方真的要投資你,要跟你合作,他們需要的是一些統計上的數據,業務分析;如果追問過于具體的產品細節,當然,有可能是驗證你的數據是否注水,但也可能是為了準備山寨你的產品。
這里很難把握度,那么只說一點就是,有些非常核心的細節,確實沒必要在未敲定投資前告訴對方。
簽合同都不行,錢到帳(至少部分到帳)才可以。
4、學會背景調查,多了解相關公司,投資人的口碑和底細。
對巨頭和投資人來說
1、有點格局
做大生意的人不要總琢磨著賺小便宜。
2、要點臉面
做長久的生意,別為了眼前的利益把名聲搞臭。
昨天,微信贊賞iOS最終徹底下線,連折中方案也沒有保存住。
我應該是寫的不夠清楚,有些評論會有一些誤區,我統一解答一下。
1、凡是你的支付通過蘋果的支付系統走的,都收30%。
通過其他支付,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走的,蘋果是收不到的。
這個在業內屬于熟知的常識,但可能非業內的朋友還不是很了解。
所以你使用產品的時候,支付只要說使用蘋果賬戶支付的那個出現,就是收蘋果稅的地方。
據說 得到APP 也被迫 用蘋果支付了。
2、如果微信妥協,讓蘋果來收30%會怎樣?
這樣成本并不是30%。
微信的贊賞,用戶贊賞直接給作者,這個中間,其實對騰訊而言,并沒有產生真實的財務收入和財務支出。(這個法律上是否嚴謹合理就不知道了,有懂法律的可以說說),也就是說,這個過程實際上騰訊并不需要承擔額外的稅務和財務成本。(如涉及銀行接口,會存在一定財務成本,騰訊自己擔了,當然你要提現的時候,騰訊還是要收千分之一的,算是部分彌補了這部分成本。)
但如果是蘋果就不一樣了。
蘋果除了收取30%的傭金外,再給騰訊結算回來,這部分收入在騰訊算作公司收入,那么就要承擔額外的稅務和財務成本。而騰訊給作者發錢的時候,這部分屬于作者的業務收入,也要承擔額外的稅務成本。
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知乎上看一下關于二清的解釋,具體這塊我也不是很懂行。
所以如果微信妥協,成本絕對不是30%這么簡單,大概45%甚至到50% 。
3、這個規則是否合理的問題。
其實蘋果是最早開始有這樣的模式,還是從iPod版權音樂開始,必須說蘋果挺牛逼的,把數字版權音樂的市場激活了。但彼時,iPod本身是一個很牛逼的數字版權音樂分發渠道,也就是這個買路錢,對于版權方而言,是值得的,所以,直到現在,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app store收傭金,也是這個理念的延續,你在我的市場發行產品,我是你的分發渠道,你通過我的用戶賺錢,交買路錢,合情合理。
但問題來了,憑什么你認為,我的蘋果手機用戶,都是你帶來的呢。
好吧,我羅嗦一下,實際上,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用戶因為使用了蘋果手機,使用了app store,所以用了這個產品,對這個產品來說,蘋果手機,app store是他的重要渠道。
第二種是,用戶一直是這個產品的用戶,只是現在,用戶用了蘋果手機,用app store,沒的選擇,只能從你這里下,對這個產品來說,蘋果只是一臺終端,而非渠道。
我們知道,微信是第二種,其實不只微信,amazon也是。
所以amazon和蘋果就數字版權這塊也是非常不愉快,最后旗下數字版權分發產品,硬是在iOS 不開支付,讓用戶去其他渠道付款。(實際上,如果是中小開發商,敢這樣做,一旦被發現,也會被蘋果強制下架,這樣的案例已經很多起了,所以這樣做不被下架,已經是amazon的特權了)
我知道有人說,微信也壟斷,騰訊稅也不少;我知道有人說,如果不是蘋果,中國公司肯定更黑。
你說的都對,但這是兩碼事。
【創業者的噩夢】相關文章:
創業者需要“創業者大腦”03-26
你屬于偽創業者還是超級創業者?03-27
你屬于偽創業者還是超級創業者12-24
創業者的胸懷11-15
創業者的類型03-14
測試創業者的素質12-01
成功創業者的特征03-06
旁觀創業者的生活03-24
創業者必備的素質05-20
給創業者的小建議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