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導游詞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導游,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游詞,導游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游覽景觀、遵照一定的游覽路線、模擬游覽活動而創作的。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導游詞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王家大院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1
資壽寺資壽寺位于山西靈石縣城東7公里處的蘇溪村,與華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相距2公里。資壽寺初建于唐,宋元明重修,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15000平方米,共有15座殿堂,并有藏經樓、禪堂院、方丈院、鐘鼓樓等建筑!百Y壽”之名,原意為“祝帝首以遐昌,資群生于壽域”,期凡人皆壽,故自古香火旺盛,佛事甚多。資壽寺主要以大型元代壁畫和以十八羅漢為代表的彩塑藝術而著世,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1985年至1993年,省文物局和靈石縣人民政府先后對資壽寺投巨資進行修復并對外開放,但就在開放不久后的`1993年12月25日晚,十八羅漢之首級全部被盜。案發后,經公安部門通力偵破,雖罪犯被捕,十八尊頭像卻不知所向。二年后,熱愛收集古物者、中國臺灣陳永泰先生,先后從日本、中國臺灣等地購得此彩塑頭像,并據有關資料查明為資壽寺所失時,因痛惜中華文化瑰寶,不忍其身異處,身為震旦集團董事長,遂向其投資所在地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人表明原委,并填寫《捐獻意愿書》,聲言“身為炎黃子孫,看到中華文化之寶貴文物被如此破壞并流落海外,實倍感痛心”,“為使寶貴文物完璧歸趙”,“本人自愿通過上海市臺辦,捐贈該十八尊佛頭,使之物歸原主”。據此,上海市臺辦又委派專人會同山西省文物局有關人員于1996年11月6日到資壽寺現場核實并錄像后,我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即海協會)曾致函中國臺灣海基會,請其協調中國臺灣有關方面,以助力于陳永泰先生早日了此善愿,同時,陳永泰先生本人亦致函;鶗,委請代其處理此事。多方同心協力,終致善舉如愿,1999年3月下旬,十八尊彩塑羅漢頭像,在遭劫掠5年之后,方才重歸故里,重附金身。在廣大群眾盛贊陳永泰先生尚義疏財、樂善仁慈之際,靈石縣人民政府于資壽寺內特地為陳永泰先生修建功德亭,樹立功德牌,并為十八羅漢之身首重合、“死后復生”,舉行隆重的重新開光儀式。由此,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資壽寺十八羅漢,因牽系到了海峽兩岸的關系而更為天下關注,在國內多家媒體和香港、中國臺灣報紙以及“美國之音”相繼報道之后,資壽寺更加聞名四海。游客接蹤而至,爭相一睹為快。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2
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00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
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
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
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
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00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
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3
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20xx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
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墻,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嘆。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于嘉慶十年,也就是1820xx年的建筑群落。占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筑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筑,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筑憑借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筑的韻律而生氣勢。
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系與分割前后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布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筑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位于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
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后三個院落,里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戶人家都是有講究的。
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筑群早于東堡院120xx年,是建于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系,是一條無形的紐帶。
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復吟哦!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4
百尺樓靈石縣城西南九公里處有個夏門村,夏門村依山傍水,汾河從東向南繞村而去。清朝嘉慶、道光年間,夏門出過一個為官清正,敢于為民伸冤的清官名叫梁中靖。養育梁中靖的梁家,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百尺樓是梁家的建筑物之一。該樓削山為靠,面臨汾河,創建于清初。樓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為穿廊。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故稱“百尺樓”。樓下部為磚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建筑奇特而雄偉。每逢春日,登臨百尺樓頂,遠眺東山,艷陽高照,萬道光芒;俯視汾河,波濤滾滾,洶涌奔流;汾河兩岸,田野阡陌,楊柳婆娑,一派奏景象。這就是靈石八景中的“夏門春曉”,F在,“夏門春曉”石刻仍完好地鑲嵌在樓北石壁之中。
介廟介廟亦稱為介子廟,位于馬和鄉張嵩村東。介子推,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遂和母親隱居綿上(今介休綿山)。后來晉文公率人來綿上尋訪介子推,焚燒山林,逼其下山,他不愿出山,與母親相抱燒死。晉文公以棉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后世稱綿山為介山。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介子推,每年清明前后三天禁火,故清明又稱“寒食節”。為紀念介子推,后世在介子推墓前建了介廟。規模宏敞的介廟被侵華日軍毀壞。介墓封土已殘,周圍殘欄尚存,占地面積為50平方米。介廟周圍原有大片松柏林,此處柏樹木質紅潤細密,抗日戰爭中被日寇砍伐掠走。古代靈石八景之一的“介廟松濤”已不復存在。介廟、介墓遺跡尚存。
何氏宗祠何氏宗祠位于縣城東13公里靜升鎮集廣村,系集廣村何姓族人的.祠堂。何氏宗祠始建于何時,無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何氏宗祠占地面積為60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正廳、過廳、東西廂房和戲臺等。多年來,宗祠一直為生產隊辦公和倉儲用地,加上族人極力保護,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據集廣村?何氏族譜?記載,何氏家族先祖來自河南大石橋,與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同出一源。明朝,先祖何資攜弟從河南遷來靈石,何資定居于集廣村,其弟定居于兩渡村。兩渡何家歷代耕讀傳家,仕途騰達,名人顯官眾多。清代文臣何乃瑩、武將何道深均功績卓著,聲鈳遠揚。集廣何家已傳24世,人丁興旺。過去,每逢冬至、春節,舉族聚集宗祠,行祭祀之禮,以示不忘祖先。
【王家大院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著名的王家大院導游詞06-08
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07-02
關于山西王家大院的導游詞05-12
王家大院參觀攻略08-03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游詞范文通用05-12
李家大院導游詞02-27
喬家大院導游詞12-16
喬家大院的導游詞08-03
喬家大院導游詞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