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1
最近一個時期,我們圍繞如何規范社會勞動關系,從根本上代表和維護好最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問題,進行了一些工作調研。從基層情況看,勞動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狀況不容忽視,建立和規范勞動關系是依法維護廣大勞動者的根本利益、促進生產力健康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1986年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至1995年國家頒布《勞動法》,并把實行勞動合同制度作為建立法制化勞動關系的基礎,我國的勞動用工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勞動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目前已經基本建立起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勞動關系。但是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個體、私營、外資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勞動關系和勞動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日漸突出,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比較嚴重。從我們的調查看,主要有以下五類問題:
第一類問題,欺詐勞動者,使從業人員落入“職業陷阱”。主要表現是,進門前欺騙,進門后訛詐。一些工作限苦、報酬又很低的用人單位,故意欺騙勞動者,以舒適的工作環境、優厚的工資報酬引誘從業人員上當;一些非法職業介紹機構更是以推薦工作為名,暴力索取登記費、報名費等;還有一些“用人單位”與非法職業介紹機構勾結,以招工為名,采取各種手段坑蒙拐騙求職人員,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從錄用職工后的違法行為看,不少用人單位違法違規,強行向職工收取押金、保證金、培訓費、集資款、服裝費等,不交費就走人。有的用人單位竟然把違法收費作為生財之道。
第二類問題,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辦理用工手續,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從對全縣各類企業進行的用工情況檢查看,勞動合同簽訂率不高。二是部分國有集體老企業、困難企業,對放長假、兩不找、長期在外、長休病假等人員,合同到期既不終止又不續訂。三是一些改制企業沒有及時與職工變更或續訂、終止勞動合同,勞動關系不理順,留下許多隱患。這些問題的存在,受害者往往是職工個人。
第三類問題,扭曲工資分配制度,侵害了職工的勞動報酬權利。主要是拖欠克扣工資、故意降低工資和實物抵工資問題。比如,相當一部分國有集體企業由于種種原因長期欠發職工工資;部分改制企業借所謂的“按資分配”,壓低職工工資,職工敢怒不敢言,否則就有下崗的可能;有的企業借最低工資標準,想方設法降低職工工資待遇;還有的違反工資支付規定,變相以實物抵工資,強制職工承包銷售本企業的滯銷產品,按銷售產品的比例提取工資,職工實際上提不到工資。絕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實行口頭的協議工資,說多少或給多少完全憑業主的意愿,一些業主千方百計榨取員工的血汗錢。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職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還引發了大量勞動爭議案件和一些暴力刑事案件。
第四類問題,不繳納社會保險費,損害職工的長遠利益。部分國有、集體和外商投資企業欠繳職工的社會保險費;參保企業中,有的為職工辦理養老保險,不辦理失業、醫療保險;有些用人單位以“試用”為借口,長期拖延辦理職工社會保險;在參保繳費單位中,還存在壓低繳費基數、瞞報少繳等問題。個體私營企業情況更為嚴重,絕大多數沒有為從業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
第五類問題,不落實基本勞動標準,侵犯職工的人身權利。主要問題是延長工時和提高勞動定額。從工時問題看,一些實行綜合計算工時制的企業,只有集中工作,沒有集中休息。有的甚至認為實行綜合工時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隨意延長工時。不少個體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部分國有集體企業特別是靯帽、服裝加工企業,大幅度提高勞動定額,迫使職工加班加點。更有一些個體私營企業強迫職工無償加班加點,稍有不從就被辱罵、拘禁、毆打。
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體制和制度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職工勞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是針對國有和縣以上集體企業,很少涉及個體私營經濟,也不涉及事業單位,在他們那里,勞動關系及勞動合同的觀念比較淡漠。二是經營者法律意識淡薄,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特別是個體私營業主和改制企業的承包人錯誤地認為,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可以不受《勞動法》的約束,不受勞動合同的制約,不必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既能隨意用工,又降低了用工成本。三是國家有關法律不健全,勞動保障部門依法治理的剛性不足,管理不到位。四是個別地方沒有擺正發展地方經濟與搞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關系,對依法征繳企業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的社會保險費,存有影響投資環境的偏見。五是一些勞動者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有的認為老板多給點錢就行,簽不簽訂勞動合同、繳不繳社會保險無所謂,等等。糾正這些問題,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維護最廣大勞動者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強化治理措施。
二、調整和規范勞動關系的思考
針對當前勞動關系存在的問題,今后一個時期,圍繞建立和規范各類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要緊緊抓住實施勞動合同制度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著力從四個方面構建勞動關系監控調節機制。
第一,建立法制保障機制,為勞動關系的建立與調整提供法律保障。需要配套強化立法、執法、普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快勞動關系的立法步伐。盡快出臺促進就業法、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以及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使勞動關系的建立和調整真正實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強化勞動關系的執法規范。加大對用人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堅持日常檢查和集中檢查、一般檢查和重點檢查相結合,保證《勞動法》規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標準得以全面落實。三要增強勞動關系雙方的法律意識。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形式,提高勞動者和企業經營者的法律素質,使之懂法、守法、依法辦事。
第二,建立多層協調機制,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首先,要搞好政府對勞動關系的宏觀調控。要針對不同時期社會勞動關系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和制訂有關政策,引導和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其次,要建立多層次的勞動關系三方面協調機制,由政府、企業、工會三方代表,就涉及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問題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協商,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同時要配套建立好基層勞動爭議調解處理機制。在各類用人單位建立健全由企業代表、工會代表、職工代表構成的三方調解委員會,及時化解內部勞資糾紛。再次,完善以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為核心的企業勞動關系自我調節機制。勞動關系雙方要有固定的協商代表;制定切實可行的協商制度,包括協商的原則、時間、內容、程序等,凡是涉及職工合法權益的事項,都要通過集體協商的辦法來解決。
第三,建立監督管理機制,維護勞動關系雙方合法權益。一方面,推動健全內部監督組織。在各類用人單位特別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具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建立職工工會組織,充分發揮其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的作用,把影響勞動關系的不利因素化解在基層。另一方面,實施必要的政府行政干預。特別要在涉及廣大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最低工資制度、工時制度、休息休假、特殊勞動保護者權益的各類問題。同時對可能發生的群體性上訪、罷工事件等,要超前進行政府行政介入和干預,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態擴大。
第四,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形成依法規范勞動關系整體合力。一是勞動保障部門要把好“政府導向關”。要結合本地實際的政策措施。當前要針對企業改制、“事改企”出現的新情況,及時對勞動合同的變更、續訂、終止、解除等問題加以理順。二是工商管理部門要配合把好“注冊登記關”。在審核經營資格,審辦、審驗營業執照中,把經營單位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用工是否簽訂了勞動合同、辦理了社會保險,作為審核把關的重要條件。三是公安部門把好“戶口遷移關”。重點是配合搞好對外來勞務人員的管理。凡沒有辦理用工登記手續、不簽訂勞動合同的,視為無業人員或非法務工,一律不辦理暫住戶口,這也是維護勞動者法定權益的需要。四是各級工會要把好“網絡維權關”。一方面要健全網絡,大力推動用人單位特別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個體私營企業依法建立工會組織;另一方面要真正發揮工會作用,監督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總之要通過整體的聯動管理機制,使廣大勞動者無論在哪里從業、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從而使社會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實現長治久安。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2
勞動關系就是勞動者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與用人單位產生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關系和諧了,員工的根本利益就有保障,員工的積極性就會充分發揮出來,企業才能健康發展。
一、我縣勞動關系現狀
自1995年1月實施《勞動法》、今年1月實施《勞動合同法》以來,我縣企業勞動關系逐步走向規范,員工基本穩定、企業快速發展。根據企業不斷發展的需要,我縣企業勞動關系還有不少需要加強的地方。
1、勞動合同沒有完全規范。《勞動合同法》實施兩個多月以來,大部分企業勞動合同形式和簽訂程序已經規范,但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和服務行業依然存在合同簽訂面少、續簽率低等問題。
2、勞動工資支付不盡人意。全縣實行最低勞動工資制度總體是比較好,但還有少數企業沒有認真執行,有的企業雖然執行,往往用加班加點付少量加班費來減少員工的實際收入;拖欠工資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不少企業員工工資與經濟效益不掛鉤。
3、社會保險制度落實沒有到位。從20xx年開始,我縣實行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五費合征”。有的企業沒有按規定落實這項制度,五項保險面達不到要求。
4、勞動安全衛生保護不足。有的企業安全制度不健全,存在不少安全隱患;有的企業生產條件比較差,影響員工的身心健康、增加不安全因素;有的企業勞動保護特別是女員工“四期”特殊保護落實不到位。
5、部分員工綜合素質不高。為一己私利泄漏企業商業秘密、因責任心不強造成生產損失等損害企業利益的現象還有不同程度存在。
二、影響當前勞動關系和諧的因素
1、社會歷史因素。隨著公有制企業的改制、非公有制企業的迅速發展,員工流動加快、領域加寬、層次加深,非正規就業、靈活就業、自我就業的比重日益增大。這種就業形式的多樣化帶來了勞動關系的多樣化,勞動關系和諧難度增大。
2、企業因素。有的企業追求低成本,在勞動報酬、保險福利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有的企業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利用自身在資本和管理等要素上的優勢和勞動力相對過剩的狀況,損害勞動者合法權益,影響勞動關系和諧。
3、勞動者因素。不少勞動者的自身素質與新型勞動關系不相適應。特別是來自落后地區的農民工,思想落后、文化低、觀念舊、習慣差,比較缺乏勞動技能、缺乏法律知識、缺乏主人翁意識,不利于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對策
1、認真貫徹實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是我國規范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實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們廣大企業主的法律意識和管理水平,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者的責任感和綜合素質,達到企業和勞動者共同受益的雙贏局面。
2、加強勞資雙方教育培訓。要研究建立科學有效的企業主和勞動者的系統教育培訓機制。通過培訓,不斷提升企業主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員工的整體素質,全面優化企業人力資源,促進勞動關系和諧。
3、建立健全員工工資保障制度。要制定和發布不同行業的工資指導標準,保證員工工資正常增長;依照《勞動法》規定支付加班工資,保障員工的權益;實行員工工資與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建立完善員工工資保障金制度;規范企業工資支付行為,落實企業工資支付信用等制度。
4、重視構筑員工社會保障線。要全面推進社會保險“五費合征”工作,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提高員工參保率。要完善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體系。
5、全面開展“雙愛雙評”活動。通過評比“關愛企業的員工和關愛員工的企業家”的“雙愛雙評”活動,促使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狠抓安全生產,加強企業勞動保護,切實改善員工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員工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促使員工心系企業,自覺維護企業利益,保證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3
勞動關系作為矛盾的產物,離不開矛盾運動的發展規律。研究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特征、規律以及現狀和特點,對于正確把握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發展規律,推動勞動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生產關系的一次重大變革。生產關系的變革必然引起勞動關系的深刻變革,使勞動關系呈現新的狀況與特點。
1、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主體對象發生了變化,勞資格局已成趨勢,多元化、復雜化特點顯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勞動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獨資或與非公資本合資,組成公司制企業。政府轉變職能,不直接管理企業,而是委托資本運營,原來企業(政府)與職工的關系,轉變為資本與勞動者的關系;另一方面,大量外資、港澳臺資的引進和個私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國有中小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勞資結構在勞動關系中的比重日益擴大。就局部而言,一些地方職工的主體已經相對集中在非公企業。這些情況表明,勞資化格局已成趨勢。與此同時,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也給勞動關系帶來了多元化、復雜化的局面。
2、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主體地位發生了變化,投資者主導勞動關系,勞動者被支配地位趨重。勞資格局的形成,單從資產占有的角度上講,投資者在勞動關系矛盾運動中的主導地位被確立,勞動者被支配地位趨重。首先,企業資產歸投資者所有,企業的經營活動由投資者說了算,職工在企業的勞動(工作)受投資者支配;其二,企業選擇用工和分配形式自主,勞動者選擇職業和報酬自由。但事實上,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企業選擇用工和分配形式空間較大,而勞動者選擇就業和報酬的余地相對狹小,多數勞動者只能依附于企業;其三,企業違規行為還不能得到有效調控。
3、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主體利益發生了變化,勞動關系雙方成為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勞動關系的變革說到底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在計劃經濟時期,職工就業由國家計劃分配,其利益由國家通過計劃級別工資和再分配實現,企業與職工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勞資格局的形成,使企業與職工的利益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利益矛盾更加突出。然而,投資者也好,勞動者也好,雙方利益的實現都依賴于企業的發展與效益,因此,投資者與勞動者同企業的命運息息相關,必須相互依存,共擔風險。
勞動關系的這些變化,是勞動關系的一次深刻變革,這種變革決定了勞動關系在總體相對平穩的基礎上要經歷一次陣痛的過程,這種陣痛將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育和勞動關系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而逐漸減退。
勞動關系勞資化趨勢并不改變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基本屬性和社會屬性。我們要從勞動關系的基本屬性和社會屬性,來研究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發展趨勢,把握對策,推動勞動關系矛盾運動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是利益化趨勢,這是勞動關系的基本屬性決定的。勞動關系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勞動關系雙方都從屬于利益。投資者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強企業管理,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這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勞動者為獲取最佳勞動報酬,必須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這也是勞動者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勞動關系的利益化趨勢,決定了勞動關系雙方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二是市場化趨勢,這是勞動關系的市場屬性決定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與勞動力流向的自由度和空間擴大,雙方都向低投入、高回報領域集聚。因此,勞動關系的市場化趨勢,有利于促進資本與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是契約化趨勢,這是勞動關系的法律屬性決定的。勞動關系的優化組合,單靠市場調節是不夠的.,必須通過立法和契約形式來規范和調節勞動關系。勞動關系的契約化趨勢,必然推動勞動關系的法制化建設。
首先是加快培育發達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勞動關系調節的杠桿作用。解決勞動關系的矛盾,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其根本出路在發展。為此,要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和發展環境,特別要重視發展環境的研究和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建設和戰略性研究,加快培育發達的勞動力市場,讓資本和勞動的潛能競相進發,各顯其能,各得其所。
其次是加快勞動關系的立法進程,充分發揮法律對調節勞動關系的保證作用。必須加快制定和出臺與《勞動法》相配套的,如《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各地還應依據相關法規制定具體的實施條例或細則。勞動關系法律法規的制定,要緊緊扣住勞動關系的主要矛盾,把規范和調節利益關系作為重點,充分考慮勞動者的弱勢地位,強化對投資者的行為規范和對勞動者的利益保護。同時還要強化對勞動法律法規的普法教育和執法的監督檢查,建立良好的調節勞動關系的法制環境。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4
報告背景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每個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直接為勞動力市場服務的,因此,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如何被勞動力市場接受,是各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但各個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勞動力市場不盡相同,所以職業教育培養人才必須與時俱進,對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也必須與時俱進。
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方興未艾,但職教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結合東莞各大人才市場現狀研究來看,企業難以找到合格的技術工人——招工難;而從職業院校又反映畢業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對口的工作崗位——就業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供需矛盾?
調研分析
本次調研針對東莞最大的人才市場進行相關訊息的調研和了解,對近百家制造業企業的hr管理人員進行調查了解,得出本次分析結果。
1、大環境影響下,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更具針對性
經受金融風暴影響,東莞絕大多數企業都以裁員規避風險,同時在人才招聘上更加的謹慎。據調查了解,有60%以上的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條件都比較集中,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對于人才的要求更高。以至于招聘效果不甚理想,專業技術人才更是重金難求的定向人才。
2、制造業企業對于人才選擇更具階段性
東莞產業轉型,加上金融風暴后不少工廠/企業遷徙或者倒閉,因此對于人才的選擇出現新的變化。在本次調查中50%以上制造加工企業的人才需求更加具備階段性,特別是一些外貿類工廠毗鄰節假日前一段時間普通人才需求大增,然而到今年年底對于一些中高級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則增加不少。
3、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才不能滿足企業需求
當談及現今社會人才狀況時,不少企業的hr們表示:現在社會上流動的所謂人才,更多的還是處于底層操作階層,對于稍微高一點的技術崗位就很難滿足。而且,社會上流動的學生占據主流,由于缺乏實踐操作而停留在一些純粹理論基礎上,則更難滿足企業的技術要求。
4、大多數企業對定向人才培養抱有興趣
關于企業需求人才的定向培養是,絕大多數企業代表都表示有很大的興趣。針對企業需求定向培養固定技術人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工廠的特別崗位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不少企業在人才要求短時間到位,而培養又要花時間和成本的情況下而覺得短期內不適合企業需求。只有部分大型企業表示,在企業自身提前進行人才需求規劃完善、有完整的人才梯隊情況下,愿意接受人才定向培養。
5、社會上企業對于常規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興趣缺缺
當談及社會常規職業教育培養人才時,半數企業代表對此表現平平。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多數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崗位需求,而且部分畢業生所學的內容已經滯后,不符合工廠最新的需求。
結論分析
針對人才市場所得訊息,結合現階段部分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相關模式進行對比,從專業、師資、內容方面得出些許結論。
1、職業院校專業設臵滯后,很難滿足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
多數職業院校的專業設臵都是多年前所設,而且長時間沒有進行適時的進行更新和升級,使得專業滯后,與現今社會上企業最新需求錯位,由此直接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錯位,無法滿足企業需求。
對此,強化職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溝通,進一步將雙方的需求進行調和與對接,使得職校能夠深度了解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2、職業院校師資力量單一,且與企業需求切合度不理想
從了解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上相對比較單一,基本上沒有雙師型講師,更多的集中在理論的教學上,缺乏實際的技術操作,即使所謂的“操作經驗”也是停留在多年以前的經驗上,因此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講師比較缺乏。
對于雙師型講師的培養成為限制東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對此強化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如可行老師定期進工廠進行實訓進修,及時了解企業需求,以便于更好的培養社會適用的技能性人才。
3、多數職業院校更加注重商業運作,對社會關注程度不足
現今的職業院校成立之初就以商業盈利作為目標,因此招生成為各職業院校的頭等大事。因此在專業設臵、課程更新、講師培養等方面都相對力度不足,因此大部分職校在整體的人才培養成效上相對不足。
對此,需要更多的從政策導向上刺激和引導職校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結合社會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提升講師素質、完善專業內容,且有必要和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及時給講師充電,給學生實踐機會,提升培養人才的社會實用性。
后記: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東莞是中國制造業之都,技術性人才是支撐整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建立完備的技術人才培養機制,推動東莞制造業的順利發展,其道路則任重而道遠。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5
一、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原因
出現這些問題,一是社會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現一定的用人競爭,對于年輕、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能夠比較順利地找到或挑選較理想的工作單位和崗位,隨時“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社會服務業,成立時間不長,資金積累不多,較多企業只有微利,職工工資普遍偏低,職工一旦有機會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單位,“舍舊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現這種現象的企業,基本上沒有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對職工無約束力。
。ǘ┞毠趧雍贤炗喡什桓,認真履行難。此次調查的83戶中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80%以上,但據有關,街道服務類企業、鄉鎮企業,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不足50%。較多中小企業只與少數管理崗位上的職工簽訂了勞動合同,而與一線職工,特別是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很少。據白濤辦事處社保所調查資料反映,該辦事處的城鎮中小企業職工未簽訂個人勞動合同的有18%左右,未簽訂集體合同的企業有90%以上。有的雖然簽有勞動合同,但對企業和職工雙方的約束力并不大,要認真履行更難。少數企業只是為了應對勞動保障等部門的檢查,規避法律而與職工簽訂形式上的合同書,實際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條款履行。
出現此問題,一是勞資雙方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由于企業用工來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職工與企業負責人(特別是小型企業老板)有著沾親帶故、哥們熟人的關系,認為不簽訂勞動合同也不會出現問題,僅以“感情”、“私交”、“義氣”用工。職工也認為與老板“結交深”,“信得過”,用不著簽合同來約束雙方。某運輸企業有職工45人,其中骨干職工都是企業開辦時就與老板一起“摸爬滾打過來的”,是老板的同學或鄰友,在座談會上雙方都說“不會發生勞資糾紛,簽不簽勞動合同都一樣”。二是企業或職工不愿意簽勞動合同。企業認為,勞動合同條文要包括職工的工資、保險、假期、生產安全、培訓等各方面內容,一旦寫成書面條文,想變就變不了,如果企業想減員減不了,不與職工簽合同,隨時可以減員或辭退不想再用的職工,工資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就行。職工不愿簽合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部分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在擬訂合同條文時沒有與職工平等協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條款,職工認為對自己不利,不愿簽訂;另一方面部分職工、特別是農民工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三是企業和職工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學習理解不深,對如何簽訂勞動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業主觀上不愿將勞動合同條文寫具體,怕寫具體了難以變更。四是有關部門對勞動合同的具體簽訂指導工作欠缺,相關學習培訓少。
出現上述問題:一是多數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受金融危機沖擊,經濟效益下滑,甚至處于暫時停產半停產狀態,被迫調低職工工資標準,職工為了維護本人生計和供養家人,不得不中斷原有的勞動關系,尋找新的就業門路;二是少數私營企業和中外合資、獨資企業,為降低人工成本,獲取最大利潤,或達到“軟裁員”目的,以金融危機影響,經濟效益下滑為借口,有意采取壓低職工工資或提高勞動定額標準等手段,迫使職工主動提出辭職,不需支付經濟補償。如某中外合資企業,從2007年底至今,采取這種“軟裁員”手段就先后辭退了200多員工。三是企業工資分配制度不規范、不健全、不合理,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內部的分配制度存在問題較多,沒有工資協商制度,工資標準和分配辦法基本上是老板說了算。實行計件工資制的企業,沒有科學合理的勞動定額標準,老板可以隨意決定勞動定額和工資標準,勞動力價格太低。四是國家對企業,特別是對非公有制企業工資分配宏觀調控政策不健全,同時督促檢查乏力,企業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隨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額過大的現象比較明顯,有的企業內部職工收入高低差距達10倍以上。
存在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業普遍經濟效益較差,利潤微薄,難以承擔職工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多數企業采取選擇一兩項險種參保,或只為少數管理層人員、技術骨干職工投保。二是企業為了減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潤積累,主觀上不愿為職工投保,尤其不愿為全體職工五項險種都投保。某餐飲企業老板郭某說得很直率,他說:“我的餐廳僅職工工資每年就要支付130—140萬元,如果再給每位職工都繳納五項社會保險,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萬元,這樣用工成本太高。三是部分職工有現得利思想,本人不愿參加社會保險。這些員工認為,工資收入本來就不高,扣繳社會保險后工資收入更少,難以生活和養家。特別是多數農民工,出門打工就是為了掙錢,供養老人和子女入學,只能將全部收入用于現實需要,對養老保險等問題無力顧及。因此,部分職工與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條文中,有將社會保險費直接計發給職工的約定。
。ㄎ澹┕M織和職代會制度不健全,職工很難與企業建立起穩定的勞動關系。調查的83戶中小企業中,建有工會組織占一半多一點,但其中1/3左右的工會組織基本上是“有名無實”,無專職人員、無活動經費、無單獨的工會活動、無工人代表會制度或職代會制度。據有的辦事處調查,私營企業和小型企業基本上都沒有工會組織及職代會制度。
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業職工人少,條件十分有限,工會組織和職代會制度難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業經營者,尤其是私營企業老板,內心不愿意建立工會組織和職代會制度。三是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建立工會組織或工會小組和職代會制度檢查、指導不夠。
二、建議
。ㄒ唬┘哟髣趧颖U戏煞ㄒ幮麄髁Χ龋鰪娖髽I和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和自保意識。《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工會法》及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及政策,較多中小企業的經營者、資產所有者(老板)、勞動者目前還并未掌握,很多條款的具體內容還不知曉,不熟悉。部分中小企業負責人和勞動者,也還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法律法規宣傳必須堅持經;,通俗化,多聯系實際問題,針對性要強些。中小型企業要盡可能設置專(兼)職(五)建立健全企業工會組織,增強工會組織自主權,發揮工會組織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作用。對難以建立工會組織的小型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能建立工會小組的建立工會小組,連工會小組都無法單獨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區若干個企業為單位建立工會組織,每個用工單位民主選舉工人代表參加,成立地域性聯合式工會組織或行業性工會組織。地方工會組織和街道辦事處、社區有關部門加強對這種聯合式工會組織或行業性工會組織的指導和幫助,發揮其作用。
(六)發揮工商聯、個體勞動者協會、行業協會等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作用。將目前由人力社保行政部門、地方工會組織、經委等三部門代表組成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構擴大為四方,吸收工商聯代表參加,組成勞動關系四方協調機構,有利于調解非公有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勞動關系。個體勞動者協會、行業協會,要把維護其成員單位和單位勞動者雙方的合法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給予研究、指導或調解,保持成員單位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七)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仲裁機構隊伍建設,強化勞動保障執法力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的重心要下移,把基層維權、中小企業維權、鄉鎮企業維權、非公企業維權、個體雇工維權等作為工作重點。建立起牢固的、相關部門都能積極主動參與的聯動機制,形成強大合力,增加監察執法社會效果。要注意將事后執法,變成事前預防,盡可能把勞資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中。要加強政府投入,充實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機構(包括鄉鎮、街道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站)的人員、經費、設施、裝備,提高辦事效率和能力,以適應工作需要。要加快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實體化、人員職業化、程序司法化、管理行政化建設速度和力度。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鄉鎮、街道、企業基層調解組織,發揮更大更實際的作用,培訓提高基層調解組織人員依法調解勞動關系的能力。有條件的中小型企業也可以建立企業調解組織,將勞資糾紛盡可能在本企業內自行調解消除。要暢通勞動者信訪、投訴、舉報渠道,改進辦案程序,縮短案件查處時限,對困難職工和外來職工的權益受損案件、尤其是工傷案件,更要抓緊辦理,加大查處力度,以切實有效的舉措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 篇6
一、促進了經濟發展,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
創建活動的開展,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管理理念,尊重人、愛護人、培養人和發展人的要求已經成為各個參加創建活動企業的自覺行動。過去,市的很多企業都面臨著“招工難”的困惑,但市命名的首批266個“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年初都招到了滿意的員工。由于創建活動既引導企業經營者保護職工利益,也教育職工學業務、學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企業發展做貢獻,因此,開展創建活動以來,全市企業出現了“四多”的可喜現象。一是企業自覺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多了;二是企業經營者主動關心職工為職工解決生產生活困難、辦實事的多了;三是職工關心企業、熱愛本職崗位、無私奉獻的多了;四是職工對企業滿意、對企業發展充滿信心的多了。,全市參加技術培訓的職工達10多萬人,企業投入培訓經費1000多萬元,比上年增加了10%。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了職工的技術技能,激發了廣大職工的主人翁意識,不論是本地職工還是外來務工人員,都更加關心企業、愛護企業,他們把個人利益同企業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主動地向企業獻計獻策。,全市職工提合理化建議12218條,創造價值達1.4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5%和10%。全市的主要經濟指標均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
二、促進了社會穩定,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有效地化解和消除了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各類矛盾,使勞動關系趨于協調和穩定,避免了大量勞動爭議、集體上訪和突發事件的發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全市涉及企業的集體上訪人次同比下降43.5%,90%以上的問題得到有效化解;全市受理勞動爭議案件下降60.5%,勞動合同糾紛案件下降了86.05%;職工自動離職下降了71.3%。同時,全市出現了“四個減少”的可喜局面。一是社會治安形勢進一步好轉,刑事、治安案件減少。二是社會公共秩序改善,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災事故減少。三是職工隊伍穩定,集體上訪事件明顯減少。四是安全生產情況好轉,安全生產事故大幅減少。這“四個減少”雖不能完全歸功于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的開展,但是創建活動無疑對“四個減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創建活動中,不少企業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所有職工身份相同了,地位和機會平等了,人格得到同樣的尊重了,遵紀守法意識增強了,文化技術水平提高了,文明道德程度提升了,由此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有力地推動了和諧社會建設。
三、促進了勞動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有效地維護了職工合法權益。
在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中,各個企業對照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8條標準,認真檢查貫徹執行勞動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有效地促進了當前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按時發放、社會保險費繳納、安全生產等問題的解決。過去有些企業對社會保險金能拖則拖、能欠則欠,催繳“五金”成了工會和勞動部門頭疼的事。開展創建活動后,這種情況大為改觀。據了解,截至底,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7.5萬人,比上年增加3.4萬人,增收保險費2.2億元;失業保險參保31萬人,征繳保險費比上年增加20.2%;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1萬人,比上年增加3.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32萬人,繳納保險費1950萬元,同比增長38%;生育保險參保32萬人,新增參保人數2萬人;住房公積金歸集額同比增長20.3%,增幅全省第一。全市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增加7萬多人,比開展創建活動前增長16%;有182個企業清理拖欠職工工資838萬元,其中涉及農民工6598人補發工資540萬元,分別占98%和97%。
四、促進了職工增收和工作生活條件的改善,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職工愛崗敬業精神和努力工作的積極性。
通過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有效地維護了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使職工工資收入明顯提高,工作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從而激發和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共創和諧企業、共謀企業發展、共享發展成果的良好局面。云龍集團通過開展創建活動,把關愛職工、保障職工合法權益落到實處,從職工宿舍建設到企業發展規劃,都主動征求職工意見,職工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10月交貨期緊張時,全體職工自覺加班,全月產量同比提高25%,創造了公司月產量最高紀錄,而綜合費用卻下降了13%。據統計,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比上年增長了19.89%,人均增加了2600元,是市歷史上職工工資收入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市參加經濟技術創新工程的職工達11萬人次,取得經濟技術創新成果365個,增加經濟效益3630萬元。通過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全市涌現出了10名金牌職工、30個職工創新示范崗、30名職工創新能手、35名合理化建議積極分子和15名首席技師,208名成績優異的選手獲得了高級工資格證書。
五、促進了工會組織自身建設,激發了工會工作活力。
創建活動的開展,進一步促進和提高了工會的自身建設和工作水平,為工會維權工作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推動了工會整體工作水平的提高。一是促進了工會組建。截至底,全市新建工會組織850多家,新增會員6萬多人,分別同比增加267%和200%。二是帶動了企業維權制度機制建設。過去不是沒有維權制度和機制,而是這些制度機制落實得不好,發揮作用不到位。如今這些制度機制成了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標準,其作用隨著創建活動的不斷深入愈來愈明顯。特別是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工資協商、廠務公開、安全生產、勞動爭議調處等制度機制,不僅使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協商共決權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也使它們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統計顯示,開展創建活動以來,召開職代會和出席職代會的職工代表,分別比上年增加11.6%和12.7%;通過陽光采購、工程招標,節約開支3000多萬元,招待費開支減少600多萬元;全市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企業和覆蓋職工人數分別比上年增加12.7%和18.5%。三是企業工會工作的活力和為職工辦實事的能力大大增強。通過創建活動,企業更加重視工會工作,企業工會協調勞動關系的手段更加有力,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據統計,全市建立基層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和工會參加安全檢查次數,都比上年有了較大的增加;工會救助困難職工5019人、救助金額590多萬元,資助困難職工子女上學597人、資助金額77.7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64.2%、214.8%和117.9%、125.3%;工會還幫助1500名失業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工會組織在創建活動中的積極作為,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工會的重要地位,使企業工會真正成了企業黨政離不開、廣大職工信得過、有為有位的職工之家。
經過對市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做法、經驗和成效的調研考察,我們深切感到,雖然這一創建活動開展的時間不長,尚處于不斷完善和發展階段,在廣泛動員、吸引企業和職工參與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從其指導思想、工作目標、工作格局、工作原則、制度機制、發揮的積極作用、取得的初步成效來看,這一創建活動無疑是對工會組織領導下的維權機制建設、工會工作載體、工會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和發展。創建活動體現了我國工會兩個維護的統一,是貫徹落實“組織起來、切實維權”工會工作方針的有益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工會的性質、特色、作用和職責,體現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本質要求。因此,創建活動必將成為工會組織一個響亮的品牌。
【關于當前勞動關系問題的調研報告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當前就業形勢情況調研報告范文11-29
問題調研報告范文04-18
關于勞動的調研報告03-19
對我縣當前藥品市場的調研報告07-24
勞動調研報告(通用6篇)03-29
對當前我市就業情況的分析調研報告03-06
關于勞動教育的調研報告03-19
勞動調研報告06-21
關于網絡管理有關問題的調研報告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