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加快推進農機產業發展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現實需要。我縣從2010年初啟動農機產業園項目建設,到2012年底獲市政府“重慶市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授牌,一步一腳印造就了一個農機產業園。目前,正值產業園區建設關鍵期,或為鼓勁吶喊,或為拋磚引玉,本文將試論其發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擇之路樂觀
(一)較大的市場蛋糕。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逐年增加,以及市場內在需求的拉動,農機行業行情持續看漲。2012年全國農機工業總產值達3382.4億元,是2006年的3倍;據預測,2015年將達4000億元以上。我市正在申報“中國微耕機之都”,現有相關生產企業100家左右,年產量100余萬臺,2012年實現產值50億元;按規劃,2015年產值將突破500億元。武陵山區農機化程度普遍較低(如我縣雖為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縣,但2013年底農機綜合水平也僅為44.01%)。經調查,我縣周邊27個市縣(重慶市6個、貴州省10個、湖南省8個、湖北省3個)2013年有農業機械約70萬臺,初步估計5年內市場需求將達100萬臺以上,市場空白至少在30萬臺、60億元以上。此外,本地區規模性農機生產企業、銷售企業都較少,區域外企業也尚未有效滲透, 2011年地區農機工業產值為10.9億元,僅占全國的0.38%,可謂一塊“處女地”,為本地企業發展留足了成長空間和時間。
(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持續向非農產業轉移(每年外出務工人次全國約1.5億人、我市約700萬人、我縣約20萬人),農村勞動力短缺越演愈烈,農機的大規模使用有其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規;、集約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機械化普及率從而提升勞動生產率成為國家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農機具生產、購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補貼和稅收減免力度空前,一般情況為每臺機器補貼總價的30%(總補貼額不超過5萬元)。重慶市作為老工業基地,由摩托車行業拓展而來的農機企業特別是微耕機企業發展較好,明確提出打造全國最大的小型農機裝備制造基地和小型農機產品集散中心,極大地刺激了農機市場,也為我縣農機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三)可貴的區域優勢。僅就小范圍特別是武陵山區而言,我縣在農機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從交通區位方面看:我縣地處渝、鄂、湘、黔4省市邊區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徑內有4個省會城市、10多個地級城市和200余個縣市;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及國道319線、326線貫穿縣境,是我市東南門戶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從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貧攻堅和我市關于五大功能分區的戰略中,都將機械工業列為區域重點支持產業,農機發展契合政策。同時,我縣農機產業園被定位為“重慶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其發展得到市政府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就縣級層面來說這在周邊區縣是絕無僅有的。另外,我市體制機制優勢突出,比如對農機的補貼方面,對相同農機,我市的補貼標準為35%左右、湖南為17%左右、貴州僅為15%左右。從產業基礎方面看:我縣農機產業在規劃、招商引資等方面已順利起步:就產業規劃而言,按“園中園”思路將農機產業園布局于縣工業園區內,規劃占地1500畝,為武陵山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就招商引資而言,已正式入駐企業7家、意向入駐企業10余家,其中富福鍛壓公司將投資20億元;就基礎建設而言,年內將累計完成投入1.25億元。目前,已投產徐州宋氏車業有限公司電動三輪車等項目12個,農機具交易中心入駐農機經銷企業21家、農機品牌22個。
二、冷靜析現狀,發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競爭激烈。表現有二:其一,行業霸主根基已穩,不會輕易割舍一城一池。在優惠政策和市場需求趨動下,國外知名企業都已經進入了我國市場,且其產品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如占據北美50%市場的迪爾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扎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打捆機等銷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凱斯紐荷蘭公司,已在黑、滬等地立足;產品暢銷世界140余個國家的愛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穩。同時,國內大型農機企業加速膨脹發展,魯、浙等地的農機氣候已成。如濰坊被譽為“中國農機城”,現有農機生產企業近500余家、2012年產值達1500億元,占全國“半壁江山”。其二,行業新軍群起奪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競爭。從宏觀上看,各省市在國家大政策和產業市場的引導下,紛紛各顯神通,積極搶奪農機市場蛋糕;從微觀上說,周邊湘潭的“湖南農機產業園”、武漢的'“中國武漢國際農業裝備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都是各自省份的戰略性農機產業基地,我市梁平的農機產業園也風頭正勁。這些園區或在技術、物流、投入等支撐,或在區位、交通等條件,較我縣有優勢,決定了我縣農機產業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競爭,注定一路荊棘。
(二)看內部,支撐尚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才問題。農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較快,對農機產品性能、質量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的技術創新要求很高。為此,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業人才、產業工人等支撐是重中之重,而這方面恰是我們的最大短板。二是物流問題。物流事關生產資料的“進”和生產產品的“出”。目前,我縣正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區且初顯成效,但總體來說仍處于“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暢”的初始階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撐作用仍然較小。三是配套問題。農機產業涉及到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機械組裝、調試檢測、產品展銷、售后服務等方面,需要集群式招商或是引進整條產業鏈方能支撐其發展。但目前,整機生產大企業對落地我縣興趣不夠,零散的小企業也持有疑慮,導致我縣在項目引進上比較困難,整個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三、沉著謀發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規劃定位,進一步理清思路。簡單隨意的“無頭蒼蠅”式發展和反反復復的“折騰”式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大忌,易浪費資源、耽誤時機和挫傷信心。為此,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一是建立目標體系。按照短期、中期、長期分別對產業產值規模、發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確和細化,到2015年,園區建設形象初顯;到2017年,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基本實現產業產值100億元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站穩武陵山區區域市場,初步打開南方丘陵片區市場。二是確立功能分區。按照“功能完善、集約發展、分區布局”的原則,重點打造“一個基地、四個中心”功能分區,即農機產品制造基地和農機展銷交易中心、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中心、實用人才培養中心、農機售后服務與區域維修中心。三是樹立主打產品。農機產品有幾千種,就短期而言,應圍繞“能適應本區域地形地貌條件、能滿足本區域主要經濟作物農機化需求”的原則,著重發展小型農機,重點打造中小型微耕機、水稻烘干機、小型農用三輪車等“拳頭產品”,拓展金銀花烘干、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脫水保存等內銷性強的農機產品。
(二)抓項目建設,進一步活躍園區。沒有企業生產、毫無活力的園區頂多只是一片廠房。2012年10月,時任副市長童小平在我縣《關于建設“重慶市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的請示》上就指出農機產業基地的關鍵是“抓到重大項目”。對此,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積極“筑巢”。巢好鳳自棲,要迅速完成征地拆遷、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園區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廠房、公用設施等配套建設,完善園區發展條件,使企業能夠“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鳳”。以產業化、集群化為目標,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競爭實力較強的農機企業。要做好產業轉移承接,主動接受農機產業輻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請進來”,創新項目跟蹤落實和服務機制,為重大項目報批、落地、建設、投產提供全方位“一條龍”優質服務,力爭大項目、大企業入駐,打造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三是加速“集群”。生產要素配套是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規模再大、實力再強的企業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積極發展協作配套企業,聚集和培育發展關聯度高、配套性強、互補性好、產業鏈長的中小配套企業,加快形成園藝植保、農業機械等優勢產業集群,降低物流成本,夯實產業基礎。
(三)抓配套完善,進一步強化支撐。產業配套往往決定著產業成敗。市上指出我縣農機產業到2017年“整個產業要形成100億級的生產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業占比達20%以上”。為此,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強化人才支撐。整合培訓資源,加大新型農機具、農藝種植、經營管理技能知識培訓。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類高端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縣職教中心的作用,為園區發展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和“藍領”工人,實現園區、學校的良性互動和共贏。二是升級服務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個基地、四個中心”為平臺,大力培育發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務業,加快構建農機大市場、大服務、大品牌。以參加品牌展會等方式展示、推薦園區,到2015年,初步形成規模較大、影響較好的區域性農機產業園形象。三是突出技術創新。要加快建成農機產業自主創新平臺,推進新產品開發及技術成果轉化。創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初步形成科研開發、主機制造、成套裝備供應、技術服務等一體化產業體系。
(四)抓保障強化,進一步增強后勁。政策是產業發展的保障,要從組織領導、稅費扶持等方面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把農業制造打造成百億級支柱產業,咬定青山不放松,組建農機產業園議事協調機構,落實人員,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的統籌協調、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的研究決策。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協調解決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從信貸、資金幫扶、稅費減免返還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打造投資政策“洼地”,吸引更多“外商”前來投資。創新思路,探索采取“工業地產”模式平衡產業園區資金瓶頸。完善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銀企對接合作平臺建設。研究組建主要開展農機融資服務的金融租賃公司。制定農機產品輸出物流補貼政策,全力爭取將生產的農機納入國家、市級農機補貼目錄。三是抓好向上銜接。我縣的農機產業園是得到市級層面認可的,已明確由市經信委、市農委對該基地進行動態管理并評估驗收。要主動向上級部門銜接匯報,積極爭取政策資金、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億元農機產業”規劃和發展的東風,真正把我縣產業園打造成“市級基地”。
實事求是地講,我縣的農機產業是“憑空”造就的陌生產業,此前毫無相關產業基礎和工作經驗,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凡事都需摸著石頭過河,加之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其發展壯大之路注定艱辛而漫長。但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將是其發展的機遇期、黃金期,需要全縣上下咬定目標不放松,共同努力,培育其發展壯大,最終實現“崛起武陵、走向全國”。
【農機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林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20
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1-30
縣農機合作社發展情況調研_調研報告07-23
馬鈴薯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2篇05-11
畜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5篇)03-10
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08-24
發展優勢產業促農增收調研報告07-24
鄉鎮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3-03
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01-14
文化旅游產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