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文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央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接下來是yjbys小編為大家精心搜集的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一)
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蘊含著農村和諧穩定的重大命題和深刻內涵,也是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作為擔負法律監督職能的人民檢察院,如何認清肩負的責任,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充分發揮和履行檢察職能,為新農村建設做好服務和保障工作,是時代賦予檢察機關的要求,也是擺在每一個檢察干警面前的現實命題。本文結合近年來我縣實際和檢察機關如何服務新農村建設做法,就人民檢察院如何做好服務新農村建設談一下淺顯的看法。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現有300個行政村(社居委會)。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速發展,農村的社會矛盾逐步呈現出來、“三農”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三農”問題,始終是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負有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的神圣職責,在保障公平正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檢察機關的工作必須順應歷史的發展、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順應人民群眾的呼聲,在強化意識上做文章,筆者認為要強化“四種意識”。
一是強化政治使命意識。
近年來,縣檢察院在新農村建設中做了大量服務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地貢獻。當前,我國農村發展正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為新農村建設提高一個和諧穩定發展環境至關重要。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檢察機關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強化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強烈的責任意識,立足檢察職能,為“三農”發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維護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要切實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執法保障。檢察機關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將維護農村、農業、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維護農民利益作為檢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糾正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問題,真心真意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維護切身利益。
二是強化黨的領導和大局意識。
檢察機關必須自覺接受黨委和人大的領導,將檢察工作置于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中來謀劃,置于新農村建設中來謀劃。要把服務經濟建設作為檢察工作的第一要務,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全力保障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增強工作實效,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健康發展。要以良好工作作風,主動適應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對檢察工作的要求,積極尋求檢察職能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和切入點,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服務和司法保障。要結合實際,制定相關措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為新農村建設打造法律平臺,創造良好的法治、政治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穩定和諧。
三是必須強化依法履行檢察職責意識。
檢察機關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僅要強化黨的領導和大局意識,還要強化履行檢察職責意識,檢察機關為新農村服務必須依法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準確掌握法律法規的界限和尺度,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做到不枉不縱。
四是必須強化開拓創新意識。
在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檢察機關不能墨守成規,要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用新的觀念、從新的視角、用新的手段去探索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新問題,以觀念創新促思路創新,以思路創新帶舉措創新,以舉措創新創造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新業績。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二)
一、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本質分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活動,上升至理論層面就是關于建設模式的構建與創新。從當前的情況看,全國各地關于新村建設的模式有很多種,梳理一下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是按實踐活動分為民間推動型和地方政府主導型。
二是按產業特色又具普遍性的分為工業企業帶動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畜牧養殖帶動型、休閑產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帶動型、旅游產業帶動型、合作組織帶動型、勞務經濟帶動型。
三是按地方特色又具創新的特例,如“模式”、“模式”、“模式”等等。通過對不同發展模式的綜合比較,我們可歸納出以下幾個規律性認識:
第一,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關鍵是符合實際。模式的有效性,是看它是否適合所在村的實際狀況。如工業企業帶動型模式,這種模式需要有發展工業企業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和能力強威望高的村莊領導人。被譽為“中華第一村”的就是這樣的典型。又如旅游產業帶動型模式,這種模式需要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其次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也要有與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江南名鎮周莊.不僅具有優美的自然景觀,而且有悠久的歷史。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吸引著八方來客,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第二,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實質是突破模式。模式不能復制,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各種模式正是各地實踐基礎上的經驗總結而已,先前是沒有既定的模式的。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到參觀考察、學習培訓的熱潮,但是全國再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就是因為地處我國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其發展表現為是在城市工業文明輻射下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環境中進行的,是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以工業反哺、城市支持為條件,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各類工程為抓手而展開的。區域發展優勢、經濟實力和財政支付能力優勢,是其它地方所不可比的。各地在經濟、文化、資源、技術、人才、區域環境方面的差異,決定了照搬照抄難免會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借鑒的基礎上創新,這是我們構建發展模式時的唯一正確選擇。
第三,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枉心是探索和創新。創新就是結合,把本地特色和外地經驗創造性地結合起來,體現在模式中,是構建新農村建設模式的核心內容,它決定著新農村建設在實踐中的成敗。就像近20多年來在小城鎮發展中以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以柳市鎮為代表的“溫州”模式,農業發展中的“貿工農一體化”模式等,不論是哪個模式都離不開對本地實際的探索和認識,更離不開實踐層面的結合與創新。我省縣從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人手,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善村鎮建設功能、保障農民基本權益有序結合起來,按照“實力型”、“成長型”、和“待哺型”三個層次,分類指導,扎實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創造了著名的“模式”,今年七月中央黨校在召開了研討會,總結了經驗,為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選擇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
二、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模式構建與類型
縱觀新農村建設模式可謂五花八門,經驗無不豐富,但有一點已很明白,照搬照抄發達地區發展模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不可取的。欠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有限,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社會發展層次不高、又無明顯區域優勢,加之政府財力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決定了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必然要走一條創新路。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建設新農村調研報告06-30
建設新農村調研報告01-15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7-14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01-15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10-29
新農村沼氣建設的調研報告12-26
新農村建設情況調研報告12-11
某村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05-03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范本10-22
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范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