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目送的讀后感
暑假的時候去書店,看見排行榜上赫然有一本青綠色的《目送》,令我驚訝不已,原以為排行榜上,要不就是郭敬明韓寒這樣的80后,要不就是《求醫不如求己》這樣的保健書,再不就是金融危機下一系列關于經濟的書,現在居然有一本散文集,接著好奇心,把它拿下來,捧在手里,細細的讀起來。
腰封上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全書的主旨所在,看完這句話,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酷愛旅游,也是很有名的作家,經常離開家,每次走之前,他的老母親都會幫他收拾行李,我還清晰記得,他寫道:“每次我走的時候,母親總要為我收拾行李,盡管,我已經年過四十,可是母親堅持要幫我做,每次拿的東西她總要掂量再三,拿多了怕走路的時候沉,拿少了又怕不夠用„„”然而當這位游子再一次離開家的時候不經意的回眸,發現自己的父母,姑姑還在窗臺上守望,他才知道原來每一次他走的時候親人都是這樣目送他走的,一轉眼,流年,在窗臺上守望的人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個老母親,這不正和龍應臺寫得很像么?
全書一共分成3部分,我只有幸拜讀了第一部分: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但也感觸頗深。
我查過龍應臺的資料,2004年,龍應臺的父親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歲的龍應臺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說過:“如果在我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的人際變化,可是我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父親的過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親的失憶,孩子的獨立,友人的`悲傷,同學的時過境遷,也是龍應臺不斷的經歷人生事件。她發現,自己不會煮飯,不知道蔬菜的價格,直到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為慢慢的經歷了這么多,她才開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脫的生老病死,學會了自己,獨立,感嘆道:“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美,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同時,這本書也體現著一種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摯愛的孩子,小的時候去幼兒園,怯怯的,在入院的時候回過頭,目光與自己的久久的交匯;長大后,送他去國外讀書,走過安檢的時候,只是在海關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離開,始終沒有回頭,連匆匆的一瞥也沒有。自己的母親,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親之后,柴米油鹽一肩挑,把自己變成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的CEO,只是沒人給薪水。母親老了之后,失憶了,像個孩子一樣不停的在問:你是誰?是我的女兒么?你和我的女兒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呢?終究,當初那個叱咤風云的母親,變成了乖乖聽孩子話的母親。而作者,也在著不斷的變化之中成長著,成長著。
有人把這部書評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我完全同意。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寫進了悲歡離合,讓那個每個人都產生內心的共鳴,讓每個人都有所感悟。
最后用一書中的一句話作結:“再多的遺憾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的和解。
【關于目送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讀后感01-15
目送龍應臺讀后感11-11
目送讀后感50011-11
目送讀后感120011-11
目送讀后感80011-11
目送讀后感100008-27
目送讀后感150007-16
目送的讀后感1000字11-01
目送讀后感900字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