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滸傳第十九回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水滸傳第十九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作者施耐庵通過一系列的描寫對108位好漢的塑造,表現出梁山好漢各自獨特的性格,其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端疂G傳》情節的波瀾起伏,豐富的人物刻畫,及細節描寫,為我們展現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階級的昏庸無能,官場的勾心斗角。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但用文學形式來歌頌農民戰爭,并且真實生動地作全面的藝術再現的,只有《水滸傳》!端疂G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斗爭時,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水滸傳》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莊”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內部里應外合的辦法,終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小說中畢竟是小說,總有一些情節是虛擬的,但即使是虛擬的,也被施耐庵描繪得栩栩如生,如武松打虎的片段,大虎被描繪的光憑想象都可以想到其兇猛的樣子,還有就是武松的動作之激烈,似乎能聽到打斗聲,最終武松將老虎打敗,這期間武松最初是喝酒發昏,沒什么戰斗力,到了后來可以殺掉老虎,這也反映當時受統治階級壓迫的人民的美好愿望,將統治階級這只“大老虎”消滅。
施耐庵,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為軍師,后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后來戰事波及江陰,施耐庵為了避難,在興化隱居,施耐庵結識了興化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他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為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作者施耐庵歌頌了108位好漢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同時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不懼權威的品格。一些出身貧苦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等,對于當時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受到的痛苦也最深,因此當他們起義后,首當其沖的便是這些受過痛苦,受到過統治階級剝削的這些人。他們為了起義的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贊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同時也批判了當時統治者的殘暴,社會的黑暗。作者歌頌這樣一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徒,把他們描繪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可并不是作者神志不清,而是對統治階級的諷刺,狠狠地諷刺。與此相反,作者對于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丑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出梁山英雄為正義的化身。從而啟發人們該去愛什么人,恨什么人,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起義軍有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他們向往的是和平。聯系到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表現了人民反對封建經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上的等級貴賤之分,反對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政治壓迫,這是對封建社會階級統治思想的宣戰,反映了廣大受壓迫人民的愿望。所以說《水滸傳》還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部小說
總之,《水滸傳》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的“官逼民反”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它所表現的梁山泊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最后失敗,也深刻地傳達了一種教訓。
【水滸傳第十九回讀后感】相關文章:
水滸傳25回至28回讀后感10-25
《西游記》第十九回讀后感(通用20篇)10-13
水滸傳第17回讀書筆記10-25
淺談名著《水滸傳》第九回03-30
水滸傳前十回閱讀心得09-29
水滸傳四回讀后感07-10
水滸傳四回讀后感10-21
水滸傳2回讀后感12-21
水滸傳21回讀后感11-05
水滸傳120回讀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