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童年的消逝》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童年的消逝》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電子媒體的普及,作為一位老師和家長,我對電子媒體對學生身心成長的影響感到憂慮。一方面,電子媒體的普及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便利,在過去幾年的特殊時期中,電子媒體在教育中的廣泛使用保證了學生的正常學習進度,而另一方面,電子媒體的過度使用不僅有害于學生的視力,而且讓學生過早過多的接受太多不適合他們年齡的信息。帶著這種憂慮,我閱讀了《童年的消逝》這本書,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這本書的作者是尼爾波茲曼,出版于1982年,當時電視時代剛剛來臨,這種新的電子媒介對兒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者指出,童年的概念產生于印刷術時代,即將消逝于電子媒介時代。在作者眼中,童年區別于成年最大的特點是不了解成年人的秘密,比如生老病死、政治問題等等。印刷術的發明使得知識可以通過紙質媒介,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也對知識的接受者提出了要求,即要擁有閱讀理解的能力。這種要求使得兒童與成人之間存在著認知上的區別,兒童只有通過學習如何閱讀,才能夠了解到書中記載的知識,進入成人的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人有能力使兒童免于接觸一些不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信息。相反,當電視時代來臨,知識的載體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更多更豐富的信息開始以圖像的形式進入大眾的視野。這種傳播媒介對于兒童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礙,成人也很難對兒童所接觸的電視內容進行限制。成年人對于兒童沒有秘密可言,成年和童年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也漸漸模糊起來。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電子媒體對兒童而言,有一定的危害。在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媒體早已不局限于電視,還有手機、平板等等。學生對電子媒體的使用有時甚至比成人更頻繁。想起班上學生常常掛在嘴邊的種種熱梗和互聯網新詞,和我周邊的成年人別無二致,這讓我覺得書中所提及的童年的消逝在當代體現得更加明顯。在學生的三觀尚未形成的時期,他們很難對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做出甄別并深入思考,只覺得那些新詞和熱梗有趣,并不理解其中蘊含的諷刺意味,難辨正誤。這種現象需要成年人的引導。
作為一名教師,我無法改變科技發展給教育帶來的改變,也無法否認其對教育的積極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可以幫助學生篩選更適合他們的信息源,提醒家長注意監督孩子的電子媒體的使用情況。當學生對熱梗和新詞感興趣、愛使用時,我可以為他們講解背后更深的寓意,以此為材料,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個人的努力或許如尼爾波茲曼所料,無法改變童年消逝的大勢,但每一次積極的嘗試都會幫助我們找到更適合于當代的教育方式。終身學習,因材施教,教學相長,這不僅是教師成長的過程,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無數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原因。時代不斷變化,我們,也永遠在路上。
【讀《童年的消逝》有感】相關文章: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09-02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04-12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優秀)12-26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3篇09-02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精選20篇)11-09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3篇04-12
《童年的消逝》讀后感(通用10篇)10-21
消逝的愛情語錄11-14
讀《童年》有感06-01
讀 童年 有感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