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文化苦旅之歷史觀《文化苦旅》是當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級文化學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他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他的筆觸時而奔放,時而靈動,有時像大江奔騰,洋洋灑灑,蕩氣回腸;有時像小溪宛然,曲徑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氣勢磅礴,凜然睥睨天地,有時好像在放肆地喊著:“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遙九地而地塹縛我不得”;而有時卻又好像在苦苦地尋覓,為中國的文化,歷史尋覓一條出路,一條重獲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讓我觸動的卻是他那不羈的文思,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讓人不禁嘆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令人扼腕,往往在讀他的散文時總能體味到原來不曾想到的東西……真正的歷史是沉默而寂靜的,它無言,用沉默傲視人間,傲視人間的斗轉星移,王朝更迭。
它任憑人們在他身上居心叵測的涂抹著,不屑與何人爭辯!按笠粝÷,大象無形”,它沉默不是因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無數的霸業,再強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過曇花一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對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項羽能怎樣,羽扇綸巾的周瑜能怎樣,立馬橫刀的張飛又能怎樣,歷史的一個轉身就讓他們灰飛煙滅,終成一抔黃土。只有歷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間,穿越了時間,創立下獨屬于它的基業。可不幸的是,每當翻開厚厚的歷史書,總會被蕩起的濃濃灰塵迷住了雙眼。小時,曾相信歷史,相信史官筆下那一個個棱角分明的人物,后來才漸漸懂得,所謂歷史不過是人之歷史,變成了一些人為了取悅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場場,滌蕩著對與錯、善與惡的史實也只是陰謀家的說辭。在歷史之流中,永沒有善惡,存在的只是解釋。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刪改中扭曲了原來的模樣,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梗概。善惡、對錯有時并非由什么定義,而區別它們的往往卻是勝敗強弱。
一切正如尼采所言“歷史沒有正義,只有利益”,在無窮的利益的驅使下,歷史也淪落成為了工具。追溯過去,不知有多少人在歷史的夾縫中茍延殘喘,他們被歷史所遺忘,被歷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們功過是非的是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若他們地下有知,會不會發出一聲長嘆,嘆息這民族的哀魂。我無力扭轉歷史的滄桑,更無能評判一個民族的優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卻又匆匆流逝于濤濤的歷史洪流之中。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桿竹管筆涂劃的文字,哪怕能鐫刻山河,能雕鏤人心,卻又怎能羈絆住歷史的腳步,它放肆奔騰,橫無際涯,一紙丹書又怎能成為它的囚籠;我相信,總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讓世人重新去評判它,還它一坦蕩蕩的模樣。月到風來——讀《文化苦旅》有感江南,如詩的畫,如畫的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粉墻黛瓦深巷幽弄,琴聲酒香古月悠揚。四方青磚,一彎清流,環抱出那個晶瑩的你。幾千年來,小溪將宋埠元橋、明磚清瓦帶到了這如夢般的你的身旁。忘不了那坐在家門口編竹篾的阿公;忘不了那呷茶談天的阿婆,還有那屋里煮著的老湯,屋外曬著的藕粉?? 江南,那也是一片曾被迷霧籠罩的天空!凹偃缥沂乔鼗锤枧种械呐,就情愿在紙醉金迷的世界中破碎。只要我這裂帛的一碎,能夠驚醒能歌善舞的商女,莫再演那亡國之痛的《后庭》遺曲,只要能夠震醒那沉醉于歌舞升平煙花柳巷的王子公孫。甚至,這破碎的聲響能化作一曲悲歌,飛過秦淮歌畔,去勸告聲色犬馬中的世人,艷曲未終,亡國日近!”江南,讓一個王朝的痛苦回首。那雙幽怨的眼,凝視著一個世界的變遷,朝代的更迭。月下,秦淮河,一片槳聲燈影;姑蘇城,三分舊怨凄情??
然而,江南注定是一段苦旅?,卻并不因為這里過往的陰晴圓缺,聚散離合,不為那秦淮艷曲,不為那洞庭漁歌。苦,是因為無數長夢的乍醒和多少慨嘆的頓生。從春江月夜到煙雨樓臺,那長亭、蘭舟、斷橋、長堤,無不引人情思,動人心魄。而今安在哉?不在么?那夕照下,還剩一樹柳彎腰;那春雨里,還掩一座石板橋。還在么?那才子佳人,固已遠去;晚風清韻,卻也無存。一邊是舞榭歌臺,一邊是雨打風吹,道出的不是時光變遷催人老,確是江南的缺席。有景無風,有物無韻,這便是失約的江南。那唐風宋韻沉默著,明歌清曲黯然著,靜觀這個不屬于自己的時代。 總覺得不該是這樣,只要我們能用真心去呵護江南,似應可以渠清如初,風物似昨。可江南偏偏成為一段苦旅。在古風與新貌間,在文化與金錢間,在風韻與價值間,有過,并也正在進行著無形的斗爭,等待人們的抉擇。我便看到了這段苦旅,人們一樣都不想放棄,物質與精神不分輕重,一條岔路引人思索。在難以抉擇中雙管齊下,在舉棋不定間漸行漸遠。于是,古跡在,利益也在;于是,風韻不在,興致也不在。我或可說,而今的江南徒有其形,靈魂卻無所寄托了?嗦弥,樓臺間煙塵滾滾,西湖邊喧鬧震天。一切都還在,又似乎都不在,只有旅人在夢醒后,在人流中,如中了流失的鳥一樣飄搖不定,踽踽獨行。我知道,黃梅曲調遮不住商業大潮的滾滾濤聲,這是一個別樣的時代。但我很可惜這樣的江南,在飄搖間兩手空空,煢煢孑立。沒有選擇,也沒有放棄,這樣的旅程看似完美,卻注定有苦難等在盡頭,我不愿走,也不愿江南走這樣的路。如果可以,我愿換回舊日江南,如果不可以,我情愿她在新時代的洗禮中浴火重生,也不想見他亦古亦今,讓人為難。我院人們用真心虔誠選擇,即使那分岔的路百般誘人,也比有一條值得獨求。不愛苦旅,我只想要真的江南。因為我知道,最可貴的是心靈的回歸,最真實的是靈魂的召喚。不貪戀陌路風景,懷著真心從殘缺走向美好,從暮色到黎明。舟行水盡,自有月到風來。文化苦旅讀后感我相信作者在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必然不會帶著愉悅的心情,而是懷著沉重的情感。文化和歷史的探求,總是有著不太為人知的沉痛與傷感。在我讀這本書時,便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道士塔,我想講的不僅僅是中國封建末年文人文化人格的落寞,那個屈辱、凄慘、蒼涼的年代,血液正從這個古老的國度龐大的身軀滴下來。這便是歷史的悲涼,誰都改變不了這傷痛的結果,可同時又要癡心的研究。歷史的學者一般都是老人,一個再怎么健壯的青年,在這癡心的痛苦中也會迅速老去。相比之下莫高窟和陽關雪則展示了一種美,把那種悲壯與柔情完美的結合起來。莫高窟不僅擁有美的外表,她是“一種感召”,她把幾千年來的藝術家靈動的生命力以一種美的形式展現出來,她是具有生命的美。千年來,她以豪放姿態為一代代的藝術家提供靈感,同時又把藝術家的靈感記錄下來,生生不息。陽關雪展現的則是一種死寂,這是一個古戰場,朔風下,埋藏著千萬將士的頭顱。當夕陽染紅了純白的雪,我不知道那是對已故將士的柔情,還是漠北特有的悲壯,或許都有吧。相比于西北邊塞,南方則有的是一種溫文爾雅的美。
南方的那些名山名水,大都都是那些超塵脫俗的隱逸者地家園。就拿廬山來說吧,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等等都曾來此,他們的交流好像是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在這個隱逸的圣地,暢飲酒,豪揮墨。至于西湖,這不僅是一個文人雅士雅集的地方,有了蘇堤和白堤,便為文人們更添了另一重形象,文人不僅會喝酒賦詩,也有一種經世濟民的情懷,這蘇堤和白堤,完全是為了百姓而修建的。蘇堤也是一種美,那是一個“真正卓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的特有的美,他胸懷天下、淡泊從容,解除這一方的百姓的疾苦,為百姓所紀念也是情理之中的。廢墟,看起來在現實中并沒有意義,然而,它的意義卻只存在于廢墟。我相信廢墟的存在必定有它的的意義,廢墟是進化長鏈中的重要一環,它連接著過去,指向未來。他是開始之前的開始,是結束之后的結束。他是一切重生的源泉。廢墟代表著悲壯,代表著離別與死亡,這與人生一樣,有了生離死別,有了種種的人生悲劇,于是誕生了不懈的拼搏、堅韌的生存,于此人生才顯現出其真正的美麗,人生的美,不會是一種柔美,而是一種壯美。“由于這種美襯托了人類嚴峻的生存狀態,考驗了人類終極的生命力,因此顯得格外動人心魄”。
人的生命力不會在平和的環境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我相信,只有在嚴峻的生命考驗下,生命的美麗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自然,不僅賦予了人類生命,同時也在不斷地毀滅生命,因為只有不斷地生命挑戰,才能孕育出一個真正的生命,才能使生命的價值體現。文化的靈魂和人生的秘諦其實是同樣的,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無數的先人對人生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同時將其以不同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文明成果,它其實是先人思想的載體和傳承者,以其特有的面貌,在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下,在后人的面前展示出其斑駁陸離的面貌,以特有的形式向后人訴說先人的思考。文化苦旅,又何嘗不是對心靈探秘的苦旅呢?讓我們在文化中慢慢的行走,在先人智慧中得到人生的啟迪。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近日,在欣賞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時,看到這么一段話:“中國歷史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錯。”
提到貶官,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蘇軾。當年的“烏臺詩案”,在北宋朝野上下掀起軒然大波,“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也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蘇軾滿腹才情,與弟弟同登進士,他的應試之作深得當時主考官歐陽修的欣賞。連宋仁宗讀了兄弟兩人的文章都大為驚嘆:“朕為子孫得兩宰相矣!闭斕K軾要一展心中抱負時,卻遇王安石變法,本著文人的意氣風發,耿直的他多次上書皇帝,反對新法,不曾想遭小人蓄意構陷排擠,一貶再貶,輾轉杭州、密州、湖州、黃州等地。
少時讀蘇軾詩詞,最初對他的印象,停留在蘇軾與蘇小妹斗詩的有趣片段,我才知道才情可拜相的蘇軾,長相是有些粗陋的,遠不似白馬王子的偉岸,小小失落的同時卻深深被他有趣的靈魂不斷吸引。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讀蘇軾詩詞,越發的'發現,蘇軾與蘇東坡不是一個人,這在他被貶前后的詩詞對比中可見一斑。
蘇軾被貶黃州時,生活是極其不易,他的月銀根本養不活一大家子人。當時的黃州知州是個惜才的人,他很同情蘇軾,就將黃州東門外的一處小山坡交給蘇軾耕種。蘇軾的手是舞文弄墨的手,卻也能扛起鋤頭,田間地頭地耕種了起來。耕作之余,一時興起,給自己取名“蘇東坡”。
蘇東坡在黃州寫下了千古絕唱《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每每讀兩賦,我仿佛能看到那個遺世獨立的身影,他孤獨中透著悲涼,極盡的悲涼之中,又是那么的超脫自然。
而我獨愛他的《定風波》,這首詞是他在黃州沙湖道中遇大雨時所作:“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好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焙靡痪洹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笔篱g所有的喜怒哀樂,愛恨嗔癡在東坡的眼里,都如過眼煙雨。大學時,每當我們為賦新詞強說愁時,班主任老余就跟我們說:“小小年紀,愁啥愁,去把蘇軾的《定風波》給我背十遍!碑敃r不解老余深意,而如今也能明白幾分了。
是啊,東坡的一生,我們能窺見的只有一分。合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竟不知自己的思緒跑了這么遠,頓時又生出癡想,如果能穿越,一定要變成一個關西大漢,與蘇東坡泛舟江上,打著鐵板,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然而,東坡詞,小女子吟誦,總還是差些什么似的。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人有人品,書有書性。為官者善深沉,從商者善鉆營,平頭百性太隨性。因此人品與書性往往很一致。
作為一介草民,參不透官場機密,悟不明商業道理,只得隨性隨心。況且本人天生苦命,對苦字分外親近。因此,當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種閱讀的沖動。讀完后,我對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蔽乙詾椋@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讀完此書,感覺自己對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這部文化散文集讓我感受到這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夾雜著對青年人為文化淪喪的不滿,同時也為中老年對于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該書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色彩斑斕的莫高窟文化到渾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現出人類文化的一種積淀,一種象征。
書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為景的《白發蘇州》、《江南小鎮》,也有那如水柔順卻又錯綜的《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都以人物為基礎,展現了風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時也有與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熱烈奔放,《這里真安靜》中沉靜冷冽地對戰爭的反思。作者在每一處的反思都是對文化的一種苦苦探尋,一種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雖不能說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對文化的解讀,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種現象,對美麗文化背后的一種宣誓。在我們青年一代人,時常最容易丟失,最容易遺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化,解讀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發少年狂”的老夫們了。其實這才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一種無形的保護。金錢和權力使王道士變得如此的殘忍,讓一尊尊美麗的雕像就這樣的灰飛煙滅。這無不暗示了一句話“有錢可使鬼推磨”?吹竭@里的`時候我感到一絲絲的惋惜與無奈。
看完這本書之后,看這許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國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歲月里。人們不在乎“文化”,只求“茍全性命于亂世”。一張張沾滿淚水的圖片——鴉 片戰爭炮火、鴉 片對古代人們一種打擊,火燒圓明園對這座曠世奇座毀滅性的摧毀。就連最近電影《新少林寺》都有鷸蚌相爭,洋人得利于珠寶的情節。文化發人深思。我們的國家一天天強大,這正是我開始要尋回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那是對中華民族的一種傳承,對華夏文明的一直傳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種經歷,苦的是種感受,苦的更是種震驚人們心靈的良藥。寫到這里,我也可以發覺其實在苦中也可以尋求快樂的真諦。這一路“苦”來,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我拿到的《文化苦旅》是牛皮紙的封面,書內的紙張泛著青黃。我不知這樣安排是否刻意,只是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不禁莞爾:它,與余秋雨先生自命的“漂泊旅程”倒真是十分相襯。
讀它的時候,我也正在旅途中,同樣懷了一份“旅”的心境,只可是,我的這段旅程要舒適安逸得多。合上它的時候,我仍在旅途。坐在一輛稍有些顛簸的大巴車上,輕輕撫過牛皮封面上四個工整卻厚重的黑色大字,心中久久無法平靜。我想,我和先生一同,作了一次漂泊,只可是,我,漂泊在墨跡里。
山
先生寫過的山很多,我卻偏偏記住了一座沙山。那座依傍著月牙泉的,鳴沙山。閉眼,是大漠一望無際的黃沙?僧斘冶犻_雙眼,看到的卻是那幾座連綿的沙山。松軟,緩緩滑動的細沙,時而隨風高旋,時而沉默于腳下。血色殘陽,金黃戈壁,美不勝收。
這一路,雖然我僅將手指覆于書頁上的墨跡,卻分明感到自我和先生一齊爬了這沙山。我仿佛能夠感受到腳下所踩的沙地的起伏和柔軟,感覺到下陷的沙粒流動的觸感。我心中的那份急躁,竟是由“不能迅速登頂”而生。所生一雙健康善于爬山的腿,卻奈何不了這眼前的鳴沙山,換了誰,都難免有些急躁。但先生教會了我怎樣心平氣和怎樣忍耐與堅持。慢慢地,一點一點向沙山的山頂靠近。站在山頂俯瞰月牙泉的那刻,我只想抬頭與先生相視一笑。
那明晃晃的月牙泉對我的誘惑不比先生小,于是“哧溜、哧溜”的幾步,又一次來到山底。順順當當地,沒有前仆,沒有后仰。
突然被自我的會心一笑驚醒,回想腦海中的那座沙山,金燦燦,明晃晃,熠熠生輝。
洞
人們說,這是一個普通的溶洞;先生說,此洞要么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
踏著先生的足印,我也同樣跌跌撞撞地往里面走。這是一個漆黑的洞。伸手可觸到凹凸不平的石壁,抬頭就是無數尖銳的'鐘乳石。頭頂蝙蝠橫飛盤旋,腳底盲魚游竄,或許,這就是闡述歷史應有的氣氛?
有水聲,或許是千百年前的水?有叫聲,或許是千百年前古老生物的后代?我不明白。只是我明白,當我的手撫過一行行墨跡的時候,我仿佛正撫過一扇石幔,那上邊嵌著海螺貝殼,還有古老的珊瑚,在我心底重重一擊。那一瞬,滄海變桑田。
我是追隨先生的腳步進入這個洞的。這個洞,在我眼前是那么神秘,卻又那么滄桑。人類的祖先曾出此刻那里,他們舉著明明滅滅的火把,如電影片段快速在我的眼前回放閃過。歷史磕磕絆絆,最終走到了今日,這個洞似乎就是它的眼,漆黑深邃,卻帶著讓人無法抗拒的親切感,靜靜地看著如今的人們,給這沉寂了千年的洞穴,再一次帶來人的生氣與新鮮的腳印。
它的名字,是白蓮洞。
湖
西湖,是一個太老太老的話題。世人皆寵的西湖,總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盡管已去過多次,岸邊的石板石磚,細小的土粒,以至柳樹干上有個特殊的紋路我都記得清晰。但再次看到先生寫這個題目,一時竟有了初次邂逅時的心動感覺。西湖很厚重,的確,就像先生說的,它積淀了太多的朝代。跟著先生,從未觸碰過西湖水的我,最終觸到了。它細細地從我的指縫間穿過。我跟著先生,從宋代勝跡游到清代遺宅,恍惚著穿越了四個朝代,誰能在此刻告訴我歷史的真諦?怕是,誰都道不清吧。
在這西湖畔,我看到一位位文豪、詩人、才女、隱士從那里經過,還有兩段神話般唯美的感情故事。猛然抬頭,我看到先生定定在湖岸迎風而立,若有所思。
眼前那被薄紗蒙了許久的西湖最終除去了迷茫,斷橋無言,荷群無言,碧水無言,可我,卻什么都聽見了。
一次又一次,細心翼翼地觸碰著青黃紙張上的墨跡,我想,我是作了一次漂泊的。在墨跡中,跟著先生從荒涼大漠,行至溫婉華中,再到精致的江南。一路顛簸,一場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讀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寫文化,并不是抓著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脈絡而展開。各種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記文化、文人文化、藏書文化、上海文化、風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傳記文化、華語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種文化寫的酣暢淋漓,寫的靈活生動、生龍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寫文化,又處處滲透出文化的靈魂;余老不糾纏文化,卻全是文化的載體。
對于文化苦旅,余老說,“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蔽蚁,文化是一段苦澀的心旅歷程,然后經過時間的積淀和空間的融合而形成的。
開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開來,細心地讀完它,我們都會有一種對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時,也會爆發一股對道士王圓箓莫名的憤怒和恨意。的確,文化能夠給我們一種苦澀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中奧妙,我們又能參透多少呢?文化是歷史深深的積淀,余老先生一路親身感受,一路對文化景點、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來,游記文化,也是那么意蘊深遠。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種文化寫的活靈活現,讓人好生艷羨,也讓我們對深厚的文化擁有著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全書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勝古跡而延伸開來的文化枝節,在名勝古跡中穿插了各式各樣的文化,可能名勝古跡只是一個飽含文化的載體,收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后面少部分寫了人物敘事傳記文化,漂泊留學的文化,特別是對到新加坡的國人寫的很貼切。最后文尾,稍微寫了一個日本在新加坡鮮為人知的墳地文化而作結,不免我們會對日本抱有極強的抵觸和憤恨心理。
讀罷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覺得一切的文化與各種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文化苦旅的構造與余老先生生活的時代背景牽連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也是時間上的集結,是一場人們認知上和心靈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澀的,需要經過空間的熏陶和時間的渲染。知曉一些我們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們會有一種苦澀的回味,同時還會產生一種對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場苦旅,一場心靈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歷中國各地,追尋古人足跡,體會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這些文章,是游記,也是中國文化史。此書通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癥結,盡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抒發自我的情感。他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其中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在《文化苦旅》中,從多個層面截取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將萬千物象信手拈來,栩栩如生地付諸于筆端,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風土人情、歷史人文、萬里河川,無一不可入題!蛾栮P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淀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發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有對西湖、陽關、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動描述,有對王安石、李白、蘇東坡、柳宗元等書卷氣息濃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還有江南名妓蘇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門的李叔同等等。
在歷史長河中,尋找到人類穿越時空的情感結合點,選取的內容題材又緊扣現代人極其關注并能建立感情聯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賦予人生命運的關注和終極體驗。《夜航船》中,有著恢弘壯闊的意識流程,從明朝張岱的《夜航船》聯想到現實中的夜航船,最后又聯想到故鄉山腰破廟木魚聲,由篤篤聲掀起的“思想狂瀾”,想起回鄉光耀門庭的暴發戶、乘船外出謀生的山民、漸漸氣派的船老大,繼而切入張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將“夜航船文化”切入,最后一一引入豐子愷、周作人、魯迅等幾位上了“吾鄉”文化夜航船的文學大師,終篇是由祖母關于篤篤聲的爭論貫穿,筆鋒輕靈老道、于浮光掠影中蘊含著諸多的深邃沉郁。
作者有詩人的激情、哲學家的睿智、小說家的神思、學者的淵博、藝術家的深致,于是,他便調動自己的這些主體修養和創造能力,隨宜而用地將它們用于自己的散文創作之中。這些努力,我們從余秋雨的有詩意、有情節、有畫境、有哲理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兜朗克酚眯≌f家的筆法給我們刻畫出了王圓箓這么一個愚昧、麻木、呆鈍、卑微的中國文化的罪人,作者在一些地方借助小說家的推想,用細致的描寫、具體的情節、生動的場面及心理分析方法,把這場文化悲劇的過程寫得具體可感,扣人心弦。
文化是物景的`伸拓,人是文化的伸拓,于是,著落點便只有一個,那就是“人”。而余秋雨也其實是借物景寫文化,借文化寫人的文化心理結構。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稱當代文學的藝術瑰寶,他從史學家和文人的角度出發,深刻探究社會問題,挖掘文人人格、觀察文化走向、透析社會現象。這部文學著作,充分的展現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淵博的文學知識,他憑借著超凡的藝術表現力,寄情于山水風物,深刻的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人生的真諦和文化靈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觀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劇烈的美感。下面就具體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么的富有詩意,特殊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具體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8
這個暑假,我讀了《文化苦旅》這一本書,這本書的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隱藏著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還記得新浪上這樣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
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
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有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
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①。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②。但也有人說他的作品是"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③。我想我認為是1和2我最贊同了吧,因為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的是那
讓我們銘記在心……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節來說吧。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9
悠長的中華文明好似廣袤無邊的沙漠,歷代文人在上面或淺或深地留下自己的腳印,無數人先后走過,腳印疊著腳印。
你以一個旅行者的身份踏上這片沙漠,以一個文人的視角來審視這重疊的腳印,你遠遠望去,這串腳印歪歪扭扭,被人踩過的地方發松得真難走,于是你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留下自己的腳印,那腳印的名字叫《文化苦旅》,主人叫余秋雨。
你從繁華充溢的上海出發,逆時針穿越華夏文明的邊界線,先到風景秀麗的江南,在那里你遇見了李白、蘇東坡、王安石,他們告訴你,那山。那水。那人。美的將會使你窒息,可你從不對他們說“陶醉”這個詞,因為你怕醒來后會失去,你在夢中不斷聯想。.。.。.
當火車開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一座寺廟的鐘聲讓你從夢中驚醒,你潛意識地窺視這里的一切,一種莫名的蒼涼,進入你的神經體系,不是因為這里的景,而是因為這里的人。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意猶如此,人何以堪?《漂泊者》意于你筆下,那些音符,那些節奏,卻像隱淺在血管里的密碼,始終未曾消失,那根線真是好長好遠,細密的綰接著無數海外游子的心,事實上,這條線已經成為種族繁衍的纜索,尤其說你對王道士的諷刺,不如說你對文化瑰寶喪失的痛心,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不僅嚴肅起來,我們像一群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們眼前出現的莫高窟石洞,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
從敦煌走出去,你不覺眼前一片黑暗,那些丟失的文化,何去何從?在黑暗中你踟躕著,腳印變得越來越深,那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你的.全身,想擺脫也擺脫不了,于是你想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懷抱著茂草和鳥鳴,可就在這大自然的聲音中,你仿佛聽到逝者的呼吸,那些墓群里所埋藏的故事,是的,這個墳地里,除了大批軍人和女人,竟然孤零零的插進來一個文人,你不禁這樣說。
也許文人都是寂寞的,暗中想的這一切促使你萌生“賣弄”我們中國的文化,你不在行走于文明的邊緣,你想深入,借古人的尸,還自己的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你的筆開始揮灑起來,連同你的記憶行蹤也印上“中國”的腳印,《柳侯祠》官本位的思想,《白蓮洞》貶官文化,《老屋》《廢墟》嘆傳統文化流失,《藏書憂》替范欽對中國古老文化迷失的悲鳴,《牌坊》《廟宇》《夜航船》的故事,還有《華語情結》中進化成“拿都大公伯”的憤怒。
你很累,但很高興,因為你終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中國文化的腳印,也讓中國的孩子們接受一次文化的洗禮,在沙漠中,你可看到,陽光照射下的,‘文化苦旅’這四個字多么美麗。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
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因為看到其中有兩個字與我的名相近,一直認為是莫大的緣分,所以對它還有些印象,但也只記得這曾經是語文老師強力推薦過的一本讀物,她的初衷是希望我們在課余時間能夠多讀些書,了解一些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遺憾的是當時的我性情極為浮躁,實在很難靜下心,覺得即使看了也是一種浪費,之后不久就把那本書拋在了腦后,不再理會。
時間一晃而過,如今的我已經踏進了大學的門檻。想著買些書打發在大學里的閑暇時光,一進書店,此書便映入眼簾,只是書架上擺放的都已加上“新版”二字,舊跡難尋,而又想著應該是融入了更多的精華,于是立即買下,并且趁著寒假認真看完。
在談我對這本書的感悟之前,我想先說說這本書的作者——余秋雨先生,他是我非常欽佩的作家之一。當然,我并沒有像時下流行的“追星”一樣了解過這位作者的血型、星座、愛好等的細枝末節,只是通過看書中對作者的簡單介紹和個人對書中文字的聯想去了解作者本人,或許這樣也還很膚淺,因此我僅從我個人方面表達對他的崇敬。我欽佩他,不因為他擁有淵博的學識;不因為他擁有響亮的名聲;不因為他擁有顯赫的地位,只因為他有放下這一切的決心;只因為他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只因為他有容納是非的胸懷;只因為他就是他,而不是誰都可以模仿的別人!
《文化苦旅》這本書主要由“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三部分組成。在“中國之旅”中作者踏遍了中國文化的一條條天地之線,將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串聯起來,帶給我們一場異彩繽紛的文化盛宴!笆澜缰谩备亲髡呙爸{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址后匯編而成,其中對當代世界文明作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而最后的“人生之旅”尤其發人深思。作者通過謝晉、巴金、黃佐臨、陳逸飛等文化代表以及自己的生平經歷向我們講述了何謂“苦旅”。語言感染,使人深切體味到那些文學巨人們所要面對的心酸而蕩然的人生。只是我依舊不知結束本書的那簡短一句“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喜且泣”是作者對過去人生的一次總結,還是對未來人生的一種猜想,又或者是其他。
如果要說看完這本書后的第一感覺,我想借用一下黃佐臨的四字名言:可喜,可惜!可喜的是這本書的作者極好,寫了一本好書?上У氖悄弥@本書的我卻稱不上是個好讀者。舉個事實說明:記得兩年前曾看過作者寫的另外一本書《山居筆記》其中同樣也有對山西商人從發展壯大到衰落破敗的描寫,只是當時我還暗自笑話,覺得它就是在交通不便的時代自發形成的作用于通商貿易的隊伍,何必費如此筆墨,竟完全沒有深想!如今再看,著實汗顏。周國平先生在《思想的星空》中淺談過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的特征。他說了三點:第一,養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味,自知以上三點未能有一點達到,因而就只能粗略的說一些書中讓我感想較多之處了。
在第一部分“中國之旅”中作者將中國各個地區相連接,記錄了中國的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是山水如畫的南方還是壯美曠達的西北,都深藏著他那厚重而冗長的腳印,都蘊含著他那對文化孜孜不倦的渴望與追求。值得一談的是,在作者的眾多遺址記錄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竟是兩個人——蘇東坡與王圓箓,他們都曾為中國的文化盡過一份心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知曉蘇東坡與黃州赤壁,卻極少人會知道王圓箓,但是如果說起莫高窟我想就應該沒人會感到陌生了。王圓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莫高窟的主人,而他本人卻只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他的普通越顯他的高貴,作為一個道士的他竟能為以佛教文化為主的莫高窟投入一生的心力!如果說發現莫高窟是他人生的一次機緣巧合,那么更可以說是他辛勤努力之后的意外收獲。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我對他有無限的贊嘆,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我卻如鯁在喉,張口難言。畢竟,莫高窟“生”于他,“死”于他。莫高窟雖由前人所建,但在近代卻是他第一個發現,沒有占為己有而讓它暴露于陽光之下,是他讓世人知道了莫高窟的存在,但也是他間接讓莫高窟走向了深淵,與天一閣一般進入了難逃的時代浩劫。但認真想想我這種觀點也是自私的,這不能怨他。作者也曾設想過一種可能:攔截下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墒,即使攔下來,在中國動蕩的近代社會里又有何處容得下文化的自由發展,也只是遲一步的浩劫,來得更深,更徹底,最終能存留的也只會是一如往初的嘆惋。所以更加準確的說法是,莫高窟是生于那個時代,死于那個時代,文化浩劫的來臨不是人錯了,而是那個時代本身的錯。作為文科生的我一直以來都并不喜歡學習中國的近代史,但有應該的尊重。正如作者在文中的告誡:歷史就像一件舊家具,抽掉一個重要環扣就會全盤散架。這應該也能引起一些人的反思吧!蘇東坡也算是歷史上帶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烏臺詩案他被貶黃州,官場上的失意卻成就了他文學上的巔峰,只是我想說的'卻是蘇東坡的成熟。作者在文中寫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蘇東坡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吹竭@里之時我并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心底里有一個疑問:我,成熟了嗎?
“世界之旅”向我們展示了那些曾在世界史上風靡一時的古代文明,只是不知是被作者文字的打動還是自己內心情感的提升,看得愈深,愈是心疼。在各大文明輝煌燦爛的一刻“盛極必衰”的契機也好像已經到來,就猶如在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那樣絢麗,那樣美好,但又太過短暫,留不住永恒。而今,我想說說的是作者在歐洲考察時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些危險事件:西班牙北部晝夜頻繁的凄厲警笛,在巴黎與阿姆斯特丹發生的重大失竊,以及在法國圖盧茲這座“最平靜”的城市遇到的大爆炸等。作者以歐洲文明為坐標來尋找中華文明短處的同時也明確說出了歐洲文明自身遇到的麻煩,而對于我們這新一代的年輕人而言在追趕當今時下所謂潮流的過程中也能否拒絕一味抱歆羨和追慕的態度作一些更深入的總體思考?
談及“人生之旅”我才真正知道“苦”之由來!翱唷辈⒎侵嘎眯兄,而是苦在創造,苦在人生。作者在本書中所談及的文化代表有些是歷經家庭的苦痛,有些則是歷經社會的苦痛,而作者本人,兩者都有。可能我被此書如此打動的原因就在這吧,有經歷才會有情感,有情感才會有感動;蛟S此刻會有人不解:文化與人生會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為何作者會選擇在最后從文化過渡到人生來結束本書?我想現在我已經明白了,就姑且自己先做個答案,或許也可以成為其他人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提示。文化在發達之后,根子上仍然是生命的痕跡,我在上文中也有所提起。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那么多古跡都是無數高貴的生命在支撐,而只有將“人生之旅”寫入其中才能道出“文化苦旅”的本質吧!只是一個人究竟要承擔多少的人生之重才能扛起文化這份責任?謝晉的哽咽,巴金的憂郁,黃佐臨的沉默,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氣息,那些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吶喊與彷徨,究竟在他們的身后有著怎樣的無奈?究竟在他們的身后又暗藏著怎樣的光輝?我不敢也不愿再說下去,未曾經歷又怎能評價!我只是一個普通人,似乎對自己沒有什么期許,只希望自己在這嬉鬧的時代,不說了解,至少明白這人生之“苦”吧!
看完這本書之后回顧作者所寫的全書內容,又對作者多了一份贊嘆。雖然作者是以文化為主線,但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文化與生態緊密的結合。尤其喜歡作者所寫的杭州宣言——關于自然,關于生態,關于美麗,關于人間。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生態問題已經引起了多少中國人的關注,是否要等到城市已被垃圾淹沒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繁華;水中已是重度污染,再不見往日之清澈,再不見魚兒的嬉戲;天空好似烏云遮蔽,再難有書中的藍天白云;霧霾已經席卷全國,白天也看不見周圍的人群,我們才會知道我們應該關心些什么。如果一定是這樣,那么文化末日也將來臨。不在乎有多少人在振臂呼喊,只在乎有多少人在默默行動。我內心的想法就有如作者的感慨:無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們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們謝恩!正中進步成長。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
翻開泛黃的書卷,仿佛踏上歷史的列車,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尋歷史留下的
足跡……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后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腳深深的陷入黃沙之中,身后的腳印以被沒停過的風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處,不象那屈辱的歷史,任這漫天風沙吹了幾千年,也吹不走黃昏下,一個衣著
破舊的道士心滿意足的捂著被幾枚金幣塞滿的口袋,恭維的目送幾個露出貪婪笑容,拉著一車車敦煌石窟的寶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黃沙的邊緣那凄涼的景象;吹不干一個受盡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別沙漠,看看氣勢磅礴的都江堰。翻騰著的江水,迸濺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聾的響聲蓋過了一切喧囂,使人完全沉浸于此。長城是中國的象征,那蜿蜒
的城墻,象征龍一般的中華民族。然而,同樣雄偉壯觀的都江堰呢?卻只是一處名勝古跡,僅供游人欣賞。甚至連名勝古跡也不是,只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民造福的李冰,或許早已被健忘的后人從記憶中刪除了。是啊!他沒有秦始皇的殘暴,讓血腥彌漫在人們的記憶中;沒有李白的浪漫,讓一首首詩深入人心;沒有漢武帝的闊氣;甚至連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沒有……他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就像一張簡筆畫,即使這一刻你記住了,下一刻也會忘記。只是惶惶忽忽的記得好象跟那個都江堰有什么關系。
雄偉的氣勢,不如嬌柔地美景。
江南小鎮或許能為受傷的心靈找到一絲安慰。
于是,搖曳著小舟,蕩漾在平靜的水面上。那如明鏡般的水面,映照著曾隱居在這副風景畫畫中的隱士。那些經不起戰爭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廬山山高,怕華山山險;恐長江浩蕩,懼西湖媚俗……于是就選擇了江南。“大隱隱于市”成為他們最好的借口。但同時,他們的選擇亦是正確的,比起呈一時英勇,死的大義凜然的人們,他們更冷靜明智;比起自以為應變能力強,卻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們,他們更有自知之明。于是漾著小船,品著美酒,興致高了,寫一兩句小詩。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
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
因此,他的xx,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
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
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
“文化苦旅”,望文生義,自然是一個“旅”字貫穿全書。但這部書又不是簡單的山水游記!霸蚴牵野l現自我異常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蔽蚁耄@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個“苦”字應當說可是全書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勞累之苦。這個“苦”乃是對全民族意識的苦苦思索,對人生至高夢想的苦苦追尋,讀中華民族禮貌復興的苦苦祈盼!拔也桓覍ξ覀冞^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我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以為,最能體現作者一個“苦”字的小說是《道士塔》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蠅頭小利就能夠把大車大車的經書、繪畫運往兩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睜睜看著國寶流失卻不聞不問的道臺,藩臺!百即蟮闹袊,竟存在不下幾卷經文!薄拔液煤蕖。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個藩臺,在中國,這樣愚昧、麻木的國民又何止千萬?王道士不賣,李道士照樣要賣,張藩臺不管,趙藩臺更不會管!斑@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杯具!薄耙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睉獙θ绱藝瘢髡咴跄懿豢?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為灰燼,莫高窟的歷史文獻也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盡管我們再也不會讓一個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們祖先的遺產,可他們似乎還活在我們身邊,盲日庸俗的國人似乎也還不少,也許禮貌離我們還很遠哪!我們期待著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談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書中的一篇小說《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巨匠,但他命運多劫,兩次遭貶,又客死他鄉。然而正是由于他官運不濟,被貶永州,才使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建!翱纱藭r的柳宗元仍時皇宮內的青磚綠瓦一片癡情,因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我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事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誘惑!倍藭r,命運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滿心歡喜的回到京城,而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荒涼,更為邊遠的柳州。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評余秋雨的小說,說它的詞藻華而不實,說他的小說軟弱無力。我不明白這是不是真實的,也沒有必要去探個究竟。因為文學本身就有它的兩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余秋雨的書,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這就夠了。
篇1如果夢想是云朵,那么書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藍天,讓云朵可以歇息;如果夢想是大廈,那么書籍一定是大廈的根基,讓大廈巍然屹立;如果夢想是航船,那么書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讓航船到達彼岸。我愿圓夢路上飄滿書香,然后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書中自有一方世界,一處繁華,所以當我的指尖輕輕翻過《文化苦旅》細細閱讀時,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經歷一場苦旅,品味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與苦難。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狽與高貴。說信客狼狽是因為他們從遙遠的地方帶著委托的貨品回來,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風雨雨,正如書中所說:“走東路過來,顯得極端疲勞;走西路過來,則顯得特別窩囊。”他們是極盡狼狽的。說他們高貴是因為他們堅守作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則——誠信。就像那個年輕信客謹記老信客的告誡。一路上都記著給別人的承諾,說到做到,把委托的貨品一分不少地帶回來。信客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做著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誠信聯系著鄉村與城市。信客詮釋了“誠信”二字。
信客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化苦難的開始,卻依舊堅守誠信的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誠信。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個戲劇大師黃佐臨的愛國之情。黃佐臨在英國留學時,中國爆發“七七事變”。呵,一個是和平安逸的英國,一個是戰火紛飛的祖國!他卻毅然選擇祖國,回來‘赴國難’。用他的話說就是:“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黃佐臨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用筆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訴戰爭!和祖國站在一起。黃佐臨毫不猶豫地選擇祖國,源于他的愛國之心。他深深地愛著這個生養他的地方。
黃佐臨見證了中華文化被掠奪的苦澀,卻依舊堅守愛國的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愛國。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代名導謝晉的執著。謝晉把拍電影作為他的職業,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舊執著。他像個單純不諳世事的孩子,執著地追求著。在一種叫“敬業”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電影藝術。生活中的他何嘗不是如此敬業?他辛苦地把幾個子女養大,其中的辛酸無人能懂。他不僅努力做好拍電影這個職業,還努力做好父親這個職業。
謝晉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大浩劫,卻依舊堅守敬業的中華傳統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敬業。
正如‘文化苦旅’這四個字一樣,《文化苦旅》訴盡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訴盡五千年文化的辛酸歷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書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都見證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對中華文化不離不棄,依舊堅守。品讀這本書時,就是在經歷一場苦旅,苦后卻悟得文化歷盡艱辛后的甘甜。其實圓夢,何嘗不是一場苦旅?但有書相伴左右,便覺得雖苦猶甜。我愿這場苦旅中飄滿書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3
公元518年夏天,有一個人正策馬馳過。他的臉上有朦朧的哀戚,眉眼因歲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幾分屈原的影子。讓我感覺他站在這個時代,隱隱與遙遠的過去構成了對視。也罷,他們本都是同一人,他們是同一個宿命。那是中國文官的宿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他們的祖輩早曉這個道理,可他們做不到。手無刀戈長劍,他們化唇舌為利刃;不擁一兵一卒,他們指揮百萬雄師。他們依仗的,無非是三寸不爛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們要么生錯了時代遇不上一個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卻被人所嫉恨。歷史,總是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小人,人生的杯具,大抵如此。貶,再貶。長長流放的路,他們的青衫給芳草留下了陰影,他們的淚盛開成了最終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選擇了這個稱號,無論任何一個方向,都會游向同一個宿命
一路繁華如錦衣,層層褪去后只余荒涼。我似乎聽到子厚的嘆息,飄蕩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為何要嘆息!你將青春熱血奉獻給國家,換來的是朝廷無情的貶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員的多舛命運讓你選擇了擺正自我的地位,正視自我的現實,在這片陌生荒蠻的黃土上開墾自我的夢想,像一個魯濱遜。神靈在蒼穹隱約地微笑,這道生命的裂縫,總算透進了光。
星河傾落,長夜夢回幾遍,轉眼便是經年。記憶如昨,時光終究是不可跨越的銀河。當晚年的你倚在斜陽柳樹下,看著這座昔日令人聞風喪膽的`空城日漸繁華,看著故鄉和長安日漸淡出回憶,看著親朋故友日漸離你遠去,十年一夢,方覺自我已是爛柯人。
可你已在詩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績和無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將相死去了,你還活著。你的熱血澆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期望。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著,依稀還是你當年策馬絕塵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歸路,帶你走向了真正的巔峰。野花芳草,寂寞關山道。
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三峽往事并不如煙
全中國,恐怕再難找到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一條悠悠長江隔開了中國,從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鄉。南北文化在那里碰撞,撞出了一個磅礴的三峽;詩情與戰火在那里熔鑄,鑄出了一個深情的三峽;神話與科技在那里升華,升成了一個多面的三峽。
人們到此,往往欣賞它的多元文化。可我總無法原諒它多元的存在,總覺得歷史的塵煙已掩蓋了它的模樣。在我的夢里,它應是一個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葉黃花中,微斂眉頭,輕挽宮紗,宛假設故紙堆中浮出的仕女圖,就像那溫柔注視著它的月光。
幾千年過去了,籠罩在你上方的硝煙從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唱卻隨風彌散。人們來到那里,不會再感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不會再瞻仰你婉約的風姿。你已作為一個現代龐大工程的里程碑而存在著,發動機的日夜轟鳴會不會驚擾了你古典的夢。往事并不如煙。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還在江邊苦苦地守望著,等待下一個懂你的人。奔騰不息的浪濤掩蓋不了你的無奈,江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滿臉的皺紋。你在人們欣喜的臉龐里不斷尋找自我從前的樣貌,日落滄桑又萬年。
你失望地離開了,卻把神女峰留了下來替你觀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你的靈魂離開了這個磅礴的外表,相信遠方定會有某人占據你下個輪回的夢境。煙花揚州,烏篷姑蘇,到處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吳歌又如煙如縷地飄了起來。很令人陶醉的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4
在這篇散文集中,余秋雨先生與其說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倒不如說是通過自己的內省,在完成這次文化之旅。他行走在古跡中,也穿行在歷史里。
他在和自己對話,也是在和歷史文化長廊里的某個影像對話,或者,他只是在訴說。
訴說著什么?訴說著他的思索,是作為一個中國文人,在特定的時點,面對中國先賢,訴說著中國文化的遭際;面對中國的未來,留下著這一代文人的思索;也是面對著這個時代,探討著某種可能。
煙波浩渺的古卷,璨如星海之文化,需要的正是這種文化自覺與內省。
也因此,讀來甚是感觸。
一、讓歷史照進現實
只有了解歷史,才能讓歷史照進現實。
想起某一年在河南,一路上經過伏羲臺、虎牢關、杜甫故居,倘若沒有一定的歷史積累,這無非就是幾個地名,但當你了解了那些歷史后,你會不自覺地想到上古傳說,想到千年前人喊馬嘶的古戰場、想到杜甫筆下的大唐劫難,你所經的無非幾個地方,而你的靈魂早已穿越千年。
這也是《文化苦旅》格外動人的地方,看上去是作者在空間上,在古跡之間的穿行,而其實,他所謂之旅,卻更是時間概念上的,在文化歷史中的思索。
你的'人生路程沒有變化,但你的人生厚度卻是疊加的。
顯然,對于歷史,對于文化,僅僅是了解,是不夠的,還需要反思,反思我們了解的歷史的真實性,反思我們如何擺脫魔咒似的朝代更替,反思我們文化的局限性,以及文化如何優雅而獨立地穿行于世俗間,其一“苦”字何其傳神。
二、從現實折射未來
這也是《文化苦旅》給我的思考,余秋雨先生沒有躲在象牙塔,而是行走在路上,生活在人間煙火中。同樣,這也是路遙等人給我的思考,路遙對于現實生活的苦難,甚至有時候有一種迷戀,正是這種扎根于生活的態度,又能抽離出生活的能力,才能見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對于中國的未來,文化人的思考不可或缺,而文化人的思考,必須立足于現實,從現實中凝結思想,從思想中折射未來。
三、再看人生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蘇軾《卜算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這都是蘇軾,而心境卻有云泥之別。
不滯于物,不殆于心。
而這,也只能是不斷修行了。作者:高建斌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
余秋雨寫的許多散文我都比較喜歡,這些散文散發出來的美讓人感覺韻味濃濃,也讓人感覺到了文字的強大支撐力量。在讀《文化苦旅》之前,我是懷著對于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而去閱讀的,的確,文化是一場苦旅,需要認真地、努力地走走這段苦旅,方知道其中的真正內容和意義。
對于我來說,我本人旅行過的地方很少,我所見到的也只是銀屏上的一幕幕生動景象。但是在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中,我感覺我看到了和銀屏上差不多的景象,可見余秋雨文筆的生動和優美。仿佛在這本書中我親身經歷著和作者同樣的感受,這些感受是那么地真實和微妙。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得書中體現了超強的文化感悟以及藝術表現力,文中揭示了中國文化的淵博,也為散文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文化苦旅》不是幾日就能促成的,而是在作者不斷的`思考和研究下寫成的,其中無不體現了余秋雨淵博的知識和對于歷史的見解,這些知識和見解能夠讓讀者從中深刻了解問題和分辨問題,無論你閱讀余秋雨的哪一句話,你都能夠從中窺見超強的文字邏輯性,其獨到的見解、深刻的分析總是能夠讓每一位讀者回味久久,由此我在閱讀的時候也是被深深的震撼了。
《文化苦旅》這本書中的各種景象,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每一處歷史古跡和名勝景點都會讓你心動萬分,但是不要以為這些景象能夠讓你感到輕松自在,余秋雨正是想通過這些歷史和文明向讀者傳達出他的意識,因此書中所介紹的民族意識是必不可少的,讀者通過閱讀能夠看到強烈的民族意識,這種民族意識強而具有震撼力,正是通過名勝古跡與歷史相關聯,由此將民族意識點出,的確,我們在看到這些名勝古跡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知道其背后的民族意識呢?當然這些背后所隱藏的故事不會有很多人去研究去探索。但是余秋雨卻做到了這一點,這也是《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妙處之一,字字入人心,句句藏心窩,其帶給我們的震撼非常大。
在這句句精美的句子下,我們享受著余秋雨的美句,享受著我們國家的歷史和文明。這些歷史和文明向讀者傳達了一個個深刻的含義,雖然有一些地方我們可能這輩子都無法到達,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蛘吣阍S下某些心愿,希望游玩某處,但是這些心愿有時候會因一些因素而無法夢寐以求,但是通過余秋雨的這本書,你總是能夠從中窺探到這些景點,并從中獲益匪淺,這些歷史猶如你也經歷過,要不我們怎么會翻閱書的同時發出各種嘆息呢?而這種嘆息恰恰是源于民族感和民族意識。比如說,長城,大家都知道,其位于我們的國都北京,為什么長城能夠成為我們國家的象征,想必大家都知道長城所肩負起的保家衛國的責任,這種責任
重大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我們邁步于長城之上,我們似乎感受到了無數個英靈在反擊匈奴時候的勇猛,這種力量是攻不可破的,更是值得所有人敬畏的。余秋雨的這本書在介紹景點的同時,也將民族精神表達了出來,實為我們閱讀的典范。
《文化苦旅》在文化中旅行,在旅行中品味文化,并且將這種文化不斷升華。是啊,旅行如果僅僅只是為了觀看而觀看,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反而如果在旅行中觀看的同時,能夠品出某種精神內涵,那么你的旅行一定頗有滋味。這種贊嘆不僅是心靈的升華,也是知識領域的提升,因此,我們在旅行中將苦旅當作心靈的升華,在苦旅中不斷摸索和前行,將歷史記住,銘記民族使命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24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7-2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6-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1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1-13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01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11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1-15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