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7幼升小政策
北京市教委發布《2017北京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今年幼升小招生年齡不變,非京籍入學仍需五證,同時教委還發布了關注過道學區、掛靠等政策....以下是關于幼升小政策解讀,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1.招生入學年齡不調整
2017年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出爐,其實部分家長最為關注的就是今年招生年齡是否調整,無疑今年政策中不對8月31日以外的孩子“開福利”,所以入學年齡依舊延續8月31日,所以不符合今年入學年齡的家長不用著急了,咱娃今年不上學的。
2.關于空掛戶,就近入學強調實際居住
北京市教委發布2017年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后,部分家長咨詢京京這個空掛戶是什么?空掛戶說白了就是戶口落入在住址,而落戶人實際卻不居住在這住址,2017年北京幼升小主要強調的就是實際居住居住地,之前也有家長問租房的算不算,是要您真實住在這個住址地方,不管您是租房還有自有房產,都是算實際居住地的,如果您孩子今年上學您一定要實際居住在住址處哦。
3.單校劃片及擴大多校劃片相結合
2017年北京幼升小將明確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在以往個別區域和學校參與我校劃片招生節基礎上擴大參與多校劃片的學校數量和比例。咱們先說說什么是多校劃片?
與通俗意義上的“搖號入學”不同,在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政策中,“多校劃片”被作為優質教育資源機會公平分配的一種方式在發揮作用,其實質和操作方式是統籌2所及2所以上的學位資源(其中包括優質資源),根據個人需求和志愿進行統一公平分配。
據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多校劃片”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保障片區內總學位的數量,確保每個孩子享有就近入學的權利,也即片區內每個適齡孩子都能夠入學;二是確保每個孩子入片區內優質資源的機會均等,確保每個孩子公平地就近入學,也即機會公平。
其實,對家長來說,多校劃片的提法并不陌生。梳理后可以發現,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相結合的入學方式已被不少區在義務教育入學中采用,朝陽區明確將小升初的就近入學方式劃分為“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豐臺區則在幼升小和小升初都采用“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的入學方式;東城區實施“多校劃片”已有3年之久……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北京市一直在探索幼升小階段,在單校劃片的基礎上實施多校劃片的入學模式。今年在“多校劃片”的實施力度上會進行“升級”:往年僅有個別片區、學校會實施多校劃片,而今年參與多校劃片的學校數量和區域都將大幅增加,其中包括西城、東城等熱門區的熱門校。
那么,如何確定“多校劃片”實施的條件?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2017年將加大對適齡兒童入學條件的聯合審查力度,對完全符合學校單校劃片條件的,政策不變;不完全符合、入學條件不完全具備,應當就近入學的,實施多校劃片。未來,將根據房產、戶籍、居住年限等因素,進一步加大多校劃片的實施力度,具體辦法由各區根據各區及各校實際情況具體制定。
市教委負責人介紹,今后義務教育入學將更多的以學區、集團為單元,改變以一所學校為單元的單點模式,在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中進一步推進學區化、集團辦學和九年一貫、對口直升等資源管理和入學方式改革,推進首都基礎教育實現全面優質均衡。
4.非京籍仍需五證無疑
近幾年來非京籍幼升小入學準備五證,2017年仍延續五證入學,市教委的政策文件中明確標注“北京市居住證(或有效期內居住登記卡或暫住證)”也就是說您如果不符合辦理居住證的家長可以提供居住登記卡或有效的暫住證,關于時限的要求具體需要等區教委根據實際情況出臺政策,京京建議爸爸媽媽都辦理該證件,同時保持北京居住證地址與實際居住地址一致。其他證件大家可先參考區教委往年政策時限要求準備。
5.過道房產、過道房、車庫房均不得作為入學資格
2017年幼升小最不平靜的政策就是關于學區房,市教委針對學區房加大政策力度,今年對于過道學區房、過道房、車庫房等房產作為明確要求,這類房產不能作為升學依據,按照往年入學的房產性質看,各區教委政策中標注的是住宅性質的房產可以使用上學。
目前各區教委政策還沒有出臺,如果您對往年房產性質要求還不清楚,可查看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詳細。
6.信息采集不變,集中五月份
北京市教委實施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服務平臺系統以來,幼升小信息采集工作的時間安排較為平穩,今年幼升小信息采集同樣集為5月8日至31日,家長需要按照要求參加信息采集,該系統是統一按要求開放的,家長不可提前注冊。
【解讀幼升小政策】相關文章:
2017年幼升小招生政策解讀09-03
2017年太原市幼升小政策解讀09-17
2017徐州泉山區幼升小招生政策解讀09-14
2017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解讀08-11
2017年通州幼升小相關政策解讀08-30
北京幼升小小升初入學政策解讀08-24
2017非京籍幼升小政策08-31
2017北京幼升小、小升初劃片政策09-29
北京幼升小小升初入學政策解讀201707-04
2017北京幼升小小升初入學政策解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