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
張良是漢初三杰之一,張良的生平經歷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yjbys小編為你帶來的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至博浪沙中,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乃強忍,下取履,因跪進,父以足受之,笑去,良殊大驚。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期此。"良因怪,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已。"遂去不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良因異之,常習讀誦。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嘗殺人,從良匿。
后十年,陳涉等起,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它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不去。
沛公之薛,見項梁,共立楚懷王。良乃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后,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為韓王。以良為韓司徒,與韓王將千余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輒復取之,往來為游兵潁川。
沛公之從洛陽南出轅,良引兵從沛公,下韓十余城,擊楊熊軍。沛公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峣關下軍,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懈)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逐北至藍田,再戰,秦兵竟敗。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沛公入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不聽。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
項羽至鴻門,欲擊沛公,項伯夜馳至沛公軍,私見良,欲與俱去。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乃具語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良曰:"沛公誠欲背項王邪?"沛公曰:"鯫生說我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王也,故聽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王乎?"沛公默然,曰:"今為奈何?"良因要項伯見沛公。沛公與伯飲,為壽,結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所以距關者,備它盜也。項羽后解,語在《羽傳》。
漢元年,沛公為漢王,王巴、蜀,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許之。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燒絕棧道,示天下無遠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良歸至韓,聞項羽以良從漢王故,不遣韓王成之國,與俱東,至彭城殺之。時漢王還定三秦,良乃遺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又以齊反書遺羽,曰:"齊與趙欲并滅楚。"項羽以故北擊齊。良乃間行歸漢。漢王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至彭城,漢王兵敗而還。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已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曰:"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漢王乃遣隨何說九江王布,而使人連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韓信特將北擊之,因舉燕、代、齊、趙。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時時從。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于滎陽,漢王憂恐,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酈生曰:"昔湯伐桀,封其后杞;武王誅紂,封其后宋。今秦無道,伐滅六國,無立錐之地。陛下誠復立六國后,此皆爭戴陛下德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
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趣銷印。
后韓信破齊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語在《信傳》。
五年冬,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不利,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用其計,諸侯皆至。語在《高紀》。
漢六年,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而不決,未得行封。上居洛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數人偶語。上曰:"此何語?"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與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上乃憂曰:"為將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數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功多,不忍。"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先封,則人人自堅矣。"于是上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且侯,我屬無患矣。"
劉敬說上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洛陽:"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背河鄉洛,其固亦足恃。"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于是上即日駕,西都關中。
良從入關,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閉門不出歲余。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爭,未能得堅決也。呂后恐,不知所為;蛑^呂后曰:"留侯善畫計,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日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良曰:"始上數在急困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人何益!"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毋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辨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于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疾,欲使太子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即位不益,無功則從此受禍。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乃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皆不肯為用,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常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上’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莫肯為用,且布聞之,鼓行而西耳。上雖疾,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強為妻子計’。"于是呂澤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之,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將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疾,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疾甚。楚人剽疾,愿上慎毋與楚爭鋒。"因說上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謂"子房雖疾,強臥傅太子"。是時叔孫通已為太傅,良行少傅事。
漢十二年,上從破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叔孫太傅稱說引古,以死爭太子。上陽許之,猶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問曰:"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其姓名。上乃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辱,故恐而亡匿。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愿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
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曰:"我欲易之,彼四人為之輔,羽翼已成,難動矣。呂氏真乃主矣。"戚夫人泣涕,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以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歌數闋,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良從上擊代,出奇計下馬邑,及立蕭相國,所與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良乃稱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道,欲輕舉。高帝崩,呂后德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良不得已,強聽食。后六歲薨,謚曰文成侯。
良始聽見下邳圯上老父與書者,后十三歲從高帝過濟北,果得谷城山下黃石,取而寶祠之。及良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國除。、
譯文:
張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韓人。他爺爺張開地,曾做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張平,曾經做釐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張平死后二十年,秦國滅掉韓國。張良當時年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后,張良家有三百家奴,弟弟死了都沒有發喪,而以全部的財產尋求刺客刺殺秦王,替韓報仇,因為他的父祖做過五代韓相。
張良曾學禮于淮陽,在東面見到倉海君,發現一個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秦始皇帝東游,到達博浪沙的時候,張良和刺客一起埋伏刺殺秦皇帝,錯誤地擊中副車。秦始皇帝非常生氣,在天下大規模進行搜索,急于找到賊人。張良于是改換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
張良曾得空在下邳橋上悠閑地漫步,有一老者,穿著粗布的衣服,走到張良面前,故意把鞋掉到橋下,轉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拾鞋!"張良很奇怪,想打他。因為發現他老了,便忍著,到下面去拾鞋,并且長跪獻上。老者伸出腳穿上鞋子,笑著離開。張良非常奇怪。老者走了一里左右,又回來,說:"年輕人值得教育。五天以后黎明時,在這里等我。"張良覺得很奇怪,長跪著對其說:"行。"五天后黎明,張良去了。老者已經先到了,生氣地說道:"和老人約會,還晚來,為什么?走吧,五天后要早點來見。"五天以后,雞叫時就去。老者又早來了,又生氣地說道:"又晚到,怎么回事?走吧,五天后一定要早來。"五天以后,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者也來了,笑道:"應該這樣。"拿出一本書,說:"讀它就能給王者當老師。十年后崛起。十三年后,年輕人再來見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后便離開消失了。天亮后看那本書,是《太公兵法》。張良很奇怪,于是經常閱讀。
張良在下邳住,愛打抱不平。項伯曾經殺人,躲避在張良那里。
十年后,陳涉等起義,張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輕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張良想去跟隨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帶領幾千人攻占下邳,便跟隨了沛公。沛公讓張良做了廄將。張良多次向沛公講《太公兵法》,沛公非常高興,常接受他的計策。張良對別人說,別人都不理解。張良說:"沛公可能是天授之才。"就跟隨他再也不離開。
沛公到達薛,見到項梁,他們一起擁立楚懷王。張良便勸說項梁:"您已經立了楚的后代,韓公子橫陽君韓成有才能,可以立為王,多樹幾個黨羽。"項梁讓張良去找韓成,立為韓王。任張良為韓司徒,和韓王一起率一千多人向西攻占韓地,占領了幾座城,而秦又接著收復了,在潁川打起了游擊戰。
沛公從洛陽出發向南出轅,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攻占韓十多城,擊敗楊熊的軍隊。沛公就命令韓王韓成留守陽翟,自己和張良一起向南,攻占宛,向西攻入武關。沛公想用兩萬人攻打秦峣關下軍,張良說:"秦兵還很強大,不要輕視。臣聽說那里的守將是屠戶的兒子,經商的小人可以用利來引誘他。希望沛公先在壁壘中留守,派別人先行,為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上插旗幟,作為疑兵,派遣酈食其拿著財寶誘惑秦將。"秦將果然要聯合共同西襲咸陽,沛公打算聽從他們。張良說:"這就是將領想反叛,士兵恐怕不聽從。不聽從一定有危險,就趁其松懈的時候攻打他們。"沛公于是率兵進攻秦軍,大獲全勝。追趕他們到達藍田,又打了一仗,秦兵徹底失敗。接著到了咸陽,秦王子嬰向沛公投降。
沛公到達秦國,宮室有數以千計的帷帳、狗馬、珍寶、婦女,他想留下住在那里。樊噲勸諫,沛公沒有聽他的。張良說:"因為秦國無道,所以沛公能到這里。為天下除去禍害,現在應該以勤儉樸素來顯示本色,F在剛入秦,就想著安于享樂,這就是所說的‘助桀為虐’。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話。"沛公就又回去駐扎在霸上。
項羽到達鴻門,要攻打沛公,項伯夜里跑到沛公軍中,偷偷地見張良,想和他一起逃離。張良說:"臣答應韓王護送沛公,現在事情緊急,逃跑是不義的。"便把這事告訴了沛公。沛公很驚訝,說:"現在怎么辦?"張良說:"沛公想要真的背叛項王嗎?"沛公說:"有個小人對我說把持關口不讓諸侯進來,并且可以在秦地稱王,便聽了他的建議。"張良說:"沛公覺得自己能打敗項王嗎?"沛公沉默,說:"現在該怎么辦?"張良就此請項伯來見沛公。沛公和項伯一起喝酒,為項伯祝壽,結為親家,讓項伯向項羽詳細說明沛公不敢背叛項王,把住關口的原因是提防別的強盜。這樣后來項羽才作罷,此事在《項羽傳》中。
漢元年,沛公做了漢王,據有巴、蜀,賞賜張良百鎰黃金,二斗珍珠,張良把這些都獻給了項伯。漢王又接著讓張良送厚禮給項伯,讓他向項羽請求要漢中之地。項王也同意了。漢王要去封國,張良送到褒中,派遣張良回韓。張良借機勸說漢王燒毀棧道,向天下表示沒有回來的意思,讓項王放心。漢王就讓張良回去了。在路上一邊走,一邊燒毀棧道。
張良回到韓,聽說項羽因為張良曾經跟隨漢王,就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和自己一起往東去,到彭城時殺了他。這時候漢王回去平定三秦,張良就寫信對項羽說:"漢王失職,想占領關中,按照約定停止,不敢再往東去。"又把齊國的反書送給項羽,說:"齊和趙要共同滅楚。"項羽因此向北攻齊。張良就從小路回到漢。漢王任命張良為成信侯,從東攻打楚。到達彭城,漢王失敗歸來。到達下邑,漢王下馬靠著馬鞍問道:"我想把關東讓給別人,誰可以和我一起建功?"張良說:"九江王英布,楚國猛將,和項王不和,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造反,這兩個人可以在緊急時用。漢王大將只有韓信可交付大事,能夠獨當一面。如果想要讓出關東之地,可以讓給這三個人,楚可以攻破。"漢王就派遣隨何勸說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聯合彭越。等到魏王魏豹反叛,派遣韓信專門率兵向北攻打,接著攻下燕、代、齊、趙。最終攻破楚國靠的是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經常有病,沒有專門帶過兵,常作為策劃的大臣,時時跟從漢王。
漢三年,項羽迅速在滎陽圍住漢王,漢王憂慮害怕,和酈食其一起謀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酈食其說:"從前湯討伐桀,封他的后人于杞;武王誅紂后,封他的后代于宋。現在秦失去德義,滅掉六國,六國之后沒有立足的地方。陛下如果再立六國的后代,他們都非常感恩陛下的德義,愿意做您的奴仆。德義已經足夠,面向南就可以稱霸,楚一定會恭恭敬敬地來朝見。"漢王說:"好。抓緊刻制大印,先生親自去授予他們。"
酈食其還沒有去,張良從外面來見漢王。漢王正在吃飯,說:"有門客為我策劃怎樣削弱楚的力量。"把酈食其的計謀都對張良說了,問:"你看如何?"張良說:"是誰為陛下出的計謀?陛下的大事要結束了。"漢王說:"為什么?"張良說:"臣想用這里的筷子來比畫。原來湯、武討伐桀、紂而分封他們的后代,是想要消滅他們,F在陛下能消滅項籍嗎?這是不行的第一個原因。武王進入殷,表彰商容、箕子在他們的居處,修繕比干的墓,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二個原因。打開巨橋的糧倉,把鹿臺的財物散發,賞賜給貧困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三個原因。把殷滅掉后,把兵車制成軒車,倒放著干戈,表示再也不用,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四個原因。讓馬休息在華山之陽,表示不再用它們,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五個原因。讓牛休息在桃林的原野上,普天之下不再征稅,現在陛下可以做到嗎?這是不行的第六個原因。況且現在天下的游士都辭別親戚,拋棄自家的墳墓,離開自己的好友來投奔陛下,只是天天盼望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F在卻要封六國后代,天下沒有可以封的地方,游士們回到原來的地方侍奉自己的主人,投奔親戚,尋找舊友,誰和陛下打天下呢?這是不行的第七個原因。并且現在只有楚國強大,如果六國又去投降它,陛下怎么能夠統治它們呢?這是不行的第八個原因。如果真用了這個計謀,陛下的事業就算結束了。"漢王不再吃飯,把口中的食物吐出,罵道:"混賬儒生,幾乎壞了大事!"下命令趕快銷毀那些封印。
此后韓信滅掉齊后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很生氣。張良勸說漢王,漢王就讓張良授予齊王韓信印信。此事在《韓信傳》中有記載。
漢五年冬天,漢王追擊楚軍到陽夏南部,戰事不利,堅守固陵營壘,諸侯到約定時期沒有來。張良向漢王獻計,漢王就采用他的計策,諸侯就都率軍前來。此事在《高帝紀》中有記載。
漢六年,封有功之臣。張良沒有過戰功,高帝說:"子房的功勞是運籌帷幄,決定千里之外的勝利。自己在齊挑選三萬戶。"張良說:"開始臣是在下邳起家,和皇上在留相會,這是上天把臣托付給陛下。陛下采納臣的計策,幸而有時還能有成效,臣希望把留封給我就夠了,不敢接受三萬戶。"就封張良做了留侯,是和蕭何等一起受的封。
皇上封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將領天天在爭功不能決定,沒有得到分封;噬献≡诼尻柲蠈m,從天橋上常?匆妼㈩I們幾個人在一起私語;噬险f:"他們在說什么?"張良說:"陛下還不知道吧?這是想謀反。"皇上說:"天下剛剛穩定下來,為何要謀反?"張良說:"陛下本來是平民,和這些人一起打天下,現在陛下做了皇上,所封的都是蕭、曹等故交好友,所殺的都是平時和您有仇恨的人,F在軍吏都在計算自己的功勞,天下不夠把所有人都封遍,這些人怕陛下不能夠全部封賞,又怕被懷疑有過失而被殺害,所以聚集起來要謀反。"于是皇上擔心地說:"那應該怎么做呢?"張良說:"皇上平時忌恨的人,大臣們都知道的,誰最厲害?"皇上說:"原來雍齒和我有仇,多次侮辱讓我陷入困境,我想殺他,因為他功勞多,又不忍心。"張良說:"現在馬上先封雍齒,并且讓群臣知道,群臣見到雍齒都先受封賞,每個人都會放心的。"于是皇上擺了酒席,封雍齒為什邡侯,并馬上催促丞相、御史計功封賞。群臣喝完酒以后,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侯,我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
劉敬勸說皇上在關中建都,皇上拿不定主意。而左右大臣都是山東人,多數勸皇上在洛陽建都,說:"洛陽東面是成皋,西面是崤、黽,背朝黃河面對洛水,它的堅固足可以作為依靠。"張良說:"洛陽雖有這樣險固的地形,但面積很小,才幾百里,土地不肥沃,四面容易受敵,這里不適合用武。關中左邊有崤函,右邊為隴、蜀,有千里肥沃的土地,南面有豐饒的巴、蜀,北面有胡地可以作為畜牧之地,三面險阻足以堅固,就開東面來控制諸侯。諸侯安定,黃河、渭水可以漕運天下的物資,向西來供養京師;諸侯如果發難,順流向下,就可以轉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想法很對。"于是皇上當天就起駕,向西在關中建都。
張良也跟著到了關中,身體經常有病,不食五谷來煉氣養生,閉門一年多沒有外出。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很多大臣爭論,皇上沒有下定決心。呂后很害怕,不知道怎么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很善于謀劃,他也被皇上信任。"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張良,說:"您這么多年做皇上的謀臣,現在每天皇上都想著換太子,您怎么能夠不感到憂愁呢?"張良說:"以前皇上多次在危難之時,能有幸采納臣的計策;天下現在已經安定,就因為偏愛而更換太子,骨肉之間的事情,就算有我們一百人又有何用?"呂澤強烈地要求說:"給我出個計策。"張良說:"這很難用口舌來爭辯。想一想皇上不能招致朝中的四個人。這四個人現在已經老了,都因為皇上對士人的怠慢,所以逃到山中,不愿做漢臣。但皇上對這四個人很看重,F在您只要能夠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遜,用安車迎接,再讓能言善辯者去請,應該能來。他們來了以后就作為太子的貴賓,經常帶著上朝,讓皇上看見,會有助于太子的。"于是呂后就叫呂澤遣人帶著太子的書信,謙辭厚禮,恭迎這四人。四人來了,在建成侯那里住。
漢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生病了,想派太子去平叛。四人商量說:"我們為了保住太子而來。太子帶領軍隊,這事太危險了。"就勸建成侯說:"太子帶領軍隊,地位不會因為有功而提高,而沒有功就會有災難。并且和太子一起去平叛的將帥們,都是當年和皇上平定天下的猛將,現在讓太子率領他們,就相當于讓羊率領狼,都不肯被指揮,一定不會有戰功。臣聽說‘母親受寵,所生的孩子也會受到撫愛’,現在戚夫人天天侍奉皇上,趙王經常在面前,皇上說‘一定不能讓不肖的兒子在愛子的上面’,就說明他一定會代替太子的地位的。您為什么不抓緊讓呂后找機會對皇上訴苦,說:‘黥布,是天下的一員猛將,善于用兵,現在各將領都是以前和陛下同輩的人,現在讓太子帶領,這些人不想被指揮,并且黥布聽到這些后,一定會擊鼓西進。皇上雖然生病,只要能夠乘坐輜車,躺著監視他們,各將領一定會盡力;噬想m然勞累辛苦,就算為妻兒盤算一下!"于是呂澤夜里就去見呂后。呂后找機會向皇上訴苦,就按照四人的意思;噬险f:"我想過了,本來不能派遣那個小子,老子親自去吧。"于是皇上親率大兵東征,群臣留守,都送到霸上。張良生病,勉強動身到曲郵,見到皇上說:"臣本應該跟著去,不過生病厲害。楚人很勇猛,希望皇上謹慎,不要和楚爭雄。"接著勸皇上讓太子做將軍監督關中的兵;噬险f"雖然子房生病,勉強躺著教育太子"。當時叔孫通已做了太傅,張良實際負責少傅的工作。
漢十二年,皇上擊敗黥布回來,病得更加嚴重,想要換太子。張良上書勸諫不聽,張良便借病不再上朝。叔孫太傅稱引古事,寧愿死也為太子爭位;噬霞傺b應允他,仍想換太子。等到宴會時,擺酒,太子服侍。四人隨從太子,都八十多歲的年紀,雪白的頭發眉毛,不凡的衣冠。皇上驚奇,問道:"這些是什么人?"四人上前回答,每個人把自己的姓名說出。皇上很驚訝地說:"我邀請你們,你們逃避離開我,現在你們為何和我兒子交游呢?"四人說:"陛下愛罵人輕視士人,我們為道義不受辱,因為害怕而逃避。現在聽說太子仁孝,尊敬愛護士人,天下人都伸著脖子愿為太子效命,因此我們前來。"皇上說:"有幸煩勞各位來調教護衛太子。"
四人祝壽結束,快步離開;噬隙⒅麄,叫來戚夫人指著對她說:"我想換太子,這四人輔佐他,翅膀已經硬了,難動搖了。呂氏真要成為你的主子。"戚夫人哭泣,皇上說:"跳楚舞給我看,我唱楚歌給你聽。"唱道:"鴻鵠高飛,一沖千里。羽翼已成,橫渡四海。橫渡四海,又能怎樣!便有弓箭,又有何用!"唱了幾首,戚夫人嗚咽哭泣;噬掀饋碜吡,酒宴結束。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張良找來這四人的功勞。
張良跟隨皇上攻打代,出奇計攻下馬邑,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和皇上很自然地談論天下很多事,不是講天下為什么興亡的,因此沒有記錄。張良說:"家族里世世代代做韓相,等到韓亡,不吝惜萬金財產,替韓向強秦報仇,震驚天下,F在憑三寸舌頭做皇上的軍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是平民最大的榮譽,對我已經足夠了。想放棄人間的事情,跟赤松子出游。"于是學習道家的學說,想修煉成仙。高帝去世,呂后認為張良是有德之人,便強迫他進食,說:"人生一世,像白駒過隙,為何使自己這樣受苦!"張良沒有辦法,勉強進食。六年以后死。謚號文成侯。
開始張良在下邳橋上見到的給他書的老人,十三年后他跟隨高帝途經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拿回去鄭重祭拜。到張良死后,和黃石一起葬了。每次上墳和伏臘時都拜祭黃石。
兒子張不疑繼承侯位。孝文三年因為大不敬獲罪,被除國。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2-8]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65],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9-10],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張良傳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氓原文譯文03-10
離騷原文及譯文03-14
《老子》原文及譯文03-21
《過秦論》原文及譯文03-17
《隆中對》原文及譯文04-11
愛蓮說原文譯文及翻譯04-01
《白馬篇》的原文譯文10-18
范式訪友的原文及譯文10-11
屈原《天問》原文及譯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