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精講模擬卷及答案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頁有答案】
1.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的要素有( )。
A.幼兒
B.教師
C.教學內容
D.教學媒體
E.教學環境
2.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如( )。
A.實物
B.文字
C.口頭語言
D.圖表
E.圖像
3.幼兒的自我評價主要有以下特點( )。
A.從依賴成人的評價到獨立評價
B.從外部行為到內部品質的評價
C.從比較籠統到比較細致的評價
D.從主觀情緒到客觀性的自我評價
E.具有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
4.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2~3歲的發展任務是培養( )。
A.自主性
B.主動性
C.勤奮感
D.自我同一性
E.親密感
5.在學校環境中,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為( )。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
B.志向水平的差異
C.智力的差異
D.人格的差異
E.學習風格的差異
6.加涅按照學習的結果將學習分為( )。
A.言語信息
B.智慧技能
C.認知策略
D.態度
E.運動技能
7.桑代克提出的學習規律包括( )。
A.強化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D.效果律
E.同化律
8.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是兒童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欲望的虛擬活動,持這種觀點的是( )。
A.斯賓塞
B.格羅斯
C.拉扎魯斯
D.皮亞杰
E.弗洛伊德
9.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游戲發展水平與智力發展相應,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游戲( )。
A.練習游戲
B.角色游戲
C.象征性游戲
D.規則游戲
E.結構游戲
10.在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中期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 )。
A.抑制現象
B.挫折現象
C.高原現象
D.低分現象
E.消退現象
11.按照游戲的目的性可以將幼兒游戲分為( )。
A.創造性游戲
B.教學游戲
C.無規則游戲
D.有規則的游戲
E.常規游戲
12.吹拉彈唱屬于( )。
A.識記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認知技能
E.外部技能
13.弗洛伊德認為,個性是一個整體,由彼此相關的( )構成。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能力
E.氣質
14.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不知不覺受到群體的壓力而產生的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稱為( )。
A.模仿
B.從眾
C.服從
D.感染
15.關于學習動機的激發,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遜認為( ),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A.簡單任務時,動機水平偏高
B.中等難度任務時,動機水平中等
C.高難度任務時,動機水平偏低
D.中等難度任務時,動機水平偏低
E.高難度任務時,動機水平偏高
16.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 )。
A.給定的條件
B.達到的目標
C.確定的解法
D.存在的限制或障礙
E.給定的范圍
17.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維
B.發散思維
C.輻合思維
D.直覺思維
E.聚合思維
18.認知內驅力屬于( )。
A.內部動機
B.外部動機
C.直接動機
D.問接動機
E.成就動機
19.下列情境中代表內部動機的情境是( )。
A.王老師對張華的數學測驗成績表示滿意
B.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和國家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C.老師表揚愛勞動的學生
D.王佳每天獨自聽音樂
E.張華喜歡數學,每天都要學兩個小時的數學
20.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遷移可以分為( )。
A.水平遷移
B.垂直遷移
C.同化性遷移
D.順應性遷移
E.重組性遷移
21.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這是( )的觀點。
A.形式訓練說
B.共同要素說
C.概括說
D.奧蘇貝爾的認知觀
E.官能說
22.幼兒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 )。
A.兒童多動綜合癥
B.學習困難綜合癥
C.兒童過度焦慮反應
D.兒童厭學癥
E.兒童強迫行為
23.兒童多動癥高發年齡是( ).。
A.4~6
B.6~8歲
C.8~10歲
D.10~12歲
E.12~14歲
24.下列強化程式屬于延緩式強化的是( )。
A.定時距式
B.變時距式
C.定比率式
D.變比率式
E.連續強化
25.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知識的( )。
A.獲得
B.轉化
C.評價
D.記憶
E.應用
26.美國心理學( )認為,游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兒童身上的復演。
A.斯賓塞
B.格羅斯
C.拉扎魯斯
D.霍爾
E.弗洛伊德
27.心理學家( )認為,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是兒童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欲望的虛擬活動。
A.斯賓塞
B.格羅斯
C.拉扎魯斯
D.霍爾
E.弗洛伊德
28.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A.活動定向階段
B.活動操作階段
C.認知階段
D.聯結階段
E.自動化階段
29.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發展分為( )。
A.口唇期
B.肛門期
C.性器期
D.潛伏期
E.生殖期
30.一般認為,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 )。
A.依從
B.服從
C.從眾
D.認同
E.內化
二、填空題(共15題,每題l分,共15分)
1.教學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________兩個方面,前者涉及課堂自然條件(如溫度和照明)、教學設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機等),后者涉及課堂紀律、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2.在認知風格中與“場獨立”相對的認知風格叫________。
3.廣義的學習指人與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________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4. ________指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所帶來的獎勵性后果而受到強化。
5.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6.游戲的________出現于20世紀60~70年代,它以探討游戲發生的生理機制與環境的影響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伯萊恩、哈特與埃利斯。
7.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一般分為________與操作技能兩種。
8.操作技能也叫________、“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9.________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________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
10.________是通過對某種道德形象的想象而發生的情感體驗。
11.________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12.________是指指向學習結果的學習動機,往往由外部誘因引起,與外部獎勵相聯系。
13.馬斯洛提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最高級的是________的需要。
14.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________。
15.________是幼兒和小學生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度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綜合癥。
三、判斷說明題(先判斷正誤,再改錯;判斷錯誤不得分;每題5分,共25分)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因此前一階段發展不好就不能進入下一階段。
2.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強調游戲的生物學特性和將兒童的游戲與動物的活動等同起來是可以的,但否認兒童游戲的社會性特征也是錯誤的。他指出,游戲是兒童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是兒童的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
3.細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一般不需激烈的大運動,著重于比較狹窄的空間領域進行手、腳、眼的巧妙的協調動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動作等。例如,打字、彈鋼琴、舉重、鐵餅、標槍等,就屬于這類技能。
4.道德情感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其中,愛國主義情感、責任感和自尊感對于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
5.按照新觀念對原有觀念影響的大小,下位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派生類屬,另一種是相關類屬。知道了“長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長方形的一種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即新內容納入可以擴展、修飾或限定學生已有的概念、命題,并使其精確化,這種學習就是相關歸屬學習。
四、簡答題(共4題,每題5分,共20分)
1.簡述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
2.為何要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3.游戲對幼兒有哪些教育作用?
4.如何發展幼兒的移情能力?
五、論述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結合幼兒教育實際,論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2.運用我國心理學家提出的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結合幼兒教學實際,談談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心智技能。
參考答案
一、不定項選擇題
1.ABCDE
【解析】學與教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五要素。因此,答案選ABCDE。
2.ABCDE
【解析】教學媒體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師生之間傳遞信息的工具。如實物、文字、口頭語言、圖表、圖像以及動畫等。因此,答案選ABCDE。
3.ABCDE
【解析】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有以下特點:從主要依賴成人的評價逐漸向自己獨立評價發展;從外部行為的評價發展到對內心品質的評價,從對具體行為的評價過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某些個性品質的評價;從比較籠統的評價發展到比較細致的評價;從帶有主觀情緒的自我評價,發展到初步的客觀性的自我評價已經具有一定的道德評價能力。因此,答案選ABCDE。
4.A
【解析】根據埃里克森關于人格發展階段部分的論述,l8個月~4歲是成為自主者的階段。這個時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對羞怯與懷疑,人格發展的任務就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與懷疑。因此,答案選A。
5.ABCE
【解析】在學校環境中,學生的個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學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異、志向水平的差異、智力的差異、學習風格的差異等等。因此,答案選ABCE。
6.ABCDE
【解析】加涅按照學習結果將學習分成了五類:(1)言語信息;(2)智慧技能;言語信息的學習幫助學生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智慧技能的學習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3)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是學習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和思維的有內在組織的才能。(4)態度;態度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內部狀態,這種狀態影響著個人對某種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動。(5)運動技能。因此,答案選ABCDE。
7.BCD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三條主要的學習規律,即: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因此,答案選BCD。
8.E
【解析】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是兒童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欲望的虛擬活動。因此,答案選E。
9.ACD
【解析】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游戲發展水平與智力發展相應,主要有三種類型的游戲:練習游戲(0~2歲);象征性游戲(2~7歲);規則游戲(7~11、12歲)。因此,答案選ACD。
10.C
【解析】學習者的練習曲線存在差異,表現在:第一,開始進步快;第二,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進步較慢;第四,總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出現暫時的退步。在練習中期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在心理學上稱高原現象。因此,答案選C。
11.ABD
【解析】按照游戲的目的性可以將幼兒游戲分為創造性游戲、教學游戲和有規則的游戲。因此,答案選ABD。
12.C
【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樂方面的吹拉彈唱,體育方面的球類、體操、田徑等。因此,答案選C。
13.ABC
【解析】弗洛伊德認為,個性是一個整體,由彼此相關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因此,答案選ABC。
14.B
【解析】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服從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答案選8。
15.ABC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遜認為,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遜定律。因此,答案選ABC。
16.ABD
【解析】大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這是一組已知的關于問題的條件的描述,即問題的起始狀態。二是要達到的目標,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標狀態。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因此,答案選ABD。
17.B
【解析】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整個創造活動的始終。因此,答案選B。
18.A
【解析】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從知識的獲得中得到滿足,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因此,答案選A。
19.DE
【解析】內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例如,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內部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答案選DE。
20.CDE
【解析】根據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可以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重組性遷移。同化性遷移是指不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直接將原有的認知經驗應用到本質特征相同的一類事物中去。順應性遷移指將原有認知經驗應用于新情境中時,需調整原有的經驗或對新舊經驗加以概括,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重組性遷移指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系或建立新的聯系,從而應用于新情境。因此,答案選CDE。
21.B
【解析】共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才會產生學習的遷移。因此,答案選B。
22.ABCDE
【解析】幼兒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兒童多動綜合癥;學習困難綜合癥;兒童過度焦慮
反應;兒童厭學癥;兒童強迫行為。因此,答案選ABCDE。
23.C
【解析】兒童多動綜合癥簡稱“多動癥”,是幼兒和小學生最為常見的一種從注意力缺陷和活動過渡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綜合癥。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多為7歲前就有異常表現,男性兒童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因此,答案選C。
24.ABCD
【解析】間隔式強化,又稱延緩式強化,分為兩類:時間式和比率式。時間式又分為定時距式和變時距式。定時距式,即強化的時間間隔是固定的。變時距式,即強化的時間間隔是變化的。比率式又分為定比率式和變比率式。定比率式,即強化與反應次數之間呈一定比例。變比率式,即強化與反應次數之間的比例是變化的。因此,答案選ABCD。
25.ABC
【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因此,答案選ABC。
26.U
【解析】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認為,游戲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兒童身上的復演。例如,兒童爬樹、搖樹是重復類人猿在樹上的活動;玩打獵捕魚、搭房子則是重復原始人的活動;團體游戲是部落時期人類生活的復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因此,答案選D。
27.E
【解析】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游戲是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愿望和克服創傷性事件的手段,是兒童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欲望的虛擬活動。因此,答案選E。
28.CDE
【解析】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結
階段和自動化階段。因此,答案選CDE。
29.ABCDE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因此,答案選ABCDE。
30.ADE
【解析】一般認為,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因此,答案選ADE。
二、填空題
1.社會環境
2.場依存
3.行為潛能
4.替代性強化
5.道德認識道德情感
6.覺醒一尋求理論
7.心智技能
8.動作技能
9.道德行為
l0.想象的道德情感
11.創造性
l2.外部學習動機
13.自我實現
14.阻礙
15.兒童多動綜合癥
三、判斷說明題
1.答:錯誤。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它必須經歷一系列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如果個體能夠成功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和沖突,就會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或解決的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
2.答:錯誤。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過度強調游戲的生物學特性和將兒童的游戲與動物的活動等同起來是不恰當的,否認兒童游戲的社會性特征也是錯誤的。他指出,游戲是兒童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是兒童的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
3.答:錯誤。
細微型操作技能靠小肌肉群的運動來實現,一般不需激烈的大運動,著重于比較狹窄的空間領域進行手、腳、眼的巧妙的協調動作,或者是配合默契的動作等。例如,打字、彈鋼琴等,就屬于這類技能。舉重、鐵餅、標槍屬于粗放型操作技能。
4.答:錯誤。
道德情感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事業感、自尊感和羞恥感。其中,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對于兒童和青少年尤為重要,缺乏義務感、責任感和羞恥感,也就無所謂品德的發展。
5.答:錯誤。
按照新觀念對原有觀念影響的大小,下位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派生類屬,另一種是相關類屬。知道了“長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長方形的一種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個頂角都是直角”,即新內容納入可以擴展、修飾或限定學生已有的概念、命題,并使其精確化,這種學習就是派生歸屬學習。
四、簡答題
1.答:(1)相似性。(1分)
(2)原有認知結構。(2分)
(3)學習的心向與定勢。(2分)
2.答:(1)理解了基本結構可以使得學科更容易理解。(1分)
(2)理解了基本結構有助于學科知識的記憶。(1分)
(3)從結構中獲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將有助于以后在類似的情境中廣泛地遷移應用。(1分)
(4)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1分)
(5)對學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進兒童智慧的發展。(1分)
3.答:(1)促進幼兒身體的發展。(1分)
(2)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促進幼兒智力和語言的發展。(1分)
(3)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1分)
(4)促進幼兒美感和美的創造力的發展。(1分)
(5)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1分)
4.答:(1)表情識別:即通過對方的表情來判斷對方態度、需求和情緒、情感體驗。(1分)(2)情境理解:理解當事人的處境,從他的處境去感受他的情緒體驗,考慮他需要的幫助。(2分)
(3)情緒追憶:針對一定的情境,通過言語提示喚醒學生以往與此有關的感受,并對這種情緒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事件進行追憶,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情境之間的聯系。(2分)
五、論述題
1.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每一個危機都涉及一個積極的選擇與一個潛在的消極選擇之間的沖突。如果個體能夠成功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和沖突,就會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發展;反之,危機得不到解決或解決的不合理,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
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3分)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4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兒童初步嘗試處理事情。
(3)主動感對內疚感(4~6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并學習掌握新的任務。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此時期,絕大多數兒童已進入學校,第一次接受社會賦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亂(12~20歲)(2分)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教師應給進入學校的兒童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兒童理解失敗也是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教育學生學會如何理解與幫助他人。(2分)
2.答:我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1分)
(1)原型定向(1分)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和動作的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怎樣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2分)
(2)原型操作(1分)
所謂原型操作,就是依據心智技能的實踐模式,把主體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2分)
(3)原型內化(1分)
所謂原型內化,即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潛的、簡縮的形式的過程。(2分)
為提高分階段訓練的成效,必須充分依據心智技能的形成規律,采取有效措施。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1分)
第二,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1分)
第三,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言語。(1分)
(聯系實際說明,再給1~2分)
【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精講模擬卷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7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精講模擬試題02-27
2017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精講考試模擬題02-27
2017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考試復習卷及答案02-27
2017年幼兒教師資格證認定《教育心理學》模擬沖刺題及答案02-27
幼兒教師資格證模擬卷及答案解析03-11
2017幼兒教師資格證模擬卷及答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