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間舞和民族舞的區別
民間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但古典舞和民族舞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對演員的軟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對器械有較強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頂碗),有的需要較好地把握身體姿態(如傣族舞的“三道彎”)。
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時間較短,雖然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新的思想不斷地涌入,它的可變性很大。
民族舞歷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較高。
觀看時的視覺感受不同:
舞臺上的古典舞演員,俯瞰時宛如一只正在寫字的毛筆,“運筆”時急時緩,偶爾還會筆鋒一轉,而正視時又像是五線譜上躍動的音符,時起時落,變化萬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時候是在營造一個宏大的場面,就像是在舞臺上鋪開了一張活動的畫卷,每一個演員都是畫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閃亮的元素。
舞蹈演員表現的感情基調不同:
古典舞演員在舞臺上需要更多的情緒的變化,有喜、有悲,處理感情要更加細膩。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要相當地到位。
民族舞的整體感情基調是高昂的、活潑的、奔放的,充滿喜氣,基本不帶憂郁。
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同:
總的說來古典舞表現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現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廣度。古典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頻頻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現,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時期它所特有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風貌。即使作品中出現的是一些虛構的事件和一些虛構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義,人物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偟膩碇v古典舞應該是中國舞蹈歷史的縱向集成的產物,它表現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總的特點。
民族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現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這些小事也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人類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以及人們對恬靜生活的向往等內在涵義。全面認識民間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民間舞將各個民族的特點充分地表現出來,是不加掩飾的,原汁原味的。
柬埔寨民間舞:
1、椰殼舞
椰殼舞來自于柬埔寨東南部的柴楨地區,是興旺發達之舞,是肥沃富饒的土地之舞。它的歷史悠久,可能是從吉蔑曼早期祈求多子多福儀式中承傳下來的。它當前的表現形式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民間劇團搬上舞臺的。
按照傳統,這種舞蹈是年青人初次到戀人家去時,由村民們表演的。跳舞時,人們常常喊聲連天,笑聲不絕,動作粗放,并有人在旁念叨些什么。
2、卡拉孔雀舞
這種來自拜林的舞蹈表現的是一個傳奇故事。一位公主在夢中愛上了一只會魔法的孔雀。這只神鳥不僅會說話,還會帶給人好運。不過,它也僅僅是一只野鳥而已,雖然在叢林中生活自由自在,但又得隨時躲避國王手下的抓捕……節目中的舞蹈表現的是雌孔雀勾引雄孔雀并讓人將其抓住的部分。舞蹈時的音樂和歌詞稱之為卡拉,是傳統上在拜林和臘士答納基里地區從事美玉開采的部族人創作的。
“哪里有珠寶,哪里就有卡拉!
3、魚滿倉(舞)
土壤和水是柬埔寨的天然資源,吉蔑的很多藝術和慶典都以它們為源泉。魚滿倉舞就是吉蔑人向他們生活的自然世界表達情感無可挑剔的示例。由于柬埔寨大多數的吉蔑人都是農民和漁民,所以他們希望老天爺能好好地保護他們的水和土地。后來就有了一種說法:“哪里有水,哪里就有魚。”魚滿倉舞就來自于上述情形所產生的靈感,它將漁民的生活搬上了舞臺。在跳舞的時候,打魚的方法、設備以及點數的情景你都可以看到。
4、昌揚舞
魯本昌揚是頗受農家青睞的喜劇形式。演出時所使用的樂器相當少,只要四只鼓(有時是五只),一個中號的銅鑼,一對鐃鈸,一副竹板。而且,這種舞蹈,無論是看還是聽,都非常動人,非常激動人心,所以總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昌揚作為一種舞蹈是在生活中即興創作的。豐收之后,吉蔑地區務農的人們走到一起,組織各種儀式和慶典,慶賀豐收,展示自己的傳統和愛情。昌揚舞的表演增加了氣氛,使這些活動更具意義。魯本昌揚的獨特之處來自鼓手,由鼓點控制著節奏,使人精神更為興奮,使舞蹈也更具活力。
民間舞蹈介紹:
南寧的民間舞蹈、戲劇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獅子舞、春牛舞、邕劇等。
1、獅子舞
獅子舞主要是在春節和重大的喜慶之時舉行,由表演者手舉獅子道具而舞,動作粗獷詼諧,穩健剛勁,通過獅子翻滾、騰飛、搖頭、擺尾等動作,生動地表現獅子的活潑形象。獅子舞由兩人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2、春牛舞
春牛舞是壯族人民在春節和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的,由四人披上縫成牛形的布扮成二頭牛,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身,二牛進退,四角相犄,拉犁、睡臥等動作,表現牛的雄健、粗獷和馴服的性格,以及鬧春耕祈豐年的歡慶景象。
3、師公戲
師公戲有平話師公和壯話師公之分。平話師公戲源于清朝,演出時頭戴木制面具,玄衣牛襄,以"武教"的刀劍和杯碟為道具。行當有生、旦、凈、丑四大類,以丑角為主,壯話師公戲采取敘事與歌體,極少對白,載歌載舞,以唱為主,無固定表演形式。
4、邕劇
廣西壯族地方戲曲之一。邕劇屬皮黃聲腔系統,聲腔導源于湖南,舊時稱為廣戲、老戲、本班戲、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一帶,且用邕州(南寧的古稱)官話演唱而稱為邕劇,是廣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曾經流傳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和越南、柬埔寨等地。
邕劇的表演極具特點:線條粗獷有力,淳樸雄壯,是南派武功和粵西風骨的結合。與其他劇種迥異,許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來源于桂西南一帶壯、漢兩族人民共同喜愛的民間舞姿、武技和美術造型,在某些方面體現了壯族的雄渾粗獷的民族風格。
2008年6月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報的“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陽民間舞蹈介紹:
一、 高蹺
高蹺藝術,南陽民間俗稱“杉木腿”。漢魏六朝時稱為“伎”,宋代則叫“踏橋”。“高蹺”一詞,到清末始得出現。南陽對高蹺的傳習成俗,乃在民國年間。高蹺對戲曲的影響,隨處可見。例如,桐柏花鼓戲,最初只是化裝成各種各樣的戲劇人物,蹬著高蹺,踏著高蹺的樂曲,在地上走來走去地表演著各種動作。有時和秧歌舞龍、旱船、竹馬等隊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優勢,雖然無聲,也能夠讓觀眾看得清楚。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由無聲漸變成單人唱,再漸變成旦生對唱。又過了一段時間,不僅廢除了高蹺,而且在男女對唱的戲文中加進了故事情節,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戲正式誕生。于是,逢有廟會或節日,便搭起戲臺,配上音樂,演員以生、旦、丑三個角色分飾人物,在觀眾的喝彩聲中表演起來;ü膽蛑械幕ü那鷦t是從連廂表演發展演變而來。其演出形式為一對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連廂,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時,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調戲,相公向婦人眉來眼去,于是引出一場小風波,構成一幕風趣的喜劇。這種形式,對南陽的其他戲曲都產生過影響。雖然花鼓戲由高蹺派生而來,但需要強調的是高蹺這種藝術形式并未絕跡,而且愈發完善。南陽的高蹺隊一般由二三十人組成,他們身穿古裝戲服,手執彩扇、綢巾,足上至小腿處綁著三尺多高的木蹺,邊走邊扭,一會兒繞圈,一會兒繞8字,時開時合,做走陣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兒撲跌在地,忽兒急速躍起,時不時地做一些既驚險又滑稽的動作,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給歡樂的節目增添了濃郁的喜劇色彩。因此,這種亦奇亦諧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和歡迎。
二、 旱船
旱船是活躍在南陽的一個古老的民間藝術品種,多用竹、木、高梁稈做骨扎制,船體外飾以綢布,布上彩繪有各種戲曲故事或吉祥圖案,如“鰱魚戲水”、“鯉魚跳龍門”等,船上扎有一亭閣式船棚,綢布做頂,四邊飾有流蘇花邊,頂上綴一紅繡球,四角各掛一盞蓮花燈。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貼著紅對聯,聯曰:“風調雨順升平世,國富民強堯舜天!薄堆嗑q時記》中對旱船的藝術形式有著詳細的介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游湖而采蓮者!蹦详柕暮荡,早期沒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邊配一艄公,通過艄公的劃船舞姿和動作對船中女子進行調逗。在后來的演變中,不僅艄公加上了唱腔,駕船女子也有了唱腔。這樣,舞唱俱全,在歡快的劃船舞姿和風趣的唱腔中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情緒。南陽的旱船藝術,重視跑場和拳腿,駕船的女子和劃船的艄公,跑動時不僅講究節奏,而且要讓動作輕盈有致,為使整個藝術活動充滿情趣,還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場和拳腿上的優勢于嘈雜的環境中吸引觀眾。這一特點,為南陽戲曲所吸收,例如,各劇種武將出場多用“起霸”,雖然復雜,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戲里武生夜間潛行常采用“走邊”動作,龍套演員的上場多運用“一條鞭”、“二龍吐水”、“倒脫靴”、“龍擺尾”、“扯四門”等隊形,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響后,才變成南陽戲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豐富和強化了南陽戲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陽戲曲娛人的魅力。
三、 秧歌
秧歌是民間社火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它分為文場秧歌和武場秧歌。文場秧歌重唱,武場秧歌重舞。逢年過節,在村街集市表演,邊扭邊唱邊逗,演員的全部情緒都靠身段的扭擺來表現,臀部的左扭右擺,帶動著腳步有節奏的移動,進一步,退半步,妙趣無窮,動作既夸張又和諧,既奔放又輕柔,烈時如野馬脫韁,柔時似雛燕戲水,不論演者、觀者,都沉浸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之中,整個心靈經受著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陽舞蹈的淵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以前,當時的畫像磚(石)和張衡的《西京賦》、《南都賦》對其都有著生動的反映。
明代中期,南陽的唐定王府置設過“樂師觀”,從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動,歌妓、舞妓、樂妓多達百人。
四、 玩猴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藝人以新野縣施庵鄉和沙堰鎮居多,在南陽的另外12個縣市區中,亦有零星操此業者。南陽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經歷了兩起一落的變故。建國初期,雖然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獲得了解放,但經濟上還未能立刻翻身,為生活計,一些玩猴藝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徠觀眾,然后趁機向觀眾兜售一些日用百貨,以貼補家用。玩猴之藝,投入不多,技藝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學便會,所以從此業者眾多。
當然,實事求是地講,民間玩猴之風熾熱一時,也與農村經濟不發達、文化生活貧乏有一定的關系。
五、 獅子舞、背裝舞、霸王鞭舞
南陽民間舞蹈與民間戲曲一樣,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國年間,在這短短的300年里,創作舞蹈的數量遠遠超過漢、唐、宋、明代的總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獅子舞、背裝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間也十分盛行,廣為演出
獅子舞是南陽民間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眾喜愛,民間俗稱“打獅子”!稘h書禮樂志》:“象人,若今戲蝦魚師者也!蹦详柮耖g的獅子舞多為雙獅,它用紅黃色麻絲編織而成,由兩人合作扮一頭獅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主要刻畫獅子的溫順形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其動作的技藝性很強,伴奏的樂器多為雄渾豪邁的大銅器,與獅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為我區傳統的民間舞之一。此舞多在春節廟會及重大喜慶時舉行。
背裝舞是南陽民間最具特色的舞蹈,各縣市均有表演,尤以鎮平賈宋鎮最為盛行。賈宋的南北兩街,逢年過節,背裝就出來比賽,整個街道常是人流擁擠,水泄不通。這種舞蹈由小孩和壯實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間有一個小洞,有一鐵架從洞中伸出來,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鐵架上,形成古裝戲劇造型,如白蛇、青蛇、許仙、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等。行走起來,隊形變化多端,縱橫交叉,隨鑼鼓節奏而扭動。下面扭得越靈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壯觀。表演時用嗩吶、鑼、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藝術感染力很強。
霸王鞭舞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酒后興起,揮鞭做舞而流傳下來的。該舞蹈粗獷豪放,熱烈矯健,充滿著激情。霸王鞭為三尺三寸長的棍,中間稍細,兩端各鉆有兩個孔,每個孔再裝上幾枚銅錢,用紅布條纏住棍兒頭。左右上下舞動時,銅錢發出清脆的響聲,紅布條如火苗在燃燒著。鞭子向空中拋起,舞者飛身躍起接住,如空中捉鷹,向地上猛擊,舞者來一個鷂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龍,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滾,又如蛟龍盤柱。動作有“擊平肩”,“打云肩”,“連五腳”,“打四方”,“枯樹盤根”,“遍地開花”,“蛟龍出!,“餓虎下山”等,一般由幾個年輕健壯的小伙子對舞,動作整齊有力,瀟灑俊逸。而且,隨著整齊的節奏,舞者還高聲唱著小調,特別是歌詞雄壯、奔放,將舞蹈襯托得更為熱烈,將觀眾的心潮推起一個又一個波瀾。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場,舞步簡練純樸,屬秧歌類的即興創作。
黎族民間舞蹈有哪幾種:
一、 打柴舞
"打柴舞",黎語稱"轉涉";跳竹竿,黎語稱"俊孿""卡咯"。跳時,人們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條)或圓木,其上橫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打柴者相對地雙手各執著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拍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這叫"打柴"。
在有規律、有節奏的叩擊聲里,跳柴者圓木條分合的瞬間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進進退退,還要自然地做各種花樣的舞蹈動作和表演,這叫"跳柴"。海南省歌舞團舞蹈編導朱慶元經過多年細心琢磨,將木料車旋成碗口大木輪,套于竹竿抓把的兩端,即是將橫在隊形中間的那兩條四方木(木桁條),高度"濃縮"成了兩個木輪,使之得到"解放",顯得簡潔輕便和靈巧明快,使賞員更自由瀟灑地變換各種隊列圖形。
二、錢鈴雙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能武,錢鈴雙刀舞,就是很好的例子。錢鈴棍有兩尺長,兩端各系著一串銅錢。有錢鈴棍意喻扁擔,錢鈴則意喻山蘭豐收(一種旱稻)的說法。舞時,身裝傳統服飾,頭纏紅由的一大漢手執八寸雙刀,與另一手持錢鈴棍者對斗。那閃亮的雙刀四面勇猛地向持錢鈴棍者佯刺,跳這舞時,往往在一個特制的大簸箕里進行,這就更需刺者有血戰到底的武士氣概,而擋者則需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了。
三、招福舞
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于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夏歷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日時跳。據傳,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存在著“吉”、“兇”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來養牛“福氣”,使牛群不斷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谷豐登;十月跳此舞,能招來眾人“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婚后不孕婦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員聚集于俄布隆家殺豬擺席,邊喝酒、邊輪番打鑼鼓。在鑼鼓聲中,俄布隆夫婦身穿傳統服飾,用洗擦寶石的米酒當作富貴的“福酒”,帶頭先飲起舞。舞時,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兩支紅藤葉向眾人灑“福酒”。接著,身穿藍、青、綠絲綢長袍的眾男女在屋外用長袍袖子向屋里邊舞邊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邊舞邊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頭和身軀保持垂直,兩膝時曲時直,在鑼鼓聲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后退,雙手不時地向屋里招手,表示把“;辍闭羞M家里。
四、舂米舞
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成鮮明對比的黎族女子,則是勤勞,溫順和柔韌的。舂米舞,正反映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曲時直地舂米的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里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餐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不同聲音卻同一節奏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有趣的"啯--啪!啯啪啯啯啪啪!啯啯啪"聲。有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個鐘點,也不覺得疲倦。這種歡快而挺拔的舂米動作,自然呈現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態。
五、椰殼舞
這個舞蹈流行于黎族聚居的三亞、陵水一帶,頗具南國椰島的情調和風格。它的道具將若干個椰子殼(視舞者多寡)對半鋸開--頂部與底部分別穿孔,并用鮮椰葉分別系牢頂和底的兩頭。舞者雙腳趾分別挾著椰葉,腳踩底部半邊的椰殼(狀似踩高蹺),雙手則執著頂部半邊的椰殼,然后按一致的節奏拍打,又可自由變換各種隊列圖形。椰殼互敲成"啯啯啯"或"啯,啯啯啯"等多種節奏,音色甚為清脆和諧,熱而不燥,鬧而不喧,很適宜少年兒童們表演,場面十分生動活潑,朝氣蓬勃。
【民間舞和民族舞的區別】相關文章:
民族舞和古典舞有什么區別02-25
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間舞區別10-13
PETS和CET的區別08-18
打工和創業的區別04-13
戲曲和話劇的區別05-08
民族舞的特點09-28
柬埔寨民間舞12-26
關于外國民間舞的地域和民族差異性04-19
白茶和老白茶的區別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