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動律
東北秧歌是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動律,希望有所幫助!
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動律
a、壓腳跟:不同腳位的壓腳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壓腳跟時后半拍雙腳跟提踵,前腳掌著地,雙腿挺膝。前半拍迅速雙腳落腳跟,提起腳跟的時間要短,落地的時間要相對的長一些。
b、雙膝屈伸:不同特點的雙膝活動。硬屈伸時雙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彈性;軟屈伸時膝關節的屈伸要有內在的柔韌感,音樂重拍的動作身體重心向下;挺膝時雙膝挺直以示動作的哏、俏特點。
c、上身動律:東北秧歌的身體韻律主要是左右擺動和前后扭動。橫擺身是身體的左右兩側胸腰交替提壓,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橫擺。前后扭身是以腰為軸,以肩為主身體左右兩側交替前后扭身,肩與上身扭動形成一體,胯不要扭動,如肩的交替前后劃圓即右肩帶動上身后走上弧線到前方,同時左肩走下弧線到后方。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移動重心,平時行走時重心就是在不斷地移動,就是坐著、站著,也可以隨時移動重心,人體的中心點一移動,重心就要隨之移動,反過來說:重心一移動,中心點就會移動,這才能保持平衡。在舞蹈中亦是如此,幾乎所有的舞蹈,缺少了重心移動就流動不起來,而舞蹈中的步伐,就是最典型的重心移動。在民間舞蹈中,所有的步伐,如朝鮮舞的平步、膠州的碾步、花鼓燈的風柳步都是獨具風格的重心移動。在東北秧歌中,最有特色而又最能體現重心移動的步伐便是“踢步”了。
東北秧歌的動律風格可概括為“穩中浪”,而舞蹈中的艮勁兒、美勁兒及潑辣勁兒給這一舞種增色不少。東北秧歌的“浪”,體現在身上的動律;“艮”表現在踢步的“出急落穩”中,“踢步”的節奏感特別強,單一的踢步在一拍里有三種不同的變化,踢出的那一瞬間是非?斓挠昧^程,這一過程猶如一個快吸氣,落腳時仿佛突然呼吸的頃刻,但很快地又轉化為一個長嘆似的重心移動。在這三種變化中,踢出的一剎那體現了艮、俏、潑辣、爽快、干脆的特點,落地與重心移動充分地體現了穩、美、浪的動律風格特點,由此可見,踢步不僅表現了“艮”,同時也表現了“浪”!袄恕笔谷寺撓肫鸹【。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其實就是一個小弧線,做前踢步重心移動是下弧線;做后踢步與側踢步,重心移動的感覺是上弧線。把這些弧線連貫起來,就是“浪”的弧線型動感了。
從“踢步”的慢移重心來說,“慢移”本身就給人連綿不斷,非常連貫優美的視覺形象,充分流露出成熟漢族女性的委婉、細膩、溫柔、羞澀、含蓄的曲線美。所謂的“美勁兒”,在這時就表露無遺了。“雙花”中的“雙顫步”又別有特點!半p顫步”重心移動是上弧線,其節奏較為平均,移重心后踢所占的時間值基本上是相等的,加上音樂多用小快板,就給人輕松愉快、歡樂向上的感覺。“纏花”中的“頓步”是典型快移重心的步伐,由于重心移動的過程非常快,無形中使整個格調向熱情火爆的氣氛中去,體現了東北秧歌風格中的“艮勁兒”及“潑辣勁兒”。東北秧歌的訓練點是自下而上,連鎖反應的協調。組成這一連鎖反應的三個主要環節便是腳下的步伐、身上的動律與手上的手巾花。手腳不能協調運動是一般人的通病,而這恰恰是掌握動律風格的最基本要求。面對一個初學者,要讓他協調起來運動,就必須把這三者的關系分析清楚。尤其是要點出三者之間的相同之處,以方便記憶,使學者更快地掌握協調動作的竅門。三者的運動都是有“點”有“線”的,在動律與手巾花中都存在著“快吸氣、停止呼吸、化為長嘆”三個過程,在繞花中,花繞猶如快吸氣,剛繞完的頃刻是停止呼吸的瞬間,從手腕到另一次繞花之間所走的弧線是化為長嘆的時候,動律同樣也是有“點”與“線”的關系。動律猶如鐘擺一樣,到弧線的盡頭,就“點到為止”,立即回到動作過程(即“線”)中去,踢步、動律、繞花是平行進行的,動律與繞花的“點”與踢步的重心移動同步進行,這樣三者便協調了起來。
“踢步”之所以顯得“穩”、“艮”,是因為其速度之快,如果沒有“穩落”、“慢移”來緩沖對比,恐怕這個特點就不是特別突出了。如古典舞中所說的“欲左先右,欲上而下”,在東北秧歌中成了“欲快先慢”,或“欲急失穩”了。因此,“踢步”的“艮”,重心移動才顯得格外的“穩”。
一般而言,舞蹈中的慢板是不容易掌握的!袄恕痹跂|北秧歌的慢板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跳好慢板就得先“浪起來”。這時就必須從動作與動作銜接的過程中著手,只有把動作過程做好了才能跳好慢板,有了細膩的動作過程就不容易出現搶節拍的現象。東北秧歌的重心移動是不可缺少的過程,是“浪起來”的基礎,它起著掌握節拍、灌滿音樂的作用,從前到腳的運動過程,速度及幅度都由它牽動及控制。重心移動的過程越慢、越細膩,走的路線越長,弧度越大,那身上的“浪”,就越清楚,與此同時,整體動作就顯得較有力度、有韌勁、有文化、有內涵。
看民間舞最過癮之處莫過于其動作中所蘊藏的韻味,這個韻味包括了很濃郁的`地域特色。當跳得非常嫻熟時,風格韻味都是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的,這是一種非常巧妙而又自然的流露。但在這之前,就要下一定的功夫去揣摩其中的奧妙,只有掌握了這微妙之處,呈現出來的舞蹈才不會流于一般,才不會成為一串不值一看的“動作”。同樣的道理,如果要掌握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就得抓住其奧妙所在。這妙處所在便是腳下的重心移動。我認為,解決好“踢步”與重心的移動,是掌握東北秧歌動律風格的最好方法。
1、東北秧歌的舞蹈風格研究
東北秧歌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相傳在康熙三十年,現今黑龍江省寧安縣中記載的“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說的就是當時當地人民扭秧歌的情景。
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詼諧、柔美、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絢麗的手絹花融合秧歌本身帶有的節奏使舞蹈更加有味道,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東北秧歌哏、俏、幽、穩等特點。在原生心態的制約下,對于體態、韻律、節奏與步法進行調整,積極地表達內心情感是東北秧歌的主要特征。
1.1東北秧歌的體態特征
東北秧歌在表演過程中對體態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體必須保持微微前傾的狀態,下顎向里收,進而保證每一個動作都干凈利落,以此展現出女性身體上的三道彎,更好地表達出情緒的變化,每一個動作都應當蘊含充沛的情感。因此,東北秧歌的表演應當準確把握東北女性的心理活動特點;而東北男人則應當強調“逗哏”,也就是灑脫和情趣性,釋放男性的陽剛之氣。東北秧歌在很多情況也被稱之為“扭秧歌”,根據這一詞匯可知,在秧歌表演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腰部的扭動,通過“扭”這一體態充分展現出東北人民奔放、歡樂、熱情和幽默的性格特征。
1.2東北秧歌的節奏特征
通過分析發現,東北秧歌的傳統節奏以2/4拍尾數,混合有少量的1/4拍以及4/4拍。且節拍的重音并不是一定存在于每一節的第一拍,偶爾會在小節的中間或是最后部分出現。這就意味著東北秧歌的節奏變化較大,尤其是大量運用附點音符,使表演中的節奏韻律非常豐富。在慢速或者中速的樂曲中應用較多。受到這種節奏特征的影響,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特征表現出“落腳穩、出腳快”的特點,旋律和韻味協調,具有非常獨特的味道。
1.3東北秧歌的步法特征
東北秧歌的基本步法有前后踢步、頓步、側踢步、顫不、跳踢步等,并且在做踢步動作的過程中,表演者膝蓋部分的全身動作必須要有彈性,這一過程非常短促,要求踢腿的動作小、速度快,兩腿的交換力度集中、身體穩健,在踢步過程中保持體態不變,也就是上身要微微前傾,將腰胯適當上提,真顯出“重心慢移”,但是落腳穩和出較快的反差,從而體現出東北秧歌的“穩中浪”以及“浪中哏”。這一系列特征都與東北踩高蹺活動具有密切的聯系,強烈的收放、動靜和強弱的對比也能夠展現出東北人民心理活動的起伏特點。
1.4東北秧歌的動律特點
東北秧歌的動律通常分為前后動率、上下動律以及劃圓動律,這三種動律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每兩個動律的連接都應當通過腰部下弧線的緩慢移動而完成,進而形成快速、穩健的舞姿。有人總結,東北秧歌最為基本的動律是走相、穩相以及鼓相。首先是“走相”,指的是流暢的步伐,在走動的過程中保持膝蓋松弛,后位的腳腕微微向上勾起。在落地的時候對力度進行控制,產生有勁的感覺,而步伐的大小不受到拘束;二是“穩相”,具體指的是靜態動作,但是強調靜而不止,意思是穩相并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連接前后動作的相對狀態,強調延續和開端;三是“鼓相”,主要構成部分有連鼓、叫鼓、鼓相和翻身,需要對每一個層次進行精細的處理,保持利落、一氣呵成、層層遞進。
2、東北秧歌表演形式的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東北秧歌進行了較大的創新和改造,前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秧歌的動作幅度較大。動作幅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尤其是展現在舞臺上的時候,新鮮元素的融入促使東北秧歌能夠更好地展現出舞者的內心,整體上增強了觀賞性與藝術性。例如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中,增加原有步伐的動作幅度,表演者在保持穩健的基礎上,還要盡可能最大化動作幅度,進一步體現出人們對于自由的追求以及東北人的熱情與奔放。
3、結論
根本秧歌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東北人民的審美心態及藝術情趣,是情感、信仰和文化的綜合體。通過本文分析,東北秧歌的主要特征有“逗”和“哏”,舞者在表演之前應當充分了解這些特征,感受東北人們的生活氣息,才能夠表達出東北秧歌蘊含的文化內涵。
【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動律】相關文章: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09-18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點11-02
東北秧歌有哪些基本動作11-12
東北秧歌舞蹈教案11-11
東北秧歌舞蹈表演風格09-23
東北秧歌怎么學習09-21
東北秧歌的風格介紹09-18
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