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十字會的危機管理
引導語:“危機管理”,有“危機”才能談得上管理。下面是yjbys小編為你帶來的中國紅十字會的危機管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危機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統一,漢語中的“危機”,一般來說對應的是英文“Crisis”一詞。該詞源于希臘語“Krisis”,意思是鑒別或判斷。“危機”最初是一個醫學用語,指人處于頻臨死亡、生死難料的狀態,有生的可能,又有死的威脅。后被演繹為描述人們不愿面對、不可預期、難以控制的局面。
誘發危機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大方面:
從自然因素來看,世界有兩大自然災害帶,一是在環太平洋地區,這里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67%左右的臺風、海嘯和風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質災害和海岸常發災害;另一個是在北緯20°—50°之間的地帶,這里集中了世界90%的大陸地震和大多數大陸火山,同時也是雹災、干旱、洪水、大風、冰雪等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的多發地帶。我國正處于兩大自然災害的交匯點上,災害頻發。據統計,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6年的3700年間,我國共發生各種自然災害5258次。近年的汶川地震、西南旱災、玉樹地震等,都給人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從社會因素來看,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1090美元,2020年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達到人均GDP3000美元。在這個階段,既充滿機遇,又面臨各種社會風險。
在兩種因素的雙重作用下,我國進入危機事件高發期。危機事件的頻發,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而且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同時也給公眾心理帶來巨大沖擊。對此,作為全國最大的人道主義救助團體,以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損害群體生活境遇為目標的中國紅十字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危機管理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結合中國紅十字會自身特點和優勢,并根據危機管理相關理論,筆者認為加強和完善危機管理能力建設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危機協調能力
構筑危機救援聯動機制
協調是管理的主要職能之一。古典管理思想代表人物法約爾認為,管理職能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要素,協調是其中重要一環。由于危機事件具有威脅性、破壞性、突發性、緊迫性、無序性、擴散性及不確定性等特點,往往涉及到千家萬戶,甚至波及到整個社會,為了確保迅速、及時、高效地開展救援工作,需要參與主體相互協調,打破部門之間、地域之間條塊分割的格局。
對于紅十字會而言,縱向上,要協調好內部省、市、縣各級紅十字會之間的關系,不斷理順管理體制;橫向上,要協調好與民政、交通、海關、防汛、氣象、地震、衛生等部門的關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國際上,要協調好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以及各國紅十字會之間的關系,拓展合作空間;區域上,要協調好與港澳臺地區紅十字組織的關系,不斷突破兩岸四地的政治阻隔。此外,還要協調好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自身號召力和公信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危機發生時,保障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高效、合理、迅速的調配,才能保證第一時間報告災情、第一時間運送物資、第一時間到達災區、第一時間開展救助。
危機溝通能力
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
根據危機傳播理論,在危機中,基于特定結構方式的常態傳播系統失去平衡。結構和秩序的改變,使傳播系統的內、外能量輸出受到干擾,甚至導致系統崩潰。原本有章可循的信息傳播過程,為各種難以求證、整合的信息碎片所充斥,整個傳播系統面臨著被肢解、打碎的危險。這為謠言的大肆傳播、小道信息的泛濫提供了機會。2008年中國紅十字會經歷雪災、地震等危機事件的洗禮與考驗,走過了極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汶川地震救援階段,先后出現“網易事件”和“萬元帳篷”、“盜賣救災帳篷”、“虛開發票”、“提取管理費”等問題,懷疑、指責、甚至謾罵等一連串的負面影響接踵而至,紅十字會一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輿論漩渦的交匯點,社會公信力面臨空前危機。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消除這些負面影響,維護紅十字會聲譽,中國紅十字會先后通過接受媒體專訪、參與新聞發布會、與網民在線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危機公關。經過危機公關,取得良好效果,紅十字形象得到了維護。但我們不禁要問:紅十字會作為連接奉獻愛心的人們與受助者的橋梁,為什么會受到人們的質疑?究其原因首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所以應以此次危機公關為契機,積極推動建立以新聞發言人為核心的紅十字會信息發布制度。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發出紅十字的聲音,贏得引導輿論的先機,成為新聞的“第一提供者”,讓真相走在謠言的前面。
危機干預能力
完善災后心理救援機制
危機干預能力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心理救援不可小視。
心理危機是人們面臨嚴重的生活遭遇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失衡狀態。古語有云:哀莫過于心死。危機事件具有的突發性和破壞性會引發人們的心理應激反應,從而導致個體出現驚恐、緊張、焦慮、憤怒、敵意等心理,如不加以及時疏導會造成無法撫平的創傷,長期則會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
心理危機干預對中國紅十字會是一個全新領域。2005年6月,黑龍江省沙蘭鎮中心小學突遇泥石流災害,造成百余名學生遇難,針對家長和師生由此產生的嚴重心理壓力和心靈創傷,中國紅十字會首次組織心理專家開展心理救援,盡管只是一種嘗試,但也拉開了紅十字心理援救的序幕。經過2008年汶川地震,紅十字會心理救援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中國紅十字會心理救援工作盡管起步較晚,但卻有很多有利條件。2004年,中國紅十字會全民健康教育項目辦公室啟動“心靈陽光”工程,旨在致力于大眾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盡管“心靈陽光”工程沒有明確提出發生災難時提供心理援助,但卻為以后開展此項活動準備了人力資源。
2007年11月10日,由中國紅十字會心靈陽光工程計劃與全國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合作建立的首批“心靈陽光關愛中心”揭牌儀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這是紅十字會和高校心理專業機構合作的良好開端;此外,培養精神科醫生紅十字會有冠名醫院,培養社會工作者紅十字會有113萬的志愿者隊伍,所以應在心理援助這條紅線之下,以“心靈陽光”為依托,以學校和醫院為基地,整合紅十字內部資源,把紅十字青少年運動和志愿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人員。
為了保障紅十字心理援助的長期開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應把心理援助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納入到紅十字會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中,編制紅十字心理援助近期和長遠規劃。此外,組織建立心理救援隊,構筑紅十字立體救援體系。
總之,危機管理能力建設是紅十字會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通過能力建設,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從而實現危機管理最終目標——消除和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