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現代物流現狀
"物流",現在是一個很時髦的名詞了。"忽如一陣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物流"這個新生事物,似乎在一夜之間就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了。物流的普及與升溫是撲面而來,物流研究熱、物流公司熱、第三方物流熱、物流人才熱、物流報道熱、物流培訓熱、物流認證熱......引用一句臺詞:"這個冬天不太冷"。
曾幾何時,爭奪第三方利潤源成為了物流熱中之熱,物流概念的炒作與爭辯,夾雜在這個日月變更、斗轉星辰的世界里,夾雜在當前合作與沖突,變革與發展的時代里。于是乎,如當年電子商務的崛起和發展一樣,政府扶持、全民參與,世界強企紛紛進入,兼并聯合好不熱鬧。
"物流"如同般驚雷在神州大地開了花:農村的土地被征用,冠以"物流園"的美譽;生產隊的馬車,被封于物流運輸主力軍;汽車站變成了物流運輸中心;倉庫變成了配送中心;某某運輸公司改頭換面就變成了物流公司;某某車隊長搖身變成了物流公司的CEO;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概念的挺進速度趕超微軟產品的更新速度,據說現在已經出現第六、第七方物流了。這我就不得而知了,"不是我愿意,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
當今社會,是一個變革的年代,國外總在吆喝人民幣的升值,國內總在熱談WTO狼來的故事,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說一件事:機遇與挑戰的與我們同在。有人說過: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在變,"物流",作為新一輪財富,其洶涌浪潮勢不可擋、飛沙走石、氣勢磅礴。有人不禁感慨了,有了"物流",趕上了個好時代。時勢造英雄,浪遏飛舟......我,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熱愛事業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走進了物流,開始了物流之旅。我期待的是體驗,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創造智慧。希望這一路能夠結識有更多的朋友,分享體驗,豐富人生的意義。
物流是什么
"物流",這個出現頻率N高的名詞,它究竟是什么含義呢?最簡單地問,物流究竟是個什么玩意?
中國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的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來實現用戶要求。"眾所周知,"物流"的英文單詞是"Logistics",而事實上"Logistics"對應的漢語翻譯應該是"后勤"而不是"物流",這里面的"故事"比較長,像一部電影,電影的三個主角:中國、日本、美國。但是由于中國學術界和企業界已經接受了"物流"這個名稱,也就"將錯就錯"了。概念的理解是枯燥的,卻是必要的,就像玩撲克,要先知道撲克的玩法。說到對概念的理解,有人或許會拿出一些很實際的問題:運輸是不是物流?運輸公司算不算物流企業?貨物搬運工是不是在從事物流?第三方物流才是現代物流?
我想可以先拋開咬文嚼字的理解,換個角度來思考應該更好理解一些。先說說運輸和物流的關聯:如果把物流看作是一個系統的話,運輸只是物流系統的一個構成要素,或者說子系統,構成物流的要素除了運輸還有包裝、保管、裝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
舉個例子:一瓶可口可樂從生產線下來,它不是直接就用車"運輸"到你手上的,它還要經過包裝、拼箱、進倉庫、分揀、裝卸、出倉庫、配送到經銷商上,然后還有一系列的運輸、轉移,最后才能到達你的口中。你可以很直觀地看到,除了用車來運輸,它還涉及很多的流程。
因此,運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物流目的的手段。而通過對整個循環過程中的要素(包括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信息等方面)進行的成本最低、利潤最大、資源的最優化,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提高的全過程全方位的顧客滿意度,實現的雙贏。這也就是我"物流"概念理解的實質。
概念之爭,并不是本意,就像金庸小說里的岳不群與左冷禪,不惜代價地爭奪武林盟主,最后卻是兩敗俱傷,成為千古笑話。"理解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我很提倡以物流思維去做物流的事情?纯船F在的運輸公司、貨代企業,發展得好的往往都是轉變了服務意識,改"坐銷"為"行銷"的,提供多樣化服務的企業。"比服務,而不是單比價格",這一局面最大的受益者是客戶,其實還有企業自己。
"物流"為什么會這么熱?
你在超市里花6元錢買一瓶2.25升的可口可樂時,你有沒有想過,這6元錢里,包含多少人工成本、多少原材料成本、多少利潤,又有多少是物流的成本呢?你也許聽到答案后會感到吃驚:人工和原材料的費用等所有的制造的成本加在一起,也不過4元左右,利潤不過幾毛錢,而相比之下,物流的成本超過了1元錢。一瓶可樂,它在倉儲、運輸上消耗的費用就能夠占到銷售價格的20%至30%。
商品生產和流通中的物流環節成為繼勞動力、自然資源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而保證這一利潤源泉實現的關鍵是降低物流成本。"節約光榮",很年代久遠的一個口號了,但自從出現了物流,它就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財富——"節約增值"!
為了更好地感受"物流"的"熱氣騰騰,讓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一組數據:中國物流總成本約占GDP的18%,而美國才占8.99%;中國貨車空載率高達37%,每年因包裝、運輸損壞的商品多達500億元(這還是幾年以前的數據了)。在我國"十五"期間,如果中國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到15%,每年將直接節省約2400億元物流成本,并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些數據可能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但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企業行動力的加強足以把這"熱"燒得更火了。以上海地區為例,上海市政府規劃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與國際物流中心,并出臺了《上海市"十五"期間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在"十五"期間,著重發展三類物流:陸、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業零售行業的配送物流,依托信息平臺發展的電子商務物流;建立五個物流園區,20個市內配送中心,3-5個市外配送中心。預計"十五"期間上海物流業將有4500億元產值的發展空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物流之"美",也難怪世人追求。當然,還是那句話"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在感受熱的時候也要當心感冒,也需要"冷思考"。
服務制約制造
暫且先把物流的"冷思考"放一邊,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物流"。從事物流,其實就是在從事"服務",只是這種服務的方式和傳統的服務形態有些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那都是需求與供應。物流的服務,常常用增值這個詞——"增值服務",這個詞用得很好,因為容易讓人感覺占到了便宜。物流的增值服務,其實范圍很廣,它包括倉儲環節、運輸環節、銷售環節、流程環節等服務。比如倉儲環節的增值服務就包括:包裝、分裝、分揀、改包裝、組合包裝、貼標簽、銷售代碼管理等流通加工服務。
稍微歇一下,咖啡喝多了也想喝清水了,換一個也是比較熱門的話題——中國是不是世界工廠。不知日本媒體是要激發本國人民的民族自強心,還是美國媒體進一步渲染他們某些人提出的所謂"中國威脅論",總之,國外一些媒體近段時間一直在鼓吹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其實,仔細看看,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也是理由"充分"的,"中國制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而三年前80%的世界500強跨國企業就已經進入了中國。和國外的一些同學聊天的時候,他們也說起,其實中國的投資發展環境越來越好了,沒必要總想著出來,其實國外的還趕著往國內涌呢。
我是贊成中國要成為"世界工廠",但就目前而言,在全球制造業的生產鏈上,我國的企業只搖蕩在中低端。中國企業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中國外貿200強中企業出口值有74%是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實現的。最常見的比如手機領域了。據統計,美國每年產出近9萬億美元,中國產出才1萬多億美元,中國的工業產值僅占全球的5%。
這些說明什么?我想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說明了目前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是利益驅動的結果。外資是看中的是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外資轉移的也只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為的是起到一個世界通脹"舒經活絡"的效果,而核心的技術與成熟的服務體系都留在了國外。二是說明了服務制約著制造。他們就像放風箏一樣,把線放得長長的,而線頭卻老老地抓在手里。這線頭是什么就是"服務"。
繞了一個大圈,我想說的就是這個"線頭"——服務制約制造。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在變",經濟領域也正面臨一個新的格局。這個格局就是:生產和流通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逐漸發生戰略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的主要標志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生產決定,轉向流通決定,流通決定生產,商業資本主導生產,流通的決定作用同時也將決定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發展。這個轉變影響是深刻的:對于國民經濟來講,這個轉變會涉及到國家經濟工作的重心,國民經濟的重點,將會從生產轉向流通;對于企業來講,流通能力也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一句話,競爭將會從生產企業和產品轉向以流通為主要內涵的供應鏈。而這不僅僅是在物流領域!有人總在問,做物流到底好不好?我也無法直接回答,但是必須肯定的是,物流是一個發展迅猛的領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領域,是能夠擁有制約其他行業能力的領域。
我個人對牛頓是很有好感的,一是他的成就引發了人們對蘋果的喜好;二是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也期待我們中國的物流能師夷長技以制夷,將外國的風箏反控制在廣闊的藍天之上。
【中國現代物流現狀】相關文章:
現代物流管理的現狀10-22
現代冷鏈物流現狀分析及對策10-09
鐵路現代物流管理現狀及對策10-26
關于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幾點思考11-01
現代舞的特點與現狀07-19
物流與現代物流管理的分析08-26
街舞在中國的發展及現狀05-17
中國CFO的現狀與發展09-10
我國物流管理現狀07-15
日本物流立法現狀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