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小長假吃粗糧養生要注意的事項
國慶小長假里,有些注重養生的朋友們會吃粗糧來保健。不過,粗糧雖然具有很多功效與作用,但是在吃的時候也還是有一些注意事項的哦。今天,就來一起看看吃粗糧養生的注意事項都有哪些吧。
國慶吃粗糧的好處
玉米。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要比精米、精面高4~10倍。而且,它還含有大量的鎂,可加強腸壁蠕動,促進機體廢物的排泄。玉米上述的成分與功能,都是對減肥非常有利的,甚至連玉米成熟時的花穗玉米須都有利尿作用,也對減肥非常有利。
核桃。中醫養生專家認為,秋季食用核桃是最好的吸收季節,養生的同時還具有一定健腦護腦的作用。據現代醫學分析,一斤核桃的營養價值相當于5斤雞蛋或9斤牛奶。核桃中的磷脂,對腦神經有良好保健作用。核桃油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有防治動脈硬化的功效。
黑芝麻。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滋養肝腎、養血潤燥的作用。特別適合因肝腎不足所致的脫發、須發早白、皮膚干燥、大便秘結的中老年朋友食用,F代醫學研究表明,黑芝麻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E、維生素B1、B2、多種氨基酸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芋頭。又稱香芋、芋艿。中醫學認為,芋頭性平,味甘、辛,入腸、胃經,具有益胃生津、寬腸通便、化痰散結、補中益氣等多種功效,非常適宜用來補虛。常食芋頭能補肝益腎、添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別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及久病體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補的佳品。
紅豆。紅豆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紅豆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濕,和氣排膿,通乳汁的功能,紅豆種子可供食用與藥用,常用於煮粥、制豆沙。紅豆中除了含有豐富的鉀之外,其外皮中所含的皂角也有很強的利尿作用,能很好地改善因腳氣病和腎臟功能衰退而引起的臉部、腳部的浮腫,所以,治療水腫必用紅豆。
花生。花生是“十大長壽食品”之一,富含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核黃素、不飽和脂肪酸和鈣、磷等,《本草綱目》中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藥性考》中也說:“食用花生養胃醒脾,清腸潤燥!笨梢娖鋵ζ⑽甘д{、咳嗽氣喘、貧血、便秘、腸燥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品。
番薯。甘薯(紅薯)的營養價值超乎想象。據統計,一個中等大小的甘薯能滿足人體每日對維生素A需求量的400%,對維生素C需求量的37%,對維生素B6需求量的16%,對鉀元素需求量的15%,對錳元素需求量的28%,同時它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尤其在秋天吃,營養價值和口感更好。
燕麥。燕麥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綜合分析的`結果,我國裸燕麥粉(俗稱莜麥面)中,含蛋白質15%,分別比面粉、大米高1倍以上。燕麥能滑腸通便,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他食材,如蘋果、葡萄干,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那么,哪些人是不宜吃粗糧的呢?
哪些人不能吃粗糧
胃功能差。胃腸功能較弱的人群,吃太多食物纖維對胃腸是很大的負擔。
缺鈣鐵。因為粗糧里含有植酸和食物纖維,會結合形成沉淀,阻礙機體對礦物質的吸收。
消化不好。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靜脈曲張或是胃潰瘍,進食大量粗糧易引起靜脈破裂出血和潰瘍出血。
免疫力低。如果長期每天攝入的纖維素超過50克,會使人的蛋白質(蛋白質食品)補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臟、血液等臟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
體力活重。粗糧營養價值低、供能少,對于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而言營養提供不足。
發育青少年。由于生長發育對營養素和能量(能量食品)的特殊需求以及對于激素水平的生理要求,粗糧不僅阻礙膽固醇吸收和其轉化成激素,也妨礙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老人小孩。因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減退,而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消化大量的食物纖維對于胃腸是很大的負擔。而且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率比較低,不利于小孩的生長發育。
最后,再來了解了解吃粗糧過多的危害吧。
吃粗糧過多的危害
如果粗糧吃的太多,就會影響消化。過多的纖維可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急性癥狀。
長期過食粗糧,還會影響吸收,使人體缺乏許多基本的營養元素。所謂“面有菜色”,就是纖維素吃的太多,導致營養不良的典型表現。
對于那些養分需要量大的“特殊”人群來說,過食粗糧,影響吸收而造成的危害最明顯,這些人包括懷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以及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
纖維素還具有干擾藥物吸收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在國慶節,可以少吃油膩,吃些粗糧來養生哦。
【國慶小長假吃粗糧養生要注意的事項】相關文章:
國慶長假注意事項01-05
合理安排國慶小長假及注意事項01-06
吃巧克力要注意的事項10-07
國慶長假旅游需注意的事項哪些12-11
老人吃巧克力要注意的事項10-07
國慶小長假去尼泊爾必去的景點01-23
國慶小長假哪里適合旅游度假12-12
十一小長假去美國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項08-30
國慶前后的養生注意事項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