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范例
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種形式,為了進一步探討和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規律和特點,需要對畢業論文進行分類。由于畢業論文本身的內容和性質不同,研究領域、對象、方法、表現方式不同,因此,畢業論文就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內容性質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畢業論文分為理論性論文、實驗性論文、描述性論文和設計性論文。畢業論文在進行編寫的過程中,需要經過開題報告、論文編寫、論文上交評定、論文答辯以及論文評分五個過程,其中開題報告是論文進行的最重要的一個過程,也是論文能否進行的一個重要指標。
畢業論文范例1
一、選題意義 (包括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理論意義:
土地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財產,土地征收權力作為國家或政府為了實現公共利益而被賦予的一種強制性取得土地的行政權力,實踐中其侵犯行政征收相對人,即被征地人權利的現象屢屢發生。為了充分保護被征地人的權利,許多國家都對土地征收的條件、補償、程序進行了嚴密規定,并建立了充分、高效的爭議解決機制。筆者的研究旨在探討土地征收的理論基礎,在分析集體土地征收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土地征收制度,對集體土地征收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現實意義: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大量的集體土地被征收。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征收制度逐漸完善,隨著《國有土地上房屋拆遷和補償條例》的出臺,完善了城鎮土地征收,上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F階段,我國現有法律制度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尤其是今年來公益征收的范圍被不加節制的擴大,暴力征收現象層出不窮,導致了農民的合法權益遭到了嚴重侵害,引發了失地農民的不滿。所以筆者認為,修改現有集體土地征收制度迫在眉睫。
二、文獻綜述(目前同類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狀況、發展趨勢以及對本人研究課題的啟發等方面)
集體土地征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根據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和審批權限,把農民集體所享有的土地收為國有,并對其作出一定的補償行為,F階段我國關于集體土地征收的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憲法》、《物權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城鄉規劃法》等法律法規中,以上法律雖然相對具體,但是與時代發展需要相脫節。眾所周知,西方國家雖然沒有如我國一樣的“集體土地”說,但土地征收制度理論卻由來已久發展至今,其中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征地制度是當今世界比較完善和先進的制度體系。
英國的土地征用的目的也強調是為了公共利益,但它并沒有公共利益用地的目錄,而且沒有通過強制購買征地必須是為了狹義的公共利益即直接的公共使用的限制。在xx年頒布的《規劃和強制購買法》中,對于地方當局通過強制購買實施城市開發的目的的規定更加具有彈性,只要符合下列要求,地方當局就可實施強制購買:促進或者改善該地區的經濟福利,促進福利,促進或者改善該地區的環境福利。美國自建國初就在聯邦憲法中規定:只有為了公共目的,而且必須要給予土地所有者合理的補償,政府及有關機構才能行使征地權。 德國關于土地征收的規定也相當完善,主要體現在《德國基本法》中包含了嚴格的限定,對征收的條件、程序、補償及其他各方面均作出了詳細的規定。我國土地征收制度是與每一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和發展水平、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變革情況相適應的。
在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百廢待興,農村土地實行農民集體所有制,土地征收權力運用較為頻繁,當時的國家建設大多是國家投資的軍事國防、基礎設施等,與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投資體制、用工制度、供地制度等發生重大變化,用地主體不再局限于國家投資主體,供地制度也逐步實現市場化,但是農村土地堅持集體所有,土地征收制度依然是農村土地轉為國家建設用地的唯一合法渠道,具有高度壟斷性。長期以來被征地農民的土地權利弱化、殘缺,農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在權利、使用和管理不少問題。如土地征收條件概念不清,土地征收補償標準不科學、過低,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爭議解決機制不足等,導致政府濫用土地征收權力,被征地農民權利被嚴重損害。 通過對國內外理論和現存制度的研究筆者得到了很大的啟發,筆者認為我國集體土地征收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應該從立法角度完善土地征收的制度,當前土地征收 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與我國土地征收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政府對土地管理的缺位有關!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0條第3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實際上公共利益的概念已被擴大到經濟建設,可以說許多企業都打著“公共利益”的名義來申請收是單方強制性的,被征收單位不得拒絕,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第3款的規定,被征收土地的農村組織和農民只有對土地補償標準有異議的,才有權要求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最后我國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雖然對建設用地的規劃、批準及其實施方案作出了具體規定,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嚴重侵犯了被征地農民的利益。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第3款規定:市、縣人 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征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用地單位就將推土機開到地里。在生活中這樣的事早已不是新聞。另外在簽訂土地補償合同時應該由征地單位和土地所有權人或土地承包人依法簽訂土地征收補償合同,而在操作過程中顯得很混亂,如新鄉市東開發區在征收延津縣農用地時先是延津縣國土局和土地被征收的村民委員會所在的鄉政府簽訂一份合同,然后再由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簽訂一份合同,至于承包土地的農民任何合同都沒有。 筆者認為:首先應先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必須具備公共性、合理性、正當性、補償性);其次加強農民對征地的參與;最后健全集體土地征收爭議裁決制,將征收主體和裁決機構分開,完善集體土地征收行政與司法救濟。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及主要內容
研究方法主要以行政法學理論和正在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實施條例》,通過與老師指導和探討,以文獻研究為主,大量搜集、閱讀報刊文獻資料,同時借助媒體網絡,廣泛收集與集體土地征收的有關的資料。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思辨和實證相互運用,重在實證研究,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見解。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有關集體土地征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的問題。
四、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通過閱讀有關集體土地征收方面的論文、書籍,并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研究;
同時本論題所依據的材料和獲取的信息主要來自期刊、相關報道,因此免不了會在信息方面有一定的瑕疵,自己的知識儲備的相對貧乏和研究能力低下也會造成這次研究的瑕疵。
五、預期的結果
通過自己的研究,給《土地管理法》提供一個視角,完善相關的立法,更好的保護農民的權益,為不斷涌現的土地征收方面的xxx事件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
六、論文提綱
淺議集體土地征收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一)引言
(二)提綱
畢業論文范例2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模式探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使其從業人員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許多院校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紛紛在新聞學專業或其他文科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了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程。由于該學科操作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以及與高技術發展基本同步的特點,對學生的綜合性素質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探索科學的培養高素質廣播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教學模式,就成為這些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從生源開始——文理兼招
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近幾年在許多傳統文科專業已經實行,這一順應某些專業知識構架綜合性特點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素質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提高,增強了他們進入社會后的崗位適應能力。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一直是作為文科類學科招生,而廣播電視新聞工作在采、寫、攝、錄、編、播過程中,一直離不開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藝、技術性操作的支持,這一點遠遠區別于傳統紙質新聞的運作模式。單純的文科生源,在學習、實驗操作乃至崗位實習過程中,明顯表現出先天不足的缺陷。
發達國家大學院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招生如同其他專業一樣,并沒有嚴格的文理科劃分的要求,這使得學生入學后能夠順利進入大學基礎階段“通識教育”的學習環境,為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v觀科學的發展進程,各專業知識之間都存在著某些內在的聯系性,沒有絕對的界限劃分,古代哲學就是個綜合性學科體系,包括數、理、化、天、地、生等。之后,由于專業研究進一步細化和專業操作精密化的需要,這些學科逐步分化出來形成各自的知識體系,但各學科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美國教育界認為,人為地劃分“文科”與“理科”兩大學科體系,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都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運用多種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術才能有效解決。近幾年來,美國許多著名院校都設立了專項資金,成立了跨學科教學研究中心,鼓勵文理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和有機融合,積極推進邊緣學科、綜合學科的有序發展。
由此可見,我國各院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招生生源打破文理科界限,勢在必行。實際上,在各大學跨專業選修的課堂上,都能夠看到理工科學生選修廣播電視專業課程的身影。他們與文科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獨特創意思路,已經顯現出這種學習模式的優勢,為文理兼招的必然趨勢提供了依據。
二、課程設置——文理兼學
新聞工作內容涉及的領域極為廣泛,而且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又需要以高技術手段為依托,因此從業人員必須具有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素養和技能,才能夠游刃有余地在復雜紛紜的社會環境中開展工作。
20xx年7月,美國卡耐基和奈特兩大基金會共同出資410萬美元,聯合五所著名高校啟動了一項新聞教學計劃,旨在培養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的新一代傳媒從業者,該計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充實各校新聞學院的課程設置,試點范圍是除哈佛以外的其他四所學校,將增加歷史、政治、哲學、古典文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等課程,力求使學生具備更為綜合性的知識、更具深刻性的思想、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為嫻熟的技能。早在20世紀末期,從密蘇里新聞學院、斯坦福大學新聞系、加州大學傳播系的課程設置來看,專業課程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基礎課程大體上都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和統計學等。這些課程有必修的、選修的,還有跨院系學習的。文理兼招的生源,由于文理生之間在學習過程中自覺不自覺的相互影響和互動交流,能夠較好地適應這種綜合性文理知識構架的課程設置。即使有些學生仍舊有偏科現象,但文理科的互補作用總會或多或少影響著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思維方式,這些都有利于日后的工作開展。
三、教學設施——建立與電子傳媒發展同步的實驗室
與其他文科專業相比,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驗實訓教學需要的硬件設備投入較大,建立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動輒需要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元的投入,堪與理工科專業競比。在我國,只有重點大學傳媒專業的實驗室建設能夠基本與高技術發展同步,地方高校因為財力所限,很難建立起設備齊全的能夠隨著科技發展動態完善的實驗室,硬件設備投入的不足大大制約了這些院校廣電新聞專業實驗教學的發展。
媒介技術是新聞事業發展的物質動力。對廣播電視新聞教學而言,媒介技術的設施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可以說,要培養出一流的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攝像師、編導和編輯制作人員,必須擁有先進齊全的硬件設施。發達國家院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學資金投入多,教材更新快,尤其是實驗設施好,更新換代與高科技發展基本同步。許多學校為教授、副教授甚至講師專門配備了研究室,科研經費也十分充裕。在高投入下,必然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廣播電視新聞人才。
我國地方院校在有限的財力下,可嘗試這樣一些做法:與其他相關學科資源共享,共用某些實驗室設備,如與廣告專業、影視專業、動畫專業等;相鄰的院校之間互通有無,實行實驗室有償租用等。但從長遠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建立與電子傳媒發展同步的實驗室仍然是廣電學科自身建設的重要一環。
四、實習形式——從校園模擬到社會實踐
廣播電視新聞學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作為本科教育的必要環節,對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新聞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業務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困擾著大多數地方院校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實踐教學資源的極端匱乏。
近幾年我國新聞教育事業發展很快,截至20xx年,各高校的新聞學類專業點已經達到近700個,新聞專業學生人數激增,而各地新聞媒體的數量基本上是穩定的。重點院?梢詰{借知名度、影響力和母校、師生關系等,在新聞媒體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而地方院校在新聞媒體建立實習基地的困難就大得多。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接受實習學生上更為挑剔和苛刻?梢哉f,為學生尋找合適的實習單位,成為地方院校傳媒專業困擾多年的一大難題。
在這一環節上,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借鑒。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美國大部分新聞院校都辦有自己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和報紙,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都有自己專門的波段和頻道,有規范的新聞、專題、文藝、體育和廣告節目。這些校內媒體有獨立的經營權,可面向社會有償服務,以廣告收入來保證日常開支,甚至進行自我更新建設。由于我國對新聞傳播業控制很嚴,高校不可能自辦面向社會的擁有獨立經營權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可利用現有的實驗設備和學校宣傳機構的資源,把校園作為一個功能齊全的小社會,在校內進行小范圍的、封閉式的模擬實踐訓練。
這類實踐適合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畢業生實習還是應以社會上的新聞機構為主。為了培養出復合型、應用型廣播電視新聞人才,地方院校應該不惜代價建立自己長期的實習基地,使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和用人單位實現“零距離”對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F在許多高校把這一任務下放到教研室,要求教師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為學生尋找實習單位,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費支持,這種合作憑人情關系不會長期維系下去。而一個沒有自己穩定實習基地的學科,在招生過程中的認可度會逐漸降低,終究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五、教師資質——從采訪現場到講臺
擁有新聞理論家和新聞工作實踐家的雙重身份,是國際上對新聞教育者的普遍衡量標準。美國高校新聞專業的領導和教師都擁有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系主任在聘任教師上,有著決定性的權利。他們認為最理想的新聞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業績顯著,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懂得教育的優秀記者。斯坦福大學新聞系原主任亨利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契科校區文理學院原院長布什都認為,從事新聞教學的教師,一定要由資深新聞工作者擔任。斯坦福大學新聞系的教授,大多做過10年以上的新聞工作,其中有的曾經擔任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主任,有的原來是舊金山電臺的節目制作負責人,一些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的老報人、老記者、老主持人,雖然年邁退休,仍然被聘請來擔任教授,用他們豐富的知識、經驗和獨特的個人魅力來教育和影響青年學生。有一點應強調的是,在美國考核和評定新聞學教授的條件,不僅僅看學歷,看論文數量,重要的是強調有多少年的新聞工作資歷,以及發表過的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的新聞報道。
我國許多院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是在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師資大多為其他文科教師半路出家,或是缺乏豐富實踐經驗的廣電直讀碩士、博士。課程設置由于師資力量的匱乏缺乏寬泛性,或由于師資素質原因,雖然開設了有關專業課程,但是授課質量遠遠不及國內重點大學和發達國家的水平。此外,這幾年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待遇雖然有所提高,但仍遠遠比不上記者尤其是資深記者的收入水平,從記者轉行到教師隊伍的非常少。同時由于體制和經費的原因,退休記者被聘請到大學全職任教很難實行。這幾年有些院校嘗試著聘請一些資深的有名望的新聞工作者為兼職教授,但只局限于每年搞一兩場講座,遠遠滿足不了教學一線的需要。
提高廣播電視新聞教學的質量,必須從提高在校教師素質和實踐水平,改革教師聘任制度與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當然,這一局面的根本轉變需要社會大氣候的變化,需要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教育者身份在某種程度上的有機統一,需要這兩個職業界限的模糊化和交叉化。
六、學術交流——跨院校與跨國際
學術交流在我國主要是一種高端人才的知識互動活動,有較高的研究經費支持,有固定的期刊雜志為載體,或有嚴肅的會議形式來面對面溝通、碰撞。大學聘請知名學者來做學術講座,是在校生主要的學術交流活動。實際上學術交流是個極為寬泛、立體和靈活的概念。在國外一些大學從本科教育開始,各院校之間的客串教學就開始了初級的學術交流活動。日本一些大學著名的新聞學教授之間互邀客串授課,進行不同的教學風格和學術流派之間的互動交流。美國一些大學的新聞專業學生,甚至可以帶著一所大學積累的學分轉到另一所大學繼續學習,最后在第二所或第三所大學畢業。這樣一來,不僅學生的知識領域是寬泛的,而且不同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和互動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當前,全球一體化的趨勢表現在文化教育和學術交流上,就是跨國際模式的日益擴大化。聘請外國知名學者來華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已經成為國內一些重點大學常規的辦學模式。此外,與國外大學聯合辦學,基礎課程和一部分專業課程在國內完成,另一部分專業課程到國外學習,在一些重點大學的某些學科已經實行了幾年,顯現出較好的效果。從當前發達國家傳播事業的發展和傳播學教學的現狀來看,先進的新聞理念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新聞工作者,正在各個新聞戰線對整個國家積極有效地履行著第四種權利,推動著民主化的進程,不斷為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科學化建設做出積極貢獻。由此,發展中國家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學更需要采用這種國際化交流的模式。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模式有別于其他傳統的傳播類學科,是最具有時代性、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在深入的研究探討中尋求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出學以致用優秀廣播電視新聞人才,才能使我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助推器和社會管理的有效監督力量。
畢業論文范例3
我學鋼琴已有半年有余,每天下午放學后就要急忙趕到琴房練琴,不管是刮風下雨或者赤日炎炎,從不間斷。
我家離琴房很遠,騎車都要半小時,時間很珍貴,因此媽媽為我買了一臺鋼琴。
鋼琴是長方體的,80公分高,全身烏黑發亮。
翻開琴蓋,便露出了“廬山真面目”,鍵盤上分前后二排,黑白相間的安鍵。
我只要看到樂譜上的“小蝌蚪”,十個手指在琴鍵上自由地跳動,便會不停地發出有節奏的高山流水聲。
自從有了鋼琴以后,我確實節約了很多時間,連走路的時間都利用上了,有空便會坐在琴邊彈奏起來。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勤學苦練,終于能熟練的進行演奏,老師也表揚我進步很快。
這臺鋼琴很美麗,我真是愛不釋手,每天我都要東摸摸,西摸摸,彈完琴后,便會幫“她洗洗臉,擦擦灰。
然后小小心翼翼將琴蓋合上,用琴罩蓋上,讓灰塵進不去。
鋼琴也好像知道我很珍惜她,因為每當我彈奏時,她都會發出最美妙動聽的弦律。
因此她便成了我的好朋友,我愛她如命,自從有了她,我一點也不會寂寞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