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的管理思想
德魯克的管理思想1
10文秘2班 姓名 學號 《管理的實踐》是一本關于管理性質、原則和企業管理理論的框架性著作。是“大師中的大師”德魯克廣泛涉獵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哲學和文學, 對企業運行中的實際現象進行剖析, 從而為管理學提供方法論的一本著作。他從時代、社會和組織所處的外部環境來透視管理, 強調管理的人性和實踐性, 即以人為本的哲學內涵,從而使得該書呈現出強大的實用性和人文化的關懷。
一般的書籍如果論及管理都是比較籠統的起個名字“管理學”或者“某某論管理”,但大師卻把自己智慧的結晶叫做《管理的實踐》,多了實踐兩個字,意義便全然不同。第一,本書不是空洞的講述管理那些無法落地生根的理論,第二,本書的概況和總結是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的,是經得起管理實踐檢驗的,該書自1954年首版以來,風靡全球,成為管理學的奠基和經典之作。德魯克也因其在這本書中所表現的的真知灼見和高瞻遠矚, 使他成為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最有影響的管理學家和導師, 被管理學界尊稱為“現代管理之父”。
《管理的實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研究管理原則、責任和實踐,來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制度的方法。德魯克在書中指出, 企業的目的必須存在于企業本身之外, 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 創造顧客。那么企業的基本功能只能有兩項: 創新和市場營銷。企業是為了企業以外的那些需要它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上的人群而產生、存在和發展的, 并不是為了照顧投資人和在企業中工作的人們的愿望或利益而存在的。德魯克認為: “組織并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的。組織的目標, 是對個人和社會做某種貢獻。德魯克最富洞見的看法是: 公司是一個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 將人們聯合起來的社會結構。
在書中貫穿全書的三條主線是: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企業以組織的形式存在,管理企業需要由管理者來執行,企業的生命線是創造顧客,創造顧客要由工作來體現,而工作又是員工完成的。因此三條主線不但勾勒了該書的清晰框架,也點明了管理是系統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圍。
《管理的實踐》這本書突出了“人”,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的光輝。企業是什么?是盈利能力?還是利潤最大化?盈利不是企業和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而是企業的一種約束因素。利潤是對企業活動的檢驗。企業的主要職能一是營銷,創造顧客;二是創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能從自身尋找,只能從外部,從對社會的貢獻中尋找,從客戶那里尋找。要滿足客戶的要求,簡單的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是不能創造價值的,只有依靠企業的創新。如何實現創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員工主動性的發揮。管理不是一件由許多體力勞動者從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過教育的人員進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們習慣上將管理者和員工看成根據指示行事、沒有責任、不作出決策的人,這只能消除企業的精神和創新。如何檢驗管理和創新的成果?不是知識,而只能是業績和成就。那種試圖向管理人員頒發許可證,沒有專門學歷的人員不能從事管理工作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不是一種科學和專業。任何熱衷于將管理科學化或專業化的嘗試,試圖消除所有的波動、風險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創新和成長。管理本質上是依據目標、業績和責任進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員工在本質上沒有差別,只有責任上的差別。員工的權利不是來自于管理者授權,而是來自所承擔的責任。區分高層管理者和基層管理者的唯一緯度在于時間。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將員工的目標引向組織目標。管理者需要在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因為管理能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因而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是應該集中與組織長遠目標。管理者必須在多種目標、現在和未來之間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個有著多重目的機制,即管理企業、有管理人員,同時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在《管理的實踐》的結語中,德魯克說:“公司不能自稱(絕對不可自稱)是員工的家、歸宿、信仰、生命或命運。公司也不可以干預員工個人的私生活或者員工的公民權。將員工與公司聯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隨時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條神秘的、不可撤銷的紐帶。”正確地定位個人與組織的關系,可以為組織和個人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那么,個人與組織應當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組織需要個人為其做出所需的貢獻;個人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钡卖斂擞们逦秃唵蔚恼Z言幫助我們理清了個人和組織的關系。
我們在學習大師思想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和學習大師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處世態度,特別是他們觀察世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我們要記得德魯克先生的深邃智慧、學術勇氣和正直人格,他是我們的榜樣,號召著我們像他那樣思考。不僅學習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同時還應該學著做社會生態學家去關注社會健康,學會如何利用倫理領導力、有效管理和社會責任感得力量讓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更宜人、更能持續發展的地方,讓世界擁有更多的公正、美麗和機會。這就是我們學習管理學的重要原因,因為管理學,我們學會了自我管理和經濟管理,因為德魯克,我們知道了管理學的藝術魅力和社會精髓。
德魯克的管理思想2
管理,在我眼里,過去一直認為都是權力的象征,是領導的事。直到我讀了德魯克管理思想以后,我對管理的認識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管理是一種方法論,可活用于我們各項工作中來提高工作效率取得預期的目標和效果。
看看我們身邊大大小小的企業里,有多少管理者,因為對管理的誤解,而造成組織信譽低下,人員渙散,工人工作沒有激情,對公司沒有信心,最后導致人員流失,企業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退化破產。
我們都知道,人性都是不喜歡被管。只要有人管,就會不舒服,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那么我們作為管理者,如果看到下屬犯錯,又不得不去糾正,因為這是管理者的職責。所以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既能維護公司的形象,又能保證工作效率和人際關系。
比如,從前我一直視管理的主要內容為督促和糾正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進程和糾正工作中的違規違紀行為。成天去挑他們的毛病,試圖使他們變得更加優秀,雖然我的目的是好的,可是讓人難于接受,并不益于單位組織的發展。這樣只會使他們和我的關系對立緊張,工作效率越來越低下,越來越不自信罷了。讀了德魯克以后,我意識到我的管理方式大錯特錯。我需要給他們的是空間,給他們樹立目標,讓他們自主、自覺的去改善自己,在工作中去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再站出來,問他們是否需要我的幫助,如何改進工作方式,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的去高壓強求。
德魯克告訴我們:一個有效的管理者,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上,更不會大把時間用在對付自己的短處上,他們往往善于把握有利的形勢,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我們說,一個高水平的管理者往往是用人的高手。在管理實踐中,我們要做到求賢若渴善用人才。管理者很重要的一個職能就是識人、用人,在使用人才上不能求全責備,要善于發現人的長處,用人之長。一個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通過用人的能力來衡量,如果一個管理者善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以將有限的人力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和戰斗力,他就是一名優秀的管理者。反之,他就不是一名合格優秀的管理者。
當前受**用人機制制約,多數多元公司不能按工作需要引進人員的條件下,就更需要管理人員根據現有工作人員情況知人善用,因材施教,用人之長,避其之短。我認為可以將現有工作人員按四類劃分進行有效管理使用:第一類是才能卓越又愿為企業做出貢獻的,應給予發揮平臺予以重用,大力支持并給予肯定和獎勵;第二類是愿為企業貢獻但才能不足的,應提供專業培訓和不斷的鼓勵,逐步提高他們為組織工作的能力;第三類是有一定才能但不愿為企業貢獻的,應制定合理的規章和 激勵制度將工作人員自身利益與企業發展緊密聯系,激發他們的能動性為組織工作;第四類是不愿為組織貢獻才能又有限的,應安排一些與組織發展關聯不大的工作,并適當采取分配機制進行約束和激勵。
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中,與眾不同地提出了“管理自我”這一理念,并進一步提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其他的一切。
我們說,管理并不只是管理別人,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因為自我管理是管理其他一切的基礎,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別人、管理好工作事宜。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在要求別人做到前,自己首先要做到。我們要常常懷著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律己之心,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做廉潔自律的表率,鼓勵下屬立足本職崗位奮發有為、改革創新、努力工作。
時間對每個人來講都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們可以籌集到人力和物資,只有時間是我們租不到、借不到,也買不到的。有效的管理者與他人最大的區別在于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時間管理是德魯克管理學中的精髓之一。在管理實踐中,我們要集中時間和精力突圍,要抓大事、抓難事、抓關鍵環節,面對工作中的難點,應選擇一個突破點,然后以點帶面,才能獲得全面勝利。
德魯克有一個很特點的論調,他說,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整日埋頭苦干,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他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相反,一個重視貢獻的人,即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把這個理論聯系到我的工作生活中,只要我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合理安排時間,工作高效,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取得實效,哪怕只是為部門和組織的一方面做出了微小有限的貢獻,那也可算是優秀的高層管理者。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不斷學習改進,持續發展,我必將成為高效管理的終身受益者。
德魯克的管理思想3
心智決定視野, 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 命運決定未來。
這正是德魯克一生的最佳寫照。因為未滿十四歲時的他,驚覺自己將是一位“旁觀者”,亦即以“社會生態學家”自居,一輩子做他所教,教他所做,教做如一,稱得上是“經營管理先生”。他從來沒有對金錢或名利產生過濃厚的興趣,他回絕的酬勞遠比所賺的還要多得多。他拒絕電視與媒體的專訪,他始終對人類社會抱持著終極的關懷,他寫了四十四本的經典作品,六度榮獲麥肯錫論文獎,發表近四十篇哈佛商業評論的經典文章,他宏觀的思維與微觀的堅持,加上成熟的心智,開闊的視野,超然的格局,并且透過他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貢獻人類社會,足堪稱之為“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魯克”,實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活教材。
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就個人成長方面來說,即是以“有效性”(Effectiveness)作為個人工作的目標,再加上“自我控制”(Self Control),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即要以資訊交流作為自我管理、自我改善、自我更新及自我發展的工具,進而提升貢獻、創造顧客之目的。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歷久彌新、自我控制或自我修煉的經典佳作之一,更是厘清觀念、啟發心智、改變行為、獲致卓有成效的有力保證。
為此,讀百本書,不如好書百遍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是值得讀百遍、細細品嘗、終身體悟,因為它改變且創造了我的命運——包括我的價值觀、事業的發展、家庭的幸福、孩子的未來。
所謂“成功無法教,有效可以學”,研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有效秘訣,即在于“行”,因為“行是就行,行就是行”,唯有從決策的系統思維開始啟動,先作問題界定——不在于尋找答案而是問正確的問題,再訂定精細的邊界條件,尋找三至五個替代可行的方案,然后選擇較適當的方案,而不是所謂最佳的方案,并采取行動,貫徹落實,但需要根據反饋機制、現實的情況和不確定的未來作立即而有效的反應,予以適當的調整與修正,力求成果之有效性。
在此同時,將組織的所有資源安排于優先、優后的重大工作上,且物色正確的人選,發揮其長處,以便作重大的貢獻,并做好時間資源的分配,以獲致卓有成效的成果。
更深層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長久”,關鍵則在于“知”,因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從時間的系統化分析著手,逐一檢視自己所花的時間的量、質、值是否有到位?是否真正有生產性?其次,是否有著眼于有效的貢獻?個人長處是否能有效發揮?在重大工作的優先、優后次序與資源的分配上是否恰當呢?決策的品質是否粗糙或存在偏差,因為匆促的決策往往都是錯誤的決策,唯有不斷地檢測評估,才能成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雖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擔任管理者的大多數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見。為何有才華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并沒有領略到才華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們甚至于不曉得,一個人的才華,唯有透過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能所為有效。
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魯克,他也可不這樣認為自己真正有效!為什么?
他說:只有偏執狂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樣,或許生活多姿多彩,卻白白浪費青春,像富勒(幾何學家)和麥克魯漢(電視先知)這樣的人,才可能讓他們的使命成真,而我們卻興趣太多,心有旁騖。我后來學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驅使下“從一而終”,把精力專注在“一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四十年,連一個追隨者也沒有,然而他還是堅定地為自己的愿景奉獻一切。麥克魯漢卻花了二十五年的光陰追逐他的愿景,從不曾退縮。因此,時機成熟時,他們都造成相當的影響。而其他像我們這樣有著很多興趣,而沒有單一使命的人,一定會失敗,而且對這個世界一點影響力都沒有。(取材自《旁觀者》一書)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書中有兩個結論,一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有效,二是有效性是可以學會的!坝行浴彪m然人人可以學,但卻無人可教,有效性不是一門課程,但卻是可以“自我訓練或自我修煉”的,有效性乃是一個人自我發展的關鍵,也是組織發展的關鍵。
然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兩大挑戰,一是人的誠實與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個人在誠實與正直方面有缺失,則足以敗事。其次,當今的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關系著組織的生產力,更關系著國家的生產力,為此,知識工作者必讀熟讀的一本經典作品,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