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水產養殖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摘要:磷作為水產動物不可或缺的礦物營養元素,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同時,磷是藻類的主要營養物,是水體污染關鍵因素,所以磷排放制約著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發展。本文從水產動物磷需求量、利用率,以及影響磷吸收因素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為水產養殖中磷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的論文
過去的10年,全球水產養殖發展迅速,FAO數據顯示20xx年世界水產養殖總量僅為4.99kt,而20xx年已達到7.02kt,其中我國水產產量連續20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70%[1]。然而水產養殖的快速發展也引起了水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一系列負面問題,并嚴重制約著我國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磷作為藻類生長的主要營養物質,被認為是水體污染的關鍵因數[2],然而磷作為水產動物的必需營養物質,在水產動物的生長繁殖中不可或缺,可通過營養調控來減少水產動物磷的排放。本文擬通過對水產動物磷營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旨在為水產養殖磷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參考。
1磷的營養作用
磷是飼料無機鹽的主要組成成分,其直接參與到骨骼系統的形成和維持,同時是動物細胞核和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此外磷還組成Na2HPO4/Na2H2PO4緩沖對,調節動物體酸堿平衡,參與構成體內大部分酶。對于魚類來講,腸的消化吸收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小腸的營養物質轉運主要依靠Na+、K+-ATPase分解ATP產生能力,而磷是ATP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水生動物的消化吸收[3],所以當魚類磷缺乏時,會導致生長緩慢、骨骼變形、游動緩慢。此外在磷缺乏情況下,游離脂肪酸酯化形成脂酰輔酶A會被抑制,降低脂肪供能[4],同時肝臟中谷丙轉氨酶活性、糖異生作用增強,使脂肪利用率降低[5],最終導致體脂增加。在水產養殖中,甲殼類對鹽度的適應和對滲透壓調節主要受堿性磷酸酶影響,此外堿性磷酸酶(AKP)是甲殼類生長發育和蛻皮的關鍵酶[6],而磷是AKP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磷是甲殼類動物表皮的關鍵成分,尤其在蛻皮后期,其可刺激內表皮的生產和外骨骼的礦化,與外表皮相鄰的致密層中豐富的磷為誘導和控制碳酸鈣沉積提供密切的空間關系。由于蛻皮后期,外骨骼磷含量最高,所以脫殼會導致甲殼類損失大量的磷,必須及時補充。
2磷代謝
甲殼類動物消化系統中礦物質的主要吸收場所為中腸,魚類主要在腸道進行吸收。消化道上皮細胞對磷的吸收依賴Na+和磷酸鹽轉運載體[7]。此外,水生動物還可以通過鰓和體表進行礦物質的吸收,然而水產動物通過鰓和皮膚對磷的吸收利用有限,Phillips等(1957)的研究發現,溪紅點鮭在96h內從水體中獲取的磷僅占魚體磷含量的1/3000[8]。水產動物在飼料和水體中獲得的礦物質,最終通過糞尿進行排泄,在淡水中水產動物高滲排出,不斷通過鰓排出小離子,是通過吸收而不是通過喝水來排泄大量稀釋的尿液。與此相反,在海水中的水產動物由于失水(但從環境獲得單價離子)以致必需喝水。這些多余吸收的鹽分主要通過鰓上特殊的氯細胞和鰓蓋上皮的主動轉運細胞來排泄,而腎臟主要通過尿排泄少量的二價離子,其余鹽通過糞便排出[9]。
3水產動物磷需求量
不同的水產動物對磷利用率不同,一般而言,有胃魚的磷利用率高于無胃魚,故而不同魚類對磷需求量各異,同時甲殼類動物對磷需求也不盡相同。表1為常見水產動物對磷的需求量,然而由于影響水產動物磷需求因數較多,不同的試驗水體環境,試驗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結論不完全一致。目前,研究者評判對魚類鈣磷需要量一般以生長性能、血清磷含量、骨骼磷含量等作為指標。
4水生動物對磷的利用率
大量文獻顯示,不同的魚類對磷的表觀利用率差異很大,主要是由于其在消化系統上的差異所致。目前世界水產中主要養殖的三類魚,鯉科(草魚、鯉魚等)為無胃魚種、麗魚科(羅非魚等)和鮭科(虹鱒等)為有胃魚種,胃蛋白酶和鹽酸均由胃壁細胞分泌,而磷化合物需要酸性環境溶解吸收,故而鯉科魚類不能很好地消化利用溶解度的磷化合物。Hua(20xx)的研究表明,麗魚科和鮭科魚類對磷酸氫鈣的消化率可達62%~64%,然而鯉科魚類對其消化僅有30%[22],這也與鯉科魚類的腸道結構相對較短,影響磷的消化率有關。甲殼類動物磷主要吸收部位在中腸中的肝胰腺中,而肝胰腺中的幾種刷狀腺膜載體的活性都依賴于pH[23],但部分甲殼類動物如對蝦的消化區域呈弱堿性,這使對蝦在對不同磷源的生物利用率差異巨大,對酸性磷源利用率顯著高于堿性磷源。凡納濱對蝦對磷酸二氫鈉利用率為95%和68.2%,但對磷酸氫二鈉的利用率僅為45%和19.1%,對碳酸氫鈣的利用率為45%,而對磷酸三鈣的利用率僅有15%[24]。
5影響水產動物磷利用率因素
5.1磷源
在水產飼料中,不同磷源的利用率存在顯著差異,主要的動物性磷源有魚粉、肉骨粉。有研究表明,將魚粉作為主要蛋白源的飼糧總磷水平超過了維持魚類良好生長的最低需求[25],然而魚粉中磷主要存在形式磷酸三鈣復合物對大部分水產動物來說都是很難利用的。植物性磷源為大豆等植物原料中所含的植酸磷,但除開羅非魚等少數魚種大腸中有產生植酸酶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植酸磷外[26],多數水產動物對植酸酶的利用率較低。無機磷源包括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鈉、磷酸氫鈣等,水產動物對其的利用率與其溶解度和pH相關,溶解度越高,利用率越大,因此酸性磷源更容易被吸收利用[24]。通常情況下魚類對磷酸二氫鈣、磷酸二氫鈉、磷酸二氫鉀等磷酸鹽中的磷利用率最高,其次為磷酸氫鈣,最差為磷酸三鈣[27,28],同時,魚類對無機磷源的利用度要高于魚粉中磷利用率,甲殼類對無機磷源的利用有單鹽基的磷源優于二鹽基的磷源,如對蝦對磷酸二氫鈉的利用優于磷酸氫鈣[29],此外甲殼類動物對不同磷源的利用率還和其前胃pH相關[30]。同時對于海洋生物來說,細胞內高濃度鉀離子,細胞外高濃度鈉離子,細胞內外的鈉鉀離子濃度差可以激活ATP酶,有利于海洋生物對環境的生理適應,因此海水動物對磷酸二氫鉀的利用率最高。
5.2鈣磷比
鈣和磷在動物代謝中有著密切的關系,鈣磷比對磷的利用率有著很大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當鈣磷比適宜時,水產生物生長最快。Davis(1994)研究發現,雖然凡納濱對蝦對磷酸二氫鈣的表觀消化率(46.3%)顯著低于磷酸二氫鉀(68.1%),但其生長性能卻好于磷酸二氫鉀組,可能是因為磷酸二氫鈣組的飼糧中鈣磷比維持在一個適宜水平[29]。羅文佳(20xx)經研究也得出相似結果[31]。羅非魚最適鈣磷比為1:1.8[32],真鯛魚為1:2[33],草魚為1:3~2[34],紅海鯛為1:2[35],日本鰻為1:1[36],墨吉明對蝦為1.3:1[37],中國名對蝦1:1.7[38]。這可能是因為水產動物肌肉中鈣磷比是恒定的,與肌肉鈣磷比相吻合的對水產動物生長有較好的效果[38]。但對同一種魚類的鈣磷比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如李愛杰(1998)研究表明鯉的最適比例為1:2[39],而林浩然(1999)研究報道鯉魚最適比例為1:2~2:1[33],這可能與水產動物能直接通過鰓和體表從水環境中攝取鈣相關。故而有學者認為水體中鈣含量適宜的條件下,魚類的生長與鈣磷比無必然聯系[40]。此外,飼糧中鈣水平還會顯著影響甲殼類動物對磷吸收。Kai-minCheng等(20xx)研究表明,南美白對蝦在無鈣飼糧中,添加0.77%的有效磷就能滿足生長,而當飼糧中添加1%鈣時,飼糧中需添加1.22%的有效磷;當添加2%鈣時,對蝦生長緩慢[41],但鈣水平對水產動物磷吸收利用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5.3植酸酶
大部分水產動物體內不能產生植酸酶,故而植物性原料中所含植酸磷很難被水產動物利用,同時植酸易在消化道內形成不溶性復合物,抑制對飼料中磷的利用,而不被利用的磷在水體中容易引起水體富華,造成環境污染。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水產飼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有效分解飼料中的植酸,可產生無機磷,提高水產動物對其利用率[42],并減少磷排放[43],可以替代部分無機磷酸鹽,節約飼料成本。周金敏(20xx)的研究表明,在斑點叉尾鮰飼糧中添加400g/t植酸酶,可提高總磷消化率16.71%,但將磷酸二氫鈣用量減少60%,植酸酶的對磷消化率的提高反而下降[44]。雖然植酸酶不能完全取代無機磷,但可以有效降低其使用量。植酸酶作為酶制劑,pH值、溫度、添加方式以及不同魚類由于消化道差異對其活性均有較大影響。
5.4其他
無機磷源在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氟殘留,而較高的氟含量會嚴重干擾磷代謝。有研究證明,磷酸氫鈣的生物學利用率與其中氟含量存在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79~0.97[45]。VD可以顯著提高鈉依賴型的轉運機制[46],從而提高對磷利用率。在鰻魚[47]、鯰魚[48]、虹鱒[49]上的研究均有類似結果。由于水產動物對磷的吸收受pH影響,故而在飼料中添加酸化劑可以促進腸道對陽離子吸附[50]。sarker[51](20xx)的研究表明,在飼料中添加檸檬酸可以提高黃鰤魚對魚粉中磷酸三鈣鹽的利用。
6結語
對于水產養殖而言,磷排放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通過飼料手段降低磷排放,研究水產動物磷需求,可以更精確地為水產動物提供磷營養,減少水體污染,保持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水產養殖技術的概念及應用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水產養殖技術的概念及應用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產養殖技術的概念及應用論文 篇1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導致了部分地區水環境的惡化。因此,大力推廣水產生態養殖技術已成為當下的要務。
1.基本概念
(1)養殖原理水產生態養殖的基本條件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系統,強調不同養殖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在養殖生產過程中采用改造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來預防和控制養殖病害,從而提高養殖生物自身健康狀況,提高養殖效益和產品質量。生態養殖與人工養殖的主要區別在于“共生互補”,自然界物質循環系統保持生態平衡,是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設施養殖模式。
。2)技術關鍵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是根據養殖對象的生物學特性(形態、食性、生長、繁殖、習性)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實現對養殖系統(養殖設施、養殖品種、養殖環境)實施有效控制。技術關鍵點主要為良種選育、生態平衡、科學選用綠色飼料和藥物等,以改善養殖生物的生態環境,生物品質,提高養殖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和經濟效益。
2.養殖技術
。1)苗種選育水產苗種的品質好壞直接影響生態養殖的最終效益,因此選擇苗種時必須選擇品種純正,健康優質的苗種。如選擇海參苗時以肉眼觀察,品質良好的參苗肉刺堅挺,體色發亮,體態呈自然伸展且在苗池池底、網片、池壁均勻分布,排便呈條狀;如參苗體色發黑、缺少光澤則為劣質苗(用藥不當或已感染疾。S邕^程中應對水質、飼料、藥物處理進行嚴格檢驗,避免高溫育苗,嚴禁使用抗生素等禁用藥品。放養海參時則要考慮到海參對鹽度的敏感度,要精確測定鹽度,必要時應帶參圈水試苗,確定成活率之后再引苗。優質苗種則品相健康、色澤明亮、逆水性強、規格統一。一般可采用多品種混養方式進行合理放養,充分利用水環境中的各類資源以提高水產品質量,為后期養殖養護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進行選育和改良時一定要選育經濟效益好、食用價值高、抗病害能力強、環境適應性強、生產性能好、生長周期短的苗種,要保證苗種選育的多元化。
生態養殖技術下的水產養殖應用論文
摘要:縱觀我國當前的水產養殖現狀,仍以傳統養殖技術為主,已遠遠無法滿足當前實際的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生態養殖技術應運而生,具有環保、科學、效率高等優勢特征,可對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符合國家戰略發展要求。本文主要對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養殖技術;水產養殖;排水系統;棲息場所;增氧設備
1水產養殖的技術特點分析
1.1苗種選擇
在實際的水產養殖過程中,苗種選擇屬于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內容,但卻對后續的養殖效益和養殖質量具有著較為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可見其重要程度。在選擇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選擇近親繁殖的苗種,而是要選擇健碩、無病的苗種,還要重點考慮其經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為水產養殖行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提供保障。
1.2飼料喂養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飼料投放也是較為關鍵的環節,飼料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苗種的生長發育,也會對水質產生一定影響,為此,技術人員一定要選擇優質的飼料。喂食方式也要具有合理性,盡量避免喂養過飽和不足,科學規劃時間。飼料的規格和質量,均應與生物的生長情況相互適應,并做到定時、定點、定量,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來取確定喂養量和喂養規格、時間,從而為苗種的健康生長和發育提供優質條件。
1.3藥物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定的病害問題,針對該問題,技術人員應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所使用的藥物應符合國家規定,反之則會危害苗種的健康生長,嚴重時還可導致死亡。在用藥過程中,技術人員需進行合理配置,精準把握用量,從而真正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論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水產品的消費量不斷攀升,養殖規模也大幅度擴張。但是由于養殖密度過大以及環境水質的污染,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越來越頻繁,病害發生的時間增長、規模增大,病害種類增加,使得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工作難度加大,病害的發生給水產養殖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不但關系到水產養殖能否健康發展,還關系到水產品的品質是否安全,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因此,水產養殖的病害防治研究迫在眉睫。
一、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特點
1、水產養殖病害種類多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巨大改善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植被破壞、空氣污染、水質污染等問題嚴重,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威脅。水產養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近年來出現的病害種類越來越多,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寄生蟲病害等大量出現,病害防治的難度和成本都在不斷加大。
2、水產養殖病害爆發頻率高
全國環境污染的加劇造成了水質下降,一些工業企業對水域的污染使得大量細菌滋生,導致水產養殖病害的爆發頻率大大提高。以往水產養殖病害的爆發高峰期一般在春夏交替之時或夏秋兩個季節,但是現在幾乎全年都會爆發病害,病害爆發的頻率大大提高。
3、水產養殖病害波及范圍廣
目前全國水產養殖規模巨大,很多地區都形成了養殖聚集地,大量的養殖地相互聯系。病害一旦在某一地區爆發,很容易通過水質相互傳染,造成大范圍的病害發生,給水產品養殖者帶來巨大損失。
水產養殖中藥物殘留問題與對策論文
摘 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產品也越來越頻繁出現在餐桌上。近年來,水產養殖中藥物殘留問題不斷加重,對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負面影響,人們也開始對水產品養殖中藥物殘留問題給予高度關注;诖,分析水產養殖中藥物殘留的來源及危害,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
關鍵詞:
關鍵詞:水產養殖; 藥物殘留; 問題
水產品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鮮美的味道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與追捧。也正因此,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快速發展。隨著水產養殖業的進步與發展,水產養殖中用藥不規范的問題也日益突顯,已影響到國內水產品質量安全和中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所以,有必要對水產養殖中的藥物殘留問題進行研究。
1 水產養殖中藥物殘留的來源
水產養殖中的藥物殘留,是指在水產品的養殖及加工過程中,為預防水產品發生各種疾病、在疾病發生后的救治及出于其他目的而使用一些藥物,這些藥物在進入水產品體內后,因某些原因致使一些藥物無法排出體外,卻在體內不斷累積,形成藥物殘留。藥物殘留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為控制養殖的水產品發生爆發性疾病而使用藥物,致使藥物殘留;為清潔養殖環境而在養殖場中噴灑消毒劑或殺蟲劑,污染養殖環境,且這些消毒藥物在水產品體內富集,形成藥物殘留;飼料制作中無意使用受到污染的原料,或者人為在飼料中添加漁藥;因為某些水產品的保鮮要求,使用法律規定之外的防腐劑或保鮮劑,造成藥物殘留。
2 水產養殖藥物殘留帶來的危害
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改革分析的論文
一、水產養殖專業英語課程改革的內容
。ㄒ唬┏浞诌\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中,廣西水產畜牧學校主要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多媒體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情景模擬實訓法等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一種將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情境模擬活動,教師根據教材中要完成的課堂任務,通過創設、模擬逼真的情景,安排學生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讓學生將課堂任務中需掌握的詞匯和句型有機地融入其中,用對話和動作表達出來,最后由觀察者(學生擔任)和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定和反饋。這種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練習使用所學的實用語言,又能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做中學,使學生學有所獲,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職場能力。例如,在學習Unit5Let’sDoSomeShopping(基礎模塊第一冊)時,教師先播放一段英文購物視頻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引出常見商品的英文名稱及購物過程中常用的重點句型,然后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讓學生熟記常見商品的英文名稱及購物的重點句型,最后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明確角色分工(售貨員、顧客、收銀員、觀察員),輪流到課前布置好的收銀臺、試衣室等購物場所(在教室的講臺上)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其他同學認真觀看,記下參加表演的同學在扮演過程中的閃光點及語音、語調方面的不足之處。表演一結束,每組的觀察員就匯總各組的記錄,各抒己見,相互評價,教師與學生選出最佳扮演組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最后教師點評。學生在逼真的購物情景活動中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口語交際得到真正有效實踐,從而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