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三同的心得體會
三進三同 指(一)“三進”: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深入到農村一線、深入到農民群眾中。(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吃住在農民家中。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
三進三同的心得體會1
按照縣局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的要求, 5月24日——5月30日我與所里其他同事在所長帶領下,來到光明村與基層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多次深入走訪、自覺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深刻地了解到農民生產、生活情況,真實地感受了農民生活。給我的觸動很大,有了一些膚淺的想法:
第一,勤字當頭,勤勞致富。
我們住在光明村村長家,在向村長了解了光明村的大致情況(包括生產、生活、全年人均收入、該村的幅源狀況)后,經過一周翻山越嶺的走訪,感覺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已經遠去,絕大多數農民都是勤勞的,在黨的富民政策引領下,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家人日子過得還很實在。該村村民杜正龍幾年前還住在鄰近一個偏遠的山凹里,家里十分貧寒,經常為生計而愁。如今的杜正龍舉家搬遷出深山,不等不靠,來到交通和取水較為方便的光明村,辦起了一個仔豬養殖場,年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戶。難能可貴的是杜正龍的豬場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可持續性發展,用豬糞生產沼氣,沼氣池沼渣種蔬菜,蔬菜除向市場銷售外,部分粗菜葉用于養豬,實行了良性的循環生產,F在杜正龍已蓋起了一座小別墅,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談到今后的發展時,杜正龍侃侃而談:還準備向農民租更多的土地,發展大棚蔬菜;還要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子擬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農作物運輸合作社,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發展共同致富……
杜正龍為何能夠在短短四五年時間內,實現由窮到富的轉變,成為農村小康路上的致富帶頭人?最為主要的是杜正龍意志堅強,憑自己的勤勞,用好黨的富民政策,不怕窮,不怕累,不怕臟,白天跑市場,轉豬場,晚上自已專研養豬技術。很快從一名養豬“門外漢”成為了“行家里手”。
第二,以窮吃窮,只會更窮。
公允地講光明村的交通相對不便,山高路險,耕地偏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我們注意到該村多數農戶房前屋后空地較多,草叢較闊,且不適宜耕種,作為發展養殖業是有較好條件的。但該村極少數村民坐地等花開的思想比較嚴重,近幾年,相關單位為扶貧,送來部分雛雞,為支援生產送來化肥,而部分農戶不去領來喂養,即是領來喂養,也任其自由生長,導致80%左右的雛雞死亡。對支援的化肥領了后,當場買掉,以得現錢為樂。這樣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以窮吃窮,只會更窮。
第三,大實話的我們不是“扶貧專業戶”。
按該村村長的說法“你們不是扶貧專業戶,要致富,還要靠我們自己”,他一句樸實的語言,深深震撼了我們的心,的確對我們而言,對他們的落后、對他們經后的發展,我們的確愛慕能助。我們帶去的一點救助金和一點點日用品,對他們的整個貧窮、落后而言,當然是杯水車薪。相信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基本改變落后、貧窮的面貌。
第四,不容忽視的貧富差距問題。
貧富差距問題依然存在,在村里我們還走訪了一些農戶,但總體感覺是貧富差距比較大。富裕的一些農戶有的住別墅,開小車,資產可上百萬。但一些貧困的農戶還存在吃飯、住房、看病、上學、飲水、交通等一系列的困難。
光明村的貧富差距也許只是我們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罷了。作為一名不怎么懂農村工作的國稅新進人員,確實也無力解決這個重大問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今后的國稅工作中,我會更認真履行職責,竭誠為納稅人服務,宣傳好稅法,用好稅收的優惠政策,同時認真搞好稅收征管,做到應收盡收,為國家聚集更多的財力,使國家能有更充足的財力投入到農村養老、醫療保險、救濟等民生工程保障中,為實現共同富裕、縮小社會貧富差距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進三同的心得體會2
按照上級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的要求及我校安排,從21到27日,我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通過這次活動,我錘煉了為人民服務的意志,礪煉了品格,收獲很大,特別是在思想上產生極大的震撼。
這次活動,我走村入戶,和村民交情談心,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了許多問題,例如,為了幫助窮親脫貧致富,我給他家送去農技及現金,同時幫助陳桂芝老人寫申請、寫證明等。通過這次活動,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內心境界得到升華。我到村后,住在農戶家,同他們一起參加田間地里的勞動,同時還和村組干部和農戶一起商議如何抓好本地發展和家庭經濟增收問題。我感到:同在藍天下,人民群眾與共產黨人血肉相連,農村的脫貧與發展致富太需要黨員干部的幫助了。
二是深入基層,甘當“學生”不當“先生”,自覺求智于民、問計于民;當好“主人”不當“客人”,仔細了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急、所求,以“主人翁”精神,解民難、幫民困、助民富;發揚以民為本的風氣,努力成為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三是為民服務的信心得到增強。當前農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仍存在交通不暢、信息不靈等生存障礙,但他們并沒有埋怨情緒,更不向政府伸手,只說現在黨的政策好,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黨員干部沒有理由不感到自足,沒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更沒有理由不去為群眾辦點實實在在的事情。
可以這樣說,這次“三進三同”黨風煅煉活動是一面鏡子,照出我與一名合格黨員的差距。讓我對我群眾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如何搞好當前工作有了科學的認識,讓我盡快彌補貼近群眾的重要一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對黨忠心,對人民誠心。時刻保持一種高昂的工作勁頭,堅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與民為友,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傾聽群眾呼聲,盡力為群眾做好事。對于群眾來訪,熱情接待,傾聽其訴求,解決其困難。始終堅持“努力創新、勇爭一流”的工作狀態,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全力為基層服好務。
三進三同的心得體會3
今年暑假,在學校的號召下,在各班委的努力下,在各同學的大力支持下,我帶領一個小組于20xx年8月24日至9月1日在我家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大學生暑期“三進三同”社會實踐。在這一個星期里,我們小組四人住進了農民家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正體驗到了農村的生活、農民的辛苦、勞動成果的不易以及團結的力量,同時讓我對農村的風土人情、農民的思想狀態、農民的生活難處和希望有了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加深了我對農民的敬意和感情,更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在這一周的時間中,我們的隊員除了幫助我家收割稻子之外,還利用休息時間照顧院子里的空巢老人王婆婆。王婆婆今年已經高齡94歲,和年過70的媳婦萬大娘、剛上初一的曾孫女婷婷一起生活,王婆婆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還有嚴重的耳聾,生活不能自理。于是,我們就時不時的跑到她家,做個午飯、打掃打掃雜亂的房間、洗洗衣服,還給她買了補藥。王婆婆對此感激不已,說我們是“活菩薩”。婷婷才12歲,由于爸媽長期在外打工,婷婷完全交由奶奶撫養,萬大娘沒上過學,更不懂得如何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婷婷的學業她從不過問。這就導致了婷婷在對待學習的散漫態度,在交流中我們得知,婷婷的成績不好,尤其是英語。于是,我們只一群英語專業的女生又義務當了幾天的“家庭教師”,對婷婷進行了幾天高強度的英語補習。經常都是我們好幾個人同時教她一個人,婷婷說:“在學校她根本不可
能享受到這樣的優待!焙髞,婷婷又叫上了她的兩個玩伴,也都是成績不怎么好的中學生,于是我們后期就開始一對一的教學,每天上午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輪著來。農村的孩子吃得了苦,大熱的天也沒人抱怨。在補習的時候我們還有目的性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就是力量”的觀念,希望能借此督促他們學習,也教給他們一些我們的學習方法。盡管時間不長,但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改變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
彼時中合村村委剛結束對“三項政策”的宣傳,村子里家家戶戶的墻上都貼著“三項制度”的宣傳單。可當我問起院子里的人有關“三項制度”的具體內容時,卻沒人能回答得出來。一問,才知道,雖然村委干部的確親自進行了入戶宣傳,可是干部們來得急,走得也匆忙,再加上農村的人對這些政策知之甚少,聽不明白,所以,即便是宣傳了也沒起到實際效果。我們幾個一商量,決定對“三項政策”重新進行一次更詳細的宣傳,力爭讓“三進三同”深入人心,并能為農民運用,達到為自己維權、排憂解難的目地。于是我們就趁著閑暇時間,跑到農民家里,和他們“擺龍門陣”,一邊擺,一邊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三項制度”的具體內容和作用告訴他們了,他們說:“要不是你們給我們講解,我們這些沒得一點文化的人朗閣曉得喲!”
在農村呆了一周,我看得出來,同學們,尤其是來自城市的學生,生活習慣和態度都改變了很多,開始他們覺得農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是當他們離開的時候,他們的眼里是有不舍的。
基層處于改革發展穩定的最前沿,是錘煉我們大學生的“熔爐”、
培養干部的學校。讓大學生到基層去學習、歷練、提高,有助于大學生在基層實戰,使他們盡快適應環境、進入角色,熟悉基層工作,了解農民疾苦,傾聽農民的心聲,幫助他們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矛盾和基層實踐的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長才干。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人才。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讓我對農民的思想狀態有了一個更為準確的了解,對農民的心聲有了更真切的體會。總的來說,這次社會實踐達到了以下效果:
1、強化宗旨意識,增進了與農民群眾的感情;
2、磨練工作作風,提高了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3、豐富工作經驗,深化對基層群眾的認識。
盡管我自己也是農村孩子,但我很少像這次一樣,帶著深度剖析農民思想的心態去和他們交流,而恰恰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交談,折射出農民心中所想。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對我們的政府及政策的評價等等。什么讓他們憂愁,什么讓他們歡喜,我從和他們的親身接觸和交談中得出一部分結論:
農民憂愁的是:
1. 看病難,藥價實在太貴,根本看不起;
2. 買房難,房價高得嚇死人,省吃儉用一輩子也住不進城里;
3. 出行難,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糧食出不去,賣不出錢;
4. 養老難,農村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在外打工,家里老人沒人盡孝道。 農民歡喜的是:
1. 不用交皇糧,還有“工資”領;
2. 干部辦實事,解決問題不含糊;
3. 生活水平步步高,農民口袋里越來越多鈔票。
此次“三進三同”活動的開展,我們深入到農家,把黨和政府的政策灑向農村,七天里,我們吃在農家、住在農家、與農民為友,以干農活為樂,和農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這一星期的時間里,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項看似困難的工作,在經過我們的分工合作之后,就變得簡單得多。這直接加強了我們的團隊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這定會對我們將來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我也明白一個道理,要做一名能真正為群眾辦事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指導工作的理論武器,還要有奉獻群眾的滿腔熱情,更要有服務群眾的真實情感,具備扎實做群眾工作的實際能力。
“大學生”要想了解我們的社會、了解我們的國家,就必須走進農村、走到占全國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中去,我要以“三進三同”活動為契機,真正走進農村、走進農戶、走進農民群眾當中,親身解讀農民的思想,了解群眾的生活狀況,增進了與農民群眾的感情;搜集農民群眾對黨的政策的意見建議,提高了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傾聽農民的心聲,深化對基層群眾的認識,為農民群眾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實事。
用切身實踐與親身經歷來加深自己對農民的理解與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將自己融入社會,達到體驗生活、收獲經驗、感悟社會的作用,達到理想與現實的平衡,也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能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
副書記“三進三同”心得體會范文
綿綿細雨,洋洋灑灑已近數日,驟降的氣溫,寒流來襲。相比夏日驕陽的燥熱,時至今日已憑添了些許蕭條的景象;野档奶炜,讓周圍的景色都黯然失色。工作和生活中的瑣屑,自己雜亂無章的處理方式,讓本已昏暗的季節的心緒也增添了絲絲神傷之感。
回想近兩日的下村生活,真的是讓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了一回,做官難的感覺。作為村支部副書記這個職務,直到近日我才深深的體會到了這個職務的工作實質。
“走家串戶”的開展工作,是群眾真正需要的,坐在干凈明亮的辦公室里,我們只能“紙上談兵”,唯有實踐,才是我們基層工作最需要的。脫下漂亮的高跟鞋,穿上雨靴,冒著小雨,和村干部徒步進村入戶,往返于村路,田間,山路,小徑之間,踏踏實實的感受村干部的職責和工作方式。一路的經歷,一路的聽聞,讓我真正了解了部分群眾的生活條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由于此次進村工作,主要圍繞低保問題開展,而我們工作中也發現,低保分配平均是很難的,太多的群眾的條件幾乎相當。群眾中太多的人,對于此項工作的開展存在一定的質疑,如“部分干部私心”、“情況調查不準確”、“漏報”等等,群眾也確實需要我們聽聽他們的心聲。一路走過,農戶的熱情和積極參與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了此次進村的良好效果,對于我們的進村調查工作,群眾表示滿意并歡迎,對于他們而言,在某些工作開展中,就需要我們這樣的走訪方式。從群眾那里,我們了解了他們的所需,所急,所盼,這些生活總的問題,確實讓我們覺得作為村干部,我們肩上的擔子很沉重,我們做的確實太少了。工作一年以來,下村的經歷很少,而且下村也多是因為計劃生育問題,所以在一些接觸過的人的眼中,我是一名計生專干。而此次我是以村支部副書記的名義走訪,下村的第一天,聽到群眾熱情的喊我為“支書”時,心里的感覺很踏實。確實感覺到了群眾的那份淳樸的感情,很溫暖。
三進三同實踐活動心得體會范文
按照縣委黨校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的要求和安排,此次科干班和青干班的100多學員,于今年10月22日至26日前往xx鎮山斗責任區,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第四小組12人分在xx村,一進村,就和村支書龔順橋、村主任王繼常一道,走訪農家,了解村情村貌和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主動與農民朋友一起勞作、嘮家常。走訪的同時,對6戶困難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力所能及的給予了款、物支持。通過幾天“零距離”的交流溝通,深刻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樸與善良,生活的冷暖與艱辛,勞動的辛苦與快樂,也體會到了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任與厚望,這些將促使我們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更多的與群眾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融合,進一步喚醒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和意識。
一、 xx村的基本情況
xx村現有10個村民小組,1013人。有水田423畝,旱土358畝,山地890畝(山石、灌木覆蓋,基本無樹林)。水庫兩座,金龍沖水庫庫容8萬立方米。山塘48口,總面積9500平方米。全村正式黨員23人,預備黨員2人,入黨積極分子2人。全村人均收入3145元,外出打工是該村主要的收入來源,全村外出打工的有418人,占全村人口的40%多。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如今的農村面貌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農民住洋房,用自來水,各式各樣的家庭電器,與城市相比也并不遜色。通村公路全部硬化,且實現了村級互通,影響多年的'農民出行難題得到了全面的解決。對一些因病因災致窮的弱勢群體,基本享受到了低保、醫保等惠民政策。但由于該村地處與邵東、漣源交界的偏僻處,地理位置全縣最高,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地里到處是林立的花崗巖,地下溶洞密布,根本無處存水,當地農戶只得在石頭縫隙中適當種植一些中藥材,經濟來源十分單一。通過走訪得知,該村目前急需解決幾個難題,一是需硬化二組至七組之間的一條村級公路,此路是全村75%村民的必經之道。二是全村人畜飲水項目年底完工,政府出資40萬元,群眾自籌款10萬元,但仍有12萬元的資金缺口。三是向陽水庫的引水渠以及該水庫長達1900多米的灌溉渠道,因年久失修,已影響正常運行,急需維修資金18萬元。四是全村有62戶為土磚老房,其中危房3戶,1戶無居住房,需盡快解決他們的住房難題。五是有五保戶19人,低保戶13戶,困難戶6戶,基本是因病致窮,生活較為困難,希望得到社會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