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飲食文化論文1
摘 要: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講,不僅能加深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本文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飲食觀念的差異、飲食結構的差異、烹飪的差異等方面入手, 對中西方飲食文化進行了比較,目的在于明確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消除界限,增進了解,促進交流。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于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圣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對象,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后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于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征,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運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抵御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并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占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于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采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范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于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肴,由于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于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xx.
[4]徐文苑.中國飲食文化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飲食文化論文2
內容摘要:嶺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種水陸生物棲息繁殖的良好生長條件。因此,嶺南人所食之物紛繁多樣,尤其喜歡“野味”,這給許多外省人造成了嶺南人無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這種習慣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嶺南飲食文化業與古時候的遺風已大有區別。本文通過史料的搜集和調查問卷的形式,探討了嶺南人愛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對嶺南飲食文化的誤區所在。旨在讓更多讀者了解嶺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嶺南人飲食上的今夕變化。
關鍵詞:嶺南飲食文化文化誤區
飲食文化,作為一個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經濟基礎。嶺南飲食文化素來以“食性雜、食材多、風格奇特”的特點為人們所熟知。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天下食貨,粵東盡有之;粵東所有食貨,天下未必盡有!弊阋妿X南食材的豐富性。兩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也記載道:“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南宋人也夸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梢娫跉v史中,嶺南人給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無所不吃,無所不敢吃”的。另外,關于嶺南飲食的歷史記載,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飲食習慣的不同,這些在嶺南嘗過“新鮮”的外省文人多在記載中著眼于嶺南飲食的奇特乃至荒蠻,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質、講究精細、擇時而食的特點。這些文獻世代相傳,以至于給大多數人對嶺南人飲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所謂“廣東人茹毛飲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還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廣東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著古時嶺南飲食的遺風,值得考證。筆者擬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上述問題作一個淺顯的統計。并結合資料,對廣東人飲食文化的淵源做一個淺顯的探究,作為一名廣州人,希望能為嶺南飲食文化歷史的正本清源盡一份綿薄之力,還廣東飲食現狀一個“真面目”。
一、調查設計
1、語料
筆者通過“樂調查”網站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分別為“廣東飲食現狀調查”(以下簡稱“廣東卷”)以及“廣東飲食的外省印象調查”(以下簡稱“外省卷”)。并以“微信”作為調查平臺,分別收集了“廣東卷”和“外省卷”各50份問卷,總計100份有效問卷作為語料,并對其進行分析。
2、調查對象
“廣東卷”面向的調查對象為在廣東長期生活的廣東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調查問卷為非廣東省常住居民。為保證采樣的準確性,在兩份問卷開頭都設置了對被調查者省份確認的選項,方便對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誤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調查結果
1、外省人對廣東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調查問卷中選出8種食物是根據投票率得出。筆者對外省人對廣東人的飲食印象做了初步調查,就“你認為有什么食物是你們不吃,而聽說廣東人會吃”這個問題進行了調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選取了8種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為調查問卷設計的主要參考項。這8種食物分別為:牛蛙、蛇、貓、狗肉、田鼠、蠶蛹、猴腦、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別為:91.2%,91.2%及82.4%。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廣東人最常吃的三種食物。
隨后,筆者根據這8種食物制定了兩份調查問卷,在“外省卷”種,“認為廣東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別是牛蛙(廣東人也叫“田雞”)、蛇和田鼠。
2、廣東地區8種食物的食用率調查
筆者按照“從不”、“很少”和“經!比齻頻率作為選項,調查了廣東人在這8種食物上的食用率。結果顯示,將頻率中“很少”和“經!钡陌俜直认嗉,表示“曾經食用過這些食物”,食用率從高到底排序依次為:蛇73.3%、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過50%。這表明在被調查的廣東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過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種食物。
如果單獨統計“經常”這一項的比率,在“廣東卷”中8種食物的投票率分別為:牛蛙13.3%、蛇13.3%、蠶蛹3.3%、蝎子3.3%、貓、狗肉2.9%,田鼠、猴腦和蜈蚣的得票率均為0。這說明,在廣東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廣東人常吃的食物,這與“外省卷”中田鼠作為廣東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遠。另外,統計結果還發現,除了外省人在廣東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誤區,也在廣東人吃貓、狗肉和猴腦上存在誤區。因為在實際的數據中,廣東人把貓、狗肉作為經常吃的食物,投票率僅有2、9%,而猴腦則為0%,而在外省問卷中“認為廣東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貓、狗肉和猴腦分別為80.6%和72.2%。這些數據反映外省人對廣東飲食的印象和實際情況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3、非廣東地區8種食物的食用率調查
為了對比廣東和外省食用這8種食物的情況,筆者在“外省問卷”中對這8種食物作為家常菜的食用頻率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在非廣東省的被調查者中,上述8種食材都有人吃過,但食用頻率有所區別。如果將頻率中“很少”和“經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經食用過這些食物”,食用率從高到底排序依次為:牛蛙79.5%、貓、狗肉52.9%、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數據中都超過了半數的食用率。另外,蠶蛹的食用率達到了38.2%,而蝎子則只有5.9%、猴腦、田鼠和蜈蚣都只有2.9%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頻率為“經!睆母叩降团判,則常食用的食物依次為:牛蛙32.4%、蛇8.8%、蠶蛹5、9%和貓、狗肉2.9%。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在非廣東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牛蛙、貓、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頻率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頻率最高;而且作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遠超其它幾類食品。說明牛蛙不僅流行于廣東一帶,在中國其他地區同樣是一道普遍被擺上餐桌的食物。
4、廣東地區和非廣東地區食用8種食物的對比
為了更直觀地對比廣東省居民和非廣東省居民食用這8種食物的情況,筆者將兩份問卷中的數據進行了對比,情況如下:
廣東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蛇、牛蛙和蠶蛹,其中蛇和牛蛙超過了半數投票;而在非廣東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貓、狗肉和蛇,且三種食物均達到了半數以上的投票。從兩組數據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廣東省和非廣東省中都是較為常見的食物,而貓、狗肉卻在非廣東省居民中得票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數據中,外省人對廣東飲食中廣東人食用貓、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實際情況是廣東人在食用貓、狗肉上比外省的數據要少得多。這說明廣東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熱衷于食用貓、狗。
另外,在8種食物當中,作為經常食用的食物,廣東對照組和非廣東對照組的食物排名相差無幾,甚至非廣東居民食用牛蛙的頻率要高于廣東居民(外省32.4%,廣東13.3%);但在食用蛇的頻率上,廣東居民還是要比非廣東居民高的(廣東13.3%,外省8.8%)。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前面的數據,在外省人認為廣東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較高的田鼠、貓、狗肉在廣東對照組中顯示出極低的食用率,僅有2.9%的廣東被調查者表示經常吃貓、狗肉,而田鼠作為經常吃的食物,得票率為0。這說明廣東人并不常吃貓、狗肉和田鼠。
另外,為了進一步了解這8種食物在廣東地區和非廣東地區的食用情況,筆者加入了對飯館是否烹飪這8種食物的調查,通過對比“廣東卷”和“外省卷“的數據,得出以下結果:
8種食物中,在外省飯店最常見的是牛蛙,其次是貓、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過半數,表明這些食材在非廣東省地區的飯店并不常見。而表8的數據則顯示了蛇、牛蛙和蠶蛹是廣東本土飯店最常見的三種菜式,投票率均超過了50%。在得票率最少的猴腦(10%)要比得票率最少的蜈蚣(2.9%)的百分比要高,而且8種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許多。這說明在廣東本土飯店,這8種食物作為常見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許多。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廣東飲食較之其他地區具有“食性雜、食材多”的特點。
三、嶺南飲食文化特點小結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歸納出在食用這8種食物上廣東飲食的一些特點:
1、蛇、牛蛙和蠶蛹是廣東人最常吃的三種食材。無論是作為家常菜還是作為廣東本土飯店的菜式,這三種食物都占據了主要的優勢。
2、廣東人并不常吃田鼠、貓、狗肉和猴腦。在“外省問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廣東居民認為田鼠、貓、狗肉和猴腦是廣東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廣東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認為的那樣喜好吃這三種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廣東問卷”的數據中,得票率很低,在作為飯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統計食用貓、狗肉的數據時則發現,外省人較之廣東人,更常食用貓、狗肉,無論是作為家常菜還是飯店的食材,都發現了這一情況。
3、作為家常菜,廣東人和非廣東人在這8種食物的食用情況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數據直觀地反映了這個特點。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廣東地區超出了廣東地區,而蛇的食用率則是廣東地區較其他地區高。
4、作為飯店的食材,廣東本土飯店要比其他地區的飯店更多地青睞于這8種食材。這也說明了在廣東本土飯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飛禽走獸“的機會。一些在外省聽起來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廣東本土飯店找到。
四、嶺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數據顯示,吃蛇和牛蛙確實在嶺南一代盛行,許多人對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對廣東人好吃蛇這點感到匪夷所思,筆者通過查閱相關史料,對廣東人為什么愛吃蛇和牛蛙的習慣找到了原因。
1、關于吃蛇
嶺南人好吃蛇,名之為龍,如把雞、蛇、貓一塊燉稱為“龍虎鳳”。明代蔡汝賢的《嶺南異聞》中記載過一個故事:有一內地商人在嶺南的山上發現一只與蜈蚣惡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嶺南土人看見,出五十錠黃金買下蛇皮,一百錠黃金買下蛇肉。商人以為大賺,誰知反被土人調侃:“漢兒不識寶耳,是乃龍也。”后來打聽才知道,這蛇皮可以制鼓,一張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見在當時,蛇皮非常值錢。除了用作制鼓,蛇皮還可以制扇,也能入藥。如今許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韌而堅特點。
嶺南人除了把蛇皮當寶,也把蛇肉當寶。一在蛇肉鮮美,二在其功效。據清人吳震方《嶺南雜記》記載:“蚺蛇……性極淫,人卒遇之,取婦女裙褲投擲……或投以婦人衣,則亦盤繞不去。”因此,以形補形,吃蛇肉可壯陽;而蛇又屬陰,則補而不燥。因此廣東人認為蛇是極好的補品,常見的做法是湯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廣州家中,尤其是有中壯年男士的,都可見家中用大缸泡制著蛇酒。
除此之外,蛇膽也是好東西。《赤雅》記載:“蚺無棄物。蚺蛇三膽,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膽,白漿,止瀉;一膽隨肉,擊其處則隨之,名護身,最佳,傳避邪殺鬼,佩之吉祥!
嶺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渾身都是寶,這也難怪嶺南人不“見蛇忘義”了。
2、關于吃蛙
乾隆時修的《廣東通志》說:“百粵之民以蛙為上味。”這點廣東人是是沒有異議的。舊時所說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謂的蛙主要是虎紋蛙,亦叫“水雞”,廣東人也叫“田雞”,跟外省人所稱的“牛蛙”是一個品種。同蛇一樣,廣東人喜歡吃田雞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質鮮美,二是有獨特的藥效。特別是對于患有心性水腫或腎性水腫的人來說,用田雞食療,有較好的利水消腫的功效。
現在牛蛙不僅僅是在廣東地區,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愛。因此,在如今說來,“食蛙”已經不再是廣東人特有情況,而是全中國普遍的情況。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習慣是從廣東地帶流傳出去的。據史料記載,古時中州人總笑東南人食蛙,后來南方官員派去浙江任職,才把這種習慣傳開去。20世紀60年代初,因三年困難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餓殍滿地,因饑患上水腫的病人很多。當時有一隊廣東的醫療隊到河南參與救助,起初因缺糧而束手無策,后見田地中滿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內臟燉以紅糖,起初那邊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無奈饑餓難耐,便硬著頭皮吃下,不久水腫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當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五、結語
通過本次調查,筆者發現,如預期結果一樣,非廣東省地區居民對現今廣東飲食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為代表的廣東飲食階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對現今的廣東飲食存在一定的偏見和印象誤區。廣東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確實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異獸,給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東人的餐桌上也漸漸只剩普通的、為大眾所接受的家常菜。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風遺跡,如食用蛇、昆蟲等。但總體來說,由于各地區飲食的交互影響,廣東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趨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傳的“蠻荒和殘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區存有差別。歸結外省對廣東飲食存有偏見的原因,一是“我有他無”的特點。也就是廣東較之其他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使得外省對沒有見過的物種(但在廣東人看來卻是習以為常的東西)感到驚奇和新鮮;二是“獵奇”心理。“獵奇”的結果就是保留了大量關于廣東飲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飲食文化,因其習以為常,反而不足為文,因而不傳。廣東飲食這些“獵奇”的資料經過口耳相傳,再加上傳播中的主觀因素,自然容易給其他地區居民造成廣東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印象。
史料是珍貴的,但是史料的解讀更為重要。嶺南飲食文化的歷史梳理,是表出嶺南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有助于今日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筆者作為一名廣州人,在外界只關注嶺南飲食“奇”的特點時不禁思考:廣東飲食還能給外界留下什么,又該如何有所裨益地傳播嶺南飲食文化。比如嶺南的酒,曾經力壓劍南春,如今卻為什么雄風不再;又比如,珍禽養殖以為珍饈,嶺南曾獨步千古,今日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與韶關鐘乳之類,為何沒有聲勢浩大地推廣。在這些曾經輝煌卻不為外省人所知的飲食文化里,蘊含著更多比“獵奇”更有意義的嶺南飲食精粹,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廣東飲食文化時,腦中該閃現的印象。而廣東飲食文化的推廣,任重而道遠。首先作為廣東人,要有為自己正身的意識,當外省對廣東飲食文化存在誤區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應該報以何種態度。這些都值得每個廣東居民認真思考。總之,廣東飲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廣,需要廣東政府和廣東居民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松芳.嶺南饕餮.[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xx
[2]蔡曉梅.熊偉,司徒尚紀.“食在廣州”的文化內涵與成因分析[J].熱帶地理.20xx
[3]李肖.論唐朝嶺南的飲食文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飲食文化論文3
南京的飲食以京蘇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稱為京蘇大菜,又叫京蘇菜、金陵菜,廚師則自稱“京蘇幫”,是蘇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風味。金陵菜起源于先秦,隋唐已負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刀功精細,善用燉、燜、烤、煨等烹調方法,口味平和,鮮香酥嫩。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金陵菜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富于變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鴨肴:南京的制鴨技術久負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時期就有記載。南京的鴨肴是聞名全國的,除金陵烤鴨外,板鴨、鹽水鴨、燒鴨、金陵醬鴨、香酥鴨、八寶珍珠鴨、咸鴨肫、金陵片皮鴨、鴨血粉絲湯等也各具特色。
據史料記載,約在清朝時,南京就已經出現京蘇大菜。所謂“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蘇”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蘇省會之意!按蟛恕笔切稳菽暇┎说拿F、典雅、華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魚米之鄉豐盛的物產,水陸交通商貿的交流,人文薈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細膩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大量記載吳楚肴饌的特色,有牛筋、叉燒羊羔、清燉甲魚、燜烏龜、煮天鵝、燴水鴨等。吳,孫權定都建鄴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快。作為全國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饌”,秦淮兩岸,炊煙裊裊,酒醇肴香。六朝天廚的代表南齊的虞悰,善于調味,所制菜肴非常鮮美,勝過宮中太官膳食。南唐后主李煜派顧宏中考察韓熙載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正是當時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
唐宋時期,飲食業方興未艾,杜牧《泊秦淮》詩中有“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為背景寫成的。大詩人李白四次暢游南京,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等不朽的詩篇。宋代王安石,筑半山園于紫金山腳下,寓居金陵數十載,寫下慷慨悲壯的《金陵懷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賦詩論文,于南京小倉山撰寫了一部烹飪巨著《隨園食單》,該書于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更以《紅樓夢》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實錄為京蘇大菜鼎立于全國提供了雄辯的依據。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帶,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物產富饒,交通便利,經濟強盛,市場繁華,大大地促進了餐飲業的發達。不僅有許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飪原料,還有許多為本地所特有的烹飪資源,如:頭小、背黑、肉厚的龍池鯽魚;莖短,葉肥的矮腳黃青菜;肉質細嫩的湖熟麻鴨;烏龍潭的青魚;鐘山的云霧茶;南鄉的薄皮豬;長江的刀魚、鰣魚……這些資源有的產于近郊,有的就在市內,為制作京蘇大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民國時期,南京本幫的菜館集聚在夫子廟周邊一帶。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萬全、長松東號、嘉賓樓、大集成、老寶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蘇大菜的招幌,以招徠食客,顯示和外地菜肴有所區別,南京本地廚師皆自稱是“京蘇幫”。據統計,600年以上歷史的有蒸鰣魚、酥鯽魚、鳳魚、鳳菜心;200年歷史的有鑲絲豆腐、葵花圓子、火腿燉黃芽菜等。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后,邵復興(現江蘇酒家)、馬祥興、華樂園、六華春、綠柳居、永和園等菜館也推出近代的京蘇大菜,如:黃澄澄的“桂花蝦餅”,玩偶似的“雙尾蝦托”,精細的“蘋果雞”,艷麗的“蘭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魚夾”,清鮮爽口的“瓢兒鴨舌”、潔白芙蓉鑲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湯汁里的“清燉雞孚”、鮮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歷史上,京蘇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間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構成。其特點是選料嚴謹、制作精細、講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節分明,咸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膩,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制作上,擅長野菜和締子菜(即花色菜);烹調方法上,一年四季燉、燜交替更換,叉烤肥鴨、叉烤鮰魚、叉烤酥方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是鴨類菜肴和全鴨席、燕翅烤鴨席、魚翅烤鴨席,享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美譽。
一般來說民國大菜即是京蘇大菜。民國大菜是以本幫京蘇大菜為主體,外幫菜肴為輔,包含浙紹、廣東、廣西、湖南并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國期間流行于南京的風味菜肴。同時民國大菜與京蘇大菜等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選材精致、做工考究、費時費工,甚至連餐桌的擺臺造型、上菜的時機順序、服務員的服務技巧都有一定的規矩。
回眸歷史,京蘇大菜名聲很響,多少名門望族設宴無不以京蘇盛宴為傲。然而有人笑稱京蘇大菜不過是“紙上富貴”。南京餐飲市場從粵菜、海派菜、杭幫菜到川菜;從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私房菜,就連外來的火鍋也發動強勢,可謂烹飪舞臺上名角庸角輪番登臺,唯有京蘇大菜默默地看著其他地方菜反客為主。
20xx年十一黃金周,南京酒店餐飲銷售超2億元,與06年相比增長30%。這充分說明,京蘇大菜并沒有沒落,只是一種散落。由于南京領航式的主營京蘇菜的餐飲載體勢單力薄,更多的京蘇菜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富于變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隱含在其他流派中熱銷。
其實多年來,京蘇大菜在吸收外幫菜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雞包翅、雙味葫蘆鴨、火筒大排翅、蟹粉燉雞孚、金牛鴨子、雨花鳳尾蝦、蘆蒿烤鴨卷、荷葉夾鍋燒肉、蒿香燉母雞、鮑汁浸油藤、紅透龍蝦等名菜。金陵飯店、獅王府、東郊賓館、金鷹大酒樓、馬祥興、綠柳居、安樂園、金陵人、名滿天下大酒店等,傳承正宗的京蘇大菜,還研制出南京民俗風味宴、秦淮風情宴、金陵全鴨宴、蘆蒿席、江南水鄉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鮮宴、民國精品宴。京蘇大菜在眾多烹飪流派中,使歷史悠久的南京,越來越顯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輝煌。
飲食文化論文范文(通用10篇)
引導語:飲食一直都是人們日常所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而不同的地方亦有不同的飲食文化,那么要怎樣寫一批有關飲食文化論文呢?接下來是小編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飲食文化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飲食文化論文 篇1
摘要:中法兩國飲食文化享譽世界,中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法國則深受人文主義的熏陶。本文通過探究中法兩國間的飲食方式、飲食內容、及飲食觀念的不同,從而尋找兩國間的飲食文化差異,有助于兩國在今后全球化進程中相互借鑒,博采眾長,推動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飲食差異;中國文化;法國文化
中法飲食文化是中法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體現。中國以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為主,傳統的法國文化則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代表,兩國不同的文化在人們生活方式上折射出來,其中飲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飲食習慣會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飲食方式
無論是中國人民,還是法國人民就餐時,大家喜歡坐在一起,氣氛愉快,和睦團結,就餐的每個人受到尊重,席間大家交流,但其中的飲食方式差異體現在:聚食制和分食制、飲酒方式。中國人在聚餐上向來都喜歡圍成一團而坐。就餐時,大家都用自己的餐具取食,有時為了讓客人不太拘謹,還會主動為別人夾菜,表達自己的一番熱情。一桌人的感情在餐具與美食的碰撞中加深,親切熱鬧,又顯盛情敬意,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一直沿用,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當代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最終都會以一群人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的方式結束。這便形成了一種團結,和睦,熱鬧的氣氛。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論文(通用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淺談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論文 篇1
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睂O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并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將有利于我們對于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里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本飲食文化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日本飲食文化論文 篇1
日本的飲食文化受到其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和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影響,具有其獨特性。了解其飲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會生活的重要環節。日本飲食,作為世界上最健康的飲食,其形成與日本的地理特征是分不開的,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相對匱乏,但同時也給日本提供了豐富的海產品,形成了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日本的飲食即和食也分為主食、副食。主食是以米飯和面條為主;副食主要是新鮮的海產品,飲食時常配以獨特的日本酒。在日本的飲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刺身、壽司、天婦羅、火鍋、石燒等。
一、日本的飲食特征
(一)生鮮海味
日本飲食以清淡為主,講究新鮮。日本人的觀念是新鮮的東西是營養價值最豐富的,最適合食用的。日本人喜歡生吃食物,無論是新鮮的蔬菜和植物還是生魚、肉、雞蛋等,認為食物最佳食用期就是它的新鮮期。在日本料理中有一條原則就是美味不能超過材料原有的滋味,所有的食物都應該保持它原有滋味,日本人喜歡吃海味,而生鮮海味則是日本飲食最大的特征,這也主要是與日本的地理環境相關,四面環海,海鮮產品豐富多樣,成就了日本的生鮮海味飲食。
(二)雜食性
雜食是人類獨具的一種特質,是人類維持生存的重要的手段,日本的飲食同樣的也體現了雜食這一特征。在二戰前,日本的飲食一般都是以稻米、蔬菜、魚蝦為主,這主要是受日本的地理環境與日本當時的思想觀念影響的,但是在二戰后,日本思想觀念受外來思想的影響,他們的飲食更加的豐富多彩,畜牧產品逐漸出現了日本人的餐桌上,而且日本飲食文化受中國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深厚,認為食物要陰陽平衡,并且日本人始終堅持雜食的陰陽平衡,使雜食成為了日本的又一大因素特征。
藥膳與飲食文化論文
藥膳發源于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采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下面我們來看一篇關于藥膳的論文。
藥膳與飲食文化論文
人們注重飲食保健可以追溯到秦漢,從《周禮·天官》記載來看,廚事制度已經十分詳細,《隨書·經籍志》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專門的“食經”已經大量出現!妒朝煴静荨肥俏覈谝徊楷F有最早的食療、食養學專著,為唐顯慶年間所著,以后又歷經數朝。食療、食養意識日益增強,技術也日益完善、科學和成熟。
作為集食療、食補、強身保健長壽于一身的藥膳,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結晶,經過了數千年的積累。食療經過千錘百煉,兩千多年傳統的食療方法和藥膳佳肴,千百年盛傳不衰。究其原因:
一、傳統的文化做奠基
首先,藥膳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以中醫學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辨證施治為理論依據,按中醫方劑組成原則來選擇藥物和食物的性能,以食物和藥物的偏性來矯正臟腑機能偏性,或以食物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特征來增強機體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其次,以傳統的烹調技術為手段,寓藥于食、寓性于味,融藥物功效于食物美味中,在品嘗中強身去病。調味以和為主,盡量保持原汁原味,充分發揮自身效用。
其三,藥膳特殊的營養作用。它所提供的營養素是有特定結構的營養素,有別于一般食物,這種營養素數量極易被人體吸收,此點成為選料的前提條件。
淺談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論文
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做為。飲食是現代的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中國飯好吃,外國人愛吃也是不爭的事實。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淺談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論文,歡迎閱讀。
淺談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論文 篇1
摘要:中國的飲食文化對周邊世界乃至全世界,都有著特殊的影響。眾所周知,中日文化有著很深厚的淵源,但由于地理位置,歷史背景和宗教思想的不同,兩國在飲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區別。本文對中日兩國烹飪時選用的食材、方法、用餐工具和飲食禮儀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日、飲食文化、差異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基本的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對于基本的飲食更追求精益求精。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中處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日本是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國的影響,即便日本早期的飲食習慣來自于中國,但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都有了一定的變化。
一、食材選擇的差異
中國以陸地居多,而日本是一個典型圍海而生的國家,中國的海岸線雖然很長,在近海地區也會有大量的海洋類菜式,但烹調上也與日本有著根本的差異。處于亞洲的人們,基本上都能很輕易的分清何種食物屬于中方、何種屬于日方,而且能隨口就說出日本的一些傳統食物,如壽司、拉面等。
中國的主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米飯為主,都是以谷物,不像西方國家那樣依靠肉類和乳制食品。中國人的菜肴原材料多為陸生的動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魚類,在吃魚這一方面中日還是存在差異。在日本,由于圍海而生的地理特征,菜肴的原材料多為大米、魚介、海藻類,日本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魚類;中國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魚類約十幾公斤,這個數字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差異很大。
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開發淺析論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開發淺析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摘要:
今天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許多年輕人在工作閑暇之余,往往會選擇以旅游的方式來進行放松。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旅游景點被當地相關部門開發了出來。而為了帶動鄉村城鎮的經濟發展,有關部門開始了對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鄉村旅游也成為了當下的新興產業。許多人平時生活在喧囂的城市里,因此在旅游時會選擇來到鄉村體驗生活。對于愛好美食的“驢友”來說,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體驗當地的鄉村文化和飲食文化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關鍵詞:
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開發;鄉村體驗
引言:
生活為了能夠更好地帶動鄉村經濟,許多地方在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規劃。例如:利用鄉村自身的特點,一些從業者將一部分田地改造成了采摘園,給從城市到鄉村旅游的人們提供體驗鄉村生活的便利。我國鄉村有著濃厚的飲食文化底蘊,將同一種菜品開發出多個不同的菜品已經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農家樂在鄉村、小鎮火了起來,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下面該文就從鄉村旅游飲食文化開發的角度進行簡單的探討[1]。
1、鄉村旅游飲食文化資源的現狀
1.1對于傳統文化資源方面
由于受到大城市現代文化和國外潮流文化的影響,當下很多年輕人推崇和習慣了現代飲食文化,這使得傳統的民間飲食文化,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美食工藝、茶藝、釀酒工藝和民間飲食人文傳統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民間人文、工藝只能保留在鄉村。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1
摘要:
本文通過闡述中西餐飲文化差異,分析中西餐飲文化在在哲學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讓更多的人通過飲食了解飲食背后的文化。
關鍵詞:
中西文化;飲食文化;差異比較
提到飲食文化,人們總是會不約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錯,飲食的確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要,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飲食就不僅僅是“吃”這么簡單了,它包括飲食文化的整體,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都在飲食文化的范圍之內。
一、中西餐飲文化差異
中西方飲食文化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飲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為食器,并且規定顯明,不同規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場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國人的餐桌上卻不如西方人那么復雜,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雙筷子,但它在飲食文化中擔任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們的烹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戶的攪拌器,打個雞蛋,沖個飲料,無疑都需要筷子的幫忙。與西方如此嚴謹的規范相比,中國的筷子的確隨意得多。
受科學導向的影響,西方烹飪的全過程必須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飪的過程、方法幾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調料會精確到克,烹飪時間會精確到秒。
中俄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與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間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下面為大家來探討一下中俄飲食文化差異,歡迎閱讀!
中俄飲食文化差異論文 篇1
摘要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人們心中占據多么重要的位置。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的不斷加強,飲食自然而然成為交流的重要環節。了解、尊重彼此的飲食文化能夠減少交際過程中的摩擦與障礙使交流更加順利的進行。
關鍵詞飲食中俄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國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豐富,注重菜的色、香、形、味,追求感觀享受和審美價值。在中國一道菜便可詮釋出一種文化理念和內涵。中國的魯、川、粵、淮四大菜系正是憑借著高超的烹任藝術和地域特色而聞名于世。俄羅斯在飲食理念上,則較注重理性的觀念,同中國相比他們不注重菜肴的色、香、形、味,而是注重健康與搭配的合理性?此拼肢E的俄羅斯飲食背后極好的詮釋了俄羅斯人樸實的生活方式與豪爽的民族性格。
一、中俄兩國“飲文化”對比
1、中俄酒文化對比
我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人看來很多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東西比如親情、友情、愛情等等都可以用酒來代替。白酒在我國的酒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我們中國人在喝酒的時候很喜歡勸酒,比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適度的勸酒被看做是一種對待客人的禮貌行為也是顯示我們熱情好客的一種方式。俄羅斯的伏特加一詞起源于水,因此人們賦予伏特加“生命之水”一說。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于高緯度,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俄羅斯人用酒來取暖,抵抗嚴寒。伏特加在俄羅斯已不單單是一種酒類而是俄羅斯民族品格象征,俄羅斯人喝酒豪邁、大方,他們喝酒時尊重對方的想法從不勸酒。伏特加就如同俄羅斯人一般具有水一樣的外形,火一樣的內心。
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要:
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于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并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國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對文化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其中,飲食文化是眾多分支學科之一。它通過對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本文通過介紹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說明它在塑造國民性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
文化,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觀,國民性格
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和復雜的現象,不僅人文社會學科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而且許多其它學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于學科體系、方法論、政治觀點、和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對“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調查和總結了從1871年到1951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數量多達164種,可謂“百家爭鳴”。現在又過了幾十年,可能又有若干個定義出現了。這就說明好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了定義。將這些定義大體上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這句話包括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這些方面的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論文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論文,歡迎閱讀!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論文 篇1
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過程中,中國人從飲食結構、食物制作、食物器具、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民俗,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國家匯集著各國的移民,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采眾長,并結合自已的飲食習慣,形成精巧專維、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一、飲食結構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為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的祖先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不斷選育和創造了豐富多樣的食物資源,使得我國的食物來源異常廣博。從先秦開始,中國人的膳食結構就是以糧、豆、蔬、果、谷類等植物性食料為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據《武林舊事》記載的一次盛宴便列舉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豬、鴨、魚、蝦等物經烤、煮等諸多工藝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餞,有20道多類蔬菜,有29道各類魚干,有17種飲料,還有59道點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種類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陸長和各種生物幾乎無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飲食構成?梢姡谀纤螘r期中國的飲食文化趨于成熟。據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面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