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F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政府,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論文08-01
品德與社會高效教學模式創建分析論文07-31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01-05
上半年《品德與社會》個人教學工作總結01-20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淺析的論文06-16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08-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7-13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道德情感培育探析論文07-14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01-06
品德與生活教學工作總結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