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集合15篇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本人承擔了小學四--------六年級的頻道與社會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年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本人承擔了五六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1、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
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采用多種方式來學習。如小組討論交流活動,小組匯報活動,團隊心理游戲活動等,學生上課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尤其喜愛團隊心理游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如:《尋找身邊的.科技》,就是通過幾個相關專題、活動得合作體驗,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5、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進步。品德與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許多資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尋與教授的過程中,教師也受益匪淺。品德與社會教學,力求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同時又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調適,要教好這一門課程,任重而又道遠。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和學生雖有了收獲,同時也看到了自己教師這門新課程時,缺乏深度性、靈活性。要想教好這門課程,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3
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使今后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現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擬定教學計劃
按照課程標準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3、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
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不足之處及今后努力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
通過一個學期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我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對教師教學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略作總結。
一、學生——地位變了
多少年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們一直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對象,只是聽老師講課,接受老師教給他們的知識,提出不懂的問題尋求老師的解答……從來沒有成為教學的主人,從來沒有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老師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而今,在《品德與社會》中,學生的地位卻改變了。
1. 學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方案是依據課程標準和具體教學班級學生需要進行設計的。而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要有強烈的針對性。教師活動方案的設計必須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還要考慮到班級、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其次,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要具有較大的彈性,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在活動過程中可以隨時進行調整。 教師設計的活動方案與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對活動的準備和計劃,而不是對教學過程的嚴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較大的伸縮性。教師在具體組織活動中隨時會遇到學生的"突發事件",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有思想,會依照自己的意志開展活動。而活動中出現的許多內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沒有安排,不曾考慮到的。所以,我們的活動方案只能是一種思路,一種目標,而不應該是一個具有嚴格"程序"。
再次,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要盡可能讓學生也參加進來,讓學生成為方案設計的主人之一。在《品德與社會》中,我們的活動方案是為學生而設計,而參加活動的人是學生,所以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我們設計方案當然應該問問"主人",為"主人"著想。教師在設計具體活動方案時,需要問問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出謀劃策,想出盡可能好的點子,盡可能多的辦法。這樣,活動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學生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活動形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直接參與各種實際活動,以調查、觀察、實驗、討論、談話、制作、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和活動,并在此過程中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等發生實際接觸,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各種能力。而學生就是在這種積極參與有意義的、真實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發展。所以,學生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動受教育者,而是教學活動完成的主動者。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活動,決定了每次教學活動的完成與否,成功與否。所以,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是教學活動過程的直接參與者,是教學活動過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學生是教學活動之后的最好總結者 教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育的結束,一節課的結束也并不意味著學生認識活動的結束。所以,在教學活動之后,對活動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總結活動,調整今后的教學,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學生是最好的總結者。一次活動以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對活動的體會、要求、新的設想,為今后進一步成功搞好教學活動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以往的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鞏固、發展自己所獲得的知識、能力等。教師還要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活動成敗,在下一步活動方案設計中取長補短,把活動設計得更完善?傊,教師在總結活動時一定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要以學生為依據。
二、教科書——作用變化了
許多年來,教科書的地位一直是至高無上的,它一直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供師生運用。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是以教科書為中心進行教學。而今,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教科書的作用變化了。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科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的變化,使它成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而不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或羅列知識、技能的清單供教師講授,不再是供教師照本宣科講述,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圣經"。《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的作用實際上已發生了質的變化。
1. 教科書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參考資料之一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為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設計教學活動預留了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依據課程標準,對教科書進行認真的研究,然后結合本校實際,結合學生情況,具體設計教學活動。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教科書只是教學內容的一種參考。教師不必刻板地以教科書上的語言、活動為教學的依據和教學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讀。而可自行設計更實際更適合班級學生的活動,讓學生講切合自身實際的語言。
2. 教科書是教師教材再創造的一種資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科書為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一定的空間,是教師設計、組織活動,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得知識的一種資源。同時,也是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富有特色的本地區、學校、班級課程提供了線索。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不應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內容,而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補充,進行再創造。而在此過程中,教科書則是最好的參考工具。
三、教師——角色轉換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睆墓胖两瘢處熞恢币灾R的傳授者出現在學生面前。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的角色卻轉換了。
1.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不再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人,不再是教導者、監督者、評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單向地向學生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絕對權威的、不可否認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學生中,與學生一起完成教學活動的人。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2. 教師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形式。在本課程中,教師不再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支持,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嘗試。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進行活動,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著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實現對學生的引導。
3. 教師與學生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
在我國幾千年來,"師道尊嚴"一直是處理師生關系的準則。解放以后,盡管師生關系不再那么等級森嚴,但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教師還是占據著絕對的支配性地位,強制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師生間并不存在雙向的溝通和互動關系,教師只是單向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教師與學生則構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關系。師生在課堂上互動,學生的每一個建議都有可能被老師采納,學生的每一次活動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因此,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旁觀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不再是教學過程的配角,而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們的共同努力構建著這門課程,完成著這門課程。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中,學生、教材、教師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關系。這些正是未來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標,是中國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軌的開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5
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為了更好地搞好《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工作,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一、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激發學生的激情上來,讓學生通過調查,交流,查資料等方式,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規律、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
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存在問題及原因:由于是新教學,所以在教學中也沒什么經驗可參考。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不斷改進,以后一定會想到更好的方法的。
四、一學期來,通過講解、交流、調查、看課件等多種形式,學生認識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會了與人交往,了解了許多明星成長的經歷。了解了很多歷史名人和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認識了我國的一些名勝古跡,達到了預期目標。
五、改進措施,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的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都很強,以后,我會注意多讓學生到社會上去實踐的。情緒不斷高漲。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6
品德與社會課程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7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本學期我承擔了三、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任務,現在對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五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松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后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4.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后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布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5.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6.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7.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8.教學中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9.大膽試行開放式教學,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10.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8
在這一學期中本人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本學期四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后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 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 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后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9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緊張、繁重而又愉快的秋季學期臨近尾聲;厥滓咽诺囊粚W期時光,有欣喜自豪也有遺憾困惑。欣喜的是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老師的幫助下,經過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校領導的好評與認可;而遺憾的是,還存在著不少不盡人意之處,留給自己的是追尋和反思。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致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同時,也盯住優生,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努力讓優生更優,差生變優,從而促進班級學生整體素質平衡發展。其佳績得到了家長的好評與校領導的認可。此外,還能積極參與各級組織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特別是學校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與校本教研,與老師們一道共同研究教學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改進課堂教學,關注人文素養,積累點滴教學經驗并撰寫教學隨筆、論文與案例等。撰寫的《活化品德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等文章獲得市級一、二等獎;《我有一份責任》電教教案已獲國家級二等獎;《談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有效性》已上交省級主管部門參評;《一句話點燃心中之希望》之教學隨筆現已完稿,正準備投予《湖北教育》雜志社,期待著好的佳音。
二、遺憾與反思。
由于本人剛轉入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自然是一個新手,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夠準確;學生的課堂作業量安排較少,題型也比較單調化;面批學生作業次數太少,講評作業不太扎實,并沒有強調學生立即進行改正。此外,還有一點就是課堂氣氛不活躍,表現在學生發言不踴躍,不積極。學生不說老師就無法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
三、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著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系;最后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斗。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
在這一學期我承擔了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品德與社會教學是學校的一門重要學科,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了使今后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結經驗,克服缺點,F將本學期教學總結如下:
一、落實課程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開學初,在學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導下,細心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領會其教育思想,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把握教材特點,聯系學生實際,適時拓展資源,注重人文關懷,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
按照課程標準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三、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2.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環境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3.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
4.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5.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6.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孩子,通過我在課后耐心的指導與交流,學業成績有所提高,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4.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5.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應有一定的強化規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運用開放式的評價考核。
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饋信息,促進兒童發展。實施思想品德教育課開放化,將引起教學結構、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變化?傊挥姓嬲淖冞^去從教材到課堂封閉、單一的思品教學模式,從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強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1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著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說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制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于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眱灮计氛n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托教材,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于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鼻袑嵦岣咚计方逃膶嵭。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于自己探索,好游戲、活動,課堂上的說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2
本學年度,我承擔了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1、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各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傊,通過本學期的品社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
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如:《我們的民主生活》,就是通過幾個相關專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等方式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經過一學期的摸索,我和學生雖有了收獲,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教授課程時,缺乏深度性、靈活性。要想教好這門課程,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為學生打好做人的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3
小學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期的工作伴隨著新年腳步的到來,即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教的是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工作,。為了方便以后的教學工作,特將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
一、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
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知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通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三、動情用理,辯析導行。我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辯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后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并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于具體的道德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
生不僅鞏固道德的認識,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4
本學科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F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這一學期,按照教學目標有計劃的完成了本冊書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比較強,通過自學、討論、交流等形式的教學,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11-02
品德與社會的小學教學反思11-1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27
《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工作總結01-09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2-16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27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反思12-06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總結01-04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1-1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