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如果說語文課是以知識為線索,那么思品課就是以感情為線索.《我愛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極為濃厚的思品課。在設計本節課時,我通過感受愛,思考愛,體會愛,回報愛,升華愛五個環節,來達到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的目的。
愛是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但它又是無形的東西。每個孩子無時不刻都在家人的關愛中成長,他們把家人對自己的愛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很少會去體會家人的愛。其實媽媽一個小小的擁抱,奶奶一頓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個嚴厲的目光,都代表著家人對孩子的關心。但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體會,孩子無法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濃濃愛意。為了讓孩子更能感受到這些愛,我在教學中設計用天平來測量愛,把無形的大愛轉化為有形的砝碼,讓學生通過天平兩邊力量的對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對我們的愛是永遠無法回報的,從而刺激他,從小體諒家人,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進而學會愛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試教中,大家都會給我提一個問題,環節設計得很精彩,但是對課文的深度挖掘不夠深。在最后一次上課時,我用的是四年級的學生,而且是一個非;钴S的班級,所以備課時我一直在想如何把這堂課深度挖掘出來。其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我對家人的愛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舉動”這一環節,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上我是讓學生打開課本直接看圖來理解的,學生說這四幅圖,我對學生進行評價。其中一幅圖是有說一個孩子對家人謙讓,之前我一直都沒有說到這個階段,因為不知道如何說到這個深度,所以只是教學知識停留在孩子愛奶奶的程度。但在這節課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夾給奶奶,不和古時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嗎?于是我的表揚語馬上換成:“謙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同時也是愛的表現。”這樣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讓我的表揚語更為豐富。
在最后一個環節升華愛中,我在和學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來回報家人的愛時,我臨時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學生的感受引起了一個共鳴,所以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被我感動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驕傲極了。但是也正因為我沒有提前設計好,所以在組織語言這方面做得不夠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語言,相信可以把這個環節用得更好。
有人說:“教學就是一項有遺憾的藝術!彼晕以诒咎谜n中也有一些遺憾。課前過高估計學生,所以當學生沒有回答出我的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組織語言來引導學生,希望下次課能做好一些。通過這節課,我更為深刻的理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體會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隨著學生的不同而變化,解決的辦法只有多聽課,多研究,多總結,爭取下堂課上得更好。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在本節課中,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小組交流的方式,學生們可以互相啟發、共同提高。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能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他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發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待于提高。
改進措施:
1. 我們應多提問學生,要多表揚鼓勵學生。
2. 教師要做好課堂評價,爭取讓學生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自己看書,然后舉例說明,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分組討論,談感受。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而且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領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得到提升。在本堂課中我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了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學習弱勢群體自強不息的精神。
對學生來說,弱勢人群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對象,通過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不再是出于同情,而是出于尊重,再為他們喝彩的.同時,給予關愛。學生通過搜集和了解弱勢人群頑強奮爭、自強不息的典型事例,了解他們每一點成績的來之不易,激發敬佩之情,學會尊重和關愛弱勢群體。為他們喝彩。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這一教學內容從“愛”字著眼,教材的內容決定了這是一種情感教學,一種體驗教學。為達到本節課活動目標,我精心設計每個環節。從學生生活切入,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以多種多樣的課...這一教學內容從“愛”字著眼,教材的內容決定了這是一種情感教學,一種體驗教學。為達到本節課活動目標,我精心設計每個環節。
從學生生活切入,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以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料為手段,以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為了達到讓學生感受愛的`目的,我運用影視文件、歌曲欣賞、配樂詩朗誦等多媒體手段,不斷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在強烈的感官刺激下,學生身臨其境,自然而然得到愛的體驗。
為了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以從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為載體,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其主體意識,在探究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為了很好的教育好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我特制訂了如下教學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嘗嘗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自尊是立人之本,沒有自尊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自尊意識,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活動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義和要求,讓學生樹立初步的自尊意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形象具體的材料讓學生直觀感悟什么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過主題故事,讓學生更深刻認識到那些行為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怎樣做才是維護了自尊,另外,在教學中我還進一步拓展,引導學生檢查自己和他人還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現。在這些內容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對學生所犯的錯誤要抱寬容的態度,尤其不要恥笑、侮辱那些曾經犯過錯誤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發孩子對這些事實、行為進行反省,知錯并改正錯誤。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學校的教育任務就在于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還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加以鞏固和深化。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基礎知識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于是,我就根據這次活動的特點,安排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用手中的筆畫家鄉等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體驗現實生活。學生既感受了家鄉之美,又學會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教學時我安排了家鄉的.變化、引發的思考、筆下的家鄉幾個教學環節,學生的認知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導學生說家鄉的變化時,我又安排了學校的變化、家的變化、周圍的變化幾個問題,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說起,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么時候要說“謝謝”為什么要說“謝謝”以及表達謝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為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后,要表示感謝。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謝謝,感悟謝謝,學會謝謝。
教學準備:
1.動畫片《拔蘿卜》、教材圖片、歌曲《感謝你》《感恩的心》、詩歌《感謝》等。
2.學生準備卡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老師能和你們一起上課,看到你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感覺非常快樂,你們快樂嗎?為了感謝大家給我帶來的這份快樂,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動畫片《拔蘿卜》,看的時候可要仔細點,看完以后還要幫助老爺爺呢!
播放動畫片《拔蘿卜》,生欣賞。
師問: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多人幫助老爺爺拔出了蘿卜,可老爺爺忘記對大家說什么了?教師板書。
師:為什么要說謝謝呢?
師:那我們一起去告訴老爺爺吧!老爺爺,你應該對老奶奶、小孫女、小狗、小花貓、小老鼠(說聲謝謝)齊讀課題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活動一:回憶生活中的謝謝:
1.剛才咱們送出了本節課的第一份感謝,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要說“謝謝”,你在生活中說過謝謝嗎?你在哪些情況下說聲謝謝,給大家講講你的故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板書:得到幫助)
2.剛才,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的幫助后應該說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說謝謝呢?(出示大屏幕圖片)你可以認真觀察大屏幕中的圖片,看看他們是誰,在干什么?為什么要對他們說謝謝,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觀察到、聽到和想到的說一說。先在小組交流,然后再匯報。
3.學生匯報。(接受別人的服務)(板書:接受服務)
4.師小結:是呀,這一聲輕輕的“謝謝”太神奇了,它使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關愛,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還有哪些你不認識的人在關心你、幫助你、默默地工作為你提供服務呢!
出示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圖片。
師小結:
1.的確,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服務,他們的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請不要忘記對他們說聲謝謝。
2.是啊,我們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接受別人的服務后,都應該對他們說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活動二:你得到過感謝嗎?
1.我們經常送出自己的感謝,老師想知道,你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嗎?說說你幫助別人得到感謝的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2.我相信同學們做過很多幫助別人的事情,都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心里感到很快樂,這讓我想到了兩句名言: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3.那有沒有你為別人做了什么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
4.學生匯報。師相機問:當時你有什么感受?
5.師小結:生活中,有的人覺得為別人做了好事說不說謝謝沒什么,因為他們很善良,很大度,,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他們可以稱得上是活雷鋒,是不求回報的。不過一句簡單的謝謝會使幫助你或為你服務的人感到更加快樂,所以請不要忘記說聲謝謝。
有時,沒有來得及說出的感謝會讓人終生遺憾的,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學,卻因家庭貧困上不了學,這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外地人給了他無私的援助。他想當面向恩人致謝,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一心愿,三年后,他專程按匯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沒想到恩人已在幾天前去世了,臨死前,還給他匯去了最后一筆助學款。
他后悔萬分,悔不該一拖再拖,使這句沒有說出口的“謝謝”成了自己精神上永遠的負擔。他含淚在紙上寫了一萬個“謝謝”,淚流滿面,跪在恩人的.墳前,點燃了這一萬個謝謝。
6.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ㄍ浾f謝謝,是多么遺憾呀!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會及時說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活動三:謝謝大行動
1.送出感謝:
、、師:這位同學的話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記說謝謝的時候,上課前,班主任老師把你們帶到多媒體教室,我還沒有對他說謝謝呢!
、、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現在我也要對他們說謝謝。
③、同學們,你們有沒忘記對別人說謝謝,你們想對誰說“謝謝” ?(生說)
說出了謝謝,心里感覺怎樣?
④、師小結:說出了謝謝,心里感到輕松愉快吧,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這一聲“謝謝”真是太神了,它能給人帶去感動和快樂。
2.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對于那些為我們提供幫助或服務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制作一份感謝卡,送給你最想感謝的人,寫上你們最想說的話。
3.老師這里有幾張我學生做的感謝卡,請同學們先看一看。
出示感謝卡,生讀,是適當指導感謝卡的制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圖畫,寫上你最想說的話,這樣你的感謝卡才更美觀。)
4.生制作感謝卡,課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師巡視。
5.展示感謝卡,(誰愿意展示你的感謝卡,讀給大家聽一聽)
四人展示,師相機鼓勵
6.謝謝同學們真誠的話語,那么除了送感謝卡,你還想通過哪些方式表達你的謝意呢?(寫信、去看望他們、給他們表演節目等)
五、總結生活,心存感謝
1.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才能使生活變的更和諧,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學會感謝吧!請全體起立,跟老師一起朗讀《感謝你》
2.課件出示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詩歌《感謝你》
3.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感謝的話題是永恒的,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誠摯的行動去感謝吧!
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說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痹。他們往往認為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為常,不以為意。對父母都難說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了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為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并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習慣的人,并以良好的文明行為回報他人。
二、針對以上分析本節課我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五個活動:
。ㄒ唬┕适聦,引出“謝謝”;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ㄈw驗感悟,認識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ㄎ澹┛偨Y升華,心存謝謝。
這些活動都是在深入了解學生興趣、需要、體驗和能力基礎上設計出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 力求很好地為實現“目標”服務,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故事導入,引出謝謝這一環節,我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童話故事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引發了他們的思考,使得課題在孩子們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憶生活,說聲謝謝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親身經歷入手,引導學生梳理往事,學會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服務、鼓勵和關愛,讓學生感到在接受別人幫助和服務后需要說聲“謝謝
3.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個環節,我主要拋出兩個問題,“你得到過別人
的感謝嗎?和有沒有為別人做了什么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體驗到得到別人的感謝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同時也懂得了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得到什么,提高了人的文明素養。并且通過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告訴學生說謝謝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達謝謝這一環節,我注意了學科整合,把用于美術課制作感謝卡用在品德課上來抒發情感,將美術課與本堂課聯系起來。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的謝意更加細膩、感人。最后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師生合作配樂朗誦《感謝》,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懂得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諧。
5.在挖掘課堂資源方面,我靈活運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圖片,并且搜集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圖片,還配上了有關感謝的歌曲和詩歌,這樣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體驗、感悟、學會謝謝。我還特別注重課堂生成的資源,把自己的在課堂的親身經歷,對班級老師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上課忘記謝謝補上謝謝。對小組長幫忙分發卡片忘記說謝謝,也補上謝謝。從而影響了學生,當學生說忘了對自己班的同學說謝謝時,我馬上給他機會,叫他主動補上謝謝。把握好這些課堂生成的資源,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采用孩子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做感謝卡、詩朗誦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7.三年級的孩子是低年級剛到中年級的第一年,他們的注意力的時間還不長久,所以也要注重課堂的組織教學,所以在課的始終,我用小組競賽的手段調動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在課的結束,也有總結獎勵。
存在的問題:
1.《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2.教學時感情投入不夠,缺少教學激情。一節成功的課首先肯定是教師要能在教學時自己打動自己,特別是品社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動感染自己,也很難打動感染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我覺得我這節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參與不積極主動,影響了我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后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制作感謝卡時,我只定格在一張感謝卡,所以學生也定式思維,大多都只寫給父母,思路不廣,所以在這里邊聽音樂,邊制作時,可循環播放幾張給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謝卡,這樣就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4.學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效果就更理想。如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一環節讓學生把生活在現,學生的感謝就更加深刻。
5.教學評價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個得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我們都是好鄰居》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主題四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學習指導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家庭,并從認識自己的家庭開始,逐步認識豐富多彩的社會,樹立為家庭和社會做貢獻的意識。
教材通過體驗活動、生動的事例、歌謠、圖片等內容引導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感知家庭責任感;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知道家庭成員間要相互溝通、平等相待;懂得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周邊環境和設施等內容。本主題引導學生愿意與鄰居和睦相處,知道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互相謙讓;懂得鄰居和睦相處可以使每一個家庭得到幫助,感受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快樂,學習鄰里之間相處的常識,做個好鄰居。這樣不僅大家都愉快,還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與鄰居的接觸是很多的,教學中出示書上的小故事,談感受畫面上的小姑娘怎么了?她得到了什么?心情怎樣?小姑娘的家人知道了又是怎樣感謝幫助老奶奶的,老奶奶的心情怎樣?談談自己與鄰居相處的經歷與感受。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了自己家和鄰居家和睦相處的小故事,請同學們談一談,有的的同學談到了住平房的鄰里之間的和睦,有的講到住樓房鄰里之間不怎么來往。在交流中逐漸讓學生理解“鄰居結得好,如同得大寶。”引導學生明白,無論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我們都需要鄰里之間的相互幫助。當鄰居家有困難時,應主動幫助;當鄰居和你家有矛盾時,應多為別人想一想;如果妨礙了鄰居的利益,就應主動承認錯誤,并立即改正。我們只有這樣互相體諒、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鄰居之間才能和睦相處,大家都會感到心情愉快、生活安定。本課教學采用了學生居住社區的內容,結合學生處理鄰里關系的實例,相對效果比較好些,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鄰里之間理解還是需要多些引導。
要是有條件走入社區參加點社區的實踐活動,應該會更好些。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小學五、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這兩本書,涵蓋的知識面太廣了,學校、家庭、班級、個人、國家、歷史、地理、自然、人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等相關知識都有涉及。通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和參加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收獲頗多,現作如下反思。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標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體現在課前的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中。課堂中的活動應是在教師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在《幅員遼闊的祖國》這一課,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了我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卡片,并讓他們自己拼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這項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記住了各省區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思想,這正是《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教材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和提煉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在學生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呈現問題,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里話"發布會,事先要求學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話,以便于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們選擇一種什么樣的教育,就為孩子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于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于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小學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梢杂薪M織地去校外調查、采訪、參觀、詢問,然后作匯報交流。
總而言之,通過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啟發,明白生命于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松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有一些收獲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一: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說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說的東西自己一著急就都說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二: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三:板書過于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初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四: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啟發開來。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今天,我上了粵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3課《讓煩惱走開》,這是我跟崗學習的第二次上課,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導師和同行們給我反饋的意見,我總結反思如下:
一、導入課題簡潔明了
開課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請學生說說有什么煩惱,并設計了“煩惱樹”,突出了“美的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關鍵性問題,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情感認識,也為揭示課題巧設伏筆。
二、主線清晰目標明確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教學要源于升華,又高于生活,以促進兒童發展,要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闭澱n層次清晰,緊扣“煩惱”這一主題,設計巧妙“感知煩惱——了解煩惱——解決煩惱——健心教育”四個板塊,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動的課堂,使“教學關鍵性問題達到二級思維深度”,幫學生排除煩惱,讓我們驚喜的看到,孩子們已走進文本,做到回歸生活,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構思新穎尊重體驗
從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美的課堂教學思維”開展了“傾訴煩惱”、“小品表演”、“解煩錦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其目的是把盡可能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說、主動議、主動探究,積極地表達思維,課堂上達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學生發言。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且層層遞進,學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著洗禮,良好的行為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升華
在拓展環節中巧妙展示了孩子們在校本活動中“健心”“立美”的圖片,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談生活體會,排除煩惱。說明黃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調重彈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我們也看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認真地思考,如何讓課堂教學更趨于完美?品德課堂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舞臺,在這節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動,當學生的情感接收碰撞時,教師和學生可否教學具有個性的評價,讓情感的體念更深入內心?使我深深地反思和觸動,學生的成長是離不開教師的適當的賞識評價。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5月30日虞校聽了我的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內容是第12課《可愛的家鄉人》。
課始我便用講解加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家鄉人”這一概念的外延是變化的:一個村一個鄉的是家鄉人,一個市的是家鄉人,在外地求學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鄉人。嘿!一個小家伙按奈不住了,還沒舉手站起來就說,同一個國家的也是家鄉人,如果在國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錯!
雖然課前做了一些布置:讓他們收集家鄉名人、身邊可愛人之例,也的確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課堂上教學資源仍顯匱乏,所以也未能營造出那種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氛圍來。
在讀“家鄉美麗的傳說”時,不謀而合竟有三個孩子都質疑“既然濟公和尚法力無邊,為什么不直接把飛來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搶著作答,有的`回答還頗有幾分道理,搬到另一處去另一處不也要遭殃嗎?……最終我沒有作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說實話,我也無法作答),只是大加贊賞了這三個提問的孩子,還有那三五個搶著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邊看書邊思考的孩子,告訴他們“善于思考”對于學任何一門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確與否已索然無味,我們需要咀嚼品嘗的是這一份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
“我是小小家鄉人”本來是要激發學生的小主人翁意識的,但課堂上顯然很“冷清”,近乎冷場了,一方面有客觀原因——30分鐘的鈴聲響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們主人翁意識的薄弱。
家鄉是可愛的,家鄉人也是可愛的,帶領孩子們發現真善美是我——一個教師的本意。從教近十年還是第一次執教《品德與社會》,教材資源的開發真的不那么得心應手,有時面對著書上一頁僅兩三幅圖、兩三句話甚是苦惱,但沒有捷徑只有摸索。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本課我以三個環節呈現,首先通過談話調查,了解知道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的生日和爺爺奶奶的生日數量,然后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而知道爺爺奶奶生日的卻是少之又少,我想通過這個對比讓學生知道自己對爺爺奶奶的了解真是太少了,而學生也知道了這一點。
接下來我以教材為例,讓學生小組分析爺爺奶奶的心思,在我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不光分析了我給他們的幾個場景,還想到了爺爺奶奶還有在很多很多想法和行為與年輕人不同,并分析了原因,真正達到了爺爺奶奶的心思我知道。但是理解老人的心思,不是我們知道了這幾幅圖就能體會的,于是,我找到了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丶铱纯础穪碜屚瑢W們體會一下老人的孤獨。這時,班里的有些孩子的眼睛就已經紅了,我馬上即使發問:孩子,這個短片讓你想到了什么?孩子說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每天的孤獨和寂寞,自己還不理解他,同學們也隨著他的心情和傾訴沉默了。有個孩子提到每次長輩來電話還不愿意接,正好我馬上就出示了教材的另一個畫面,大家來說說明明做的對不對?如果你是明明的姥姥你會怎么做?學生換位思考后,又進一步理解了老人的想法。
隨后,我飽含感情的朗讀了一首詩《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由于我的感情流露,也想到自家老人的辛苦,我的情緒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同學,孩子們泣不成聲,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制作了小心卡,把自己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都寫在孝心卡上,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真的是有好多話想說,巡視一圈,我發現每個同學都寫了好多好多心里話,并且發自內心的說了“對不起”,讓想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愧疚,并且知道了以后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讓他們高興。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達到了預先的效果,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感受到了爺爺奶奶的辛苦,并知道了從現在開始應該怎么對待長輩。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傾訴時發自內心的,我相信他們會在今后的生活中會對長輩很好,會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品德與生活課的課堂充滿笑聲,活動貫穿始終。后來發現并不是每一種課的類型都適合讓學生在動態中學習,或者說教學活動的體現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全身活動起來,如果能通過某種形式在讓更多人參與活動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那才是有效的教學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學《我和小伙伴》一課中,我從整體上對本課進行設計,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學生能夠從各個活動中感受與伙伴交往的快樂,知道與伙伴交往的原則與方法。我認為其中幾個環節的設計是本課的亮點:
1、介紹小伙伴:教師能夠以范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給學生做示范,啟發學生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小伙伴。在這種爭先恐后的氣氛中,教師再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和伙伴間發生的有趣、難忘的經歷,回憶體驗與小伙伴交往的快樂就顯得很自然,孩子們有話可說,這對于培養一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很必要的。
2、兒歌補充:形式新穎,通過具體情景的創設,請學生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把兒歌補充完整,再一次強調伙伴間應該互相幫助。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發展學生擴散性思維,同時在游戲中具體指導了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3、故事明理:恰當的選擇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明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要主動幫助,應該學會包容別人的缺點,懂得這樣的同學才能結交更多小伙伴的道理。
4.游戲創設:教師有意制造矛盾沖突,創設生活情境,在共同解決“如何選擇游戲”這一問題時,巧妙的激發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白在與伙伴交往過程中當遇到意見不一致,產生矛盾沖突時應該商量著解決,并遵循少數服從多數、遵守游戲規則、互相謙讓等原則和方法。
5、交流卡制作:通過互贈交流卡活動,讓學生學會通過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祝福、感謝、歉意和愿望。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寫出感受,并表現出與伙伴交往的強烈愿望。
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學生發自內心去體會、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課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在與學生的初步交流后,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設疑問供學生做選擇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當和小伙伴意見不一致時應如何處理?學習怎樣才能與伙伴交往的快樂?并將“聽故事”作為獎勵講給學生聽,孩子們在沒有任何影響的情況下靜靜體會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樂,能夠投入其中去感受,這樣再請學生去交流,去領悟時他們便有話可說,更說出了自己的心理話。雖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們會用自己的語言思維去辨析,這才達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去影響身邊的伙伴要比老師單純地講,效果好得多。每一個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達的內容,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從不同側面進行分析,在快樂中主動學習、思考與伙伴交往的正確方式。當孩子們從內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后再在進行故事續編活動,就更有意義,故事內容也更活潑,更生動了。這才更好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特點。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11-02
品德與社會的小學教學反思11-1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2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總結01-04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反思12-06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2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案反思11-25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反思范文11-05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匯總」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