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
篇一: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全集
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全集
位置與方向 教后反思
學生早已積累了有關位置知識的感性經驗,能通過一些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本節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一課,喜歡并學好這節課知識十分重要。在學生對定向運動有了了解之后,再進行例1的教學就非常輕松了。在解決確定物體的位置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當出現學生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只根據方向或距離其中一個條件時,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怎樣說才能更準確呢?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發現、探索,進行實際操作,才能掌握這方面知識。 我認為為學生創設實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認識方向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而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樣的抽象。因此,在教學時,我創設了大量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例如:例1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說一說自己面對的是哪個方向?(因為我們的教室是東、西向的,學生背面剛好是東面。又剛好是早上,學生很容易聯系生活經驗想起自己后面是“東”。)“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還來不及介紹,孩子們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兒歌“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贝藭r的我已無需多言……隨后組織孩子們改變面對的方向,確定其余方向。整堂課學生是在的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例5的教學,我組織學生“當導游”,讓學生在“導游”的角色中學會看有八個方向的路線圖,能夠根據路線圖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的路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習,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極佳。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他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結合上述教學目標,反思如下:
1、個人覺得本單元難點是在實際情境中辨別八個方位,至少應讓學生掌握校園內部、學校與周圍建筑物的位置關系。為了攻克難點,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在課上,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敘述,如:學校在我家的……,我家在學校的……;禮堂在學校的……、教師辦公室在學校的……
2、在描述行走路線的教學中,一開始,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吃力。不能很快辨別出方向,并加以描述,為了實現順利過渡,我讓學生在路線題的八個方向上先標出方向,再用語言描述,這樣學生的學習難度
降低了很多,比較容易接受和過渡。
3、教學中的不足:①對課本8頁做一做重視不夠。這題目提到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方位知識?舉例中的知識點一帶而過,沒有講解,學生沒注意,也不理解。所以在單元測試中,失分很多。
另外,怎么樣在現實情境中辨認方向,我沒有準備實物教具,比如“指南針”,結果后來發現學生糊里糊涂,后來又用了一節課去補習,這樣教學失去了實效性。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單元教學的反思,總體來說,就是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教材教參的鉆研,實物教具的準備等等方向。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本單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1、他是在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處罰,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在教學中發現兩個教學安排上的特點:1、本單元的例題與習題,真實、自然的體現了除法產生于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2、教材邏輯地設計了一個個拾級而上的臺階,使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
1、 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 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
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2、 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 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 合理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學知識點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市場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
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統計
三年級下冊的“統計”這一單元里,安排的“簡單的數據分析”這一小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這樣一個素材作載體,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更好的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在新課開始之前,我一直在想,應該找到一個學生們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課前小研究,于是,我選擇了同學們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為調查對象,一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調查收集數據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相信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這樣,孩子們在讀了圖表后,也能進行相關的決策。
我覺得我后面設計的判斷用那種統計圖表示學生所喜歡的體育項目這道題,在此處,顯得有點多余,還好,學生在說的時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聽到了不同的同學不同的聲音。在小動物比賽跑這道題
篇二: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全冊)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平行四邊形是幾何圖形中,學生即將認識一個新朋友,怎樣學生學會簡單辨認平行四邊形呢?通過復習長方形,對長方形特征的復習,再拉一拉,讓學生觀察什么變了?什么不變?再給這種新圖形命名,我認為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接著讓量一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然后,學生示范圍一圍,畫一畫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其次,對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不穩定性。最后通過觀察例舉,猜一猜鞏固認知。
不足之處:因為我擔心學生不能備好學具,于是一手操辦。學具準備不充分,在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觀察,利用對長方形舊知的遷移,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特點。圍一圍的操作范圍小,馬上進入畫一畫環節。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就開始畫長方形,并沒有把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區分開來。于是“沒有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成了學生畫圖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學生都排除了水平畫法和垂直畫法,都在方格紙上畫傾斜的平行四邊形,這樣難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說你是怎么畫的?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怎樣簡便的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鼓勵能正確得畫出傾斜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又多占據了一些課堂時間?側狈φn堂練習。
重新設計應該注意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圍平行四邊形的活動中,在學生畫平行四邊形之前,應讓學生說說畫時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在學生畫時出現不規則的地方讓學生展開討論。預設出學生畫時可能出現的錯誤,先畫兩條與方格重合的現,再畫兩條斜邊。畫完后總結最佳畫法:先把直邊畫對了,斜邊再連線就可以了。
《測量》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厘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
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擺五辨花、探索規律)中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體情境中的“余數表示什么”,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在教學中比較注重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從表內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邏輯的活動和思考空間,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能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的還不錯,但在“發現余數比除數小”這個規律時,我是指名學生板書連續的算式,原先是想這樣會縮短時間,由于學生在板書過程中沒有把各數對齊,使學生沒能很快的觀察出這個規律,反而花的時間更多,如果由老帥自己來板書可能效果會更好。
《秒的認識》 教學反思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時間單位時、分、秒,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時間計算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時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感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點:
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入時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歡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場景,通過學生們的倒記時導入新課,在舊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下,由學生自己引出“秒”,學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揭示課題“秒的認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之后,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七個環節: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學
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已有的數學感知,激勵學生再課堂上認真思考,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索秒針的走動情況;組織學生體驗1秒與60秒,觀察分針走動情況,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通過集體活動、合作活動、小組活動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續時間。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讓學生欣賞秒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秒這一時間單位應用的廣泛性。練習中,我加入了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如:閱讀短文《小宇的一天》幫助學生理解,實際是綜合考察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應用能力。
4、交流評價: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獲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
學生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鐘面,認識秒針與分針、時針的區別;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活動實踐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為了學生能更有效地學會用各種方式估測活動的時間,集體活動時我用鐘表記時,來看看學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強學生對1分=60秒的認識,從而感知60秒。
3、獨立思考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教學中,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1秒的價值、教學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小結,每一次的教學活動都給學生留出時間想一想,然后再與同桌學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說出來。
4、指導學生傾聽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課堂上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幾個人。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學生往往認為自己的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好的,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總想辯解。這時,我就會對學生說:“比一比,看誰最懂得尊敬別人,能安靜地聽完別人的發言!边@樣不僅使急于辯解的同學靜下來聽,更促進提出不同見解的同學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具體,說完整。同時,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當在課堂上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常常常會留給學生們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有時候會用“大家想不想聽聽老師的想法”來平息他們之間沒有結果的爭論。這時候學生往往聽得最認真。
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我能做到: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決不設計包辦代替。努力設計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地思維。
《四邊形》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自覺自愿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在教學《四邊形》時,出示“喜羊羊開店”的情境,這樣的導入設計,
對于學生來說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學生傾聽,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其中,真正意義上作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就自然愿意傾聽了。課堂中我始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身邊感興趣的事情,提出相關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習興趣。
2、這節課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大膽猜測及自主探索,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可能性》教學反思
上《可能性》這課之后,有個孩子天真地說了一句:“老師,我覺得今天的課不像數學課?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讓我深思:數學課要“生活味”,更要“數學味”.《可能性》是《數學課程標準》新增加領域"概率與統計"中的內容.課前,我對三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對區分"可能性"知識的感知還是比較豐富的,只是有些零散、雜亂,大都建立在經驗上,帶有缺陷,數學化的程度較低.因而,本節課我對教材進
行了大膽的整合,把認識"隨機現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時納入到第一課時進行教學,并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貫穿全過程,創設生動、直觀、有趣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通過"猜想一實驗一統計一驗證一推理",給學生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讓他們的數學思考得到更好的發展,品味濃濃的數學味.
《數學廣角——搭配》教學反思
一、活用教材,內容生活化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來,在教導主任和年級組成員的共同商討下,把例題與習題交換,覺得這樣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這樣,把例題、做一做、課后練習題整理成一個情境串,學生從開始到結束,把知識不知不覺地體現,學得自然新鮮。內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電話號碼的選擇、尋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數字排列,寓教于樂于生活實際,學生學得輕松有趣。
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電話號碼是學生身邊經常接觸到的,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給學生充足的探究空間
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擺一擺”、“連一連”、“寫一寫”、“畫一畫”、“猜一猜”等數學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合作,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總之,我想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就是目標的把握,還是有點沒拿準,比如,要不要引導學生計算一共有幾種搭配的方法。當初在研討的過程中,我們與主任[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 FFKJ.Net]也探討過這個問題,如果要學生掌握算法的話,那么就要引導學生發現規律,然后再總結算法。但是這樣在時間安排上就得調整,難度也會提高,估計一部分學生會有困難。
其次,在教學例1的時候,雖然我一直在有意識地強調要先確定一種事物,但實踐中,孩子還是沒有很好地建立起這個有序的思考過程,所以在做題的過程中,仍有學生不按順序搭配,出現遺漏和重復的現象。造成這個后果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公開課,特別是操作課,課堂氣氛很熱烈,優生會搶著演示、發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觀眾和聽眾。我班的劉宇桐同學就是,當我說到:“??為她準備了豐富的早餐?“時,他也不聽?
我下面的要求了,就東張西望地找。所以,讓學生踏實地上好一節課,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一向是教師們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而引導學生建立1噸重的質量觀念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于是我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克和千克。接著讓學生開展互相背一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平均體重25千克,估估大約多少個同學合起來的體重是1噸,問:全班同學合起來的體重夠1噸了嗎?
讓學生充分感受、估計、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進而對1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部分教材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故事,引出關于噸的話題, 抓住學生“童心”激發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情緒高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加到學 習的過程中。圍繞“能同時過橋嗎” 在解決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噸”的概念、噸和千克的關系。在學生掌握了噸和千克的關系后再讓學生回頭解決一下主題圖中提出的問題。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還可以說說其他的例子,如學生說鋼鐵的重量,汽車的載重量都以噸為單位等等。也學生想想1噸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讓學生借助熟悉的物體的體積來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學生在認識了噸之后,利用新知幫助小動物過橋,學生顯得尤其興奮,也體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中,筆者力圖使計算教學從傳授知識轉向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學生實踐模式。從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識的探索材料到讓學生嘗試解答新知識、自己交流歸納算理、總結計算方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1、較好地把握了計算教學的目標。
本節課在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識技能的目標的同時,更注重目標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在價值目標取向上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會運用法則正確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一個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倡導算法的多樣化,同時考慮到后繼學習的需要,讓學生逐漸體會到用豎式計算的優越性。
2、重組教材,滲透系統論思想。
布魯納在其《教育過程》中曾經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整的結構把它連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一連串不連貫的知識在記憶中僅有短得可憐的壽命!苯滩陌堰M位乘法分為一次進位、隔位進位、連續進位三課時編寫,考慮到這幾塊內容有著共同的知識基礎,也有共同的重點——解決進位問題。因此在具體把握教材時,筆者把這前兩部分內容(不進位與進位)統一起來,合并在一堂課內進行教學,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數乘一位數的筆算(進位與不進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使學生構建的知識形成“鏈”,而不是堆砌的“知識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認識事物可以從整體入手,再去認識整體中的各個部分。教學實踐證明,教材的重新組合,不僅能達到預定教學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12×3、18×3為研究重點,通過嘗試、討論、交流,使學生初步掌握筆算乘法的原理。再讓經過有針對性地練習討論,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節課與原教材相比,雖然內容增加了,但學生照樣學得很輕松。
3、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
要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FFKJ.Net]創新精神,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思想。因為知識的內化,必須是學生個體針對問題對現有材料和已有知識加以分析,展開思維,才產生遷移的過程。即使是同一教學內容,由于不同的個體知識背景和思維方法等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本堂課在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如何解答一個數乘一位數進位乘法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勇于說說自己探索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共同分析討論思維的正誤。同時鼓勵和尊重學生多樣性的獨立思維方式,提倡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方式。在計算一個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時,允許學生既可從高位乘起,也可從低位乘起,讓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即進位)時,自己領悟哪一種計算順序更簡便。教師努力做到尊重學生,民主教學,認真傾聽他們之間不同的意見,給他們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和機會,使他們在無恐懼的情景下自我檢查、反省、逐步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4、存在的問題。
課堂教學的情境的設計歷來被廣大教師所重視,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都會精心設計情境,將舊知與新舊,鞏固與運用融為一體,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學習,本課的設計在情境的設計上沒有花過多的時間,呈現的方式也缺乏變化,這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是缺乏趣味性的,計算的應用性也難以得到更進一步的體現。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耙愿咝У恼n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效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和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全心全意的,創造性地給他們
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借助自己的鐘表體驗1秒時,我讓學生聽、看自己的鐘表1秒鐘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過這個有趣的過程,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了1秒鐘的時間,接下來設計一個動作表示1秒,更強化了1秒鐘的時間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有趣的活動中,但這個活動始終為教學目標服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真正的發展。
《測量復習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復習課。復習課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沒意思、無新意,學生也對復習舊知識不太感興趣,但就這一節課,我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活而不亂”。平時教學中我與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課堂上發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說,不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
2.學生真正“動” 了起來,思維“活” 了起來。這節課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復習課,但我希望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例如,對單位的認識,有的學生還局限于抽象思維來理解,通過復習交流,認識得到提高。讓學生真正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我覺得學生們還真的不簡單,當他們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且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到震驚,巧填單位和等量代換及互化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學的重難點,可這些三年級的學生竟然自己解決了,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真的“活”了。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真實的,課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研究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在“算法多樣化”“歸類整理活動”中我看到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算法的多樣性。我覺得每個學生在數學面前都是自信的,他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使課堂更加精彩。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應當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多給他們上臺展示的機會。另外,趣味性還可以設計的更濃厚些!
一堂課過去了,但是還是有些東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也只有這樣,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實的自我!回首過去,展望明天。我已經踏上了“星光”這一艘巨輪,隨時準備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沖向勝利的終點。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在建立余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凸顯有余數的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數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課的教學我是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開展的。小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部分差生還不能理解余數必須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師需加強指導。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和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
《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幾節課下來,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著手指?傮w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并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復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計算教學這么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
篇三: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和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保證!耙愿咝У恼n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效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和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創設有利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全心全意的,創造性地給他們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創設充分展示創造思維的機會和舞臺。
在學生借助自己的鐘表體驗1秒時,我讓學生聽、看自己的鐘表1秒鐘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過這個有趣的過程,學生不知不覺的體驗了1秒鐘的時間,接下來設計一個動作表示1秒,更強化了1秒鐘的時間觀念??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在有趣的活動中,但這個活動始終為教學目標服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始終是主動的。這樣,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真正的發展。
《測量復習課》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復習課。復習課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沒意思、無新意,學生也對復習舊知識不太感興趣,但就這一節課,我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活而不亂”。平時教學中我與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課堂上發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說,不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
2.學生真正“動” 了起來,思維“活” 了起來。這節課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復習課,但我希望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例如,對單位的認識,有的學生還局限于抽象思維來理解,通過復習交流,認識得到提高。讓學生真正對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夠把學到的數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我覺得學生們還真的不簡單,當他們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且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到震驚,巧填單位和等量代換及互化問題一直是我們教學的重難點,可這些三年級的學生竟然自己解決了,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真的“活”了。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真實的,課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研究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在“算法多樣化”“歸類整理活動”中我看到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算法的多樣性。我覺得每個學生在數學面前都是自信的,他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使課堂更加精彩。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還應當多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多給他們上臺展示的機會。另外,趣味性還可以設計的更濃厚些。
一堂課過去了,但是還是有些東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這樣,我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也只有這樣,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實的自我!
《有余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有余數的除法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在建立余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凸顯有余數的除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數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課的教學我是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開展的。小組合作與交流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但部分差生還不能理解余數必須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教師需加強指導。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秒的認識》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時間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復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分和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
《萬以內加法和減法(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幾節課下來,我就有點發愁了,計算錯誤五花八門,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夠熟練,也有個別孩子得不停地掰著手指?傮w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幾節課,我在教學設計上又下了功夫,針對計算難點,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別作了個詳細的對比并進行了重點強調。對計算的注意點,每節課伊始都讓學生反復強調。整個單元上完,經過考查,還是讓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計算教學這么失敗呢?認真地回憶、細細地分析,我想可能應該歸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練習的量不夠。計算畢竟是一種技能,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我覺得還是應該通過大量的練習。新教材的計算教學全部是貫穿于解決問題中進行的,每節課的鞏固練習最多只安排2至4道題目。再加上配套的作業題難度偏大,得由老師在課堂上扶著做,因此,每天光課本和導與練上的作業都弄得師生筋疲力盡,課外也就沒有時間好好地補充一些練習,一二年級不布置書寫作業,這樣,僅僅靠課本和作業本上少得可憐的幾道練習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學生的計算不熟練,導致了在計算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錯誤。
其二,缺少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們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漁”,而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還是很不夠的。剛入學,我就非常注重學生作業書寫的習慣,要求他們把字寫端正,列豎式要用尺劃直等,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但讀題的習慣還存在問題。有的孩子對解決問題的題目只讀一遍就匆匆動筆,導致方法錯誤。有的孩子拿到題目就列豎式,導致抄錯數字的現象相當嚴重。再如,對加減法的驗算,雖然教師一再強調驗算的目的與方法,可絕大部分的孩子還是為了驗算而驗算,所以驗算結果與原題目中的數不同也不會察覺。另外,做完作業后不會檢查也是導致計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對學困生的指導還不夠。孩子畢竟是有差異的,課堂上老師講的方法、同學講的方法,其實有些孩子是聽得一知半解,但在課堂上能運用最多只能算一種正遷移,一種短時記憶。于是,例題后的幾道對應練習,他們還馬馬虎虎能應付過去,而在獨立練習中,各種題目混為一體,量又相對較多,他們就亂了手腳。雖然孩子經常在強調“相同數位要對齊,連續進位加法不要忘了加進上來的1,計算減法時,個位不夠減就要從十位借,別忘了點退位點。十位計算時得減去退
掉的1”等等。但在實際練習中,部分學困生往往不能與強調的聯系起來,一不注意就問題百出?磥,為學生開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時教師的提醒還是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時間哪兒找?
《千米的認識》教學反思
《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千米這一度量單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難點是將千米這一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擔心,因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讓學生用手比劃,學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辦呢?學生既不能用手比劃,也不能用眼睛來看。苦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所以我決定在上這節課時注意做到以下兩點:
1、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
我們的教學樓到校門口一個來回剛好100米的距離,我就讓每一個學生在校園走100米,體驗100米有多遠,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個100米那么遠。學生聽說要走路,高興的都舉起了小手,生怕老師把自己遺忘,當得知每個人都要體驗時,有學生條件反射性的一躍而起,看到學生們笑容燦爛的面孔,我知道我這樣安排是正確的。學生只有對這件事真正的感興趣了,才會用心的去學習它。走路這個環節取得了成功,學生把自己走的步數記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從而建立起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用“搶做小老師”的游戲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在學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這個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鞏固練習,為了不讓學生機械地做題,我們全班一起來做“搶做小老師”的游戲。(到黑板上做題的同學,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就可以主動來搶改。)一經公布,下面立刻沸騰起來,每個人都想做小老師來給別人修改錯誤,被點到做題的學生也憋著一股勁,我就是不讓你們來改錯。這樣一來,課堂就很活躍,學生也在游戲中鞏固了“1千米=1000米” 這個單位換算。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學生的參與是比較積極的,參與面也是比較廣泛的;就瓿闪私虒W任務,教學難點也基本克服了。學生也覺得比以往有趣多了。從作業情況來看,正確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節課各部分的銜接,內容的過渡等等存在許多不足。在這方面我將會進一步的加強與提高。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
今年送完一屆畢業生后,我又從三年級教起。學生人數19人,比上學期六年級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覺“輕車熟路”。
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后”,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紛紛舉起。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8+8+4+4=24(厘米)!” 課代表王凡站起來發言。
我心里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匯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睅缀趺總同學都如是說。
看來學生自己不會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說:“長方形兩條,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4×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四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的僅有2人!其他同學全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F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注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不久的將來他們在數學上會有頗豐的收獲! 《四邊形》教學反思
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使學生直觀的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通過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于教師適時的評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課前準備(游戲:復習圖形知識)
2、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觀察主題圖)
3、涂一涂(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初步感知四邊形)
4、總結四邊形特點(4條直邊,4個角)
5、反饋練習(快速搶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7、分一分(根據四邊形邊和角的特點分類)
8、鞏固練習(走四邊形的迷宮、畫四邊形)
本節課中我做的比較好的有以下三點:
一、力求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痹诒竟澱n中,我由光明小學校園場景圖引入,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
在學生對四邊形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我又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通過學生找生活中的四邊形,進一步滲透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這一理念。
二、重視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點明今天研究四邊形之后,我設計了涂一涂的環節,先讓學生把心目中的四邊形涂上顏色。學生們興致勃勃的動起手來,雖然
這時候他們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邊形,只是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為什么有的不涂?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他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邊形的特點。
在認識了四邊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學環節是將四邊形分分類。學生獨立分類之后再和其他同學交流為什么這么分。在這里,學生的思維被充分的展開了,出現了許多情況。書中例2展示了兩種分類方法,教學參考給出了三種,而學生們互相啟發、勇于探索,出現了四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邊分的。而且每種理由表述的都比較清楚。這說明獨立探索、合作交流為孩子們打開了思維的大門。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注意傾聽的好習慣。
三、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回答給予多元的評價
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不僅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本節課中,我盡量對每位同學的回答都有一個恰當的評價,例如:你的反應真快!你的思維真敏捷。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進步。你的聲音真響亮。你回答對了,如果能把話說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對大家進一步學習有很大的幫助。等等。
本節課中,我感覺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認識了四邊形之后,如果能給學生準備一些小棒,讓學生親自去擺一擺四邊形,或者準備一些釘子板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圍一圍,就更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四邊形有4條直邊和4個角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集】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03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3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1-2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推薦】11-23
【推薦】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熱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熱】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