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圓的認識》是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節課。通過教學本課,我的收獲頗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從準備和上課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圓的認識》屬于幾何概念的教學
在課的設計上我緊扣“概念教學”這一主題進行設計。一共設計了兩套不同的教學模式:1、從日常生活出發感知圓——自主探究畫圓——認識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2、情境創設引出圓——了解畫圓方法——學生嘗試畫、教師示范畫學習畫圓方法——自學各部分名稱——探索圓的特征——解釋應用。通過幾次試教,發現第二套方案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現的順序來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可以異彩紛呈,但是應該給學生呈現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裝飾只能是適得其反。
在試教的過程中,同時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時一堂課,上過了也就過了,最多自己對某些成功或失敗處進行反思。而在集體研討時,才知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甚至是教師提的每一個問題,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深究,如果給無限的時間,研討也將會是無限的。
二、關于課堂教學的體會
基于各方面的準備,我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具體有兩方面完成較好:
。1)從生活實際引入,并在進行新知的探究活動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課的開始,我讓學生欣賞了一組圖片,使他們了解在自然現象都能找到圓的足跡,并在圖片中,感受到圓是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接著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在實際應用中呈現了光盤、硬幣等與現實生活常見的物品,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具體的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學習目的教育。
(2)恰當地處理教材,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探討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循序漸進:a、學生掌握了畫圓的方法后,緊接著利用學具中的圓形紙片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心。通過自學半徑、直徑概念,進一步理解圓上、圓外、圓內三個名稱,然后進一步理解半徑、直徑。b、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讓學生自主探索特征,通過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一環節較好的突出了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培養。c、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直徑的特征,有了探討半徑特征的經驗,直徑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探討同一個圓內半徑和直徑的關系以及圓的其他特征,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
1、利用圓規畫圓的環節:教學還不夠細致,在巡視時感覺學生畫的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鞏固運用時發現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畫圓的方法,特別是沒有在畫的過程中認識、領悟到:半徑的長度也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圓的半徑決定了圓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讓學生討論在操場設畫大圓的方法時,部分學生沒有想到將定長、定點、旋轉一周就畫一個大圓。這也是教學中滲透圓的特征還不夠充分,如果較好掌握了畫圓的步驟理解了“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這一點,應該能很好的突破。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抽屜原理”應用很廣泛且靈活多變,可以解決一些看上去很復雜、覺得無從下手,卻又是相當有趣的數學問題。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抽屜原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本節課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設計時著眼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幾下幾點可取之處:
1、情境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搶椅子”的小游戲,簡單卻能真實的反映“抽屜原理”的本質。通過小游戲,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覺得這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好玩又有意義。
2、活動中恰當引導。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設計中,我著重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4枝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的結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讓學生通過放一放、想一想、議一議的過程,把抽象的說理用具體的實物演示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發現并描述、理解了最簡單的“抽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又主動提問:還有什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嗎?讓學生自主的想到:鉛筆數比文具盒數多2或其它數會怎么樣?來繼續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通過活動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求至少數的方法。
3、游戲中深化知識。
學了“抽屜原理”有什么用?能解決生活中的什么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試一試環節里,我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有效的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還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練習的梯度考慮不周全。練習題3的難度太大,應在學習例3后再出現。另外,課前的游戲簡短有效,在結束新課前,用“抽屜原理”來解釋,會有一種前后呼應的整體性,但由于時間的安排,一直到課后,再沒提及,有點遺憾。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生活中的比》一課的生活味濃很濃,教材呈現了生活中三個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比就在我們身邊。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在設計前,我首先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基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應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比的認識》的起始課。教材安排了“圖片的放大縮小”“速度”“水果價格”三個生活情境去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并在次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深深體會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性。其次對學生也進行了前測:針對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式方法我都有較全面的了解,他們喜歡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喜歡探究式、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六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的閱讀、理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有意識去設計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情境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谝陨蠈滩牡姆治鲆约八_定的教學重難點,我綜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4.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本節課我從廣告導入,運用課本中創設的3個相聯的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理解“比”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兩個數或兩種量相除就可以運用“比”的知識去解釋與應用。在學習比的知識,比的各部名稱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書本的“認一認”,讓學生體會自學的樂趣,培養自己學習知識,整理知識的能力。接著和學生討論比與除法、分數與比的關系、區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比,除法、分數三者之間可以互相轉化,但同時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更加深入了解比的含義,內化比的意議。最后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比,讓學生運用比的知識對生活中的知識進行解釋與運用。本節課較為成功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廣告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課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2.根據實際需要引入比的意義,讓學生充分親歷一個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
3.處處體現生活中的比,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4.整節課始終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需改進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在教學第一個活動的時候比較匆忙,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去討論,學生對比的認識可能還不夠充分。沒有用足用好第一個情境。
2.在讓學生說生活中的比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說生活中的比,如果當時課件能夠出示一些教師搜集的生活中的比,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可以這樣設計:生活中的比。(這些例子完全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著實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1)標準的籃球場長和寬的比是28 :15。
(2)我國國旗長和寬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的比是:63 :27。教學時出示題目的前半部分,讓學生估計是( )比( )。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5)你還能舉一些生活中的比嗎?我的困惑:1.情境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而教材設計的三個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比的必要性,第二、三兩個情境的跳躍性太大,出現在學生面前太突然,對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猶豫再三,該尊重教材還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還是決定選擇后者。2.教參提到的“兩個不同類量的比可以表示為一個新的量”教學中如何滲透?“滲透”二字如何才能適度、有效滲透?我的感悟: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平時的教學,我們在設計時要認真解讀教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一節課下來,學生走出課堂到底學會了什么?學生上課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們做好課前預測和課堂預測工作,關注每一位學生要落到實處,老師對學生的了解是把握課堂的關鍵,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是有效為教學服務的。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六年級數學已經進入了復習階段,但作為一名第一次接觸新教材的我而言,復習課是最難上,也最不喜歡上的,因為都是以前學生學習過的內容,缺少難度和新鮮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講的時候,很難抓住重點,很難抓住題型,總在擔心學生這不會那不會。講的難了,差的學生不會的還是學不會;講的簡單了,好的學生不屑于聽;中等水平的學生則似懂非懂,沒懂也在裝懂;只有極少數學生會在認真聽。一知半解的了解怎能將知識掌握好呢?所以可能就需要教師花多點的時間去引起學生注意,上課把學生的注意力抓牢,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周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了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后,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周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2、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后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3、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跋雽懩膫百分數,就寫哪個!边@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于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二節。整理這二節課,看看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不斷減少,課堂上學生的表述逐漸的流利,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
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嘗試把課堂教個學生,讓學生先自學,再全班交流,。畢竟是學生講解,聲音較小,不夠條例,不會組織課堂。長期以來,個別學生得到了培養,時間浪費較多,雙基得不到訓練。導致也有部分學生掉隊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么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于“機械、重復”,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說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說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說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范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并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說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征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里。每一個形中多蘊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征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于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后,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么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反比例》教學反思 本課六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生活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四個情景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斷。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時,引用語文知識的“反義詞”引導,讓過渡自然,學生興趣濃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后,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于實際,然后再回顧課前所圈的兩個表,和是幾的表和積是幾的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下面說說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手思考的時間環節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師傅這走,感覺有點放不開。 2、 再提問方面,兼顧了前面的學生,沒有全面考慮后面的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一個層次的教學,更專業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在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征,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里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著推導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松,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可是到了綜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并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么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后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于后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后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為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對折扣知識概念學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系,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范、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系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盡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導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發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系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系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后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暗箶档囊饬x”屬于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系:
1、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后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后,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安乱徊隆,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系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系: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于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1.學習方式的一點點轉變,帶來學習效果的一大塊進步。
要改變以往接受式的學習,多給學生探索、動手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發現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夠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在正比例的練習中,學生都能夠用除法去驗證結果是不是一定的,從而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見教學效果非常好。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放慢學習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正比例意義一課包含的難點很多,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的圖像都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把這些知識都集中在一堂課中,學生囫圇吞棗,理解得不深不透。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于正比例的意義,并且在發現規律上重點著墨,看起來好像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重點詞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的含義,為后繼學習掃清了障礙。
3.一點點遺憾
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物體的竿高與影長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夠讓學生到外面實際測量一下,會更有說服力。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于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里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著課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于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課間的時候就對著這幾個小題進行了比較,發現5、6題的數量關系的本質上與前面的1、3題雷同,而且第7小題比較簡單,而第4小題倒是一個不錯的習題。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對于課本上練一練5,由于在課始的導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后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于課后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后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系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于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么?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于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系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自然數、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有利于豐富學生對數概念的認識,有利于中小學的銜接,為第三學段進一步理解有理數的意義和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成功之處
1.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負數,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首先出示一組短語或句子,讓學生用意義相反的量進行表述。例如:向前走 200米;電梯上升15層;我在銀行存入500元。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表示的數來表示,當表示意義相反的量時,原來所學的數無法進行表述,由此引入負數。然后通過不同城市的氣溫對比感受生活中出現負數的必要性。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負數的意義,體會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2.重點介紹溫度計和海平面的的分界點,使學生明確正數和負數的表示方法。在教學中,首先介紹溫度計的單位°C和°F,0刻度線表示0°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溫度的分界點,從0°C往上數的刻度為零上度數,從0°C往下數的刻度為零下度數。然后明確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為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度記為正數,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為負數。
3.拓展數的范圍,便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在教學中,首先把整數的概念拓展為正整數、0和負整數;數拓展為正數、0和負數。這樣教學利于學生把在小學階段所學的數進行歸類、構建。
二、不足之處
1.由于課件內容量大,導致習題的處理不及時,沒有完成當堂的任務。
2.沒有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沒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改進措施
加強對溫度計的認識,通過對溫度計上刻度特點初步感知意義相反的數量。不要忽視對溫度計上攝氏度與華氏度這兩種刻度的區分。至于兩種溫度有什么異同,可以作為課后拓展練習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教會學生仔細觀察刻度單位,能根據刻度上大格與小格的劃分推算出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認識負數》教學反思《認識負數》教學反思。重點引導學生觀察以0刻度為分界線,上下均有同樣的數字。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關于畢業班復習的反思建議: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很多很雜,現在已經進入了期末總復習的關鍵階段,但是實際的復習過程,卻讓老師很為難,如果一味地將知識重新再現,學得好的學生認為自己都會了不要聽,學得不好的也沒有定心聽,該怎樣避免枯燥重復,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呢?為了克服時間短,內容多的因素,提高學生綜合數學素質,我以為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為學習的主動學習創造條件。
課前整理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上課方式,學生們的興致很高,在上課之前已經聚在一起討論怎么講題,其實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為了想好怎么解題,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分析,最主要的是他們對此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設計的方案被采納了,高興勁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課堂的學習被延伸至課前、課外,課堂上的被動接受成為課外的主動復習,而課堂上的講題過程突出解決的是他們認為重要的地方和最難的地方,更因為這些問題都來自學生自己。在教學上,我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努力淡化并退出學生心中教師的權威形象,讓他們感覺課堂是他們的,是他們在辯論,老師不是裁判,只是主持或者說只是觀眾,對與錯都由他們來決定。
二、增強合作意識,為學困生的參與和成功創造機會。
在課堂中我重視提問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現課堂上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在追究,如果發現哪位學生真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也不占用課上時間,把那個學生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等到中午把他單獨留下逐項訓練,練到能舉一反三為止。后進生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上課時,他們敢于說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點點,看著他們一臉的喜悅,我多么驚喜,這不正是我們教師所希望的學習方式嗎?!同伴間的學習和合作對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學習成為了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命令。
總之,我們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精神,結合新時期教育方向,準確把握、理解和運用教材,立足小學數學知識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搞好小學畢業復習工作。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結合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探究,本節課主要是根據有效教學的流程來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生合作展示、師生概括、鞏固練習等。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根據自學思考題閱讀課本,并找出答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輪流發言,認真傾聽,遇到不會的互相討論解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效果是理想的。平時訓練學生如何發言,如何講述題目較多,在學生展示方面,學生上來會先讀題目,然后進行分析,再講解答過程,雖然對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過整體來看,表達還算流利、清晰。整節課學生全面參與課堂,在課堂上能突出重難點,通過觀察和鞏固練習,可以看出學習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下:
一、課堂氣氛不活躍
課堂氣氛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重要體現之一。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帶動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的討論與發言。沉悶的課堂讓學生思維受限,不能充分地進行討論與思考,對學習要掌握的內容會產生恐懼,影響學習效果;钴S的課堂氣氛較容易形成輕松的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掌握程度。本節課的課堂氣氛顯得很不活躍,跟平時的課堂相差甚遠。上學期也曾上過公開課,課堂氣氛一樣不活躍。經過反思和詢問學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師不善于表揚學生,沒有大力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后,就請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對或不對,教師沒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找不到成功感,對舉手發言積極性不高。其次,本節課的內容較抽象,概念性強,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限,而有老師聽課,學生怕說錯或說漏,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沒有完全把握的情況下就不敢舉手了。以后在平常課上就需要多表揚學生,讓學生有成功感,體會到教師的肯定,并培養學生敢于發言,爭相上臺發言的意識。在課堂上不怕浪費時間,一個問題讓學生講,講到沒有學生有不同的意見為止,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膽量。
二、問題設計不到位
在學校開展的有效教學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師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特別是導學案的準備。導學案既能體現教師的設計,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這節課的主要內容與學習目標。在導學案中,最難的就是自學思考題,自學思考題是根據書本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在設計時需要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而且表達需要清晰易懂,讓學生能在自學的過程中基本找到答案。本節課的內容概念性,較抽象,而課本上的內容較少,圖表較多,沒有什么概念性的內容。學生從書本中能夠獲得的信息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圖像、簡要的介紹,在設計問題時基本是根據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設計的,其中第一個問題(書本上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的圖像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反比例圖像是一條曲線,但是在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其實答案就是認真看那兩個圖的同時把上面的幾行字看一下。但是學生連問題理解都有困難。后來想想,首先是問題設計的不是很好,說的只是第一個圖與第二個圖,有明顯的導向性,讓學生只去圖中找答案,忽視了看文字。其次就是學生的自學課本知識還不到位,沒有仔細閱讀課本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老師出的思考題來看問題,完全沒有真正先把書本看一遍然后再看問題,或者帶著問題去看書本。學生的預習方面的培養仍有待加強。
三、重難點講述不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找出反比例的意義,并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從練習的效果來看,只有部分學生掌握了本節課重難點,還有部分學生對反比例的意義是了解了,但是不會運用反比例的意義去解答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講例題時,沒有講清楚步驟與解答方法。如例1,王伯從家到長城的速度與時間如下表,請先填寫完整,再回答問題。表格的正確答案是速度快時間就少,路程是一定的。大部分學生都會填寫表格,但有個別學生是不會填寫的,把表格填寫成正比例關系,速度慢時間也減小。這個例子也是學生上臺展示的一部分,學生從分析題目至如何填寫表格,最后說明問題都講到了。學生上臺展示主要是針對大部分已經做對的學生,會做的學生聽的是很清楚,但不會做的學生完全聽不懂。特別是中下層生,講一遍是完全不夠的,他們還是理解不了。教師在學生展示完后,應該及時再補充說明一下,表格是如何填寫的,每個數據是如何算出來的,為什么路程是一定的。再次的強化對中下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沒有學會,以后再補就難了。學生在做練習時,如果例子沒有聽明白,那就不會做了,起碼方法是沒有掌握到。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遇到較難理解的問題,教師一定要再重復,讓學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為什么是這樣?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答.
四、練習設計不夠合理
練習是檢查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本節課的練習環節中,學生完成情況不太理想,大部分學生只做到練習題的第二題,總共還有三個題目沒有完成。雖然練習的設計上,基本遵循課本上練習的要求來出的,層次較分明,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練習設計的題目要說明的太多,對于學生來說文字表達都是比較慢的,特別是新學習的概念,如果每道題都要求學生把概念從頭到尾寫一遍難度是很大的。而練習上前面兩個就是這樣的題目,一下子就難住了學生。而后面的直接判斷題放的較后,應該提前一些,放到第二個題目,這樣可以考察學生對反比例應用的掌握情況。因為在以后的練習中,大多數是直接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而較少需要一字一句去寫出原因的。
五、時間把握不好
整節課教學是很緊湊的,但明顯的看出練習時間不夠,最后學生上臺展示時只展示了一個題目就下課了。本節課內容較難,教師可自學的內容放到課前,事先把問題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前就把要思考的問題先看一看,一來學生看書的時間會多一些,二來課堂上可以多留點時間做練習。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留的時間有點多,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因為討論完后,大部分學生其實是忙著把答案寫上去,而不是在討論了,這時需要靈活處理。舉手發言的只是部分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小組長做適當記錄就可以了,不必要每個學生都寫。在導學搞設計上,應該不要留那么多空位。只有各個環節的時間都把握好了,我們的教學效果才能得以體現。
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自己,這是教學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反比例這節課雖然內容較抽象,但作為一次公開課來上,也是一種嘗試。希望以后的課堂上,能吸取這節課的教訓,在以上各方面不斷改進,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生活中的比》是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有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或使用過比,并有一些相關的活動經驗。但學生對比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過具體的材料幫助學生達成對“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圖形放大縮小”“路程與速度”“水果價格”三個情境中的內容,設計了各種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背景中逐步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生充分體驗生活中的比的基礎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從而引入“比”的必要性,為今后學習比的應用,以及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本節課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圖形放大縮小”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創設如下情境:“這些圖片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讓學生通過探究討論交流后發現原因是a、b、d三個圖形的長都是寬的1.5倍,從而體會同類量的比;再設計了“速度”“單價”問題,讓學生體驗不同類量的比,從而感受比就是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最后讓學生了解“人體上有趣的比”,進一步感受比的意義。這些情境都是把數學問題融入實際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在具體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長方形的長與寬之間的關系,并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先為學習小組提供了圖形、問題、表格,指定學生擔任組長負責記錄,歸納本組學生的意見。在他們的合作中,及時地引導他們研究,引導他們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評價,學會鑒賞,最后全班交流。在歸納出比的意義之后讓同桌同學互相說“比”。通過以上小組合作,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0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10-04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7-17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3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1-2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推薦】11-23
【推薦】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熱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