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精選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1
《小樹有多少棵》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表內乘法,這節內容并不難理解。
在教授時,我首先復習了幾道表內乘法題,然后復習了數的組成,為學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進行了鋪墊,我覺得花這幾分鐘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在新授時,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個十,20×3表示2個十乘3,也就是6個十,是60”這一算理。
因為學生的積極反應,導致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學生列出算式“20×3”與“20+20+20”時,我沒有把握住這一時機,相機引導學生比較加法與乘法的關系,體會乘法的簡便性,從而概括出乘法的意義,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因此,在練習反饋這一環節中,我就吃了苦頭。個別學生由于沒有徹底理解乘法意義,出現了“30×4=70”這種錯誤,并且,在70×5=()+()+()+()+()這個問題上,學生顯得很盲目。對于這個問題,只能在練習課上進行補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時,莉群老師有一個很及時有效地方法,在解決三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時,趁機引導學生“如果有8捆小樹呢?”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的簡便,從而有了深入研究的興趣。
值得高興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很積極,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樣,且簡潔易記。遮“0”補“0”的方法,計算起來,又對又快。整節課,教學目標有達到,算是欣慰。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2
1、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植樹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中學習,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環保教育。
2、重視算法多樣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不強求統一的語言和過程,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3、由于本課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比較注重計算方法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下節課應在這方面適當加強,以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3
教學中,我采用了歸納法,練習法,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高。在授新課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分組交流等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敝R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談論自己的想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會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4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
對于這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ㄒ唬﹦撛O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2、請你認真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ㄒ还灿袔桌π洌棵坷τ袔卓?)
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ǘ┙鉀Q問題,探索口算方法
1、獨立解答。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嘗試計算。
2、小組交流。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這樣設計的意圖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以及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3、全班交流。這樣設計是為了全班交流體現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達到算法優化目的。
4、解決問題。4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請同學們先試著解決,然后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卣咕毩
1、口算。
2、數學游戲。
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視算法多樣化是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其次本節課我還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但在這一節課上,我在設計練習的時候只注重了計算方法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我準備下節課在這方面適當加強,以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5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建構意義的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知到內化的過程。學習新知識時,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找準學生的認知支撐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出發,把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學習探索中。
《小樹有多少棵》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表內乘法后的進一步學習。課前伊始,我就先復習表內乘法的口算,以及數的組成,例如:20里面有()個十,300里面有()個百等,為學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進行了鋪墊。
在新授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植樹”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說說已知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當學生提出數學問題:“3捆一共有多少棵”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在小組匯報交流中,再優化計算方法。學生的算法多種多樣,有畫圖,用加法20+20+20=60來計算,更多學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來計算,先算2×3=6,20×3=60,我適時引導學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課前復習,學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個十,20×3表示2個十乘3,也就是6個十,是60”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學習就是這樣水到渠成。
而對于后面的“500×3=?”的計算,我引導學生總結“20×3”的計算方法,再用遷移類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這樣既開動了腦筋,又節省了時間,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設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親身經歷探索整十數、整百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口算過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充分地發揮,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率也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6
1.加強基本閱讀,使學生了解文字
理解內容的前提是學生充足誦讀,依靠獨立實踐和主動誦讀來達到。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協助學生認知課文的深意。在教學過程,可以先引導學生精確流利地閱讀課文,從而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在學生理解了文章的相關信息后,再進行課文反復誦讀,集中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關鍵段落,促使他們在閱讀中理解課文所傳達的道理。
2.深入研讀,使學生有所啟發
在基本閱讀的基礎上,推進閱讀的重點在于深刻理解媽媽2次講話的深意:第一次,她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比我們弱小得人,旨在教育薩沙要學會同情弱者并保護他們;第二次,她則借此激勵孩子,假如你沒法保護他人,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嘛?能夠轉換描述反復誦讀,并進行句型訓練:媽媽的第二句話還能夠如何表達?(①如果不能保護他人,那你就是最脆弱的。②如果你能保護別人,那么就不是最弱小得人。)讓學生感受母親對薩沙的一片苦心。
同時,融合前邊一家人提交雨衣的場景,協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媽媽的言語含義。接下來,著重閱讀薩沙的'三次提問:第一句“母親,爸爸把雨衣為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大家為何要這樣做呢?”指導學生領悟薩沙對她們行為的困惑,讀取他天真的語調;第二句“那么這么說我就是最弱小的啦?”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愿變成弱者、想保護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薩沙將雨衣蓋在薔薇花上時所講的,“現在我應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啊,母親?”這一句要讓學生感受到薩沙的榮譽感,因為她已不再是最弱小的,可以保護比他更軟弱的薔薇花。根據學生逐步推進的誦讀,不僅提升了語言感知力,同時也推動了健全人格的培養。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15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5-20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6-15
小學音樂《小樹快長高》教學反思04-11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7-06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1-09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熱】03-08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熱門】03-09
【熱】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精】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