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
二年級學生已掌握了退位減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都要從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數加起來再減,這節課是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學中我分五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我先帶孩子們一起回憶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些回顧性的復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回憶,更是為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作好鋪墊。第二層次自己利用課件出示美麗云南情景圖根據情景圖讓學生自學數學書22頁的內容,提出自學要求,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學習從而列出一個減法算式,并且知道為什么用減法計算。第三層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結果嗎?把你的想法給同桌說說,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層次筆算517-348=,連續退位減法并沒有很多新知識,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學生正處于跟著教師走,思維逐步訓練發展的階段,我先讓學生嘗試筆算,再交流算法,學生們各抒己見,同桌說,小組說,個別說,最后老師把算法打到課件上,學生對著課件說,達到讓每個學生都說出筆算方法,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該怎么辦,每個學生都很清楚,從而大家總結出連續退位減法的筆算法則,第五層次當堂訓練自己設計三個挑戰,挑戰一做一做,挑戰二數學醫院,挑戰三送信。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課后發現學生對于連續的退位減法還有一些問題,需在今后多加練習,同時繼續培養學生的`互幫互查的學習習慣。
2、在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方面還有待今后不斷提高。
改進建議:
師生共同交流、分析計算過程:個位上7減8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十,個位就變成了17,17減去8等于9;十位退了1還剩下0,0減4也不夠減,從百位退1當十,10減去4等于6;百位退了1還剩下4,4減去3等于1。應該再多讓學生多說、采取全班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及時鞏固。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2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游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發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學生發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后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了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并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了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3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啟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著,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時,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4
講有“余數除法”時,我讓學生先復習了“4×()<9,5×()<43,()里最大能填幾”和“8÷4、40÷5”等能整除的豎式計算,為講新課做好準備。講新課時,我沒有直接講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而是先讓每個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10根小棍拿出來,我帶領他們做分小棍的練習:“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幾份?每5根1份,可以分幾份?”當然,學生做這道題不困難。接著我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繼續分:“每3根1份,可以分幾份呢?”學生以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這時,他們都發現了“分不完”的情況,于是我才開始講: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平均分一些東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此時引出了課題,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
在討論到計算方法時,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結論。如例1:“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還剩幾個?”不少學生知道要用除法計算,可是又覺得9個蘋果沒有分完,還剩1個,好像用已學過的除法計算解釋不通。然而,這正是學生將要理解有余數除法的關鍵之處,我仍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算理,而是啟發他們去想:“為什么這道題要用除法計算呢?”學生都愿意自己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于是就都積極地思考起來。想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終于正確地答出:這題是要求9里面有幾個4,所以用除法計算,這樣通過討論,既復習了舊概念,又學了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在討論“9÷2”的試商方法時,學生都知道要商4,但對為什么商4的問題,不少人是這樣想的:因為放兩盤,所以商4。我問:如果書上沒有圖或者題目中數目很大,怎么辦呢?這時,我努力激發他們想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說:你們想想過去學的本領,看哪個同學能夠把學過的本領用上。一個學生很快舉起手來,說: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說:有道理,誰能說得更明確些?黑板上復習的內容就有你們要用的知識。這時一個同學很準確地答出:因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講第二個例題“43÷5”時,我就先放手讓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然后針對他們出現的錯題,組織大家進行分析。例如,一個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問大家:他錯在哪兒呢?一個學生說:他的商太小。我問: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為他沒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還有2個5呢。這樣,學生對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和學生一起總結出“做題時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題后要把余數和除數比一比,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方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不僅理解得深,而且記得非常牢。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5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
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6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們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一、“比眼力”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探究興趣。
首先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們觀察猜測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注意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數形結合理解算理。我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區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由長方形的長逐漸變短,變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導學生們探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鞏固周長的'概念,同時可強化長、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優化,總結周長公式。
在總結長、正方形周長公式時,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學生在探索大量具體圖形的周長經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四、練習的設計,應有層次和坡度。
我設計了四種題型。搶答、口算、選擇、解決問題。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完成了兩道題。這是教師教學時間把握的失控,還有習題不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沒有循序漸進。
整節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對于教材的鉆研不夠透徹
二是教學用語不規范
三是教學組織方法不當,四是練習沒有達到鞏固的實處,只注重了結果沒有問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修煉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7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借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并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導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復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進的。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8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厘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
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9
這節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溫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學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于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中著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商“9”寫在什么位上?
4.回答問題,并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復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0
《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對于圖形的知識學生已有初步的認識,所以當我由光明小學校園場景圖引入新課時學生很快就能從熟悉的主題圖中找出許多關于圖形的信息,豐富了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同時也馬上激起了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按照邊的數量的不同把四邊形與其他的圖形區分開來,這為下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鄙钪械乃倪呅翁幪幙梢姡虼嗽谛抡n教學時,讓學生描一描校園里的四邊形,欣賞生活中四邊形,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活動內容都是與學生學習或生活密切相關的.。
如何給四邊形分類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由于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還不太會傾聽,要他們馬上做到會傾聽,顯然不可能。但在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使學生學會傾聽。讓學生說說你們是怎么分類的,并且試著讓每個學生都說,同時對每個學生的發言我都很關注,眼睛看向學生,包含著激勵的目光.有些問題學生在齊答時,老師不僅僅聽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而且對其中少數學生發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關注。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1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斗謹档某醪秸J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游記》的故事導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欲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扎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艷的“花朵”。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2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通過探究身份證號碼的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
1.課前多方調查,了解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運用。鑒于本課的教學內容,我在課前就讓學生收集,了解有關身份證號碼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社會需要之間的.聯系,并在收集過程中對所收集的資料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離不開日常生活的豐富素材,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著數學內容生活化去展開教學。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明確為什么要學習這部分內容,對日常生活有什么影響,從而在學習中自覺主動的把具體問題化為數學問題。
3.以觀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交流中,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的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展開對新知的學習。
4.加強實際應用。動作的技能是比知識的記憶要讓人難以遺忘的。只有通過練習、操作、知識才能得以更好的鞏固與加深。因此在新課教學結束后,我聯系實際創設了與身份證號碼相關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3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說是干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并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復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通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算法:
(1)12+12+12+12=48
。2)畫圖
(3)口算
。4)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后最后得出列豎式,并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里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里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鑒、反思,達到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4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爸爸今年35歲,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幾歲?像這樣的題目學生基本上不會去做加法減法或者乘法,因為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都會做除法。當然也有的學生會猜數,用驗證的方法做。35是幾的.5倍?這個數字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算出來。這道題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沒有人會做錯的,他們都是沒有辦法才做對的。但是為什么做除法絕大多數學生肯定說不清楚。所以在學生做對的基礎上我要求他們畫圖,運用這個直觀的線段圖來說想法,找到關鍵句,爸爸的年齡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畫一格,爸爸就是5格,這5格就是35歲,那么一格就是7歲。讓學生搞清楚兩者的數量關系,為什么要做除法?這個問題也是這題的關鍵,學生能說清了那么這節課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在教完這節課后,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并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5
之所以選擇這節課,主要得益于前些天從光盤上聽到張齊華版的《平均數》,并深深的被他所折服。設計巧妙、穿插自如,將這一內容延伸到了最大化而又不露痕跡,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曾經也想把他的作品翻版,可多少有些不甘心,再加之現在是用導學案上課,而他所設計的課更注重于教師的步步引導。雖不能復制,但仍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如移多補少、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接著,我從網上找到了一些教學設計,但總感覺不太理想。每天都絞盡腦汁的在想,創設一個怎樣的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想到了可以用班里同學得到紅星的數量導入,而且人數不同,在質疑中使學生感受平均數產生的必要性。以此作為切入點,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只是我們不曾去發現它、思考它。思路一通百通,隨后我又想到了在練習題中統計班里一部分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及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等。思路有了,怎樣進行呢?導案、學案自已可以慢慢去完善。最困難的,也是我的短板課件的制作。因為都是本班學生真實的名字,而不再是小明、小華、小麗。下載的課件根本不能用,尤其是還要繪制條形統計圖,更是難上加難。求助于微機老師吧。趙媛老師試著從 excel中輸入數據后轉化成圖表,但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沒辦法,從word中畫吧。我也就跟著學會了從視圖中先畫出網格線后,再畫橫、縱坐標軸以及打格子,選中矩形畫出長條,改變顏色,添加名字、組合,真的是收獲多多。后來,又在李杰老師的幫助下把課件進行了整理完善。一切準備好后,已是周二了,抓緊時間印學案吧。
周四第一節課,我對前面的自主學習部分進行了檢查,孩子們太浮躁了,和我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我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自信心大打折扣,我精心準備的課,難道真的要這樣收場。正式上課了,在多媒體教室里,有大屏幕,有投影儀。同學們的情緒已不再像第一節課那么躁了。個個精神抖擻,發言積極。不但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錦上添花。如最后一道拓展題,張嘉銘就想出了與眾不同的方法,不得不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我知道,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還和多媒體課件密不可分。鮮艷的顏色有效的刺激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再加上學生熟悉的統計內容,讓孩子們變被動為主動,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的遺憾,比如我說的太多,不敢放手,以至于一節課下來口干舌燥;還有由于整節課的內容較多,時間把握的不好,拖堂了幾分鐘等等。
課后,我一直在想,我們總是在埋怨學生不注意聽講,其實是我們的心思花的還不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他們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我們也就能與學生同快樂,并從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陽光總在風雨后,當付出終有回報,曾經的風雨也變得那樣美麗,那樣難忘。風雨兼程,一路成長------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6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觀念。盡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兩個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我從四個方面的開始教學:
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
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時與分的內在聯系。
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時間的寫法,并能用這幾種寫法寫出種面上所反映的時刻。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后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后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拖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并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在教學中我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后的目標測試中,兩個班基本上都能認識鐘面上的時間,但還是有學生不能正確算出求經過的時間,這是一個難點,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好事多磨吧!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7
《萬以內數的減法》是新課程數學第五冊第二單元里的三位數退位減法的一節課。在這堂課中,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在新課開始,利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及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創設了三年級的學生到云南旅游,從昆明出發,到大理,還要到麗江這條旅游線路,讓他們感覺到數學的緊密聯系,教學隨時隨地伴隨在身邊,這樣就讓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生動了活潑了,易于學生接受,也符全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使已掌握的知識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為學習新知的誘發劑,這是學習數學時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中:將兩位數、減法的筆算知識,進行遷移學習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知識;將學生了解的加減的互逆關系,進行遷移學習加減法的驗算知識等。在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小學數學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比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既要表揚使用口算方法的學生,也要表揚在腦中想豎式的學生,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展開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算法進行思維提升,讓知識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生后續學習的扎實基礎,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8
《小樹有多少棵》是三年級數學上冊的第一課,是關于“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中,我采用了“梯度導入式”,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我有意識地利用生活情境復習之前的乘法口訣表(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孩子們興致盎然。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 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說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作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寫字情況并不好,也許是新學期剛開始,有待今后改正。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19
《認識方向》是在認識了東、南、西、北,知道了平面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基礎上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在現實的情境或者平面圖上辨認上述幾個方向。
通過課前預習調查,我發現學生中對這四個方向了解的同學約60%。于是我通過復習舊知入手,試圖找到學生的知識生長點,通過復習,我發現學生對東、南、西、北這四個主要方向掌握的還挺不錯,全班只有兩三位個同學不能正確指出圖中的東、南、西、北,所以學生都能夠說出平面圖上的方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這四個方向)。于是我開始引入新課,問:右上角、右下角、左上角、左下角是什么方向?(請同學們用學過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進行對應。)下面比比誰能夠通過一節課就學會,好嗎?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學好方向的信心。
出示課件后,我先是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上有些什么地方,要求學生說說汽車站、火車站、電影院、少年宮分別在學校的哪面?再要求學生像老師一樣提出誰在誰的哪面這樣的問題,當學生提到如“超市在學校的哪面”的問題時,我及時評價,這個問題提的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下像這樣不是正對著的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超市是在哪兩個方向的中間,接著介紹這是右上角(東北方向,并畫箭頭板書出這個方向),用右上是東北面幫助學生記憶這個方向。然后再提出你還能提出一個也不是正對著的問題嗎?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都能仿照前面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個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說是什么方向,如果有學生說是“北西”、“南西”等說法時及時糾正(先橫著讀在豎著讀,簡記先橫后豎)。在這個環節后,我又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說方向,如:電影院在少年宮的哪面?學校在超市的哪面等,通過多認多說進行鞏固,最后再進行練習。
在練習的環節,最后一道練習情況并不良好,我忽略了學生層次的差異和方向板的合理利用。因為生活中的方向與平面圖上的方向不相吻合,如何將平面圖上的方向正確引入到生活中,這是一個關鍵。學生習慣上知道上北下南,于是教學生面對實際方向,按“東南西北”四個字的順序沿順時針方向90度90度的轉動。這樣仍然有一部分同學難以掌握,需以后解決。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20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應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
2、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算理
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觀察豎式并結合操作思考以下問題:
。1)從哪一位開始算起
。2)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
。3)豎式中的第二個4、6分別表示什么等問題,通過觀察、思考,應用已有知識(有余數除法的筆算方法)的.遷移擺小棒的過程,很容易理解第二個4、6分別是怎么得來的,表示什么。
3、缺乏新舊知識點的對比
本次教學是以有余數除法筆算方法為基礎的,但兩個知識點之間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以前學的有余數的除法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21
成功之處:
。、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導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征,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征后,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后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后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础⒆⒅貏撛O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征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致,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15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08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21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7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1-22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4-03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1-09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測量》06-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噸的認識》教學反思06-17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推薦】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