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時間:2022-12-23 19:33:48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集錦15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

          教學準備:

          1、教具:磁鐵、三袋非四邊形紙片、課本、投影儀。

          2、學具: 每人一張點子圖,同桌一份非四邊形紙片、不干膠紙、八根小棒(4根一樣長、2根一樣,再各不相等的2根)。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正確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擺一、找一找、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四邊形的共同特征,分辨不同四邊形的不同之處。

          課前準備:

          抽獎游戲。(摸圖形:抽獎箱里備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直角梯形和一些普通四邊形。摸出正方形是一等獎;摸出長方形是二等獎;其它沒有獎。)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四邊形。(板書:四邊形)

          二、展開

         。ㄒ唬⿺[一擺

          1、揭示四邊形特點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四邊形。

          閉眼想象下,四邊形會是怎么樣的呢?

         。2)現在睜開眼睛,同桌互相合作,選4根小棒在粘紙上擺出你喜歡的四邊形。

          學生操作,師巡視指導。

         。3)觀察四邊形特點。

          同學們,剛才我們動手創造出了這么多的四邊形,有我們認識的正方形、長方形,也有我們不認識的,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4)小結四邊形特點: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平面圖形。

          2、學習正方形的特點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1)出示正方形,誰來介紹下,你剛才擺正方形時是怎樣挑小棒的呢?

         。2)為什么要挑一樣長的?

          (3)是不是只要挑4根一樣長的小棒就一定能擺出正方形呢?

          (4)那可能會出現哪種圖形?

         。5)小結: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且有四個直角。

          3、學習長方形的特點

         。1)出示長方形,誰來介紹下,你剛才擺長方形時是怎樣挑小棒的呢?

         。2)為什么要挑兩根一樣長,兩根一樣短的?

         。3)是不是只要挑兩根一樣長,兩根一樣短的小棒就一定能擺出長方形呢?

         。4)那可能會出現哪種圖形?

         。5)小結:長方形對邊相等,且有四個直角。

          4、整理小結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四邊形的很多知識,誰能幫我們把四邊形的知識作一個整理?

         。ǘ┱乙徽

          現在你能利用這些知識來判斷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四邊形嗎?為什么?

          哪些不是四邊形?為什么?

         。ㄈ┓忠环

          看來,大家對四邊形的特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現在你能根據他們的特點分分類嗎?想想可以按照什么分?

          同桌合作,選擇一種分法分分看。

          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誰聽懂他的這種分法了?

         。ㄋ模┊嬕划

          1、請你們在點子圖上畫一個你喜歡的四邊形。畫完后,請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然后相互介紹一下畫的四邊形。

          2、各自畫、同桌檢查、介紹。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3、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畫的四邊形,并作介紹。

         。ㄎ澹┘粢患

          學到這兒,老師發現301班的同學表現真出色,現在輕松下,咱們來玩個變一變的游戲,看誰變得快。

          宣布游戲要求:把一個圖形剪一刀,讓它變成四邊形。聽明白了嗎?同桌合作,拿出小紙片,挑你最喜歡的圖形變變看。

          學生操作。

          匯報交流:請把小紙片全部放回袋子,人坐端正,老師要請坐端正、聽仔細的同學回答。一個個匯報。

          三、課堂總結

          1、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收獲嗎?

          2、今天這節課我們研究的都是數學中的四邊形,其實生活中四邊形也是無處不在,課后你可以去試著找一找,和你的同學、家長一起去分享。

          板書設計:

          四 邊 形

          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平面圖形。

          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來自于教材第三單元四邊形的主題圖、例1和例2。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在活動中體驗是我的這節課的一大特色。四邊形這個內容是一節可視性、操作性很強的課,我對教參和教材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學生親自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想一想、擺一擺、找一找、分一分、畫一畫、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認識四邊形、感受四邊形,從而獲得新知。這節課,我基本能做到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導學得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具、學具也恰到好處的發揮了作用,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下進行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認識了四邊形這個新朋友,真正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四邊形》教學設計及反思評課: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主要談談以下四方面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國家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圖形的問題了,對圖形知識感到有些陌生,在導入時恰當的復習圖形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

          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本課通過創設實際情境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四邊形,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識。

          三、多樣化的教學才是智慧的。

          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剪一剪等多種活動,在同桌合作活動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四邊形的特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本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升華,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四、可以改進之處:

          1、為了讓同學們對四邊形的特點有更清楚的認識,在操作擺小棒時可以把準備的小棒的長短更明顯些,使黑板上呈現的效果會更清楚,同時多收集學生的不同類型的四邊形,讓素材豐富些。

          2、在鞏固階段,可以讓學生進行畫一畫的活動,幫助他們進行知識內化。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2

          教學目標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 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 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 并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通過平時的觀察,我發現四年級學生的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有了初步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但這種能力不是那么強,在學習中很難獨立的完成學習任務,但學生的合作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學習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適當的鼓勵是激勵學生學習,克服困難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經驗方面,學生們看到過“道路兩旁每隔一定距離會種有樹”,但是,在這樣的現象中包含哪些數學概念他們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師針對此予以明確;在數學知識方面,他們知道“依此類推”和“除法的意義”,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們可以通過計算和畫圖的方法解決,只是對這些量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教學過程(按照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活動序列進行描述,要注意說明各教學活動中所需的具體資源及環境):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猜謎導入揭題

          師:“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保ㄊ郑

          師:對,我們都有一雙靈巧的手,請你們伸出右手,五指張開,用數學的眼光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數一數,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在數學上,我們把空格叫做間隔,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4個間隔?間隔數為4。(師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現在有幾個間隔?

          師:生活中“間隔”隨處可見,比如,每相鄰兩棵樹之間的距離,也是一個間隔,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和解決一些簡單的、與間隔有關的問題——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手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數與間隔數有的關系,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不知不覺中展開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激發探求植樹問題的欲望。

          二、經歷探究,發現規律

          1、激趣引入,啟發探究積極性

         。ㄕn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學為綠化環境的招聘啟事及設計要求

          招聘啟示

          學校將進行校園環境美化,特誠聘環境設計師一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江口小學

          20xx.6

          設計要求:

          在一條長20米的小路一邊等距離植樹,兩端要栽。

          【設計意圖】通過招聘啟示讓學生設計植樹方案的出發點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平等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在參與中學習和構建新的知識、形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3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復式)統計表和(單式和復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反映數量的多少之外,更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后的復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作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知道制作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方法,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

          2.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從統計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實物投影儀 作業紙

          【教學重點難點】

         、僬莆照劬統計圖的特點和制作方法;

         、隗w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導入:同學們還記的嗎?2008年舉世矚目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辦,那激動人心的比賽場面至今仍然回蕩在我們耳畔,現在讓我們共同回顧我國在奧運會上的獲獎情況。

          出示:奧運金牌榜

         。1)師:這么多的數據看起來不方便,怎樣整理可以使他們更簡潔、明了呢?

          生答,師(出示統計表)

          師:整理成統計表比文字敘述更簡潔明了了。

          (2)師:怎樣整理這些數據更形象直觀?

         。l形統計圖,再回憶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觀察條形統計圖,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提問:在條形統計圖中是用什么來表示每屆金牌數的?(直條的長短)

          二、自主探究,研學新知

          1.設疑激趣,導入新知

          國家體育總局的教練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大家見過這樣嗎,是什么統計圖?

          師:這種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為什么教練們選擇了折線統計圖,看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折線統計圖,認識折線統計圖

         。ò鍟n題:折線統計圖)

          2.認識折線統計圖

         。1)整體認識:統計圖上的橫軸、縱軸各表示什么?生:

          師:你觀察的很認真,再來仔細觀察,統計圖上還有些什么?

          生:點、線、數

         。2)認識點、線段

          師:真是會觀察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關鍵,在統計圖上有點、線段還有數據。

          師:我們首先來看看這些點表示什么?這個點表示?

          生:23屆15枚。

          師:大家同意嗎?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師:你的說法比較專業,是的,先看點對應下面橫軸上的屆數是23屆、左面對應的枚數是15枚這個點正好是屆數和枚數的交叉點。

          第二個點誰來說說表示什么?

          指名前面指著說

          板書:表示數量的多少。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點的作用,相鄰兩個點連接的線段又表示什么?

          生:從線中可以看出金牌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具體說說:有的線段是急劇下降的,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緩慢上升,有的是快速上升的

          課件演示

          師:你真善于觀察,從線的方向上看出了數量的變化,也就是增減變化。

          板書 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3)讀圖分析

          師:我們通過點、線初步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你能借助這幅統計圖分析一下這幾屆獲金牌的變化嗎?

          學生2--3人說,說想法。

         。4)預測:

          師:根據總體是上升的,請你根據第23屆到29屆我國獲得金牌的數據預測一下,2012年的第30屆奧運會我們國家會獲得多少枚金牌?學生自由發言(可能一直增加嗎?)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比賽的結果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會獲得多少枚金牌,還要大家密切關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

          (5)總結特點

          師:現在你知道為什么采用折線統計圖而不采用條形統計圖嗎?

          生:折線統計圖能表示增減變化,可以預測。

          思考: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生: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小結:折線統計圖的重要特點就是通過折線的起伏讓我們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在清楚地反映數量增減變化情況方面更具有優勢。

         。ò鍟杭饶苡帜埽

          3.生活舉例,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我這里也帶了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折現統計圖,大家一起看一看。

          (出示課件股票、移動電話、降水量分析)

          (1)股票走勢圖:隨著股票的漲跌折線有升有降。

          (2)降水量統計圖:哪幾個月呈上升趨勢?哪幾個月呈下降趨勢?

         。3)移動電話數量變化統計圖等。

          4.制作折線統計圖

         。1)師:看來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確實挺廣泛的,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呢?

          先想想怎樣制作折線統計圖,同位兩人談談自己的想法,再嘗試制作折線統計圖。

          匯報、評價、補充。

         。2)現在我們一起看看小電腦是怎么制作折線統計圖的。(出示課件)

          首先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統計表,5月10日是9度,就要先在橫軸上找到日期所對應的這條線,再看縱軸上的溫度,日期與溫度的交叉點就是第一個點,描出這個點并標上數據,像這樣根據統計表中數據的大小依次找出其他各點,描一個點標一個數據。最后用線段把各點依次連接起來。注明制圖時間。

          師:現在誰來給大家說說制作折線統計圖可以分成哪幾步?(板書:描點----標數-----連線)

          提問:在制作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椟c時要沿著豎線對準總軸上的刻度,兩點間的線段要直等等。)這些步驟清楚了嗎?(同位互相訂正)

         。3)分析:看著這個最低氣溫統計圖你能說說氣溫是怎么變化的嗎?

          生:忽高忽低,氣溫不穩定。

          師:像這樣氣溫不穩定,忽高忽低容易生病。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升

          1、生病人數統計圖

          這是5月10日-----13日學生生病人數統計圖,誰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學生生病人數的變化情況。

          2、出示氣溫圖和生病人數圖:對比這兩張統計圖你又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建議給他們說說。

          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評價、補充。

          師: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合理飲食、營養全面,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體育鍛煉圖

          小彬為了鍛煉身體,采取了1500米跑步訓練,他堅持鍛煉并記錄了每周的最好成績。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能分析一下他的鍛煉成績嗎?

          四、拓展延伸,文化滲透

          統計圖有著悠久的歷史,大家聽(出示課件)孩子們,統計圖確實無處不在,就在咱們的大自然中,大自然以它無窮無盡的變化,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這是樹的年輪,這一圈圈的年輪不正是大自然對統計圖的杰作嗎?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作用:既能表示數量的多少,

          又能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步驟:描點 標數 連線

          20xx年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對統計的定位是這樣的:對新課標提出的理念,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到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大領域之一。因為,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是我要研究的內容。將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更改為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基于以上對課標、教材的理解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如下:1、結合具體事例,使學生認識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在表示數量變化中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學會在有橫軸和縱軸的方格圖上畫出折線表示數據及其變化情況。2、使學生能看懂折線統計圖,根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及其變化情況作數量的簡單分析,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合理預測。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認識統計圖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其中 ①掌握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和制作步驟;②體驗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結合今天的課堂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感想。

          1、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同地域不同班級的學生生活背景不盡相同,所以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應該多樣化、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內容應該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為達到上述的目標,我就大膽地嘗試把教材進行重組.。(教材呈現的是威海市1998---2002年市區環保建設中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這一情景做為例題的,)距離學生生活實際比較遠,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感到枯燥,而且沒有親切感,也調動不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四年一次的奧運會今年將在英國倫敦舉辦,于是我就特意選取了中國在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獲獎情況這一熱門話題為例題學習內容,在分析數據后進行預測第30屆奧運會將會獲得多少枚金牌,而且再過兩個多月就可以揭曉預測是否正確,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己練習應用時,創設了今年5月氣溫變化比較大的幾天的最低氣溫、還有因為氣溫變化引起生病的生病人數變化的信息及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些信息,從而把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帶進課堂。讓學生感知身邊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的邏輯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親身體會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明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巧設問題,體現統計圖的重要性和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統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問題,本課通過設置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一問題,一方面突出了統計的必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行統計;另一方面使學生在選擇統計圖的過程中(已有知識中產生沖突,只學習了條形啊)體會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加深對折線統計圖特征的認識。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本節課設計的非常有序,從零散的7屆獲得金牌數據,整理到統計表,再整理到條形統計圖,最后引出折線統計圖,以及對折線統計圖的數據分析這樣的一條教學主線。既對以往知識進行復習,又讓新知識出現的很自然,還讓孩子對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做了初步的比較,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了解到折線統計圖除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外,還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從而為下節課如何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做好了知識鋪墊。教師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用統計圖直觀表示出28屆到29屆的金牌數增加最多這個問題?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經過思考,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數條形統計圖中直條之間相差幾個格子這時教師適時出示折線統計圖,開始探究新知。這樣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由統計表到折線統計圖,提出挑戰性問題,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這樣順學而導,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讓學生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新方法,顯示了折線統計圖產生的必要性。

          3、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折線統計圖學習中,從表示數據多少的點的自主發現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線段的小組交流乃至最后的嘗試完成統計圖的制作。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理念:根據每個學生能力的差異和學習需求的不同,不再要求學生們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伙伴,允許他們以各自不同的速度和才干開展學習活動,使他們在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探索和理解怎樣準確畫折線統計圖,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地位。] 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制圖),去探索(想),去講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4、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其一,突出數學文化,向學生介紹了統計圖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動態地展示制作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使學生形象、直觀的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構成和繪制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4

          教學目標:

         、睍靡延兄R和技能解決圓弧長的相關計算問題。

          ⒉通過起跑線問題的解決,體會數學知識在體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計算跑道的彎道(半圓)長,能解決有關起跑線的設置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討論、練習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教材第75頁起跑線圖。

          問一:為什么每條起跑線都不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呢?(因為跑道的彎道部分,外圈比內圈長一些)

          問二:半徑為30米的半圓有多長,你會計算嗎?

          由學生討論解決問一、問二。

          (點評:問一旨在引起學生時跑道的形狀和跑道的長短認真觀察和比較。問二旨在回顧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問一、問二既引入新課,又為新課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講解實例

          6名運動員進行200米賽跑,怎么設置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每條跑道寬約1.2米,彎道部分為半圓)

         、抛顑热Φ膹澋腊霃綖31.7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⑵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 (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 (米)。

         、窍噜弮蓷l跑道的彎道部分相差 (米)。

          解:⑴圓的周長C=2πγ

          半徑為31.7米的圓的周長為2×31.7π米

          半徑為31.7米的半圓的長為2×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π米。

         、埔驗槊織l跑道寬約1.2米,所以靠內第二圈的彎道半徑為(31.7+1.2)米,這個彎道的全長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

         。31.7π+1.2π—31.7π

         。1.2π

          ≈3.770米

         。c評:通過對相鄰彎道長的計算、比較,得出起跑線設置的規律,給學生一種收獲感。)

          總結:相鄰兩條彎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條跑道的寬與圓周率的積。

          三、練一練

          進行200米賽跑,如果最內圈跑道的起跑線已經畫好,那么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呢?

          四、實踐活動

          量一量,學校操場跑道最內圈的彎道半徑,計算出最內圈跑道的總長度約為多少米。

          五、思考題

          國際標準田徑運動場跑道全長400米,最內圈彎道半徑為36.5米,每條跑道寬為1.2米。

         、抛顑热澋篱L為多少米?

         、迫糇顑热ε艿赖钠鹋芫已畫好,那么400米賽跑的以后每條跑道的起跑線應依次提前多少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5

          知識背景和目標定位:

          《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單式和復式)和條形統計圖(單式和復式)來表示統計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了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

          基于以上認識,把《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認識折線統計圖,并知道其特征。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征進行合理的推測。

          3、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案例描述:

          一、創設情境。

          1、觀看科技展錄像?吹竭@些畫面,你想說點什么?

          2、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這幾年參觀科技展人數的情況,你認為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表示參觀人數呢?

          3、課前我已收集了近幾年來參觀科技館的人數,并把它制成了這樣一張統計表。仔細觀察,你能從統計表中了解到什么信息?

          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表 20xx年4月

        年份20xx20xx20xx20xx20xx20xx20xx
        人數(萬人)24183036365460

          出示問題:在相鄰的兩個年份中,( )年到( )年參觀人數增加最快。

          你怎么得到這個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計算)

          4、能不能不通過計算,換一種方式就可以直觀得看出20xx年到20xx年人數增加最快呢?(條形統計圖)

          但是,我在科技館發現了他們用這些數據制成了這樣的一幅統計圖。(課件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這幅統計圖中,橫軸表示?縱軸表示?

          (2)每年的參觀人數在這幅統計圖上都找到嗎? 誰來指著說一說。

          (3)這幅統計圖是通過什么來表示出每年的參觀人數的?(板書:點:數量多少)

          (4)思考:目前這幅統計圖也只是反映出了統計表里的信息,還不能解決剛才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有必要我們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帶著下面三個問題來看一看。仔細觀察,獨立思考。然后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

          2、深入探究

          (1)哪年參觀人數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到哪年人數沒有變化?哪年到哪年人數增加最快?

          分析:回到前面的問題,在統計表中想知道參觀人數增加最快的是哪年到哪年,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出的?那現在能直觀的看出來了嗎?(通過線的陡度來看)

          板書:平—不變

          陡—快

          (3)借助這幅統計圖,體會一下這幾年參觀人數整體變化情況。你是怎么看出的?

          讓學生看整條線段,感受整體趨勢。

          課件演示整體上升的過程。

          你們是通過什么看出來的上升的趨勢的?(板書:線)

          總結:通過折線的起伏,來反映出數量的增減變化。這正是這種統計圖的特點,不僅能夠看出數量多少,而且能夠更清楚地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補充板書:增減變化)。

          3、為統計圖起名字

          你知道這種統計圖叫什么名字嗎?讓學生根據這幅統計圖的特點,自由起名。(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預測

          能不能根據這幅折線統計圖來猜想一下,20xx年會有多少人來參觀?

          總結:同學們,這只是一種猜測,不管是多是少,都有可能,要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來參觀,還要年底再作一次調查。

          5、感知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

          我們已經對折線統計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想想,生活中你還從哪兒見過折線統計圖?(報紙上、股市上、父母單位、電視里……)

          三、實踐應用。

          1、分析折線統計圖

          出示馬鞍山師范附小四年級春季收費標準統計圖,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有什么想說的?

          總結:全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免收學雜費了,這項改革是真正惠及到咱們千家萬戶的好事、實事,使得大批因家庭經濟困難輟學兒童能重返校園,是義務教育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2、聰聰、明明兩人患病期間體溫變化的統計圖

          請學生當小醫生,分析一下聰聰和明明體溫變化情況。

          3、“小華學習了折線統計圖,覺得折線統計圖的優點很明顯,就去文具店作了調查,并繪制了一幅統計圖。請你認真觀察分析這幅折線統計圖,你發現了什么?”(不同文具的銷售情況)

          (1)讓學生體會到若描述的是不同事物,則需要制條形統計圖;若描述同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則制成折線統計圖。

          (2)如果想讓它合理,怎么在這張統計圖上作一些簡單的修改?(改成條形統計圖)

          (3)做完這個問題后呢,就給咱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折線統計圖,在什么情況下繪制條形統計圖,這個問題其實是以后要研究的內容,你們剛才的發現已經很了不起了。

          四、拓展。

          (課件圖文并茂出示)探究我國歷史,于上古時代已能看見統計圖理念的身影。周易系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顯示已使用“分組”的觀念區分大、小事,并運用實體的圖像表達所觀察到的事象。

          到商湯推行井田制度,把地劃為九塊,形如井字,八家各分一塊為私田,中為公田,顯見井田制度已略具統計圖之輪廓。

          到宋代,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圖譜思想等,則與現代統計圖表的制圖原則相近。

          至清朝,統計圖已廣泛的制作與運用,包括農工商統計圖、交通統計圖及教育統計圖等。至今,統計圖已廣泛用于生產生活,也演變出形式各異的統計圖。除了我們已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以外,還有柱形統計圖、餅形統計圖、面積統計圖、雷達統計圖等等。

          師:孩子,大自然的千姿百態,無窮無盡的變幻,造就了無以計數的物象形態。其實在自然界中也存在天然的統計圖,看(課件出示樹的年輪)這不正是大自然的杰作嗎?

          五、教學反思。

          我教學復式折現統計圖這節統計課的內容,感覺有許多應該改進的地方。

          在設計課的時候,我力求做到讓孩子們在感知單式折現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基礎上,體會到二者的局限想以及復式折現統計圖的優點。復式折現統計圖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的變化情況;便于比較兩個數量總體發展趨勢和階段發展情況;同時對發展的數量作出簡單的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本著這樣的設計理念,我盡量將課堂設計的內容豐滿一些,訓練點廣泛一些,同時在發現中獲取學習數學的樂趣。

          但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沒有備透學生。

          首先,學生的課前復習沒有做好。

          課前,我應該讓孩子們做好單式折現統計圖的復習,在復習中鞏固繪制的方法,技巧。即:描點,標數,連線。畢竟這是四年級的知識,時隔一年時間學生已經將知識遺忘差不多了。另外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節復習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做好了復習,那么本節課的重難點也一定會得以突破。

          其次,對于此類統計學的數學知識,應該給學生準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

          例如:某一數量總體呈現何種趨勢;某一階段呈現什么趨勢;波動較大;平穩發展等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如果教師能夠相機真確引導,學生就不會在課堂中感到無話可說了。課下我問過許多同學為什不舉手回答問題呢?他們說,不知道怎么說服清楚。

          第三,教師過于相信學優生,導致出現繪圖馬虎現象沒有及時更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備課更應備好學生,不能單憑自己的“一廂情愿”設計課。要知道,再好的預設,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這樣的生成才會精彩。一堂課可以不完成教學任務,但必須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畢竟我們的課堂不是作秀。平時中求發展才是真正為學生著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6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圖片。

          學具準備:

          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倆遇到了一點小麻煩,爸爸買了8個桃子要分給2只小猴,該怎么分呢?小猴子們想請大家幫忙來分桃子,大家愿意嗎?(板書課題: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識。

          活動一: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幫他們分一分。

          1、匯報分的情況。(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并板書)。

          2、師: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小猴們最滿意?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同樣多、一樣多)。

          活動二:

         。1)師:這時猴爸爸又拿出6個小木塊,請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會怎么分?(同桌互相討論)。

          (2)同學們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動三:認識平均分。

         。1)師:小猴跟同學們學到了新知識非常的高興,他們準備把好消息告訴小貓,可是小貓正在為一件事發愁呢。

         。ǔ鍪荆阂12條小魚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要同樣多,怎么分?同學們幫幫它們吧。(4人小組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2)交流匯報: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到3條魚。

         。3)學生總結平均分東西的方法。結論:把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叫平均分。(板書)

          活動四:鞏固平均分。

         。1)師:小猴告別了小貓又來到小狗家,小狗也有問題沒有解決,讓我們也幫幫小狗吧。ǔ鍪绢}目請學生讀32頁第3題)。怎么分?誰來圈一圈。

         。2)嘗試用完整的話匯報。

          三、實踐應用。

          師: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來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說,快來、快來,幫爸爸擺筷子。(33頁第1題,課件出示12根筷子,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借助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師:吃完飯,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弟弟不小心把鉛筆撒了一地,請大家幫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師:猴爸爸拿出9個汽球要平均分給4個客人,大家幫猴爸爸分一分!保ㄒ龑W生完成第4題)。

          四、總結全課。

          師:今天同學們幫助小猴解決了分東西的難題,小猴謝謝大家!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從中學到了那些知識?

          板書設計:

          分桃子

          1和7 2和6 3和5 4和4

          同樣多一樣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樣多叫平均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7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及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自主探索并總結找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操作用長方形紙片(長3Cm,寬2Cm)與方格紙。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談話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前面,我們通過研究兩個數的因數,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數的倍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在數軸上標出4、6的倍數所在的點。

          拿出老師課前發的畫有兩條直線的紙。

          在第一條直線上找出4的倍數所在的點,畫上黑點。在第二條直線上找出6的倍數所在的點,圈上小圓圈。

          2.引入公倍數。

          (l)學生匯報,多媒體課件出現兩條數軸,并根據學生報的數,仿效出現黑點和小圓圈。

          (2)觀察:從4和6的倍數中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條數軸合并在一起,閃現12和21。

          (4)我們發現:有些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如果讓你給這些數起個名,把它們叫做4和6的什么數呢?(板書:公倍數)

          說說看,什么叫兩個數的公倍數?

          3.用集合圖表示。

          如果讓你把4的倍數、6的倍數、4和6的公倍數填在下面的圖中,你會填嗎?試試看。同桌兩人可以討論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數。

          學生匯報后問:

          (1)為什么三個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號?

          (2)4和6的公倍數還有哪些?有沒有最大公倍數?

          (3)有沒有最小公倍數?4和6的最小公倍數是幾?(板書:最小公倍數)

          4的倍數6的倍數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數:

          5.引出例1。

          前面學習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時,我們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磚鋪地的實際問題。今天,我們再來研究一個用長方形墻磚鋪成正方形的實際問題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學生任意選擇操作方式。

         、儆瞄L方形學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紙上面畫出用長方形墻磚拼成的正方形。邊操作、邊思考:拼成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與長方形墻磚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

          (2)反饋并揭示意義。

         、僬堖x用第一種操作方式的學生上來演示拼的過程,并說一說拼出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老師根據學生的演示板書正方形邊長,如6dm

         、谡堖x第二種操作方式的學生匯報,老師讓多媒體課件閃現邊長為6dm、12dm……的正方形。

         、壅叫芜呴L還有可能是幾?你是怎樣知道的?

         、苡^察所拼成的邊長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與墻磚的長3dm、寬2dm的關系。體會正方形的邊長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數,而6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思考:兩個數的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之間有什么關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這兩個數的其他公倍數。)

         、蓍喿x教材第88、89頁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實際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畫一畫,說一說。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們從同一點往前跳,跳到第幾格時第一次跳到同一點,第2次跳到同一點是在第幾格?第3次呢?

          引導學生將本題與例1比較:內容不同,但數學意義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2)完成教材第89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4的倍數;6人一組正好分完,說明總人數是6的倍數?側藬翟40以內,所以是求40以內4和6的公倍數。

          (3)獨立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2題。

          (4)完成教材第91頁練習十七的第1題。

          指導學生找到寫出兩個數的公倍數的簡便方法,先找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再用最小公倍數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數。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本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并通過解決鋪長方形地磚的問題,了解了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板書設計:

          最小公倍數(一)

          4的倍數:4、8、12、16、20、24、28、36……

          6的倍數: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數: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數:12

          教后反思:

          優點:本節課主要學習怎樣進行約分,在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找到約分的技巧,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總結出約分時的注意事項。本節課教學內容充實,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層練習的時候題目較簡單,沒有體現由易到難,分層練習這個過程。其次本節課從整體上來說更像一節純粹的做練習課,缺乏必要的講解和語言文字的修飾,更只是簡單的習題羅列。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實例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能力目標:經歷觀察、比較、討論等活動,培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合作探究,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剪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透明格子片,硬幣,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1、比賽活動:教師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涂色比賽。

          2、學生比賽。

          3師問:你們覺得比賽公平嗎?

          生:不公平,圖形一大一小,大圖形花的時間要多。

          師:那么圖形的大小指的是圖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積)

          4、引出課題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物體的面積。(板書課題:面積)

         。ㄓ蓪W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觀察體驗,理解概念

          1 、認識物體表面的面積。

          1)、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 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鉛筆盒的面、數學書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俳處煹氖终坪蛯W生的手掌。

          讓一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師同時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讓全班其他同學比一比兩個手掌表面的大小。

         、 1元硬幣和5角硬幣。

         、蹟祵W課本的面和數學練習本的面。

          師:我們在比它們的什么?(生:面的大。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怎樣?

          生:面有大有小。

          4)結合具體實例說說面積的含義。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這個物體的面積(板書:表面的大小 面積)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誰能把這句話完整地說說。

          課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幾個人說)

          回憶一下,你剛才摸的是物體哪個面的面積?能照樣子說說看嗎?(讓學生知道同一個物體不同的面,面積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2 、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剛才同學們說得不錯,已經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

          師:(出示長方體盒子。)大家看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

          生:紅色的面比綠色的面大。

          生:綠色的面比黃色的面大。

          生:老師,我發現相對的面大小相同。

          師:大家看這個面是什么形啊?(長方形。)老師把它畫到黑板上。它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線段。)

          師:(出示正方體盒子。)這個正方體的6個面有什么特點啊?

          生:6個面的面積是相同的。

          師:那它的每個面都是什么形?(正方形。)老師把其中的一個面也畫到黑板上。(師畫。)它也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4條。)大家看像正方形、長方形,這樣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封閉圖形。(板書。)

          師:我們還認識哪些這樣的封閉圖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生:圓、平行四邊形。

          師:(出示幾個不是封閉圖形的圖片。)這幾個圖形是封閉圖形嗎?為什么?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9

          教材分析

          從“小歐拉智改羊圈”的數學家故事引入,接著為學生創設兩個活動情景:

          1.用100米籬笆,在空地上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雞場,并對實踐中獲得的各項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大”這一結論。

          2.用100米籬笆,利用一堵足夠長的墻為張叔叔設計一個面積最大的養雞場。在實踐中發現“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的面積最小”,與前一結論“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體資源的直觀性特點進行示范、啟迪,讓學生發現圓形設計方案沒有利用墻,從而激發學生出“靈感思維”——100米籬笆,靠墻圍成半圓形養雞場面積最大,不僅解決課前“養雞場怎樣圍面積最大”的問題,使學生的認識水平發展得到再一次的飛躍,也為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機會。

          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并已經初步學會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經驗的支持。所以,本節課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激活學生已經掌握的平面圖形知識,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好知識鋪墊;另一方面要恰到好處地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邏輯思維,誘發靈感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問題探究中,經歷動手實踐、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和推理的實踐活動過程,探索出“在周長相等的前提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中,圓形的面積最大”。

          2.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對幾種主要平面圖形的認識,知道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能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方法

          1.認識到運用圖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規律,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

          2.學會“問題——實踐探索-——解釋——再實踐、反思——結論”的探究方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進一步體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強化“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了解數學家的成長故事,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索在不同條件下,養雞場怎樣設計“面積最大”。

          難點:同樣長的籬笆,靠墻圍成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那個面積最大的驗證方法。

          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0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方向與路線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包括辨認方向與認識路線兩個小節!稊祵W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夠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的基本含義后進行學習的,學生要進一步通過對方向位置關系的探索,發展空間觀念,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認識簡單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從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經過的地方,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借助認識路線的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通過幫助他人感受到人文關懷的溫馨;在協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競爭中激發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路線圖的三要素:1、起點。2、行走的方向和距離。3、終點。

          教學難點:認識簡單路線圖說出從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經過的地方。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1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后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厘米數和寬邊的厘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厘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系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于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后,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么,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厘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

          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著重要的作用,F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后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 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教“10以內數的組成”,她的教學是這樣設計是“7的組成”,她的設計如下:

          師:你們到過市場買過菜嗎?

          生:有著不同的回答。

          師:你們都有愛吃魚嗎?(愛)。

          師:很好。因為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等,對我們身體有用的物質。

          師:請同學們看上黑板,下面老師讓大家來數一數黑板上的魚(出示7條魚的教具),誰來數一數黑板上老師掛了多少條魚?

          生: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7條)。

          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是怎樣數的嗎?請同桌同學相互討論寫出你們的算式,看誰寫得最多、最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說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條魚加上4 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條魚加上5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條魚加上6條魚等于7條魚,列式為:1+6=7

          ……

          師:你們說的都對。

          師:最后反饋小結 。

          教師做到了:1、 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系,不斷鼓勵與贊賞學生,形成互動。

          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 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設計: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取決于什么?它們的公式各是怎樣的?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取決于什么?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決于正方形的邊長,即:C=4a

          師: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生: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因為四條邊長相等。

          師:矩形的周長又取決于什么?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長和寬的和:即:C=2(a+b)

          師:矩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的和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

          生:周長總是等于寬與長的和的2倍;因為矩形兩條對應邊相等。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取決于什么呢?為什么?

          生:(通過思考后,發現圓的直徑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圓的周長取決于的直徑,直徑不同周長也不同。

          師: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有沒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著一個固定的倍數關系呢?如果有我們就能夠根據這個倍數關系來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不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學生自我質疑、最后發現公式)

          在這個教學筆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后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

          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 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欲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發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級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師:出示蘋果的教具問學生你們都有吃過蘋果嗎?

          生:吃過。

          師:如果你媽媽買回的蘋果只有一個,而你又要把蘋果分給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你會怎樣分呢?

          生:思考后匯報,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師: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況,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幾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媽媽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應該吃了幾分之幾?

          師:出示條件:有一個蘋果,小明吃了這個蘋果的2/4,爸爸吃了這個蘋果的1/4,

          師:看了這些條件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幾分之幾?

          生:小明與爸爸一共吃了幾分之幾?

          生:剩下幾分之幾還沒有吃?

          ……

          師: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

          然后按照學生所提的問題一一解決。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得到分數的加法規律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其教學特點是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松地獲取知識。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于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么樣角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說,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著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3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么?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游泳池一樣大了,最后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間?

          師:水要占空間,人要占空間,米要占空間,木塊要占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占空間,這說明了什么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柜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么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么?如果我往里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4

          一、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并會應用這個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研究探時的意識,追求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臺。

          2.每小組《驗證表》一張。驗證表舉例結論

          3.比,除法,分數關系表:

          比 前項相當于 后項相當于 比值相當于除法分數

          4.卡片若干張。

          (1)商不變的規律;(2)分數的基本性質;

          (3)比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實施方案

          教學內容:蘇教版義教課標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教學形式: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流程:創沒情境——驗證猜想——展示交流——意義構建——鞏固拓展。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評價、組際交流評價。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驗證表,卡片等。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猜想。

          目標:

          (1)復習舊知,為學生發現問題、產生猜想奠定基礎。

          (2)啟發學生大膽猜測,提出自己的假設。

          過程:

          (1)復習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通過填寫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表,讓學生發現比、除法、分數有很多相似之處?

          (2)復習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復習,引導學生聯想:在除法中有商不變的規律,在分數中有分數的基本性質,那么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

          提出猜想:

          (1)學生討論比有沒有類似的基本性質。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比和分數、除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一個比就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看成一個分數,就可以遵循分數的基本性質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質。

          (2)猜想比的基本性質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內容,猜測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

          2.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目標:

          (1)引導學生對驗證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與途徑?

          (2)組織實踐活動,揭示知識本質,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

          (3)營造協作學習氛圍,組織討論研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意識。

          過程:

          (1)小組討論:這個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來驗證?

          (2)小組代表發言,說出本組思路。

          A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用它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得到新比,看比值變不變。

          B組:我們想用一個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一個分數或者一個小數,看它的比值變不變。

          C組:我們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看它們的比值變不變。

          通過學生發言,讓學生互相啟發,產生靈感,對驗證猜想的方法進行比較,使自己的實踐活動更加具有科學性,更嚴謹。

          小組合作,試著驗證: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想法,用一個比或多個比進行驗證,對驗證結果進行初步總結。填寫《驗證表》。

          3.展示交流,感受過程。

          目標:

          (1)理清知識脈絡,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感受到探究過程,使學生學到科學的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的條理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

          (1)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個小組的《驗證表》。

          (2)各小組代表發言,本組所得的結論。

          (3)老師引導學生比較各組的結論。

          (4)引導學生討淪比的基本性質是否具有普遍性,有沒有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比值變了的。如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0,比值會怎樣。

          4.意義建構,體驗成功。

          目標:

          (1)通過整理歸納,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2)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信心。過程:

          (1)引導學生討論哪個組的結論比較全面,怎樣說更嚴謹。

          (2)集體歸納,板書。

          (3)體驗成功:我們發現的這個數學規律就叫比的基本性質,許多科學家都是這樣提出猜想、實踐驗證,發現了許多大自然的奧秘,還有許多奧秘需要我們去發現、創造。

          5.鞏固拓展,靈活運用。

          目標:

          (1)利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2)培養學生積極探究,勇于創新的精神。

          過程:

          (1)(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第71頁練一練2)邊練習邊討論:怎樣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怎樣化簡最快最好。

          (2)總結方法:聯系舊知,靈活運用。

          (3)靈活運用,搶答比賽。

          五、教學反思

          1.創設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所以,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懸念,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還能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數學知識。如《比的基本性質》一課,傳統的教學是:出示一組分數3/4、6/8、9/12,讓學生發現3/4:6/8:9/12,接著把分數轉化成比3:4=6:8=9:12,歸納出比的基本性質,接著是一層層的鞏固練習。這個過程是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接受。不說讓學生感興趣,就是對其內容,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應用時,會出現比的前項

          流,然后指名匯報。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從而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數學教學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下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反思的幾點做法。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后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在設計新的教案時,要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可能會遇到那些新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余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并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后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余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二、課堂教學反思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及時反思,如何啟發引領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當學生發生意外事情時,教師及時進行反思,如何機智地處理發生的意外,使學生及時恢復到正常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在解答此題時,有一學生列式為:3+5=8(平方米),當學生都笑他錯誤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梯形的高是2米,可計算面積時,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就行了。”聽他這么一說,感覺還有道理,此時我順勢引導:“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呢?”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類似這些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及時地反思,啟發引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三、課后總結的反思

          課后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后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研究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進優化的方向。課后總結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反思教學成功之處

          每一節課螳都是師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按照預先設想的教學方案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巧妙地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教學中的亮點,精彩片斷,以及教師在課堂上隨著教學內容的展示、情境的創設而產生的靈感,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處等,課后進行認真反思,記錄下來,為今后教學提供參考。

          2。 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如對教材理解出現的偏差,對教學重點、難點處理不當,演示、實驗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某種原因,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等記錄下來,并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為今后教學吸取的教訓。

          3。 反思學生的反饋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獨特見解或是學生的問題,如能力缺陷,思維障礙,以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作業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補救,特別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老師解決不了的奇特問題,記錄到課后去研究。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么的有效途徑,勤反思,也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促使自己成長與進步,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成為新時代的教學能手。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07-22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04

        小學數學教學的設計反思范文01-06

        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的設計的反思08-09

        《統計》小學數學優秀教學設計及反思12-05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設計實踐與反思12-1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篇12-2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5篇)12-23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及反思11-24

        初中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12-2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