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
《24時計時法》這節課,是學生在學完時分秒后學習的,因為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是“時間”這部分知識的一個難點!24時計時法”,是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普通的計時法比較熟練,而“24時計時法”是交通,運輸等部門通用的時間。教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1.利用生活情境,讓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開始我讓學生“猜猜昨天老師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爭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計時法,然后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表,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觀教學,突破教學難點。
24時計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24時計時法;然后在演示過程中一半學生說普通計時法,一半學生數24時計時法,直觀的演示加深了對24時時時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對兩種記時法互換上的難度,變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充分體驗“一日有24小時”。
在學生了解了24時計時法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24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24時的過程:讓我們一起來度過這一天吧。0時,夜靜悄悄的,同學們這時都早已經進入了甜蜜的夢鄉。(時針繼續移動)天漸漸的亮了,這時我們也該起床上學了!@樣邊演示邊講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24時(一天)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時計時法。
4.走進生活,讓孩子感受成功與喜悅。
在練習上我采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銀行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5.不足之處:
練習太少,有些練習沒有當堂完成,反饋不及時。今后教學時,要調控好時間,當堂及時反饋。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3
一、 以游戲教學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學是小學生的天職。南宋朱熹說過 “ 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 ”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新的數學課程改革標準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已成為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戲是學生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教學知識用游戲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鞏固新知識。本人在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一開始就運用猜謎游戲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他們興奮起來。在游戲里滲透解決應用題的兩要素“兩條件,一問題”,為例題教學做了鋪墊。
二、以 “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盡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經驗”的借助,思考數學問題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借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上下車問題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小孩子同樣也有上下車的經驗,當生活經驗被挖掘時,學生會發現“數學就在我身邊”。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生活實際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4
本節課創設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筆算經驗,嘗試著獨立列豎式計算,并通過交流,幫助學生掌握兩個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簡便筆算方法。
導入新課時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先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提出乘法問題,并請全班同學幫助列式解答: 25×30,板書兩種計算過程,讓學生自己比較哪種簡便,使學生產生最簡便計算的意識。再提出一個乘法問題,要求用簡便的計算方法計算,正好對應了書中的試一試,這樣設計既靈活地運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學生提出的不同的問題,還運用了階梯式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筆算方法。
教學“想想做做”時,第1題計算之后,著重讓學生說說積的末尾添上的0的個數是怎樣確定的,讓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鞏固簡便筆算方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5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復習舊知,產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借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著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并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后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當然也存在著不足:
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著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畫1平方厘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
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強調周長和面積的`關系。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學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有的學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棱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并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6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面對這種現象,我采取以下措施: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簺]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诖耍诮虒W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7
1、在口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已有的與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有: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是幫助學生解答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將它靈活運用在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境中。
2、加強估算的教學。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讓學生探討在估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規律。放手讓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歸納找被除數的近似數原則:一是接近被除數,二是便于口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3、教學筆算除法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律。筆算除法的教學中,豎式的寫法是一個難點,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此時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在教學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的寫法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筆算除法的過程。讓他們自言自語、輕聲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
4、加強乘除法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教學除法的驗算時,讓學生根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但解決一些靈活性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8
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分米、米的知識,揭示了小數和分數的聯系,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在練習中學生在小數表示的'意義和小數的寫法上還是出現了混淆。我覺得這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在作業上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是需要通過練習來解決。
教材先安排認識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再認識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最后介紹小數各部分的名稱。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初步分成了四部分,先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引出為什么學習小數,學習小數有什么作用,接著在觀察對比中理解零點幾的小數意義。第二部分,則在商店中進行把幾元幾角換成元作單位的過程,引出幾點幾的小數,并讓學生進行相互間的換算。第三部分,讓學生自學書本上關于小數的知識,讓學生交流讀懂了哪些知識。第四部分則是把前三部分整合在數軸上總結練習,感受整數和小數的區別,并在數軸上找到小數從而理解小數所表示的含義。
練習的安排有層次,每個練習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講評時也應該注意輕重緩急,能有重點的進行評講。
通過反思,我發現孩子的情況要充分考慮到課堂中去,要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進行教學。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9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近期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和以前熟練掌握萬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數的加減(小數的性質到五年級上學期再學,所以整數減小數、得數末尾是0的計算都不涉及)。
在課前對5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解時,全部學生都能說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確的豎式?梢妼W生能把整數加減計算的算法遷移到小數加減計算中,對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算理與算法都能比較容易理解掌握。
根據對教學內容與學情的分析,在本課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1.拓展例題功能,滲透搭配規律。
例題是點心店買點心的情境。四種點心及其價格分別是饅頭- 0.5元、豆漿 -0.7元、餛飩-1.8元、面條-2.4元,通過提出問題求其中兩種點心的總價和價格差引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教學內容的相對簡單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間。在教學完例題后,我讓學生思考“任意選兩種食品,求它們單價的和與單價的差,一共有幾種不同的情況?”再讓學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計算。在這一過程中滲透搭配規律,培養學生有序的思維方法。
2.精心設計,提升計算練習的功能。
計算課往往給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計算練習單一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課學習內容簡單,所以我力求在練習設計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計算練習中也能讓學生的思維有所提升。而書上的五道練習中,第1、2題是純粹的計算練習,第3、4 題是解決實際問題,第5題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總體來說都比較簡單。經過思考,我合并簡化了1、2兩題,因為在課堂上大量練習豎式計算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舍棄了解決實際問題,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計算,而且像第3題“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題意并進行變式練習,可以在下節練習課進行。同時重新設計了兩個練習:
設計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仔細審題的良好習慣,滲透加減計算的一般規律,發展學生思維。
3.創造一個有規律的'數列。
讓學生在找規律中既能練習小數的加減法,又能發展數學思維,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第一個練習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第二個練習在第2小題填中間數時對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難度,這也是我自認為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導師卻指出,這樣的數列很容易產生歧義。像第1小題的兩個數列,即使再多給幾個數,答案也是不唯一的。為了更嚴密些,可以盡量多給幾個數或后面加個數進行驗證。而第2小題填中間數,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學生還沒有“等差數列”概念之前,做這樣的題目要“小心”。曾經聽曹老師做過有關數學教師本體性知識缺失的講座,這一刻自己對此有了更深感受。數學是嚴謹的科學,對所教知識沒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再巧妙的設計也會弄巧成拙。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商的中間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這節課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教學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并親身體驗出來的,在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在教824除以4時,我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后讓他們利用以前學的方法自己解決,學生們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夠商,他們就直接在個位上商6,這樣商就變成了兩位數,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做錯了,商應該是三位數,他們就開始思索該怎么做呢?這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思考的過程,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汲取數學養分,親身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并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但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學生在做521除以4時,個位上1除以4不夠商,孩子們一看直接余1,個位上空著不商,這說明前面的知識學得不扎實,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傊虒W無小事,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把每節課都上好。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今天教學了《面積單位》一課,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提供了思維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 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入,到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在教學時注重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一節課下來,收獲很多,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下來。
1、聯系生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這節課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個物體的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身體哪個部位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反饋熱情空前高漲,他們學習、探索知識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答案層出不窮。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這樣的學習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
2、關注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1平方厘米的教學,我采用有效引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導學生認識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計量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時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過平方厘米的教學,我引導學生從平方厘米的名稱中,通過個人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創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積單位,并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所有學生都主動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經歷應用數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本課中,我設計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你感興趣的物體表面的面積”這一開放性活動。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不僅會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還會主動和他人合作,從中掌握了測量的技巧。
下課了,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還沉浸在孩子們興奮、快樂的活動中,課堂上他們高舉小手、活躍激動的表情讓我難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數學課,尤其是怎樣體現“做數學”、 如何盡可能使每個活動更充分、有效。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師都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課堂上,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教學才是扎實有效的教學!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后,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為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松,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于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后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師該孜孜以求的問題,下面就結合我上的《年月日》一課,談談我的些許思考。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年歷片,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同學們交流自己了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維,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樂趣。
在教學如何記住大、小月的時候我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通過交流會的同學就教給不會的同學。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又使知識豐富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有相互交流中獲得了知識。我既讓學生自己尋找熟記大小月的方法,又讓學生學習課本中熟記大小月的方法;既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散的空間,又為學生提供了統一認識的依據;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老師要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感悟、體驗的過程,使教學充滿無窮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三、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
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改變了這種指令式的教學,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為教學的根本出發點,設計了具有較大探究空間的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來組織學習活動。學生觀察年歷卡,根據自己所發現的知識暢所欲言,發現什么就說什么。怎樣觀察?發現什么?按怎樣的順序反饋?還有什么問題?這些教師都不越俎代庖、硬性規定,而是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
四、重視參透德育教育:
而對于主題圖所意圖要滲透的思想教育我安排在了后面的環節,利用課程資源的有機整合,把抽象的時間和具體事件聯系起來,體現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關注,又加深對年月日的感性認識。本節課我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了這方面的思想教育,力求做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而且說一說生活中有意義或不尋常的日子活動環節,無不體現了愛國思想教育和孝敬父母等一些思想教育,這種思想方面的教育能夠在一節數學課中達到了很好的結合,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當然,本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我認為自己在處理一些細節甚至在對學生“自主探索”時,有些地方放的不夠,如學生在教記大小月方法時,教師不應過多的指導,只要在學生說錯時給于糾正就可以了。在以后教學中,還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以順應課改精神,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后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及后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后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教學,然后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么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后,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后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于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6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低年級的小學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最為接近的時間單位,如時、分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才能逐步理解離他們較遠的較大的時間單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選取了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感受時間。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單位,教學時,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幾幅有意義的日子的圖片制成投影片,一張一張給學生出示,先讓學生觀察,再說一說呈現的什么情景,這些情景發生的什么時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申奧成功、植樹節、兒童節等有意義的日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為學生創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平臺。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和組織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如觀察年歷時,讓學生思考“一年有幾個月”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來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3、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表模型等教具、學具和身邊的教育資源的作用。
在教學24時記時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幾時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教師充分使用鐘表模型和課件演示或學具,加強了對鐘面的觀察操作,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關系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表象,從而理解了24時記時法。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絕大部分學生對年、月、日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學習興趣也很高。但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在觀察、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組織不夠,少數學生沒有準備一張年歷,教師也沒有準備,只是課件出示了年歷,學生觀察不清,稍有些混亂,今后要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7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谶@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學生中有一部分已經知道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數,其實這種方法也能夠利用教材上的統計圖很好地進行過程的演示;還有一部分數感較強的學生,能夠根據提供的一組數據感覺出平均數大概是多少;而用總數除以份數得到平均數的計算,也不難,學生肯定會有這種思維。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很多人對平均數的含義不理解。于是我結合具體的實例“2009年爸爸的月平均工資是2000元”和“期末考試我們班的數學平均分是90分”來進行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反映的是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是一個虛擬的'數,而不是具體的真實數。通過學生對句子的解釋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平均數”的表象已經逐步清晰起來。
二、練習具有坡度,循序漸進
第1個層次是引用課本上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及算法。第2個層次是計算一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給出4個季度的用水量,目的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計算平均數時,總數要與份數相對應。拓展題,小明的語文、數學、英語的平均分是95,語文96,數學93,英語多少分?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時間的安排及學生的把握不是很好,還有部分同學的計算頻頻出錯,正確率的速度有待提高。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8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19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后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于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后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0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要求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學生對于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極易混淆,而且學生的思維能力也相當薄弱。糾其原因,學生沒有形成準確鮮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定義,公式。讓學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實這遠遠不夠,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面積
學生學習了1平方厘米的形狀和大小,并能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后,我有意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課桌的表面的面積,學生在實踐中發現了1平方厘米這個單位太小,這時我安排了學生看書自學平方分米,學過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應的表面積之后,我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墻面的面積,學生又發現1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我再次讓學生看書學習平方米。
二、創造單位,猜想獲新
在學習平方米時,我明顯感受到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像學習平方分米時積極主動,回憶教學過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學看書的方法,學生的熱情自然不會很高,那么這一環節可不可以進行改進呢? 經過和同事的探討,他們認為猜想的`效果好。 因為學生具備的舊知識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新知的彼岸的,學生已學過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這兩個單位,老師再次用看書自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平方米,學生當然覺得索然無味,采用猜想創造就不一樣了。教師可以說:“平方分米不適合量墻面,那個適合量墻面的面積單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這樣,有意撩撥一定會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也會在推斷中獲得數學猜想的成功與快樂。
三、思想滲透
思想教育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相對于語文來說,數學可能離思想遠一些,但我認為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如這節課中,我的話雖不多,遵守紀律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卻悄悄地潛入到了學生幼小的心里。這比空洞的說教,牽強的附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滲透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以數學教學過程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的特征。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8-18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3-19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19
小學下冊教學反思01-14
北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4-05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薦】03-19
【推薦】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19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推薦】03-19
【薦】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3-19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精】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