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通用21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
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案例:
第一單元的解方程是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上的復習和提高,在本節課的新授例題8x÷2=28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并且提出要求:試試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最后反饋是絕大數同學都能用書上的關系式:8x=28×2和直接化簡:4x=28這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答,這時我進一步提問:你們還有其它的方法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們還想出了x÷2=28÷8以及8x÷2÷2=28÷2在肯定了他們,并讓他們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后對于最后一種方法,我進一步提示:對于這個2你們有沒有更好的數可以替代它呢,學生給我的回答是可以用4來替代,這個教學環節我不僅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對于學生和我來說都有很大的收獲。
反思:
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直是我所強調的,在教學中各個問題的'解答過程往往是不唯一的,這也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神秘性。在教學中我經常努力挖掘或設計問題答案不唯一的素材,讓學生在探索不同的答案中磨練意志、鍛煉品質、訓練思維、學會創新。
數學的性質決定了數學教學既要以學生為基礎,又要培養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數學思維的品質的差異集中體現了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也要照顧到不同學生之間數學能力的一種差異,為學生提供思維的廣泛聯想空間,使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從多種角度進行考慮,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舉一反三”。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應當使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知識,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多思善問。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數學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自我鑒別。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為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F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眾所周知,不同的學生認知方式不同,思維方式、處理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量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大膽地嘗試、猜想、探索,不應企圖要求所有的學生都達到或形成同樣的思維層次、模式和習慣。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并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2
本節課是在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學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教學中我先利用板書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后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塊,怎么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于6個方塊,從而得到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問:為什么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有學生說,“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減去。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板演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著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里?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于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么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于為什么這里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么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余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3
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著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系。
在教學前,由于我個人比較偏好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總覺得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比較麻煩。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恒等變形。并能站在“學生是學著的主人”和“教師是學著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著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學著活動是那么的有滋有味,進而使我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4
教學《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時,我一開始就有些擔心學生不容易學好。因為方程的思維方式和原來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學生已經著慣了原來的思考模式,恐怕很難接受新的方法,即使這種方法的思維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彎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維。學生對于新的東西,總是因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簡便好用,因為對他們來說用起來不熟練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驗算、用方程解決問題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學生要花時間適應這種格式記住這種格式,并熟練地應用也是一大難點。
在上課時,我是先按照書上例子展開教學。然后我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就是把實際情況最直接地表示出來,比如天平左邊是杯子和水,水的質量是x克,就寫100+x,右邊是砝碼250克,左右平衡,用等號連接,列成的方程就是100+x=250 。
接著教學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讓學生自己來求x等于多少,學生都能解決。書上介紹的方法是兩邊同時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但是學生的方法都是根據加法算式中各數的'關系來求的。即使有些學生說不清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來是用這種方法。我肯定了學生的方法,再從天平的原理出發介紹了書上的方法,然后問學生:你們喜歡哪種方法?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說,那我們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來求方程中的未知數。同時,介紹了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認識了概念后,要及時加以鞏固。我出了兩道題幫助學生鞏固概念。
二是讓學生來解方程。學生很快能算出來,我告訴學生解方程的寫法跟我們以前的計算寫法不同,它有特定的格式,我一邊講解格式一邊板書。要求學生讀一讀解方程的過程,看是否理解,再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過程。然后重新做了一道加以鞏固。接下來的難點是驗算。我先講解怎么驗算,再請學生來說驗算過程,然后把驗算過程也按照特定格式寫下來。
學生作業反饋時,有幾個問題:一、用方程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很多都用老方法;二、解方程的格式寫法容易出錯;三、方程的解的驗算過程不是很理解,經常出錯。
作業講評時我們一起糾正了錯誤,概括了錯誤類型,要求學生避免這些錯誤,然而一些學生依然在重復原來的錯誤。這是數學教學中常有的現象,有些題目第一次用了錯誤的方法,往往糾正很多次還是著慣用錯誤的方法。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也有幾點想法:
一、用方程來表示數量關系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我并沒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解方程、驗算的過程和格式的教學以我的講解為主,而那時我沒有想辦法很好的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生練著時丟三落四較多。
三、我的講解過多,學生自己的思考過少,類似于灌輸,學生學著較被動,到最后模仿解法和格式為主,卻沒有理解為什么這樣寫,因此學生有時正確,有時出錯,沒有掌握好。
四、這個教學內容對我們的學生來說,難點較多,而我并沒有為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減負思考,一股腦地把所有新的東西都倒給學生,造成學生超負荷。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5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盡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
1。本課主要對解方程進行了解題練習。通過搶奪小紅花等游戲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和興趣!
2、通過本課的作業檢測,有少量學生還是對本課的內容練習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師在課下不斷的指導。
3、學生對于方程的書寫格式掌握的很好,這一點很讓人欣喜。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6
解方程是是數學知識里面很關鍵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在實際中,擁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會算式解題,但是能用方程解題,足以見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無法超越的能力。而如今五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解方程,作為教師的我更應該讓學生吃透這方程,突破這重難點。
在教這單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項”解題,還是運用書本的“等式性質”解題,面對困惑,向老教師請教,原來還有第三種老教材的“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解題,方法多了,學生該吸收那種方法呢?困惑,學生該如何下手,運用“移項”解題,學生對于這個概念或許不會系統清晰,但是“等式性質”解題時,在碰到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能如何下手,“四則運算之間的關系”老教材的方式改變,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嗎?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系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小學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
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小學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從這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無錯誤,而且能讓學生清楚準確地掌握實際解題,面對題目不會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質給學生帶來的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對學生會更困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了解這一信息,我決定采用新老教材一起使用,先從教材中的運用等式基本性質教學孩子會解簡單的方程,以便初中學習可以銜接,而初中的“移項”也會順利的接收,但是面對現在五年級的思維和解題的方便性,我再教學老教材的“四則運算關系”解放程,至少這樣能讓現在的學生會解各種題型的方程。在我看來,這樣的教學書本的知識不丟,方法又可以多種變通。所以我在教學解方程的時候,給他們灌輸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就是課本上的根據等式的性質去解方程,另一種方式就是初中階段的“移項”,在這里的時候,我給初中的“移項”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移——變號。引入了這一個方法,學生解方程的`興致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方程也變得容易了許多。
但是在移—變號這種情況下,有出現了21÷x=7,和20—x=3的這樣的特殊情況,而我則讓他們記住,只要x在后面,就要運用到四則運算“除數=被除數÷商”和“減數=被減數—差”這兩種情況。通過練習,學生解方程正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之而來的是,學生忘了等式的興致,忘了移—變號是怎么來的,而我,則在移—變號的基礎上,再一次的回顧,讓他們明白移—變號的立腳點就是等式的性質,如此反復,學生加強了對解方程的認識,也更牢固的記住了等式的興致。而通過這一次的上課,我意識到,老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更好的預設,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成的結果,才不會顧此失彼。而身為老師,一定要好好的研究教材,鉆研透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清晰的思路。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7
教材是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通過天平游戲,探索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利用探索發現的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如求出y+8=10中的未知數y。教材呈現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學生直接想“?+8=10”,從而得出答案。另一種是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即“方程的兩邊都減8”的方法。y+8-8=10-8,y=2。這樣解方程,剛開始時,為了學生理解方便,等號左邊的“+8-8”都要寫出來,會比較麻煩,也容易出錯!稊祵W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激發了我對解方程這課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和探討,因此,在學生理解了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后,我又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自主探索,找出不同的解題方法。
學生經歷了獨立思考,掌握的知識才更深刻、更透徹。久而久之,將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方法整理后,我又適時給學生提供了另外兩種解方程的方法,利用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和通過移項來解方程。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8
解方程這部分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本部分教學很是枯燥無味,于是我加入了探秘的情節,和本節課完全吻合。下面就我講授的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盡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服務,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目的,告訴他們:“解方程就是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個神奇的數,它能使方程的左右兩邊相等,不信咱們試一試。”由此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通過練習讓學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處。既讓學生充分理解“方程的解”是一個數,“解方程”是一個過程,同時又為最后的檢驗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的解方程我讓孩子們看成是解謎,是尋寶,比一比看誰找的是寶石,誰找的是石頭,用你自己的方法就可以驗證。孩子們做的是津津有味,尋得異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對于概念的理解也很扎實。
二、在練習題的安排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后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本節課不足之處在于最后留的時間過少,檢驗的格式沒有完整的交給孩子們?蓛刃拿埽簷z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必須要重視其格式嗎?
總體來說,喜歡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喜歡聽孩子們說:“我還想再寫!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9
前兩天講解了簡單的方程的解法,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覺得孩子們接受的不錯,一節課下來練習了好多題,每個孩子都能得心應手,自己還有點竊喜?墒墙裉靺s讓我大跌眼鏡。
昨天上課講解了例4和例5,孩子們對了復雜的方程有了初步認識,但在每一步的分析之下孩子們也覺得很熟悉,原來是簡單的`方程結合在一起變成復雜的,只要掌握運算順序就不難,結合例題的圖示,分彩筆的例子,先分什么再分什么,讓學生明白在具體算式中也是結合著實物圖來做,先把3x看做一個整體,把剩下的4根彩筆減掉,要想得到一整盒x根的彩筆,就得把3整盒再平均分配,這樣下來孩子們能夠明白每一步的意思,他們能夠知道先處理多余的彩筆,再考慮整盒的彩筆。這樣下來理解也不是問題,又練了幾道同類的題,也很順手。例5的講解上有些難度,孩子始終不太理解把括號看做一個整體,但在講解和練習下也能做上了。
今天我想驗收一下昨天學的怎么樣,結果讓我很頭疼,為什么過了一宿好多同學又沒了思緒,留了6道題,少數幾個好同學能夠順利的做上,大部分同學還在思索著,課下輔導了幾個差生,原來他們又把前面學的簡單的方程解法又忘了,自己思考了一下,得給孩子們消化時間,課上會了不代表他們一直不忘,還得多加練習啊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0
1.認知基礎的“頑固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熟練地掌握某種法則以后,往往就很難從另一種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也就不容易順利地實現由“過程”向“對象”的轉變。在一至四年級,學生都是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做計算的,它既是學生十分熟悉的運算規律,同時又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合適的基礎。方程是把已知和未知看作同等的地位,一樣參與運算,從這個角度去看,當然也可以運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做。而且,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學生是先入為主、根深蒂固的,具有相對的“頑固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新學的等式的性質,導致思維的“過早封閉”。因此,大多數學生這樣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2.兩種方法形式上的相似引發學生思維的惰性
第一種方法書寫較少,形式簡單。第二種方法從表面看,顯得煩瑣、麻煩,而且方程左邊的`“40x÷40”可以直接簡寫成“x”,這樣從表面上看就和第一種方法一樣了。根據已有的經驗已經能夠正確地解方程了,何必又多此一舉,再去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質呢?學生形成思維惰性,就不會再去深究思路和觀念的不同,更不會創新解法。
方程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深刻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看似麻煩,實則簡單,不須思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時,教師再適時介紹教材之所以這樣編排是為了中小學方程解法的銜接,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必要性,觀念得以更新、深化。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1
五年級上冊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一直困擾著老師們,因為類似a-x=b的方程,則比較麻煩,因此許多老師就避開等式的性質,轉而用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教學,這樣以來勢必會削弱學生對等式的性質的理解和掌握。我教學中是這樣做的:第一節課時教學學習等式的性質和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書寫上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格式書寫如:
x+100=250
解:x-100+100-100=250-100
X=150
強調我們解方程的根據是等式的性質,即把等式的兩邊同時減去100,等式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通過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程度。
第二課時教學時,引入類似a-x=b的方程,例如10.5-x=7.5這樣的方程,讓學生討論,這樣的`方程我們如何解呢?有的學生想到了運用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來解方程,即除數等于被除數除以商,也有一部分同學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先將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x,即10.5-x+x=7.5+x:方程變成了x+7.5=10.5,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7.5,求出x的值;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在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左邊加一個數又減一這個數,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書寫時,可以省略不寫,如:15+x=85,15+x—15=85—15,左邊可以將加15和減15省略不寫,學生很快學會了這種方法。最后引導學生把我們所學習的加減法方程的樣式及解法可以歸納如下: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減去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是想: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x—a=b
x=b+a(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a,等式仍然成立;
或者想:被減數=減數+差)
a—x=b
x=a—b(根據:把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x,再把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b等式仍然成立;或者想:減數=被減數—差)
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教學,我班學生對于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或是運用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解方程,都能運用自如,并能在后面學習了乘除法的方程后能夠自覺進行整理,概括方程的樣式和解方程的根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2
本節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結合具體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導出形如ax±b=c和ax±bx=c形式的方程,并結合原有舊知——等式的性質推導出解法步驟,同時利用這些方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豐富學生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幾課時的教學與練習,學生在掌握方程解法上沒有問題,說明學生對等式的性質掌握的比較扎實。但在運用方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部分學生表現出缺少一定的分析習慣和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造成在解決問題(特別是一些例題的變式題)時產生較多錯誤。
通過前后練習的比較、觀察,發現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練習時偏重模仿和記憶,缺少具體分析的意識。從而造成在碰到一些變式題時就明顯缺少解題策略,學生在讀題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思考題中有怎樣的數量關系,而是在記憶中極力搜索“這個問題以前有沒有講過?或跟哪個問題是一樣的?”等舊痕跡。然而這些變式題的解答難就難在它與例題有密切的聯系,但又有區別。如果學生不能找到其中的區別和練習,光靠模仿和記憶,那就很難正確解答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重模仿輕分析的學習方式,在練習中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注重學生對解題思路的表述。教師要強調學生讀題后先分析并寫出等量關系,每個實際問題的解答過程中都要設計等量關系的分析與交流,從潛意識中使學生重視起對問題的分析與判斷。一開始學生可能在分析、判斷等量關系時還會模仿例題的形式,因此在學生對基本類型有了一定的感悟后,要有針對性的出現變式題讓學生來解決,使其在認知沖突中進一步感悟先分析、判斷等量關系的重要性。但同時教師也要十分清楚的認識到尋找等量關系對于課改后的六年級學生來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缺少一定的意識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新教材的編排中,在六年級前很少涉及甚至沒有安排過等量關系尋找的內容。正是由于教材中忽視了這方面內容的安排,也就引起了第二個原因——教師和學生都忽視了尋找等量關系能力的培養。等到六年級要大量具體涉及到時,就發現學生很不適應了。如何提高學生尋找題目中等量關系的能力,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為了提高學生等量關系的分析能力,除了如前所述要加強意識培養外,還應在具體方法上加以指導。而用線段圖來表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學生分析、判斷等量關系的方法,教材在例題分析中就先借助了線段圖來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畫線段圖來表示條件和問題,從而形象的表示出等量關系的有效性。同時,在教學中不能因為問題簡單或趕進度而忽視畫線段圖表示條件和問題的環節。一開始學生可能由于以前缺少一定的訓練而顯得有些不適應,但經過幾次的努力后,學生就能很快提高作圖能力,從而有助于等量關系的尋找。
綜上所述,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培養,從偏重模仿和記憶中逐步糾正過來,逐步建立具體分析的意識。其次是要培養學生用線段圖表示題目中條件和問題的能力,借助線段圖的表示形象的表現出相關的等量關系,提高學生尋找等量關系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3
最近課堂上學習了《解方程》,是以等式的基本性質為基礎來解決的。過去在小學教學簡易方程,方程變形的依據是加減運算的關系或乘除運算的關系。這實際上是用算數的思路求未知數,但學生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形式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學習解方程,F在,根據《標準(2011)》的要求,從小學起就引起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新課程數學教學這樣安排體現了“瞻前顧后”的道理,更加注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系,使得小學的知識要與初中的知識更加的接軌。
教材中分為5個例題,分別是不同類型:x±a=b;ax=b;a—x=b;ax+b=c;a(x±b)=c,這幾個類型層次依次遞進,難度由簡到難。其中例1不僅是教授x±a=b類型的解方程,還要讓學生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剛開始時學生不易區分,但隨著后面例題的講解,并且在解方程的過程中,學生慢慢理解并內化能區分開這兩個概念。
通過幾天對解方程的練習,大部分學生對解方程的目的以及檢驗的`方法和步驟都有了較好的掌握,也能分清該利用哪個等式性質來解方程。但是在課堂練習和改作業時,發現部分學生還有一些問題存在:
一、用方程來表示較復雜的數量關系學生出現困難,是通過我的幫助列出方程,應及時讓學生鞏固方法。
二、對于例3形式的解方程,學生還容易出錯,如32—x=45,6÷x=3這樣的方程,x前面是“—和÷”,學生不好理解為什么方程兩邊同時“+x”或同時“×x”,我又借助天平講解:如果兩邊同時減32或同時除以6,依然算不出x,如果同時加x或同時×x,然后就能變成x+a=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學方法進行解方程就可以了。這個類型還需要加強訓練,讓學生能快速區分開來是加數還是要加一個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三、解方程時學生丟步驟,如:2x+6=18這樣的方程,學生都知道第一步要等式兩邊同時減去6,得到“2x=12”,但這一步有部分學生會直接寫成“x=12”,說明還需強調2x是一個整體,第一步解完后并不是最后的解,還需讓等式兩邊同時除以2才能得出。
四、檢驗時學生的步驟丟三落四較多,或丟掉“=方程右邊”;或丟掉最后一句話“x=2是方程的解”。
《簡易方程》這單元是本冊的重點,解方程又是本單元的一大難點,所以后面的教學時,我除了讓學生觀察方程中未知數的位置和前面符號來解方程外,還應要求學生說得清,能講清楚理由,從而在理解變形依據、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所學方程的解法。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了等式的性質和解形如a+x=b x — a =b ax=bx÷a =b這樣的一般方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成功之處:如何解決形如a — x =b a÷x =b這樣的特殊方程,關鍵是啟發學生思考,根據哪一條等式性質,怎樣將新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舊的問題。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試做看看遇到了什么樣的難題,部分學生發現20—x=9解:20—x—20=9—20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方程右邊不夠減的情況,方程左邊是“—x”。正當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的情形下,啟發學生當我們遇到新問題時怎么解決呢?學生會想到聯系前面學習的舊知識來解決,那你認為應該把這樣的減法方程轉化為什么運算的方程呢?學生很容易想到把這樣的減法方程轉化為加法方程就可以解決新問題,接著教師再緊跟著啟發學生,如何根據我們學過的知識進行轉化呢?
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轉化,從而得出:20—x=9在解決特殊方程的過程中,學生有的解:20—x+x=9+x還想到利用加減法之間的關系來解決,直20=9+x接得出9+x=20也是可以的,肯定學生的9+x =20思考方法的合理性,但是也要告訴學生,9+x—9 =20—9這樣的思考方法到了中學解決更加復雜X=11的方程就無能為力了,為了使小學和中學的知識能更好的'銜接,我們重點應用等式的性質把特殊方程轉化為一般方程,然后依據一般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不足之處:在練習中出現個別學生不注意觀察方程是一般方程還是特殊方程,導致出錯。再教設計:重點強化特殊方程的特點,讓學生在解方程的過程中首先要觀察方程的特點,然后采取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5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兩個概念;會運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簡單的方程。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安排上,盡量為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因此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講解方程的解時,新課程解方程教學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系來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后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少塊,改怎么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于6個方塊,從而得到x=6。
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問:為什么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于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減去。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另外我還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
在做練習時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在解方程的時候,還是運用了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只有個別學生懂得運用等式的性質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在講授“解方程”定義概念時,我主要從教材思想出發,通過讓學生說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過程叫解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6
教學解方程共5個例題,以前的教法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新教材使用的方法是利用等式的性質,應該說這種方法不用怎樣理解,方程兩邊同時加減乘除一個數,方程兩邊依然相等。而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學生由于因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混亂容易出錯,而初中的教學也是利用了等式的性質,于是和本組老師討論了一下,確定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最后學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講解一遍。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可是跟設想的不一樣,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時,有些地方學生還是不好理解,我分析了一下,覺得存在這樣的問題。
1、如32—X=45,6÷x=3這樣的方程,X在里面,學生不好理解為什么方程兩邊同時加X或同時乘X,我和學生又從天平開始,講解,如果兩邊同時減32,或同時除以6,依然算不出X,我們如果同時加X或同時乘X,然后變成a+X=b或ax=b的形式,再利用所學的方法進行解方程就可以了,可是依然有部分學生沒有掌握起來。
2、書寫問題,利用等式的性質進行解方程時,書寫比較繁瑣,學生在比較之后,還是覺得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題時,書寫簡單一些。
所以,鑒于存在的問題,應該讓兩種方法同時并存,讓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靈活選擇解方程的方法。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7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冊教材的解方程不僅安排了形如x+a=bx—a=bax=bx÷a=b這樣的簡單方程,還安排了形如a—x=ba÷x=b這樣的特殊方程。
成功之處:
1、淡化依據逆運算關系解方程,與初中數學相銜接。根據《標準(2011)》的要求,從小學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并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樣就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于改善和加強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從而摒棄了原來依據逆運算解方程的思路,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實際上依據逆運算解方程就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只適合解一些簡單的方程,到了中學還要重新另起爐灶。因此,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方程的意義,能深入理解方程所揭示的等量關系,也更有助于逐步感悟方程的實質、等價思想和建模思想。
2、重點教學特殊方程,體會用等式性質解方程的優勢。在例3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主嘗試解方程20—x=9,大部分學生依據前面學習的內容寫成了下面的過程:20—x=9
解:20—x+20=9+20
X=29
可是學生經過檢驗發現x=29并不是方程的解,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來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1、在練習中由于課本這樣的'練習太少,沒有增加相應的題目,學生熟練的程度還是比較欠缺。
2、學生對于歸納總結出來的特殊方程的解法還沒有內化,導致學生出現解普通方程和特殊方程在解法上相混淆。
再教設計:
1、及時總結特殊方程的解法:當未知數是減數或除數時,方程兩邊要同時加上或乘未知數,再解方程。
2、要弄清什么是減數和除數,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錯誤。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8
方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數學工具,它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占重要地位。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代數方程,它不僅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而且是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等知識的基礎。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點,也為今后學習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數有重要基礎作用。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解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產生學習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設置了新穎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獲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嘗試主動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過練習歸納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驟和技能。
本節課的整體過程是這樣的:先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從而引出了移項的概念,然后讓學生利用移項的方法來解方程,第一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所以在方程的選擇上,都是移項后,同類項的合并比較簡單,與前一節內容相比較,可輕易感受到這種解法的簡潔性;講解完成后,進一步給出了練一練的兩個方程,讓學生動手去做;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過程,出現了很多困難。
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幾種比較常見的情況:
、俸粗獢档捻棽恢廊绾翁幚;
、谝祈棝]有變號;
③沒移動的項也改變了符號;針對以上情況,利用課堂時間,先讓有困難的學生說一下自己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讓其他同學幫助他找出錯誤并加以解決,這樣更能促進同學間的相互進步。由于時間的關系,本節課這一點做得還不夠完善,可從學生的課堂練習中反應出來。再讓學生總結注意點,教師進行點撥。最后的'學生小結并不是一種形式,通過小結教師能很好地看出學生的知識形成和掌握情況。
總的來說,雖然課堂上同學們總結錯誤點總結得不錯,但學生對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練習少了,課后作業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
第一,解題中部分同學仍采用原來的等式性質進行;
第二,移項時符號還是一個大問題;所以總的說來,這課堂效率不高,沒有完成基本的課堂任務;
學生一節課下來還是少了練習的機會,看來對求解的題目,課堂上需要更多的練習,從題目中去反饋會顯得更加適合。在新教材的講解中,有時還是要借鑒老教材的一些好的方法。
另外,本節課沒完成的任務,希望能在下面的時間里盡快進行補充,讓學生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掌握。
我始終遵照“堅持啟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原則。即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自己努力能解的方程都應由學生自己解決完成。
解方程是重點,要求人人過關。通過實驗教學,達到預期滿意效果。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有利于教師的發展。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19
這節課,先復習了方程的概念后,馬上讓學生說說方程需要滿足幾個條件,讓學生意識到方程是一種特殊的未知數,然后出判斷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方程的意義,并讓學生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聯系,緊接對有關方程的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網絡。并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了解方程的含義以及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導學案,先課件出示幾個情境圖,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蹺蹺板引入,看清情境圖。讓孩子們從中找出數學信息,從而找到等量關系,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嘗試著列出方程。知道了什么是等式,接著在交流書本的三個情境圖,逐漸加大難度。多請幾位孩子說說他們找到的等量關系。嘗試列出等式。然后觀察列出交流,從而知道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做練習進行鞏固如何找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利用生活的例子,讓每個學生都有觀察、作分析、思考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泛的,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學生也都表現得比較積極,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時,同學們用不同的方式列出了式子,有些學生可能還受到舊知識的影響,把要求的未知數單獨放在了等式一邊,當時我雖然告訴孩子們方程不能這樣列,但從某些后進生做的練習來看要轉變過來還是有些困難,我想,可能是我沒能把書本第一個出現天平的情境圖講的'還不夠透徹,不能真正掌握找出等量關系的方法。整堂課當中,感覺對后進生的關注度不夠,如果多加關注,可能可以找出錯誤資源,然后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同學們能更好的快速找出等量關系,更快的列出方程。最后,對自己比較不滿意的是,1、學生說的問題與我設想的有出入。2、學生展示的時候不大膽。流程走完了,留給學生的空間太少了。
想讓學生有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但可能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希望以后能上出讓學生輕松愉悅的數學課。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20
1、教材的編排上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7.8—X=2.6,12÷X=1.2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這和提倡算法多樣化又有了矛盾。盡管老師一再強調用等式的性質解,還是有多數學生用原來的方法解答。
2、強調書寫格式得有層次。告訴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熟練以后特別快。同時強調書寫格式。通過教學,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學生能解決簡單的`方程,如果有過程,方程中的等號不易上下對齊,這點問題不大。到熟練之后省去過程時再強調格式。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后,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么避免X在后面這樣方程的出現等等。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后,書本中不再出現X做減數,除數的方程題了,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學生列出的方程中還有這樣的題目,但不會解答,這時我們又要強調算法多樣化,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后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有的學生又不得不用除、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做題。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局限性了。因此教學中我還是對學生說盡量用方程的性質解,若遇到用等式的性質解決不了時,可以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認識方程教學反思解方程教學反思方程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21
本節課的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是掌握較復雜方程的解法,會正確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學習目標是進一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小節內容是在前面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比較容易的應用題的基礎上,教學解答稍復雜的兩步計算應用題。例1若用算術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維難度大,學生容易出現先除后減的錯誤,用方程解,思路比較順,體現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越性。
一、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入手,降低問題的難度。
解稍復雜的方程這部分內容煩瑣乏味,解答例1這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題里數量間的相等關系。為了幫助學生找準題量的等量關系。我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入手,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多的鋪墊。
二、放手讓學生思考、解答,選擇解題最佳方案。
讓學生當小老師,從問題中找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弄清解決問題的思路,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然后,我大膽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法來解答例1,最后老師讓學生把各種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析哪種解法合理,再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這樣既突出了最佳解題思路,又強化了列方程解題的優越性和解題的關鍵,促進了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啟迪思維,提高解題能力。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敢于大膽放手,讓學生觀察圖畫,了解畫面信息,白色多少塊,黑色多少塊,白色比黑色少多少等信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再在練習本上畫線段圖,然后指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02-05
小學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5篇02-05
初中數學解方程教學的論文08-28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7-15
人教版小學數學解方程說課稿(通用11篇)08-01
[實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9